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 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 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 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 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 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 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 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 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 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令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 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 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 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 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 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 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 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 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 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 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 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 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 找到例证 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 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 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垠 的遐想 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髙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 愔愔
河北省衡水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 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 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 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 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 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 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 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 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 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令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 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 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 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 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 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 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 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 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 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 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 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 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 找到例证。 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 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 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 暖的追求。 D .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垠 的遐想。 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 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 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 “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 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髙美学 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 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 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 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 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 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 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 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 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 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 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 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 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 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 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 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 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 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 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 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 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 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 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 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 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 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 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 “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 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 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 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 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 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 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 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 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 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 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 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 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 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 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 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 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 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 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 100 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 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 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 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 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 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 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 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 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 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
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 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 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 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 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 年扎根于此o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 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 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 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 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 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 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 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 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 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 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 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 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分) 、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9分)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登崇宁五 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 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 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髙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 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 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 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 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 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 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 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 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 年扎根于此 o 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 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 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 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 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 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 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 28 万人的生命, 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 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 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 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 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 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2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9 分)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登崇宁五 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 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 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 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 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 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 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 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 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 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況在万里之外乎? 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 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 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 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 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 闻而悲之。 (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B.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C.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D.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策,是中国古代科举中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 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东汉时太学大发展。 明以后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C.除,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任命,授职。唐以来称试官或暂时代 理官职为“权”。 D.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所居。借指帝王的宫殿,又引申为王位、帝 王的代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鼎忠君爱国。他反对割地求和。徽、钦二帝被迫北行后,金人准备立张邦 昌为帝,赵鼎等人拒绝书写发表己见的文书,躲进太学。 B.赵鼎为人正直。在得知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手下将领后,他向皇上讲述了 王德专权杀人的事,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并直接对王德进行了审讯。 C.赵鼎深得髙宗信任。他的建议多被采纳实施。皇上不顾别人反对,将他从谏 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 D.赵鼎在吉阳时,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 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普沈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宣祖卧疾滁州 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盜百余,当弃市, 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既拜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 悉咨决焉。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 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 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淳化三年春, 以老衰久病,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赴 阙,仍遣其弟宗正少卿安易赍诏书赐之。七月卒,年七十一。初,太祖侧微,普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 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 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 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万里之外乎? 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 “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 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 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 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 闻而悲之。 (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B.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C.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D.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策,是中国古代科举中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 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东汉时太学大发展。 明以后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C.除,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任命,授职。唐以来称试官或暂时代 理官职为“权”。 D.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所居。借指帝王的宫殿,又引申为王位、帝 王的代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赵鼎忠君爱国。他反对割地求和。徽、钦二帝被迫北行后,金人准备立张邦 昌为帝,赵鼎等人拒绝书写发表己见的文书,躲进太学。 B.赵鼎为人正直。在得知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手下将领后,他向皇上讲述了 王德专权杀人的事,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并直接对王德进行了审讯。 C.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多被采纳实施。皇上不顾别人反对,将他从谏 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 D.赵鼎在吉阳时,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 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9 分)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普沈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宣祖卧疾滁州, 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 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既拜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 悉咨决焉。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 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 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淳化三年春, 以老衰久病,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赴 阙,仍遣其弟宗正少卿安易赍诏书赐之。七月卒,年七十一。初,太祖侧微,普
