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纲要) 课程编码及名称:1003530003实验诊断学 开课时间:2009年秋季学期 授予学分:3学分 开课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第三临床医学院 授课教师: 侯治富教授 张桂珍教授 谢风教授 吴晓冬副教授 儿科学硕士 病理学硕士/病理学博 实验诊断学硕 实验诊断学硕士/生物 士 士/放射生物学博 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博 士 士 Te1:0431-8499 Te1:0431-84995443 Te1:0431-8499 Te1:0431-84995455 5433 5423 Email: Email: Email: Email: houzfu@jlu.edu. zhangguizhenjlu@yaho Xiefeng11@126.c Wuxiaodong701@yahoo.c cn 0.c0m om om.cn 主讲 主讲 主讲 辅讲 教研室主任 中心研究室主任 检验科主任/教 教研室秘书 研室副主任 通信地址: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吉林省长春市仙台大街126号 邮政编码:130033 课程材料: 1.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实验诊断学》王鸿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学习资源: 2.1教育部网络课程《实验诊断学网络课程》侯治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2吉林大学网络课程《实验诊断学电子图谱》侯治富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实验诊断学网上测试系统,吉林大学实验诊断学教学资源网。 2.4实验诊断学网上练习系统,吉林大学实验诊断学教学资源网。 2.5十一五规划教材《实验诊断学》康熙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6《实验诊断学实习指导及习题集》侯治富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课程概览: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之一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纲要) 课程编码及名称:1003530003 实验诊断学 开课时间:2009 年秋季学期 授予学分:3 学分 开课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第三临床医学院 授课教师: 侯治富教授 张桂珍教授 谢风教授 吴晓冬副教授 儿科学硕士 病理学硕士/病理学博 士 实验诊断学硕 士/放射生物学博 士 实验诊断学硕士/生物 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博 士 Tel:0431-8499 5433 Tel:0431-84995443 Tel:0431-8499 5423 Tel:0431-84995455 Email: houzfu@jlu.edu. cn Email: zhangguizhenjlu@yaho o.com Email: Xiefeng11@126.c om Email: Wuxiaodong701@yahoo.c om.cn 主讲 主讲 主讲 辅讲 教研室主任 中心研究室主任 检验科主任/教 研室副主任 教研室秘书 通信地址: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吉林省长春市仙台大街 126 号 邮政编码:130033 课程材料: 1.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实验诊断学》王鸿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第一版。 2.学习资源: 2.1 教育部网络课程《实验诊断学网络课程》侯治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2.2 吉林大学网络课程《实验诊断学电子图谱》侯治富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3 实验诊断学网上测试系统,吉林大学实验诊断学教学资源网。 2.4 实验诊断学网上练习系统,吉林大学实验诊断学教学资源网。 2.5 十一五规划教材《实验诊断学》康熙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第一版。 2.6《实验诊断学实习指导及习题集》侯治富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第一版 课程概览: 实验诊断学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之一
是一门启蒙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重要课程。 课程通过复习和拓展基础医学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对临床病人标本进行 检测,将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来解释病人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从而解决临 床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病情从而制定治疗和预防方案。 课程目标: 本课程欲启蒙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课程完成后学生力争能够: 1.掌握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 2.根据病人或调查样本的需要,提出经济合理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3.能够结合临床资料,合理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 4.认识到临床工作中,多部门、多团队间的沟通与协调,与患者沟通、合作的重要性。 5.有效沟通、表达实验室检查结果。 6.懂得关心患者、尊重同事:懂得自主学习与个人发展、社会需求的关系。 课程程序: 本课程上课时间为周一、三上午8:00一一12:00。上课地点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第二教学楼2042教室。 课程内容按照选用教材的顺序(详见课程表),把教学内容归纳成认知模块、技能模块、素 质模块等以模块形式呈现,采用以病例导入为主的PBL方法,结合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 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并以临床思维导图小结教学内容。课后学生以利用网络课程、网上练 习等网络资源来巩固学习内容。 课程评价: 学生本课程成绩取决于: 1.学生出勤情况。(占成绩的5%) 2.参加小组讨论和发言情况。(占成绩的10%) 3.自主学习情况。(占成绩的5%) 4.结业考试成绩。(占成绩的80%) 教学评价取决于: 1.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评价表、教师评价表)
是一门启蒙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重要课程。 课程通过复习和拓展基础医学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对临床病人标本进行 检测,将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来解释病人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从而解决临 床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病情从而制定治疗和预防方案。 课程目标: 本课程欲启蒙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课程完成后学生力争能够: 1.掌握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 2.根据病人或调查样本的需要,提出经济合理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3.能够结合临床资料,合理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 4.认识到临床工作中,多部门、多团队间的沟通与协调,与患者沟通、合作的重要性。 5.有效沟通、表达实验室检查结果。 6.懂得关心患者、尊重同事;懂得自主学习与个人发展、社会需求的关系。 课程程序: 本课程上课时间为周一、三上午 8:00——12:00。上课地点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第二教学楼 2042 教室。 课程内容按照选用教材的顺序(详见课程表),把教学内容归纳成认知模块、技能模块、素 质模块等以模块形式呈现,采用以病例导入为主的 PBL 方法,结合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 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并以临床思维导图小结教学内容。课后学生以利用网络课程、网上练 习等网络资源来巩固学习内容。 课程评价: 学生本课程成绩取决于: 1.学生出勤情况。(占成绩的 5%) 2.参加小组讨论和发言情况。(占成绩的 10%) 3.自主学习情况。(占成绩的 5%) 4.结业考试成绩。(占成绩的 80%) 教学评价取决于: 1.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评价表、教师评价表)
