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2届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8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矛盾与困惑:近代国学家的时代语境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外学相对应,正如其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一样,其理论初衷是彰显 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旨在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 同。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近代思想家认识到了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血脉相连,将传 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了国粹概念。同时, 他重视国学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 章炳麟是近代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语言文字代表的国学的具体研究,而且 在于对国学民族性的彰显。他反复告诚人们: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 以此可以激动种性,增进革命道德。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只有适合本民族的才是最好 的: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之所以存立的根基 然而,在弘扬国学以及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 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有意无意地忽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对中国文化 的个性认识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 是与西方文化相比的需要。近代国学从根本上说是面对“他者”以弘扬我者,中学在近代最 大的“他者”是西学。为了与西学分庭抗礼,必须论证、比较中学与西学的优劣文野:要比较 就要有可比性、尽管相同性和差异性一样都是中学与西学比较的前提,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 实处境却使近代思想家始终着眼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性。之所以如此选择,原因在于:依据进 化论的原则,文化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西方文化属于资产阶级文化,中国文化属于封建文 化,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沿着这个思路,近代思想家的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当务之急 是寻找二者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而不是分辨其间的差异性,更遑论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 地域性和特殊性了
河北省衡水中学 2012 届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8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矛盾与困惑:近代国学家的时代语境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外学相对应,正如其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一样,其理论初衷是彰显 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旨在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 同。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近代思想家认识到了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血脉相连,将传 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了国粹概念。同时, 他重视国学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 章炳麟是近代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语言文字代表的国学的具体研究,而且 在于对国学民族性的彰显。他反复告诫人们: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 以此可以激动种性,增进革命道德。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只有适合本民族的才是最好 的;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之所以存立的根基。 然而,在弘扬国学以及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 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有意无意地忽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对中国文化 的个性认识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 一是与西方文化相比的需要。近代国学从根本上说是面对“他者”以弘扬我者,中学在近代最 大的“他者”是西学。为了与西学分庭抗礼,必须论证、比较中学与西学的优劣文野;要比较 就要有可比性、尽管相同性和差异性一样都是中学与西学比较的前提,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 实处境却使近代思想家始终着眼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性。之所以如此选择,原因在于:依据进 化论的原则,文化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西方文化属于资产阶级文化,中国文化属于封建文 化,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沿着这个思路,近代思想家的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当务之急 是寻找二者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而不是分辨其间的差异性,更遑论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 地域性和特殊性了
二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 慕不已,这是近代思想家呼吁学习西方的文化动机。在这个背景下,肯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 化相通、相合有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以西学实现中国的强国富民之梦体现了中国人自 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振兴中华的愿望,也在某种程度上诱发出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 出于以上原因,近代思想家讲国学一面侧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内部开发,一面采他山之石, 与西方文化、佛教文化的互释成为主要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中国本土文化与 西方文化代表的世界文化相合、相通,其后果则是在与西方文化的相似、相通中夸大中国本 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而有意无意地遮蔽其民族性和个性 综上所述,近代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定位以及文化重建始终交织着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 这使整个中国近代文化史、哲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中学为主与西学为主的交替。当下国 学思潮的宗旨是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既是对近代国学的致意,又是对长期以来忽 视传统文化的反省 (选自2011-0906《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围绕“近代国学”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国学是相对于外学而言的,它强调本国固有,出发点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突出中 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 B.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近代思想认识到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促使他们 将两者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国学的弘扬来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 C.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的国粹概念,并重视国学研究,成为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为实现 弘扬国学的宗旨作出了贡献 D.章炳麟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和存立根基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本 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 2.下列不属于“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原因的一项是
