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普通高中 2010—2011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月24日)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 至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项: 1.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要求。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症候( zheng)确凿(zao) 叶扁舟(pian)水涨船高( zhang) B.下载(zai) 拓片(ta) 宁缺毋滥(w)创巨痛深( chuang) C.遂愿(sui)口角(jue) 一针见血(xie)处心积虑(chu) D.款识(shi)铜臭(xi) 亲密无间(jin)矫枉过正(j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 的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B.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美丽的珠江小岛海心沙举行,流 光溢彩的开幕烟火和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点燃了广州市民的激情 C.就算安阳的高陵墓是真的,这也只能说明安阳可以在曹操忌日方面下功夫,拿曹操 的诞辰说事,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D.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代步伐快速迈进,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浪 潮来得生猛,中国也难独善其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面对美韩军演剑拔弩张的局面,朝鲜除了在边境布防之外,还一反常态地高调“亮 核”,这令各方颇感意外 B.发生在富士康惊悚的连环跳,根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加以推想,大致可归因于超 负荷工作、高淘汰率等原因 C.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对孩子就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校和培
河北省衡水市普通高中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监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2 月 24 日)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5 页,第 II 卷 6 至 10 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第Ⅰ卷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要求。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症候(zhènɡ) 确凿(záo) 一叶扁舟(piān) 水涨船高(zhànɡ) B.下载(zài) 拓片(tà) 宁缺毋滥(wù) 创巨痛深(chuānɡ) C.遂愿(suì) 口角(jué) 一针见血(xiě) 处心积虑(chǔ) D.款识(shí) 铜臭(xiù) 亲密无间(jiàn) 矫枉过正(jiǎ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 的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B.2010 年 11 月 12 日,第 16 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美丽的珠江小岛海心沙举行,流 光溢彩的开幕烟火和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点燃了广州市民的激情。 C.就算安阳的高陵墓是真的,这也只能说明安阳可以在曹操忌日方面下功夫,拿曹操 的诞辰说事,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D.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代步伐快速迈进,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浪 潮来得生猛,中国也难独善其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面对美韩军演剑拔弩张的局面,朝鲜除了在边境布防之外,还一反常态地高调“亮 核”,这令各方颇感意外。 B.发生在富士康惊悚的连环跳,根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加以推想,大致可归因于超 负荷工作、高淘汰率等原因。 C.很多有“超前意识”的家长从小对孩子就加大英语学习的投入,少儿英语学校和培
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 D.卓别林对世界电影史的贡献,一言以蔽之:马戏团小丑是行过,卓别林是完成。这 样的评价,睿智深刻,由不得不举手赞同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别出心裁, 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 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 ①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 ②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 ③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像来 ④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 ⑤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 ⑥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 A.④③②①⑥⑤B.⑤④①⑥②③C.④②①⑥⑤③D.⑤②①⑥③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 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 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 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 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 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 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 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土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 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 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 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 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 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 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 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 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 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 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 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 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汘″,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汘″,中华一 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 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土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 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 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
训班门庭若市、财源滚滚,中文反遭冷落。 D.卓别林对世界电影史的贡献,一言以蔽之:马戏团小丑是行过,卓别林是完成。这 样的评价,睿智深刻,由不得不举手赞同。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别出心裁, , , , , , 。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 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 ①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 ②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 ③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像来 ④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 ⑤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 ⑥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 A.④③②①⑥⑤ B.⑤④①⑥②③ C.④②①⑥⑤③ D.⑤②①⑥③④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唐代统治者将西域视为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战略侧翼,采取了意义深远的战略规划, 特别是实行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实边策略,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对立局 面。并以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认同的凝聚力,有效保持了西域的社会稳定和发 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畅通东西,大唐文明辐射欧亚,成就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一 段经典时期。 张骞通西域后,随着大批汉人进入西域,汉文化也随之在西域传播开来,作为中原传统 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深深影响了统一后的西域。 儒学文化日渐成为西域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礼仪的操守。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 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许多吐鲁番文书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西域社会普遍传 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正是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的广泛 传播,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虽为一介武夫,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的佳句。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嵌入到西域各宗教之间。唐代是西域宗教史上一个集大成的 时期,萨满教、佛教、袄教、景教、道教等宗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 多宗教并存格局。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到各个教派之中。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 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而回鹘文摩尼教经典中亦有《释迦四门观》和《阿难达法问》 的佛经内容。在西域,孝也成为儒、释、道等文化内涵中的根本内容。 唐代文化认同政策,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 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以高昌为代表的西域诸国仰慕中原文化,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 传播,在西域社会中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基础,加之唐代民族政策的包容和开放,使唐代的文 化实边政策被唐代西域社会普遍接受。在这种民族融合和天下一家的氛围中,民族平等与文 化融合成为唐朝重要的治边之策。这种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成为唐代社会的主流观 念。“华夷一家”的思想在玄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 发展程度。各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中华一 统的局面由此达到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文化认同与唐朝治理西藏的正确策略,共同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同存共生的良好局面。大 量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到达西域,与西域民族杂居相处,在语言、习俗、 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增强了西域各民 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不仅在战略上使“西北边患,荡然一清”,而且西域由汉代以来单