2.学生座谈会评价。 专业性期望: 认知方面: 1.掌握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原则。 2.掌握常用检验项目的适应征。 3.熟悉或了解检验原理和方法、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 4.重点掌握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临床技能: 1.能够联系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正确选用、实验室检查项目、解释其结果。 2.能够拓展临床知识,运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机体机能状态或病理变化。 3.初步建立独立的临床思维方法。 职业道德: 1.树立依法执业理念。 2.关心体贴患者。 3.诚实守信、团结合作。 课程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实验诊断学定义,理解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意义。 [教学内容] 什么是实验诊断学? 为什么学习实验诊断学? 学习哪些内容? 如何学好实验诊断学? 介绍实验诊断学起源、发展趋势 [教学时数] 2学时(课堂讲授1学时,网络学习1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并重
2.学生座谈会评价。 专业性期望: 认知方面: 1.掌握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原则。 2.掌握常用检验项目的适应征。 3.熟悉或了解检验原理和方法、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 4.重点掌握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临床技能: 1.能够联系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正确选用、实验室检查项目、解释其结果。 2.能够拓展临床知识,运用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机体机能状态或病理变化。 3.初步建立独立的临床思维方法。 职业道德: 1.树立依法执业理念。 2.关心体贴患者。 3.诚实守信、团结合作。 课程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实验诊断学定义,理解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意义。 [教学内容] 什么是实验诊断学? 为什么学习实验诊断学? 学习哪些内容? 如何学好实验诊断学? 介绍实验诊断学起源、发展趋势 [教学时数] 2 学时(课堂讲授 1 学时,网络学习 1 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并重
启发与讲授并举。 第一章 实验室检查标准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实验室检查标准化的意义。 了解质量控制方法。 掌握参考范围的概念。 了解循证实验诊断学。 [教学内容] 1.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2.实验室方法标准化 3.实验室质量控制 4.循证实验诊断学一一参考范围 [教学时数] 2学时(课堂讲授1学时,网络学习1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并重, 启发与讲授并举。 第二章 临床血液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参考值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了解上述各项检验的检验方法。 2.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适应征,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了解溶血性贫血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原则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及参考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变化,以及病理性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以减少为主)。 3.红细胞形态病理性改变(大小、形态及嗜血性的改变),出现核残余物及有核红细 胞的临床意义
启发与讲授并举。 第一章 实验室检查标准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实验室检查标准化的意义。 了解质量控制方法。 掌握参考范围的概念。 了解循证实验诊断学。 [教学内容] 1. 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2. 实验室方法标准化 3. 实验室质量控制 4. 循证实验诊断学——参考范围 [教学时数] 2 学时(课堂讲授 1 学时,网络学习 1 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并重, 启发与讲授并举。 第二章 临床血液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参考值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了解上述各项检验的检验方法。 2.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适应征,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了解溶血性贫血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原则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及参考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变化,以及病理性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以减少为主)。 3.红细胞形态病理性改变(大小、形态及嗜血性的改变),出现核残余物及有核红细 胞的临床意义
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1.简述白细胞的细胞动力学。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生理变化。 3.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5.白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6.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三、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四、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及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染色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六、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原则、原理,常用检查方法的临床意义及其分析判断。 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2.红细胞沉降率的参考值及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 10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网络自学4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方法] 1.课堂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重, 2.病例导入式PBL为主。 第二章临床血液检查一一骨髓细胞学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5.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的选择原则,以及送检要求。 6.熟悉常见的血液病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7.了解血细胞发育规律、骨髓增生程度分级、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比值。 8.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其在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选择原则及临床意义。 2.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 细胞的正常形态