二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 慕不已,这是近代思想家呼吁学习西方的文化动机。在这个背景下,肯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 化相通、相合有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以西学实现中国的强国富民之梦体现了中国人自 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振兴中华的愿望,也在某种程度上诱发出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 出于以上原因,近代思想家讲国学一面侧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内部开发,一面采他山之石, 与西方文化、佛教文化的互释成为主要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中国本土文化与 西方文化代表的世界文化相合、相通,其后果则是在与西方文化的相似、相通中夸大中国本 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而有意无意地遮蔽其民族性和个性。 综上所述,近代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定位以及文化重建始终交织着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 这使整个中国近代文化史、哲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中学为主与西学为主的交替。当下国 学思潮的宗旨是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既是对近代国学的致意,又是对长期以来忽 视传统文化的反省。 (选自 2011—09—06《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围绕“近代国学”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代国学是相对于外学而言的,它强调本国固有,出发点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突出中 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 B.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近代思想认识到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促使他们 将两者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国学的弘扬来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 C.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的国粹概念,并重视国学研究,成为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为实现 弘扬国学的宗旨作出了贡献。 D.章炳麟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和存立根基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本 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 2.下列不属于“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原因的一项是 ( )
近代国学要面对最大的“他者”以弘扬“我者”,要做到能与西学分庭抗礼 B.中西文化的社会属性不同,文化先进与落后有异,中国文化的地位亟待提高 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慕不已,民族自信心需要增强 D.近代思想家在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夸大了本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本土文化意在让中国人重拾自尊、自信,走上民族自强之路,但其着眼于中西文化 的相同性研究的做法,恰恰反映了我们的一种文化自卑心理。 B.为了弘扬国学,近代思想家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于中西文化的相 同性的研究,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个性。 C.一方面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又特殊强调中西文化的相同性,这体现了近代思 想家对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定位的矛盾,产生了中学为主还是西学为主的困惑。 D.文章肯定了近代国学在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提醒我们关 注近代国学的时代语境,走出局限,真正做到重视传统文化。 古诗文阅读(共19分 (一)文言文阅读(8分)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 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 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 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诃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 入光斗名,遺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
A.近代国学要面对最大的“他者”以弘扬“我者”,要做到能与西学分庭抗礼。 B.中西文化的社会属性不同,文化先进与落后有异,中国文化的地位亟待提高。 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慕不已,民族自信心需要增强。 D.近代思想家在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夸大了本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弘扬本土文化意在让中国人重拾自尊、自信,走上民族自强之路,但其着眼于中西文化 的相同性研究的做法,恰恰反映了我们的一种文化自卑心理。 B.为了弘扬国学,近代思想家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于中西文化的相 同性的研究,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个性。 C.一方面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又特殊强调中西文化的相同性,这体现了近代思 想家对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定位的矛盾,产生了中学为主还是西学为主的困惑。 D.文章肯定了近代国学在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提醒我们关 注近代国学的时代语境,走出局限,真正做到重视传统文化。 二、古诗文阅读(共 19 分) (一)文言文阅读(8 分)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 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 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 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 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
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 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 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 日也,年五十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 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 “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 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入狱后被迫害致死。后平 反,谥为忠毅。②涧( XIong):刺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除中书舍人 除:拜官授职 B.拟十一月二日上之 拟:打算。 C.复构文言狱 狱:监狱 D.疏趣之 趣:催促。 5.以下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左光斗“嫉恶如仇”和“受人爱戴”的一组是()(2分) A.①捕治吏部豪恶吏 ②辇下震悚 B.①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②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C.①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②福王时,追谥忠毅 D.①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②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 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 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 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 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 “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 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入狱后被迫害致死。后平 反,谥为忠毅。②诇(xiòng):刺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除中书舍人 除:拜官授职。 B.拟十一月二日上之 拟:打算。 C.复构文言狱 狱:监狱。 D.疏趣之 趣:催促。 5.以下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左光斗“嫉恶如仇”和“受人爱戴”的一组是( )(2 分) A.①捕治吏部豪恶吏 ②辇下震悚 B.①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 ②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C.①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②福王时,追谥忠毅 D.①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②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左光斗在京城担任御史时,采取了治恶打假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京城都为 之震动惊悚 B.左光斗和杨涟谋划弹劾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预先侦知后抢先下手,魏忠贤提前两天 将两人免职。 C.孙奇缝和鹿正认为左光斗有德于京城辖区人民,倡议帮助左光斗,但最终还是未能救 出 D.左光斗死后,魏忠贤还对他的同族兄弟子侄进行了迫害;直到魏忠贤被杀后,朝廷才 对左光斗平反昭雪。 7.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左光斗非常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与魏广徽有三十二条当斩的罪行 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他们)商量要代光斗等服罪,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 C.