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吐 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 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 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 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 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 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 旧纸/复奏如初 B.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 纸/复奏如初 C.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破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 日纸/复奏如初 D.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 纸/复奏如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弃市,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已有之。因官府在闹市当众杀人可以威慑百 姓,所以常被统治者用来惩治那些罪大恶极者,以儆效尤。 B.三司,宋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其三司为盐铁、户部、度支,作用是掌 管统筹国家财政。 C.阙,是指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因帝王所居住宫殿的宫门外常有双阙,所以 有时也可代指朝廷,文中赴阙指入朝陛见皇帝。 D.薨,是对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的称谓,也可以用于皇帝和高等级妃 嫔,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普稳重敦厚,沉默寡言。镇阳豪族魏氏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宣祖卧病于滁 州之时,赵普朝夕侍奉服药,宣祖从此把他当作宗族的人来看待。 B.赵普为政专断,颇遭忌恨。赵普曾派遣亲信官吏去买建造私宅的木材,该官 吏趁机暗中倒卖木材。此事被人揭发报告给皇上,太祖怒将赵普放逐外地为官 C.赵普爱好读书,为政有道。赵普年轻时没有什么学问,晚年他手不释卷,处 理政务游刃有余。去世以后,家里的人打开箱子察看,有《论语》二十篇 D.赵普严肃刚正,胸怀天下。他曾力荐某人为某官,皇帝不准许。但他不气馁, 犯颜进谏,最终皇帝醒悟,任用了那个人为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 魏,唐丞相知古后也。绍兴元年,会星变,矶力言大臣黜陟不公,所以致异。 上识其忠,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内侍李廙饮韩世忠家,刃伤弓匠,事下 廷尉。矶言:“内侍出入宫禁,而狠戾发于杯酒,乃至如此,岂得不过为之虑? 建炎诏令禁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于是 廙杖脊配琼州。刘豫挟金人入寇,宰相赵鼎决亲征之议,矶请扈从,因命督江上 诸军。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权均势敌,又怀私隙,莫肯协心。矶首至 光世军中,谕之曰:“贼众我寡,合力犹惧不支,况军自为心,将何以战?为诸
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 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 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 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 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 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 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 旧纸/复奏如初 B.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 纸/复奏如初 C.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破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 旧纸/复奏如初 D.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 纸/复奏如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弃市,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已有之。因官府在闹市当众杀人可以威慑百 姓,所以常被统治者用来惩治那些罪大恶极者,以儆效尤。 B.三司,宋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其三司为盐铁、户部、度支,作用是掌 管统筹国家财政。 C.阙,是指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因帝王所居住宫殿的宫门外常有双阙,所以 有时也可代指朝廷,文中赴阙指入朝陛见皇帝。 D.薨,是对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的称谓,也可以用于皇帝和高等级妃 嫔,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赵普稳重敦厚,沉默寡言。镇阳豪族魏氏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宣祖卧病于滁 州之时,赵普朝夕侍奉服药,宣祖从此把他当作宗族的人来看待。 B.赵普为政专断,颇遭忌恨。赵普曾派遣亲信官吏去买建造私宅的木材,该官 吏趁机暗中倒卖木材。此事被人揭发报告给皇上,太祖怒将赵普放逐外地为官。 C.赵普爱好读书,为政有道。赵普年轻时没有什么学问,晚年他手不释卷,处 理政务游刃有余。去世以后,家里的人打开箱子察看,有《论语》二十篇。 D.赵普严肃刚正,胸怀天下。他曾力荐某人为某官,皇帝不准许。但他不气馁, 犯颜进谏,最终皇帝醒悟,任用了那个人为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6 题。(19 分) 魏矼,唐丞相知古后也。绍兴元年,会星变,矼力言大臣黜陟不公,所以致异。 上识其忠,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内侍李廙饮韩世忠家,刃伤弓匠,事下 廷尉。矼言:“内侍出入宫禁,而狠戾发于杯酒,乃至如此,岂得不过为之虑? 建炎诏令禁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于是 廙杖脊配琼州。刘豫挟金人入寇,宰相赵鼎决亲征之议,矼请扈从,因命督江上 诸军。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权均势敌,又怀私隙,莫肯协心。矼首至 光世军中,谕之曰:“贼众我寡,合力犹惧不支,况军自为心,将何以战?为诸
公计,当思为国雪耻,释去私隙,不独有利于国,亦将有利其身。”光世许之遂 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上至平 江,魏良臣、王绘使金回,约再遣使,且有恐迫语。请罢“讲和”二字,饬厉 诸将,力图攻取。会金屡败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砬充馆伴使, 征言:“顷任御史,尝论和议之非,今难以专论。”秦桧召至都堂,问其所以 不主和之意,砬具陈敌情难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砬曰: 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人不以诚待相公耳。”桧不能屈,乃改命吴表臣。诏 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从、台谏条奏来上。砬言:“贼豫为金人所立,为 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何藉于金国乎?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 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搢绅与万民一体,大将与 三军一体,今陛下询于搢绅,民情大可见矣。欲望速召大将,详加访问,以塞他 日意外之忧。大将以为不可,则其气益坚,何忧此敌。”未几,丁父忧。免丧, 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内艰 以卒。 (选自《宋史·魏砬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 捷/军声大振 B.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 捷/军声大振 C.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 捷/军声大振 D.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 捷/军声大振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古代“擢”“迁”表示晋升官职,“谪”表示贬 B.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砬请求跟随 皇帝前往。 C.北面,指面向北。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表示臣服 D.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艰”即“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 员须停职守丧。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忧心朝政,主张严明法纪。发生星变时,他趁机进言,指出官吏任用制 度上的过失;当内侍李廙犯法时,他力主严明法纪 B.魏矿有大局观念,能团结人心。刘豫入侵时,他亲自到军中说服刘光世放下 私仇为国雪耻,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 C.魏忠心耿耿,反对讲和。面对金人的恐吓逼迫,他请求皇上劝勉众将再战 当秦桧试图说服他时,他加以拒绝,指出秦桧思虑不周之处。 魏砬言辞犀利,见识超人。他认为皇上承袭祖业,不需要顾念金国,应该斟 酌民意、询问百官,长远考虑,以防后患。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炎诏令禁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5 分)
公计,当思为国雪耻,释去私隙,不独有利于国,亦将有利其身。”光世许之遂 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上至平 江,魏良臣、王绘使金回,约再遣使,且有恐迫语。矼请罢“讲和”二字,饬厉 诸将,力图攻取。会金屡败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馆伴使, 矼言:“顷任御史,尝论和议之非,今难以专论。”秦桧召矼至都堂,问其所以 不主和之意,矼具陈敌情难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 “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人不以诚待相公耳。”桧不能屈,乃改命吴表臣。诏 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从、台谏条奏来上。矼言:“贼豫为金人所立,为 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何藉于金国乎?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 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搢绅与万民一体,大将与 三军一体,今陛下询于搢绅,民情大可见矣。欲望速召大将,详加访问,以塞他 日意外之忧。大将以为不可,则其气益坚,何忧此敌。”未几,丁父忧。免丧, 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内艰 以卒。 (选自《宋史·魏矼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 捷/军声大振 B.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 捷/军声大振 C.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 捷/军声大振 D.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 捷/军声大振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古代“擢”“迁”表示晋升官职,“谪”表示贬 官。 B.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 皇帝前往。 C.北面,指面向北。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表示臣服。 D.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艰”即“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 员须停职守丧。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魏矼忧心朝政,主张严明法纪。发生星变时,他趁机进言,指出官吏任用制 度上的过失;当内侍李廙犯法时,他力主严明法纪。 B.魏矼有大局观念,能团结人心。刘豫入侵时,他亲自到军中说服刘光世放下 私仇为国雪耻,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 C.魏矼忠心耿耿,反对讲和。面对金人的恐吓逼迫,他请求皇上劝勉众将再战; 当秦桧试图说服他时,他加以拒绝,指出秦桧思虑不周之处。 D.魏矼言辞犀利,见识超人。他认为皇上承袭祖业,不需要顾念金国,应该斟 酌民意、询问百官,长远考虑,以防后患。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建炎诏令禁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5 分)