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1.简述白细胞的细胞动力学。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生理变化。 3.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5.白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6.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三、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四、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及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染色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六、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原则、原理,常用检查方法的临床意义及其分析判断。 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2.红细胞沉降率的参考值及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 10 学时(课堂讲授 4 学时,网络自学 4 学时,讨论 2 学时)。 [教学方法] 1.课堂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重, 2.病例导入式 PBL 为主。 第二章 临床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5.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的选择原则,以及送检要求。 6.熟悉常见的血液病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7.了解血细胞发育规律、骨髓增生程度分级、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比值。 8.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其在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选择原则及临床意义。 2.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 细胞的正常形态
3.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4.简述正常骨髓象,以及增生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及特发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5.简介常用的血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酯酶、碱性磷酸酶、糖原及铁染色 等)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 4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网络自学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讲授 第二章临床血液检查一一常见血液病血液学特征、输血与配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四类七种常见血液病血液学特征 2、了解配血与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1.归纳贫血(缺铁性、巨幼细胞性、溶血性、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紫癜、淋巴瘤的 外周血五项常规指标异同。 2.归纳贫血(缺铁性、巨幼细胞性、溶血性、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紫癜、淋巴瘤的 骨髓十项常规指标异同。 3.简介配血与输血原则。 [教学时数] 4学时(理论教学2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方法] 归纳法教学,协作学习 第三章血栓与止血障碍的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引起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 2.掌握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法的临床意义。 3.熟悉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方法的原理 4.熟悉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及实验室诊断的步骤。了解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 本检查
3.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4.简述正常骨髓象,以及增生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及特发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5.简介常用的血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苏丹黑 B、酯酶、碱性磷酸酶、糖原及铁染色 等)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 4 学时(理论教学 2 学时,网络自学 2 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讲授 第二章 临床血液检查——常见血液病血液学特征、输血与配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四类七种常见血液病血液学特征 2、了解配血与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1.归纳贫血(缺铁性、巨幼细胞性、溶血性、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紫癜、淋巴瘤的 外周血五项常规指标异同。 2.归纳贫血(缺铁性、巨幼细胞性、溶血性、再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紫癜、淋巴瘤的 骨髓十项常规指标异同。 3.简介配血与输血原则。 [教学时数] 4 学时(理论教学 2 学时,讨论 2 学时) [教学方法] 归纳法教学,协作学习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障碍的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引起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 2.掌握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法的临床意义。 3.熟悉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方法的原理 4.熟悉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及实验室诊断的步骤。了解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 本检查
