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2.了解近代在断发、放足、礼仪、婚丧习俗方面的变化 3.分析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掌握近代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结合时代背景分 析变化原因;“断发易服”“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史实及原因 近代中国 改革开放前 现代中国 鸦片战争后, 辛亥革命后 受到新派人 颜色由灰蓝色调到五 士的欢迎 ‖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向 等并行 新中国成立一70年代 1987年基本解决 饮从传统饮食到,成为有钱人的 政府倡 食时尚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 由拥挤简单到 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 政府启动 建筑出现 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 挤;生活水平差距不 ①戊戌变法时期主 到,总体 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 会②辛亥革命前后:“ 具有反 主,休闲方式多样化及 习清革命色彩:③民国时期:颁布 新风尚的形成 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 1/8
高中人教版 必修二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1 / 8 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2.了解近代在断发、放足、礼仪、婚丧习俗方面的变化。 3.分析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掌握近代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结合时代背景分 析变化原因;“断发易服”“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史实及原因: 近代中国 改革开放前 现代中国 服 饰 鸦片战争后,___________________; 辛亥革命后,_________受到新派人 士的欢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______、______、 _____等并行 新中国成立—70 年代: 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 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 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 挤;生活水平差距不 到,总体______。 颜色由灰蓝色调到五 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 向____________。 饮 食 从传统饮食到______,成为有钱人的 时尚 1987 年基本解决 ____________,政府倡 导____________。 住 宅 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 ___________建筑出现 由拥挤简单到______; 政府启动 “____________” 社 会 习 俗 ①戊戌变法时期主 “________”“________”; ②辛亥革命前后:“______”具有反 清革命色彩;③民国时期:颁布 ____________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 ____________ 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 主,休闲方式多样化及 新风尚的形成 原 因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巧记: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犬趋势腿闭到开放,逐渐文 ∈大<内因中圆厉史的巨变 外因:西方文明的 传入冲击 近代中国 ∈大)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 内容 →衣、食、住、习俗 [特别提醒]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 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 “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 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堂检测 1.《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 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 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 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2.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3.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 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 ①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中山装②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 2/8
高中人教版 必修二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2 / 8 巧记: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特别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 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 “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 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堂检测 1.《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 A.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 B. 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 C. 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 D. 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2.1869 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 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3.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 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 ) ①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中山装 ②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③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④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 B.③④ ④ 4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 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C.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 D.辛亥革命推动了国人服饰的变化 5.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 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 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①②④ D.①②③ 6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 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民族经济工业化 B.礼仪风俗简洁化 C.民间服饰西洋化 D.社会生活近代化 7.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 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 3/8
高中人教版 必修二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3 / 8 ③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 ④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 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B. 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C. 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 D. 辛亥革命推动了国人服饰的变化 5.19 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 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 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6.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 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 民族经济工业化 B. 礼仪风俗简洁化 C. 民间服饰西洋化 D. 社会生活近代化 7.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 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 )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8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 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 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C.自由、平等的精神 D.西方文化尚未动摇中国政治制度 10.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 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11改良旗袍作为交织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风尚、审美心理、文化习俗的服装,体现出中西 合璧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20世纪30年代,阮玲玉、胡蝶等一批电影明星,以及红极 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重要元素。如果中国政府决定以其申遗,你觉 得下列哪种服装具有与改良旗袍类似的文化特征,可以与改良旗袍一并申遗() 西装 B.中山装 4/8
高中人教版 必修二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4 / 8 A. “一五”计划期间 B. “大跃进”时期 C. “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初期 8.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 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 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 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 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 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C. 自由、平等的精神 D. 西方文化尚未动摇中国政治制度 10.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 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 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 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 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11.改良旗袍作为交织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风尚、审美心理、文化习俗的服装,体现出中西 合璧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20 世纪 30 年代,阮玲玉、胡蝶等一批电影明星,以及红极一 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重要元素。如果中国政府决定以其申遗,你觉 得下列哪种服装具有与改良旗袍类似的文化特征,可以与改良旗袍一并申遗( ) A. 西装 B. 中山装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C.连衣裙 长袍马褂 1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不少新生事物,具有代表性 的事物有() ①近代旗袍②中山装③面包④上海的里弄住宅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张有才的爷爷张富贵 1915年结婚,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婚典礼上他的穿着应该是() 对襟褂子 B.唐装 C.西装 长袍马褂 学案答案: 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内因: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以及近代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 颜色由灰蓝色调到五彩缤纷,款 服饰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 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 二三十年代,西装、旗袍、学生装等并行 饮食从传统饮食到西餐,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 住宅 筑出现 动“安居工程” ①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 社会 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休闲方 足”;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 习俗 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革命色彩;③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 5/8