译文: (2)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 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7~18题。(10分) 乌夜啼 [唐]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①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 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晩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岀城边景色之暗 淡,渲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B.起首两句,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归飞的乌鸦 与远在天涯的诗人形成对比,更引发空闺思妇的愁绪。 C.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稍做具体的描写,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 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D.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 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E.“独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 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18.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做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 是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 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 ”可见。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20.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正对松花江,山高水低,过境洪水和山上的来水都通 过这里的九道沟泄入江中。 ②满屏竟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 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肤箧一般轻松夺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 之。(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7~18 题。(10 分) 乌 夜 啼 [唐]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 ①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 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 淡,渲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B.起首两句,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归飞的乌鸦 与远在天涯的诗人形成对比,更引发空闺思妇的愁绪。 C.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稍做具体的描写,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 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D.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 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E.“独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 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18.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做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 是: , 。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 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可见。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20.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正对松花江,山高水低,过境洪水和山上的来水都通 过这里的九道沟泄入江中。 ②满屏竟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 岁的 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胠箧一般轻松夺冠
③有时候,很多人低头看着自己索然无味的生活现状,会突然想有一次旅行,希 望旅行中有班荆道故的欣喜 ④中国品牌彩电技压群芳,在2016年稳扎稳打,以8360万台的全球出货量超越 对手韩国,跃居世界第 ⑤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高,令 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⑥他大学毕业后本想到一线城市开创事业,但又考虑到父母双亲春秋已高,不忍 再次别离,便在桃溪筑“善养堂”以侍养,晨夕供奉,菽水承欢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3分) A.中俄双方坚决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宗旨,愿为加强国 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作出贡献。 B.英国教育家认为东亚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中规中矩,束手束脚,基础知识虽然扎 实,但在独自面对未来社会时不免陷入能力匮乏的窘境 C.大连海关将进一步加大对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的复制推广,提高通关效 率,与口岸相关单位携手打造新型口岸监管体系,全面促进贸易便利化 D.《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 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2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王教授是唐诗硏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 们大开眼界。 B.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们送礼物,小萌领到礼物非常髙兴,她说:“谢谢叔叔阿姨, 礼物我笑纳了 C.本报衷心呼吁大家踊跃投稿,不管名流大家还是文坛新人,我们都一视同仁, 唯以质量为准。 D.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 小女学习的楷模。 2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 分)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频发的雾霾,永久的离开所居住的城市,而且这些人中间很多 还是城市的精英。课件,要让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根除雾霾之害。若不 能彻底控制雾霾,就吸纳不了优秀人才,就不能提髙当下城市化质量。 ①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未必就是根除雾霾。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③有时候,很多人低头看着自己索然无味的生活现状,会突然想有一次旅行,希 望旅行中有班荆道故的欣喜。 ④中国品牌彩电技压群芳,在 2016 年稳扎稳打,以 8360 万台的全球出货量超越 对手韩国,跃居世界第一。 ⑤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高,令 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⑥他大学毕业后本想到一线城市开创事业,但又考虑到父母双亲春秋已高,不忍 再次别离,便在桃溪筑“善养堂”以侍养,晨夕供奉,菽水承欢。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3 分) A.中俄双方坚决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宗旨,愿为加强国 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作出贡献。 B.英国教育家认为东亚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中规中矩,束手束脚,基础知识虽然扎 实,但在独自面对未来社会时不免陷入能力匮乏的窘境。 C.大连海关将进一步加大对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的复制推广,提高通关效 率,与口岸相关单位携手打造新型口岸监管体系,全面促进贸易便利化。 D.《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 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2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 们大开眼界。 B.志愿者为留守儿童们送礼物,小萌领到礼物非常髙兴,她说:“谢谢叔叔阿姨, 礼物我笑纳了。” C.本报衷心呼吁大家踊跃投稿,不管名流大家还是文坛新人,我们都一视同仁, 唯以质量为准。 D.令 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 小女学习的楷模。 23.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6 分) 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频发的雾霾,永久的离开所居住的城市,而且这些人中间很多 还是城市的精英。课件,要让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根除雾霾之害。若不 能彻底控制雾霾,就吸纳不了优秀人才,就不能提高当下城市化质量。 ①城市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未必就是根除雾霾。 ② ③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期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月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解析:选C“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关键在 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的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学生做此题要有一定 的审美感受和识别能力。 2、解析:选D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去衡阳而引起词 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词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 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 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A、C两项侧重写景,B项侧重言志。 