[教学内容] 一、简要复习正常止血与凝血机制。 二、常用的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束臂试 验、血块退缩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等)的检 验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三、简介抗凝物质、纤维蛋白溶解及DIC的实验室检查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四、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应用原则及诊断步骤。 [教学时数] 6学时(理论教学4学时,网络学习2学时) [教学方法] 1.理论课:阐明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原因与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 2.讨论:结合临床,通过病历分析,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及掌握诊断步骤 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第四章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各种蛋白质、脂类、氨基酸、胆红素检测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各种血清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血气分析、内分泌激素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钙磷代谢、治疗药物的基本检查。 [教学内容] 一、复习蛋白质、脂类、胆红素、糖、氨基酸的正常代谢。 二、常用蛋白质、脂类、胆红素、糖、氨基酸代谢实验室检查的检验原理、参考范围及临床 意义。 1、蛋白质代谢的检查:血清总蛋白测定、白蛋白与球蛋白定量及比值、血清蛋白电泳,甲 种胎儿蛋白测定。 2、脂类代谢的检查:血清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测定。 3、胆红素代谢的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定量测定、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 4、糖代谢的检查: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5、氨基酸代谢的检查:苯丙氨酸、酪氨酸测定 三、血清酶及其同工酶检测的参考值及相应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简要复习正常止血与凝血机制。 二、常用的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束臂试 验、血块退缩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等)的检 验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三、简介抗凝物质、纤维蛋白溶解及 DIC 的实验室检查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四、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应用原则及诊断步骤。 [教学时数] 6 学时(理论教学 4 学时,网络学习 2 学时) [教学方法] 1.理论课:阐明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原因与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 2.讨论:结合临床,通过病历分析,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及掌握诊断步骤 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第四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熟悉各种蛋白质、脂类、氨基酸、胆红素检测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2 掌握各种血清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血气分析、内分泌激素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3 了解钙磷代谢、治疗药物的基本检查。 [教学内容] 一、复习蛋白质、脂类、胆红素、糖、氨基酸的正常代谢。 二、常用蛋白质、脂类、胆红素、糖、氨基酸代谢实验室检查的检验原理、参考范围及临床 意义。 1、蛋白质代谢的检查:血清总蛋白测定、白蛋白与球蛋白定量及比值、血清蛋白电泳,甲 种胎儿蛋白测定。 2、脂类代谢的检查:血清脂质、脂蛋白、载脂蛋白测定。 3、胆红素代谢的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定量测定、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 4、糖代谢的检查: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5、氨基酸代谢的检查:苯丙氨酸、酪氨酸测定 三、血清酶及其同工酶检测的参考值及相应的临床意义
1、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检查 2、心肌酶及其他血清酶检查 四、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及其紊乱的实验检查 1、水、电解质检查 2、酸碱平衡的调节及其紊乱的实验室检查 3、血气分析 五、内分泌激素检查及功能试验 1、内分泌激素检查 2、内分泌激素功能试验 六、治疗药物检查 [教学时数] 8学时(理论教学6学时,网络自学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讲授并有网络学习辅助 主要器官的实验室检查 第五章主要器官的实验室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用肝功能试验及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与检查程序 2掌握常用心脏疾病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与检查程序。 3掌握常用肾功能试验选用原则与检查程序。 4熟悉胰腺、骨相关代谢的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及检查程序。 5熟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脑垂体分泌激素的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及检查 程序。 [教学内容] 一、肝脏的实验室检查 1、复习肝脏的基本功能: 2、肝脏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肝脏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二、心脏的实验室检查
1、临床常用血清酶及其同工酶检查 2、心肌酶及其他血清酶检查 四、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及其紊乱的实验检查 1、水、电解质检查 2、酸碱平衡的调节及其紊乱的实验室检查 3、血气分析 五、内分泌激素检查及功能试验 1、内分泌激素检查 2、内分泌激素功能试验 六、治疗药物检查 [教学时数] 8 学时(理论教学 6 学时,网络自学 2 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多媒体讲授并有网络学习辅助 主要器官的实验室检查 第五章 主要器官的实验室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常用肝功能试验及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与检查程序 2 掌握常用心脏疾病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与检查程序。 3 掌握常用肾功能试验选用原则与检查程序。 4 熟悉胰腺、骨相关代谢的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及检查程序。 5 熟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脑垂体分泌激素的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及检查 程序。 [教学内容] 一、肝脏的实验室检查 1、复习肝脏的基本功能: 2、肝脏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肝脏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二、心脏的实验室检查
