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 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 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格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 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课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ppt与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 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 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材分析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 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 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日"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 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 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 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 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完美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典雅与性 感,让人印象深刻。你知道旗袍的历史吗?旗袍起源与满族服饰,旗女所穿的长袍,宽大平直,衣长至 脚踝,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露出绣花的裤脚;民国建立,旗袍不再是满洲贵族的专利,开始走上了平民 化的道路。能很好体现女性曲线美,旗袍内穿短裤或三角裤,着丝袜,开衩处露腿。旗袍的变化说明服 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上身上的历史画卷,除了服饰之外,人们衣、食、住、行也能折射出政治、经 济文化的变迁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 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 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 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 1 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课型:新课 ★课时:1 课时 ★教具准备:ppt 与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 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 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材分析: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 化.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 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 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 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 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 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 23 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完美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典雅与性 感,让人印象深刻。你知道旗袍的历史吗?旗袍起源与满族服饰,旗女所穿的长袍,宽大平直,衣长至 脚踝,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露出绣花的裤脚;民国建立,旗袍不再是满洲贵族的专利,开始走上了平民 化的道路。能很好体现女性曲线美,旗袍内穿短裤或三角裤,着丝袜,开衩处露腿。旗袍的变化说明服 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上身上的历史画卷,除了服饰之外,人们衣、食、住、行也能折射出政治、经 济文化的变迁
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采访身边的一位来人,了解新旧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情况。下面请大 家阅读教材,并结合你的采访完成表格 服装: 【问题设置】请同学说说中国传统的服饰有哪些? 学生回答:男性:长袍马褂瓜皮帽女性:上衣下裙。宽松肥大 【问题设置】近代中国(1840-1949)新出现的服饰有哪些? 学生回答:西装,中山装,旗袍,学生装(从日本传入),(可以补充:皮鞋、领带)解放装,列宁装、 布拉吉,牛仔装、羽绒服 西装:鸦片战争以后,通商口岸的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的摩登一族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 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 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问题设置】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什么样的服装款式成为主流 学生回答:中山装、人民装、军服,布拉吉 50年代,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人处处以苏联为仿效对象,列宁装、布拉吉 列宁装: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 束一根布带。“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 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用花布做的,姑娘们穿上,要把发辫在两侧弯个圈出来,再扎上蝴蝶 结,整个人简直就是一朵花儿,迷得死人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风靡一时的列宁装、布拉吉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中山装成为一统天下的男装 款式,女装则是把中山装的立领改成翻领,取消上面的两个兜,民间将这种没有正式名称的服装成为干部 服。无论男女,蓝灰为主的色调和肥大单一的款式是这一时期中国服装的主要特点。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 人“蓝蚂蚁”、“灰蚂蚁”。“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这一时期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女装,女性身体 的曲线特征被有意掩盖起来,裙子、花边、高跟鞋等许多具有女性特点的衣饰在公众场合几乎绝迹。 70年代,“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 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 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问题设置】改革开放以后,使人们对美的天然热爱和追求迅速苏醒,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列举一些典型的服装款式? 80年代:喇叭裤:裤腿成喇叭状,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 男青年就是不正经的代号 健美裤:一般以黑色为主,带着很大的弹,后来脚蹬裤。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甲 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牛仔裤:今天它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80年代初的中国,它被当作过于颓废的服装。上海某大学 曾经在招收研究生时对一名考试合格的学生提出要求: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就将被拒绝录取。 90年代:无肩装、露脐装扎,年轻人开始仿效韩日的明星,带花里胡哨的头巾,穿松糕鞋和有短流苏 的裙子
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采访身边的一位来人,了解新旧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情况。下面请大 家阅读教材,并结合你的采访完成表格: 服装: 【问题设置】请同学说说中国传统的服饰有哪些? 学生回答:男性:长袍马褂瓜皮帽女性:上衣下裙。宽松肥大。 【问题设置】近代中国(1840-1949)新出现的服饰有哪些? 学生回答:西装,中山装,旗袍,学生装(从日本传入),(可以补充:皮鞋、领带)解放装,列宁装、 布拉吉,牛仔装、羽绒服…… 西装:鸦片战争以后,通商口岸的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的摩登一族。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 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 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问题设置】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什么样的服装款式成为主流? 学生回答:中山装、人民装、军服,布拉吉 50 年代,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人处处以苏联为仿效对象,列宁装、布拉吉。 列宁装: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 束一根布带。“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 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用花布做的,姑娘们穿上,要把发辫在两侧弯个圈出来,再扎上蝴蝶 结,整个人简直就是一朵花儿,迷得死人。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风靡一时的列宁装、布拉吉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中山装成为一统天下的男装 款式,女装则是把中山装的立领改成翻领,取消上面的两个兜,民间将这种没有正式名称的服装成为干部 服。无论男女,蓝灰为主的色调和肥大单一的款式是这一时期中国服装的主要特点。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 人“蓝蚂蚁”、“灰蚂蚁”。 “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这一时期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女装,女性身体 的曲线特征被有意掩盖起来,裙子、花边、高跟鞋等许多具有女性特点的衣饰在公众场合几乎绝迹。 70 年代, “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 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 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问题设置】改革开放以后,使人们对美的天然热爱和追求迅速苏醒,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列举一些典型的服装款式? 80 年代:喇叭裤:裤腿成喇叭状,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 男青年就是不正经的代号。 健美裤:一般以黑色为主,带着很大的弹,后来脚蹬裤。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甲 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牛仔裤:今天它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 80 年代初的中国,它被当作过于颓废的服装。上海某大学 曾经在招收研究生时对一名考试合格的学生提出要求: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就将被拒绝录取。 90 年代:无肩装、露脐装扎,年轻人开始仿效韩日的明星,带花里胡哨的头巾,穿松糕鞋和有短流苏 的裙子