高中人教版 必修二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5 / 8 C. 连衣裙 D. 长袍马褂 1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不少新生事物,具有代表性 的事物有( ) ①近代旗袍 ②中山装 ③面包 ④上海的里弄住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张有才的爷爷张富贵 1915 年结婚,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婚典礼上他的穿着应该是( ) A. 对襟褂子 B. 唐装 C. 西装 D. 长袍马褂 学案答案: 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内因: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以及近代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服饰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 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 世纪 二三十年代,西装、旗袍、学生装等并行 颜色由灰蓝色调到五彩缤纷,款 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 饮食 从传统饮食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1987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住宅 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 筑出现 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 动“安居工程” 社会 习俗 ①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 革命色彩;③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 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休闲方 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足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简约文明 试题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故A项正 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 方文明的影响发生一定的改变,但只是在沿海的大城市,且变化不大,“已经欧化”与史实不 符,故C项错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与史实不符,故D项 错误。 2.【答案】A 【解析】生产由医生来接生,说明观念已开放,但认为“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 主张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又说明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女 平等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民主思潮,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生产由医生 来接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西方医学知识,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中山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①正确:西餐馆是 西方饮食,②不符合题意:津沪地区是开放的通商口岸,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 统的四合院,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③正确:④是西方式的新式婚礼,排除。C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审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再由引文中的“旗装改汉装”短衣 裳”“脚”六寸长”等信息,结合教材可知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改 革和不缠足运动所以A项正确。B项错在“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因为当时农村仍处在封闭、 落后状态,服饰改革并未得到迅速推广,再据题干中的“辛亥革命后”可知变化的原因是辛亥革 命的推动C、D两项正确。故选B。 5.【答案】A 6/8
高中人教版 必修二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6 / 8 足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简约文明 试题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故 A 项正 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故 B 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 方文明的影响发生一定的改变,但只是在沿海的大城市,且变化不大,“已经欧化”与史实不 符,故 C 项错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与史实不符,故 D 项 错误。 2.【答案】A 【解析】生产由医生来接生,说明观念已开放,但认为“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 主张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又说明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女 平等观念,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民主思潮,故 C 项错误;材料主张生产由医生 来接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西方医学知识,故 D 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中山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①正确;西餐馆是 西方饮食,②不符合题意;津沪地区是开放的通商口岸,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 统的四合院,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③正确;④是西方式的新式婚礼,排除。C 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审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 再由引文中的“旗装改汉装”“短衣 裳”“脚”“六寸长”等信息,结合教材可知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改 革和不缠足运动,所以 A 项正确。B 项错在“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因为当时农村仍处在封闭、 落后状态,服饰改革并未得到迅速推广,再据题干中的“辛亥革命后”可知变化的原因是辛亥革 命的推动,C、D 两项正确。故选 B。 5.【答案】A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解析】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影 响。但西方的影响仅局限于一些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其他地方影响甚微。 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所以应选A 6.【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的穿着打扮,并没有反映工业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 中反映的是装扮,并不是习俗,故B项错误;一位新国民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不能以偏概 全,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 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可以看出这个人在吃 穿住行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近代化特征,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一定时期内服饰的变化是时代特征变化的缩影和表现。“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 思潮盛行,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判断思想是否革命、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 8.【答案】A 【解析】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这就是西 方列强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就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 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9.【答案】C 【解析】礼仪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随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0.【答案】B 【解析】从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近代以来的“婚姻自由”,是在近代社会逐渐变化 而这种变化近代主要出现在通商口岸等大城市,广大农村变化并不明显,故B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西装是从国外引进的,排除A项:连衣裙是中西方都很普遍的服装样式,排除C 项: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的服装,排除D项;中山装是孙中山结合西装和中国传统服装的 特点创造出来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本题选B项 12.【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须理解题干反映的是中西合璧的特点,①②④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而③ 是完全西方特征,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13.【答案】C 7/8
高中人教版 必修二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7 / 8 【解析】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影 响。但西方的影响仅局限于一些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其他地方影响甚微。 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所以应选 A。 6.【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的穿着打扮,并没有反映工业经济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 中反映的是装扮,并不是习俗,故 B 项错误;一位新国民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不能以偏概 全,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 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可以看出这个人在吃 穿住行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近代化特征,故 D 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一定时期内服饰的变化是时代特征变化的缩影和表现。“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 思潮盛行,衣服样式和衣着习惯成为判断思想是否革命、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 8.【答案】A 【解析】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这就是西 方列强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就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 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9.【答案】C 【解析】礼仪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随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0.【答案】B 【解析】从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近代以来的“婚姻自由”,是在近代社会逐渐变化的, 而这种变化近代主要出现在通商口岸等大城市,广大农村变化并不明显,故 B 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西装是从国外引进的,排除 A 项;连衣裙是中西方都很普遍的服装样式,排除 C 项;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的服装,排除 D 项;中山装是孙中山结合西装和中国传统服装的 特点创造出来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本题选 B 项。 12.【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须理解题干反映的是中西合璧的特点,①②④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而③ 是完全西方特征,不符合题意,B 项正确。 13.【答案】C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解析】1915年结婚并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张富贵自然应该穿西装。A、B、D三项都是中 国传统服饰 8/8
高中人教版 必修二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8 / 8 【解析】1915 年结婚并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张富贵自然应该穿西装。A、B、D 三项都是中 国传统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