3、解析:选B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4.D(A“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有误,B“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 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不当,C“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 5.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 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 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 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每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6.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 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 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5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7、解析:选B解答断句题可先粗读所给的句子,然后根据句中的标志性结构并 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半皆老弱”点明了士兵的人员结构,是对前句的补充 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D。“除命甫下”指任令刚刚下达,中间不可断开,排 除A,选B 8、解析:选A“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 9、解析:选B“命鼎鞫德”,省略了主语“上”,赵鼎是在皇上的命令下审讯 王德的 10.解析:选B回答此题,要注意对比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如“普又以 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根据 句意,介宾短语“以其人”修饰、限制“奏”;从专有名词“太祖”分析,其谓 语应该是“怒”,由此可以看出“太祖”前和“怒”后要停顿。排除A、D两项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期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语文月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2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解析:选 C “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关键在 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的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学生做此题要有一定 的审美感受和识别能力。 2、解析:选 D 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去衡阳而引起词 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词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 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 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A、C 两项侧重写景,B 项侧重言志。 3、解析:选 B 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 分) 4. D(A“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有误,B“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 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不当,C“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 5.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 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 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 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每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得 4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6.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 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 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每 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52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7、解析:选 B 解答断句题可先粗读所给的句子,然后根据句中的标志性结构并 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半皆老弱”点明了士兵的人员结构,是对前句的补充, 其后应断开。故排除 C、D。“除命甫下”指任令刚刚下达,中间不可断开,排 除 A,选 B。 8、解析:选 A “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 9、解析:选 B “命鼎鞫德”,省略了主语“上”,赵鼎是在皇上的命令下审讯 王德的。 10.解析:选 B 回答此题,要注意对比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如“普又以 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根据 句意,介宾短语“以其人”修饰、限制“奏”;从专有名词“太祖”分析,其谓 语应该是“怒”,由此可以看出“太祖”前和“怒”后要停顿。排除 A、D 两项
再如“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根 据句意,“以”作连词,连接“跪而拾之”与“归”两个动作,中间不可断开。 排除C项,选B。 11.解析:选D皇帝之死不能称为薨。 12.解析:选B“太祖怒将赵普放逐外地为官”错误,原文为“太祖大怒,促 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由此可知太祖将要发诏书放逐赵普,但 被王溥上奏解救 13.解析:选D从“光世许之”中的专有名词“光世”分析,其谓语是“许” 那么宾语“之”后要停顿;从“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中的动词 “劝”“贻”和“示”分析,“贻”和“示”两个动作都是光世发出的,由此判 断“二帅”不能与“示”连用,排除A、C两项;“二帅复书交欢”,“交欢” 的主语是“二帅”,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综上,选D。 14.解析:选A“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 5.解析:选B“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理解有误,文中说刘光 世写信给二帅后,二帅回信表达友好之意,最终“众战屡捷”。 16.答案:(1)建炎年间诏令皇宫内侍不许结交掌管军队的官吏以及干预朝政,违 者以军法处置。请求重申严明这一禁令。(得分点:“交通”“预”“申”“处 以军法”句式各1分,大意1分) (2)陛下既然想为亲人稍受委屈,更希望您能慎重思考天下安定与动乱的关键, 斟酌群情,选择经久可行之计施行。(得分点:“少”“审”“机”“酌”各1 分,大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7.解析:选BCB项,“远在天涯的诗人”错误,应是“远在天涯的征夫”。C 项,“稍做具体的描写”应是“不做任何具体的描写”。 18.答案: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 垫 ②化用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 丰厚。 ③“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 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9.(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④错误。①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 情,多指人的死亡。此处望文生义。 ②探囊肤箧: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指偷盗。与句意不符。 ③班荆道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与句意相符。 ④技压群芳:比赛中技高一畴,超越众女子。此处搭配不当 ⑤高山仰止:比喻对有品位有气质有道德的人的敬仰之情 ⑥菽水承欢: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承欢:侍奉父母使其欢喜。指奉 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再如“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根 据句意,“以”作连词,连接“跪而拾之”与“归”两个动作,中间不可断开。 排除 C 项,选 B。 11.解析:选 D 皇帝之死不能称为薨。 12.解析:选 B “太祖怒将赵普放逐外地为官”错误,原文为“太祖大怒,促 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由此可知太祖将要发诏书放逐赵普,但 被王溥上奏解救。 13.解析:选 D 从“光世许之”中的专有名词“光世”分析,其谓语是“许”, 那么宾语“之”后要停顿;从“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中的动词 “劝”“贻”和“示”分析,“贻”和“示”两个动作都是光世发出的,由此判 断“二帅”不能与“示”连用,排除 A、C 两项;“二帅复书交欢”,“交欢” 的主语是“二帅”,其间不能断开,排除 B。综上,选 D。 14.解析:选 A “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 15.解析:选 B “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理解有误,文中说刘光 世写信给二帅后,二帅回信表达友好之意,最终“众战屡捷”。 16.答案:(1)建炎年间诏令皇宫内侍不许结交掌管军队的官吏以及干预朝政,违 者以军法处置。请求重申严明这一禁令。(得分点:“交通”“预”“申”“处 以军法”句式各 1 分,大意 1 分) (2)陛下既然想为亲人稍受委屈,更希望您能慎重思考天下安定与动乱的关键, 斟酌群情,选择经久可行之计施行。(得分点:“少”“审”“机”“酌”各 1 分,大意 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17.解析:选 BC B 项,“远在天涯的诗人”错误,应是“远在天涯的征夫”。C 项,“稍做具体的描写”应是“不做任何具体的描写”。 18.答案: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 垫。 ②化用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 丰厚。 ③“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 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19.(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2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①②④错误。① 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 情,多指人的死亡。此处望文生义。 ②探囊胠箧: 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指偷盗。与句意不符。 ③班荆道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与句意相符。 ④技压群芳:比赛中技高一畴,超越众女子。此处搭配不当。 ⑤高山仰止:比喻对有品位有气质有道德的人的敬仰之情。 ⑥ 菽水承欢: 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承欢:侍奉父母使其欢喜。指奉 养父母,使父母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