21世纪:人们对服装要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明星们最怕的就是撞衫。服 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 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 饮食: 【问题设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小小餐桌,也能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近代人们的饮食 发生了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西餐、面包、咖啡等。葡萄酒、巧克力糖、咖啡、汽水等 【问题设置】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中国饮食追求美味,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理。 【问题设置】请大家看课本插图,这些粮票、布票、油票,现在我们已经用不到了,那么改革开放前 要发放这些票证呢? 由于当时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 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 物质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 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 【问题设置】现代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哪些变化? 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蔬莱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 转基因的。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 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问题设置】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 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饮食发生这些 变化的原因? 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 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住房 【问题设置】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房子,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安居乐业的支点。 近代人们的住房发生了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沿海城市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城市住宅中,有电灯 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教材插 图:北京的四合院和西式洋房 【问题设置】新中国成立以后,住房方面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一水儿的五层灰色居民楼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住宅。除了一些极少数的“单元 楼”,人们大多住在没有独立厨房、卫生间的简易筒子楼、平房和大杂院里。 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 善。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 【问题设置】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安居工程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 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
21 世纪:人们对服装要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明星们最怕的就是撞衫。服 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在 21 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 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 饮食: 【问题设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小小餐桌,也能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近代人们的饮食 发生了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西餐、面包、咖啡等。葡萄酒、巧克力糖、咖啡、汽水等 【问题设置】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中国饮食追求美味,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理。 【问题设置】请大家看课本插图,这些粮票、布票、油票,现在我们已经用不到了,那么改革开放前 要发放这些票证呢? 由于当时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 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 物质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 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 【问题设置】现代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哪些变化? 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 转基因的。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 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问题设置】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 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饮食发生这些 变化的原因? 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 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 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住房: 【问题设置】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房子,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安居乐业的支点。 近代人们的住房发生了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沿海城市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城市住宅中,有电灯 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教材插 图:北京的四合院和西式洋房。 【问题设置】新中国成立以后,住房方面的变化? 上世纪 70 年代,一水儿的五层灰色居民楼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住宅。除了一些极少数的“单元 楼”,人们大多住在没有独立厨房、卫生间的简易筒子楼、平房和大杂院里。 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 善。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 【问题设置】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从 80 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安居工程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 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
继安居工程之后,国家建设部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原则,于1999年推出的商品住宅性能 认定体系,主要针对城市中高档住宅,是目前我国住宅性能认定的最高国家标准 习俗 【问题设置】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步入近代,这些陈规陋习发生了什么变化? 男子蓄辫,女子裏足且不得接受教育,婚丧仪式繁琐愚昧等 断发易服、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婚丧仪式简约文明等 【问题设置】中国男子从什么为什么要断发呢? 清朝建立后,清初强制推行剃发令,其发式是“半剃半留”,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洋务 运动中,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辛亥革 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 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延续268年的清代发式,统 改成世界通行的近代男发 【问题设置】缠足的起源? 据说,古代女人裹脚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莲花太小,舞女便 将脚白绸裏起来致脚弯曲立在上面,跳舞时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后来慢慢地从后宫向上流社会流 传,在以后,民间女子纷纷仿效。 【问题设置】大家看图,为什么要废止缠足? 这畸形的、丑陋的小脚被美化为“三寸金莲”。这样的一双小脚,不要说劳动了,连正常的走路都很 困难。但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变态的审美视女人为玩物。放足 是解放妇女身体的需要,也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需要。 1821,耶稣教会发起天足运动。不过当时的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教会非常抵制,影响不大。