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5.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 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 和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随之进 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传统文 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 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 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语 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 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 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 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 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 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 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 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毎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 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干里 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 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干匹。贞观元年,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
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社会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大唐文化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5.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民族一体与文化融合的思想一直 是其主流观念。 B.唐代统治者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视与对西藏的正确治理,有效促进了西域民族团结 和社会稳定,使西域成为大唐文明向中亚的自然延伸的地域。 C.张骞通西域后,儒家文化迅即深深植根于西域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 D.随着汉文化在西域传播开来,大批中原民众、商人、求法僧人、文人志士等随之进 入西域,把作为中原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儒学也传入西域。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儒家经典思想被正式纳入西域子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核内容,说明中华传统文 化在西域社会普遍传播的事实和对西域民众的影响程度。 B.唐王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西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统一后的西域各民族 普遍接受了儒学经典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C.“华夷一家”的思想在唐太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民族尊奉太宗为“天可 汗”,成为包括西域在内的各民族的“可汗”。 D.在吐鲁番出土的佛教文书中有大量“急急如律令”的道教术语等表明不同宗教用语 在西域同存共处,相互夹杂的现象,体现了多元宗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在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B.唐代,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向心力,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治理西域的 文化认同政策的有效性。 C.铁勒首领、名将契必何力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佳句,因而以 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在西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 D.借鉴唐代治理西域的经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有 助于多民族文化的同存共生,从而促进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 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 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 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 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 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 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 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
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 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 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 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 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孑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 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 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 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 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禇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 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 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毎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増剧 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 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 B.文约理赡 赡:充足 C.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 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 9.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 ①朕无西顾之忧矣 ②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④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 ⑤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⑥废朝三日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 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 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 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 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 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 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 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 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 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 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 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 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工草隶,善属文 属:写作 B.文约理赡 赡:充足 C.潜引入阁计事 潜:偷偷地 D.仍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 9.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 ( ) ①朕无西顾之忧矣 ②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③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④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 ⑤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⑥废朝三日 A.①②⑤ B.②③⑥ C. ②③⑤ D.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 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深重的厚待。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填写清楚 2.第Ⅱ卷共5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 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Ⅱ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分) 译文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分) 译文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 苏轼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姮娥,即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 作用。(4分) (2)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王勃《滕王阁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孔子语录》)
C.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 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深重的厚待。 第 II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填写清楚。 2.第 II 卷共 5 页,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 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 II 卷共 11 小题,共 120 分。 四、(23 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5 分) 译文: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5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少年游 苏轼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姮娥,即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 作用。(4 分) (2)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 (屈原《离骚》)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王勃《滕王阁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孔子语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五、(22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 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 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 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 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③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 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④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 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 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 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⑤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 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鮮美蔬菜不吃,为何-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 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通告苦着脸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 家中的苦瓜生产过 ⑥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别有幽愁暗恨生, 。 (白居易《琵琶行》)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五、(22 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 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 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 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 “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③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 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④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 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 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 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⑤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 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 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通告苦着脸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 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⑥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