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 D.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后来他们害怕因为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司法,可以缓死,以后再作打算。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11分)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左光斗在京城担任御史时,采取了治恶打假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京城都为 之震动惊悚。 B.左光斗和杨涟谋划弹劾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预先侦知后抢先下手,魏忠贤提前两天 将两人免职。 C.孙奇缝和鹿正认为左光斗有德于京城辖区人民,倡议帮助左光斗,但最终还是未能救 出。 D.左光斗死后,魏忠贤还对他的同族兄弟子侄进行了迫害;直到魏忠贤被杀后,朝廷才 对左光斗平反昭雪。 7.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左光斗非常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与魏广徽有三十二条当斩的罪行。 B.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他们)商量要代光斗等服罪,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 害。 C.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 D.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后来他们害怕因为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司法,可以缓死,以后再作打算。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8----9 题。(11 分)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j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 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8、“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 9、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 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8、“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 分) 9、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⑴、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⑵、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⑶、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⑷、 ,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⑸、 ,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⑹、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 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 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 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 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 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 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 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 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 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 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 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一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 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 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服。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 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 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 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 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 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 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 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 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 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 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 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 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 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 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 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 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服。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 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 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 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 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 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 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 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 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 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 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 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顾母 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B.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 泯灭良知的源头。 C.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10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帮母亲解 决家里的困难。 D.造成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变化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为母亲的来信重复、单调、无趣, 实际上深层原因是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理解和关爱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 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 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 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 4,得出总数为 48。接下去就写得快 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 天,l 天 2 卢布——8, 剩余——10 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 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 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 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 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 》,杨实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的人,虽然良知未泯但却不知感恩,不顾母 亲在生活和情感上的需要。 B.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 泯灭良知的源头。 C.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 10 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帮母亲解 决家里的困难。 D.造成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变化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为母亲的来信重复、单调、无趣, 实际上深层原因是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理解和关爱