康有为、梁 启超等维新派在上海、广东相继成立“天足会”,一时间四方响应。辛亥革命后,各地方政府采取种种具体 措施实行“放足”。提出口号“不要小脚女为妻”,马路上树立“二十五岁以下小足女子,不准在马路上行走”, 向缠足女子征收“小脚捐”等方式促使女子脚之解放。渐渐使缠足陋习走向绝迹 婚丧习俗:仿效西方的婚礼。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 殡仪馆与公墓。 社交礼仪:和称呼也由等级森严的规定演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问题设置】在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落后的农村的变化还是微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 几乎为零。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问题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会道门是带有宗教和封建 迷信色彩的民间秘密结社)等社会丑恶现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建国初期,青年男女结婚多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包办、买卖婚姻和早婚是结婚的主要形式。女子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子。1950年我国正式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这是解放妇女的一项 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党和政府还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 乐于助人的精神,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节假日的延长,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休闲生活的时间 人们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素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时 【问题设置】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在服装、饮食、住房以及习俗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继安居工程之后,国家建设部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原则,于 1999 年推出的商品住宅性能 认定体系,主要针对城市中高档住宅,是目前我国住宅性能认定的最高国家标准。 习俗 【问题设置】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步入近代,这些陈规陋习发生了什么变化? 男子蓄辫,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婚丧仪式繁琐愚昧等; 断发易服、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婚丧仪式简约文明等 【问题设置】中国男子从什么为什么要断发呢? 清朝建立后,清初强制推行剃发令,其发式是“半剃半留”,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洋务 运动中,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辛亥革 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 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延续 268 年的清代发式,统一 改成世界通行的近代男发。 【问题设置】缠足的起源? 据说,古代女人裹脚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莲花太小,舞女便 将脚白绸裹起来致脚弯曲立在上面,跳舞时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后来慢慢地从后宫向上流社会流 传,在以后,民间女子纷纷仿效。 【问题设置】大家看图,为什么要废止缠足? 这畸形的、丑陋的小脚被美化为“三寸金莲”。这样的一双小脚,不要说劳动了,连正常的走路都很 困难。但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变态的审美视女人为玩物。放足 是解放妇女身体的需要,也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需要。 1821,耶稣教会发起天足运动。不过当时的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教会非常抵制,影响不大。康有为、梁 启超等维新派在上海、广东相继成立“天足会”,一时间四方响应。辛亥革命后,各地方政府采取种种具体 措施实行“放足”。提出口号“不要小脚女为妻”,马路上树立“二十五岁以下小足女子,不准在马路上行走”, 向缠足女子征收“小脚捐”等方式促使女子脚之解放。渐渐使缠足陋习走向绝迹。 婚丧习俗:仿效西方的婚礼。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 殡仪馆与公墓。 社交礼仪:和称呼也由等级森严的规定演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问题设置】在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落后的农村的变化还是微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 几乎为零。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问题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习俗发生了什么变化?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会道门是带有宗教和封建 迷信色彩的民间秘密结社)等社会丑恶现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建国初期,青年男女结婚多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包办、买卖婚姻和早婚是结婚的主要形式。女子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子。1950 年我国正式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这是解放妇女的一项 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党和政府还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 乐于助人的精神,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节假日的延长,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休闲生活的时间。 人们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素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时 尚。 【问题设置】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在服装、饮食、住房以及习俗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代 断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归纳 中山装、洋装 装 刚宁装、布拉吉 健美裤、牛仔裤从长袍马褂到 袍 喇叭裤等 西装和五彩缤纷的服装 西餐、面包、 营养、绿色传统饮食到西餐,讲求营 食 统购统销 非等 菜篮子工程养均衡、健康 居住 式洋房 筒子楼 花园小区 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 安居工程 废止缠足、断 俗 涤荡封建糟粕伓闲娱乐多样化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楊易服、 【问题情境】: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变革?(各抒己见) 仆因 治 济 思想 代刚强侵略带来西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的生活方式四运动吸收西方文明生活改善 人性解放 代诠球化 中国成立、 统购统销 审美观念、消费观念、 次科技做革开放 菜篮子工程、 民主意识等 命 安居工程 纳西方的影响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政策的生产力的提高 思想观念的转变 【课堂小结】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长袍马褂、列宁装、布拉吉、老三样 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 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好生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 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课后拓展】 联系现实情况指出当今社会在衣、食、住方面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好建议?
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来 归纳 服装 中山装、洋装、 旗袍 列宁装、布拉吉 健美裤、牛仔裤、 喇叭裤等 从长袍马褂到 西装和五彩缤纷的服装 饮食 西餐、面包、咖 啡等 统购统销 营养、绿色 菜篮子工程 从传统饮食到西餐,讲求营 养均衡、健康 居住 欧式洋房 筒子楼 花园小区 安居工程 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 风俗 废止缠足、断发 易服、 涤荡封建糟粕 休闲娱乐多样化 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问题情境】: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变革?(各抒己见) 外因 政治 经济 思想 近代 列强侵略带来西 方的生活方式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 四运动吸收西方文明 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 生活改善 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人性解放、 现代 全球化、 第三次科技 革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统购统销、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审美观念、消费观念、 民主意识等 归纳 西方的影响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政策的 调整 生产力的提高 思想观念的转变 【课堂小结】 自 19 世纪 40 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长袍马褂、列宁装、布拉吉、老三样、 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 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好生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 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课后拓展】 联系现实情况指出当今社会在衣、食、住方面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