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 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 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⑦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 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 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起进餐,他也最嗜 苦瓜,—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 ⑧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 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⑨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 肉,毎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的捣 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 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 此。我们开玩笑的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 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⑩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的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 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 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 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⑩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大片苦瓜田里长 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 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
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 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 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⑦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 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 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 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 ⑧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 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⑨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 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的捣 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 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 此。我们开玩笑的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 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⑩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的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 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 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 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⑾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 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 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
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④2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 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 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 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14.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6分) 15.②③④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6分) 16.作者在第⑩段说苦瓜的美“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而第⑩段却说“苦瓜的创作不 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4分) 17.综观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6分) 六、(15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下面是上海世博会期间对河北馆的介绍,在书写、用词、标点和句子表达等方面存在错 误,请你找出四处并改正。(4分) ①河北馆占地600平方米,是一个半通透的、富有梦幻色彩的立体空间,展示区域 由五个立方体构成。②设计大气,造型新颖独特,符合世博会理念,给人以全新的河北 印象,突显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优势。③活动周期间,19项极具河北民间艺术特 色的“绝活”将——亮相。④这19个项目基本上代表了河北各地的艺术特色,如唐山 的皮影、保定的曲阳石雕、泥塑、芦苇画、定瓷、易水砚,张家口的蔚县剪纸,衡水的 武强木版年画、内画,邯郸的磁州窑、大名草编,石家庄的藁城宫灯、吹糖人,沧州的 刻瓷、景泰蓝水晶画、蛋雕、拼雕、书法绣字等。⑤届时,参观者不仅可以现场目睹工 艺大师们的精湛制作技艺,还可以零距离欣赏到这些璀灿的民间工艺精品
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⑿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 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 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 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14.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6 分) 15.②③④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6 分) 16.作者在第⑩段说苦瓜的美 “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而第⑿段却说“苦瓜的创作不 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4 分) 17.综观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6 分) 六、(15 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8.下面是上海世博会期间对河北馆的介绍,在书写、用词、标点和句子表达等方面存在错 误,请你找出四处并改正。(4 分) ①河北馆占地 600 平方米,是一个半通透的、富有梦幻色彩的立体空间,展示区域 由五个立方体构成。②设计大气,造型新颖独特,符合世博会理念,给人以全新的河北 印象,突显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优势。③活动周期间,19 项极具河北民间艺术特 色的“绝活”将一一亮相。④这 19 个项目基本上代表了河北各地的艺术特色,如唐山 的皮影、保定的曲阳石雕、泥塑、芦苇画、定瓷、易水砚,张家口的蔚县剪纸,衡水的 武强木版年画、内画,邯郸的磁州窑、大名草编,石家庄的藁城宫灯、吹糖人,沧州的 刻瓷、景泰蓝水晶画、蛋雕、拼雕、书法绣字等。⑤届时,参观者不仅可以现场目睹工 艺大师们的精湛制作技艺,还可以零距离欣赏到这些璀灿的民间工艺精品
改为 (2) 改为 改为 改为 9.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正式播映后,备受争议。现在请你就本 段所提到的新版《红楼梦》的特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做到语句通顺、言之成理。(不 少于50字)(5分)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忠实于原著是新版《红楼梦》的一大特点。新版《红 楼梦》完全按照中国艺术硏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1》0回《红楼梦》通行本进行 拍摄。钱乃荣认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还原了文本的面貌,观之有读到文本的感觉, 观众看电视剧《红楼梦》相当于在电视上读原著。同时钱乃荣还注意到,演员的台词完 全按照《红楼梦》原著设计,半文半白。 20.在下面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 楚大夫沉吟泽畔,在仰问苍天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 醉我独醒”; 他们选择了孤独, 纵然不被世人理解,终不随其波逐其流。孤独,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七、(6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被困,长达七天没有吃到东西。子贡拿自己的钱财换来了一点 米,让颜回给大家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满满勺粥 在喝。子贡很不高兴,就去问夫子:“仁人廉土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 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19.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正式播映后,备受争议。现在请你就本 段所提到的新版《红楼梦》的特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做到语句通顺、言之成理。(不 少于 50 字)(5 分)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忠实于原著是新版《红楼梦》的一大特点。新版《红 楼梦》完全按照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 120 回《红楼梦》通行本进行 拍摄。钱乃荣认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还原了文本的面貌,观之有读到文本的感觉, 观众看电视剧《红楼梦》相当于在电视上读原著。同时钱乃荣还注意到,演员的台词完 全按照《红楼梦》原著设计,半文半白。 20.在下面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 楚大夫沉吟泽畔,在仰问苍天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 醉我独醒”; ; 。他们选择了孤独, 纵然不被世人理解,终不随其波逐其流。孤独,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七、(60 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被困,长达七天没有吃到东西。子贡拿自己的钱财换来了一点 米,让颜回给大家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满满一勺粥 在喝。子贡很不高兴,就去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 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
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子贡这才告诉老师他看到的事 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孔子说:“颜回啊,我想用这得之不 易的粥来祭祖,你来操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煮粥的时候,房顶上有块泥落了 进去,扔了太可惜,我就把污染了的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但是这样的 粥是不能祭祖了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A.应为 zhang:B应为w;D应为zhi) 2.D(A.畸轻畸重:偏轻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平衡或对人对事的态度偏向一个方向:B.流
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子贡这才告诉老师他看到的事。 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孔子说:“颜回啊,我想用这得之不 易的粥来祭祖,你来操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煮粥的时候,房顶上有块泥落了 进去,扔了太可惜,我就把污染了的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但是这样的 粥是不能祭祖了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C(A.应为 zhǎnɡ;B 应为 wú;D 应为 zhì) 2.D(A.畸轻畸重:偏轻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平衡或对人对事的态度偏向一个方向;B.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