1、心脏的基本功能 2、心脏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心脏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4、肝脏疾病与心肌疾病血清酶谱比较 三、肾脏的实验室检查 1、肾脏的基本功能 2、肾脏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肾脏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四、胰腺的实验室检查 1、胰腺的基本功能 2、胰腺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胰腺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五、骨代谢的实验室检查 1、正常骨与钙磷代谢 2、骨与钙磷代谢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骨与钙磷代谢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六、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实验室检查: 1、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基本功能 2、甲状腺/甲状旁腺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七、肾上腺素实验室检查 1、肾上腺的基本功能 2、肾上腺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肾上腺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八、性腺激素测定: 1、性腺的基本功能 2、性腺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性腺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九、垂体激素测定 1、垂体激素的基本功能
1、心脏的基本功能 2、心脏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心脏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4、肝脏疾病与心肌疾病血清酶谱比较 三、肾脏的实验室检查 1、肾脏的基本功能 2、肾脏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肾脏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四、胰腺的实验室检查 1、胰腺的基本功能 2、胰腺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胰腺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五、骨代谢的实验室检查 1、正常骨与钙磷代谢 2、骨与钙磷代谢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骨与钙磷代谢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六、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实验室检查: 1、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基本功能 2、甲状腺/甲状旁腺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七、肾上腺素实验室检查 1、肾上腺的基本功能 2、肾上腺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肾上腺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八、性腺激素测定: 1、性腺的基本功能 2、性腺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性腺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九、垂体激素测定 1、垂体激素的基本功能
2、垂体激素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垂体激素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教学时数] 12学时(理论4学时,网络学习4学时,分组讨论4学时) [教学方法] 1.课堂多媒体讲授与网络自主学习并重,通过小组讨论实现协作学习 2.讨论:结合临床,通过病历分析,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及掌握诊断步骤 临床免疫学检查 第五章临床免疫学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免疫功能评价常用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掌握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类风湿因子(RF)测定、肥达(Widal)试验的参考值与 临床意义。 三、熟悉自身抗体检查的常用项目:抗核抗体的检查、抗双股DNA抗体测定、抗ENA抗体测 定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免疫功能检查 1.免疫试蛋白测定: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补体检查:总补体及补体单一成分C3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T、B淋巴细胞检查:免疫学检测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自身抗体的检查: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双股DNA抗体、抗ENA抗体的临 床意义。 5.移植免疫检查:HLA DNA分型、LA细胞学分型、血清学分型技术 二、感染免疫检查 1.细菌感染免疫:抗链球菌溶血素“0”测定、肥达反应、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 DNA测定 2.病理感染免疫:汉坦病毒抗体测定、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测定、人类轮状 病毒抗体测定、麻疹病毒抗体测定、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测定、柯萨奇病毒抗体测定、EB 病毒壳抗原抗体测定、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和RNA测定
2、垂体激素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 3、垂体激素的实验室检查程序 [教学时数] 12 学时(理论 4 学时,网络学习 4 学时,分组讨论 4 学时) [教学方法] 1.课堂多媒体讲授与网络自主学习并重,通过小组讨论实现协作学习 2.讨论:结合临床,通过病历分析,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及掌握诊断步骤 临床免疫学检查 第五章 临床免疫学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免疫功能评价常用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掌握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类风湿因子(RF)测定、肥达(Widal)试验的参考值与 临床意义。 三、熟悉自身抗体检查的常用项目:抗核抗体的检查、抗双股 DNA 抗体测定、抗 ENA 抗体测 定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免疫功能检查 1.免疫试蛋白测定: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补体检查:总补体及补体单一成分 C3 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T、B 淋巴细胞检查:免疫学检测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自身抗体的检查: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双股 DNA 抗体、抗 ENA 抗体的临 床意义。 5.移植免疫检查:HLA DNA 分型、HLA 细胞学分型、血清学分型技术 二、感染免疫检查 1.细菌感染免疫: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肥达反应、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 DNA 测定 2.病理感染免疫:汉坦病毒抗体测定、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测定、人类轮状 病毒抗体测定、麻疹病毒抗体测定、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测定、柯萨奇病毒抗体测定、EB 病毒壳抗原抗体测定、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和 RNA 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