E.这篇小说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2)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分) (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 结尾的精妙之处。(6分)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 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在爱中行走 天,德兰姆姆坐火车,看到车窗外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快死了。姆姆很想去 安慰他,下一站一到,姆姆立即下车,气喘吁吁赶到,那个人已经死了。姆姆站了很久,她 想,如果有人和他说几句话,握握他的手,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孤单凄凉。姆姆决定建立一个 临终关怀院。很多人不理解: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将几天后死去, 有的几小时后死去,有的甚至即刻就死了。姆姆说:“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不论是贫穷的, 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姆姆可以长时间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安宁为止。有 回,一位身份显赫的牧师来探望她,她正坐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为他唱歌, 为了安慰这个即将死去的病人,姆姆让那个远道而来的牧师等了一个小时。姆姆说:“爱不 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 身经百战的美国战地记者哈普来到加尔各答采访姆姆,姆姆正照料一个垂危病人。看到 哈普,她行了一个礼,说:“我没有时间说话,先生。”哈普说:“你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 道您的工作吗?姆姆停下手里的活,对哈普说:“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去报道 那些穷人吧。你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穷人有多可爱、多伟大。” 说完,姆姆朝另一个病人走去。这人腰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已经溃烂得生了蛆,病人突然
E.这篇小说基本上采用平实的叙述语言,但平实中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2)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 分) (3)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 结尾的精妙之处。(6 分)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 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 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在爱中行走 一天,德兰姆姆坐火车,看到车窗外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快死了。姆姆很想去 安慰他,下一站一到,姆姆立即下车,气喘吁吁赶到,那个人已经死了。姆姆站了很久,她 想,如果有人和他说几句话,握握他的手,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孤单凄凉。姆姆决定建立一个 临终关怀院。很多人不理解: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将几天后死去, 有的几小时后死去,有的甚至即刻就死了。姆姆说:“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不论是贫穷的, 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姆姆可以长时间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安宁为止。有一 回,一位身份显赫的牧师来探望她,她正坐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为他唱歌, 为了安慰这个即将死去的病人,姆姆让那个远道而来的牧师等了一个小时。姆姆说:“爱不 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 身经百战的美国战地记者哈普来到加尔各答采访姆姆,姆姆正照料一个垂危病人。看到 哈普,她行了一个礼,说:“我没有时间说话,先生。”哈普说:“你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 道您的工作吗?”姆姆停下手里的活,对哈普说:“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去报道 那些穷人吧。你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穷人有多可爱、多伟大。” 说完,姆姆朝另一个病人走去。这人腰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已经溃烂得生了蛆,病人突然
呕吐起来,散发着强烈异味的呕吐物喷在哈普脚上。哈普本能地挪开脚,惊恐得快晕过去了。 他见过很多可怕场面,今天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更可怕 哈普喊道:“修女,他会传染我的。ˆ姆姆平静地说:“不会的,不要怕。”说着,蹲下来把 那人脸上、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让他睡得舒适些。哈普惊魂未定 姆姆走过来按按他的肩膀,安慰说:“相信我,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帮他们洗澡,拿水给他 们喝,喂东西给他们吃,你会做到的。”第二天,哈普再次来到临终关怀院,姆姆正在为一 个病人清理溃烂发臭的伤口,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这个美国记者日后与姆姆成为好朋友, 在姆姆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但是有一点他一直没有做到,就是亲 手照料那些垂死者 直到1979年,哈普又一次来到加尔各答,距第一次已经25年了。姆姆把哈普带到一个 重病的老人跟前,请他给老人喂饭。哈普犹豫一下,在老人身边蹲了下来,舀了一勺饭送到 老人嘴里,他很笨拙,不是喂得太多,就是喂的太少,很多饭粒落在老人脖子里,老人举起 手,跟哈普说话,哈普很尴尬,以为老人责备他,赶紧说:“对不起。”但老人还是不停地说 姆姆蹲下来靠近老人嘴边,细心听了一会,转头对哈普说:“他在祝福你。”哈普很吃惊:“他 在祝福我?我仅用口袋的零用钱,就可以帮他买很多很多的食物。”姆姆笑了:“但你买不到 他的祝福。”对哈普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他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 他想起姆姆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自我,便找到自我。哈普再次被姆姆稳如泰山的信念所震动。 很多人对姆姆说:“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 得完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姆姆说:“如果我不从街上救回第一个人,也就不会救回数 亿万计的人,爱得从一个人开始。”姆姆选择为最卑微的穷人服务,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 设施化。多年来,姆姆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姆姆认为:有了设施,就必然对病人 作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就会成为医院首选。在临终关怀院里,很多病人被多 次收留,每一个再次被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虽然一直 以来,都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她认为:现代人迷 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
呕吐起来,散发着强烈异味的呕吐物喷在哈普脚上。哈普本能地挪开脚,惊恐得快晕过去了。 他见过很多可怕场面,今天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更可怕。 哈普喊道:“修女,他会传染我的。”姆姆平静地说:“不会的,不要怕。”说着,蹲下来把 那人脸上、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让他睡得舒适些。哈普惊魂未定, 姆姆走过来按按他的肩膀,安慰说:“相信我,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帮他们洗澡,拿水给他 们喝,喂东西给他们吃,你会做到的。”第二天,哈普再次来到临终关怀院,姆姆正在为一 个病人清理溃烂发臭的伤口,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这个美国记者日后与姆姆成为好朋友, 在姆姆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但是有一点他一直没有做到,就是亲 手照料那些垂死者。 直到 1979 年,哈普又一次来到加尔各答,距第一次已经 25 年了。姆姆把哈普带到一个 重病的老人跟前,请他给老人喂饭。哈普犹豫一下,在老人身边蹲了下来,舀了一勺饭送到 老人嘴里,他很笨拙,不是喂得太多,就是喂的太少,很多饭粒落在老人脖子里,老人举起 手,跟哈普说话,哈普很尴尬,以为老人责备他,赶紧说:“对不起。”但老人还是不停地说, 姆姆蹲下来靠近老人嘴边,细心听了一会,转头对哈普说:“他在祝福你。”哈普很吃惊:“他 在祝福我?我仅用口袋的零用钱,就可以帮他买很多很多的食物。”姆姆笑了:“但你买不到 他的祝福。”对哈普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他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 他想起姆姆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自我,便找到自我。哈普再次被姆姆稳如泰山的信念所震动。 很多人对姆姆说:“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 得完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姆姆说:“如果我不从街上救回第一个人,也就不会救回数 亿万计的人,爱得从一个人开始。”姆姆选择为最卑微的穷人服务,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 设施化。多年来,姆姆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姆姆认为:有了设施,就必然对病人 作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就会成为医院首选。在临终关怀院里,很多病人被多 次收留,每一个再次被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虽然一直 以来,都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她认为:现代人迷 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