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各地区期末及部分大市调研试卷分类汇编一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信阳市208—2009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拜谒屈原祠 杜鸿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 浴着一种皈依返钵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阴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留的大字。牌 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尽了芜杂的尘世之嚣。 走到祠的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进一步,心都要起伏一 次。在那群雄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回到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汨罗 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磐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 做得非常彻底,非常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 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汨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 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大得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汨罗河,成了 伟人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惟一的结果。屈原是一种入世的、 积极的人生。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子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 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他们没有任何其它出 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绝对。这就决定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 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 好让于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 爱国忠魂的地方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 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渔的手从不同的时空 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禁忌与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抚慰。 那些安魂的手指曲,一直漫长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只是抚慰了一个屈子的忠魂 他们更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 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履,那绉褶竟如破清冷流,将他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 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蠕动,嘴唇在沉吟 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桔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房群依山 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 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如获大释。此时,这祠已 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 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 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有删改) 14通观全文,说说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体含义。(5分) 答 15.作者说“他之身殁,竞如明镜”,又说“百姓也是明镜”,这两个“明镜”含义一样 吗?为什么?(5分)
河南省各地区期末及部分大市调研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信阳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拜谒屈原祠 杜鸿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 浴着一种皈依返钵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阴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留的大字。牌 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尽了芜杂的尘世之嚣。 走到祠的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进一步,心都要起伏一 次。在那群雄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回到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汨罗 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磐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 做得非常彻底,非常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 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汨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 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大得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汨罗河,成了 伟人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惟一的结果。屈原是一种入世的、 积极的人生。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子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 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他们没有任何其它出 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绝对。这就决定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 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 好让于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 爱国忠魂的地方。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 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渔的手从不同的时空 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禁忌与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抚慰。 那些安魂的手指曲,一直漫长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只是抚慰了一个屈子的忠魂, 他们更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 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履,那绉褶竟如破清冷流,将他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 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蠕动,嘴唇在沉吟。 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桔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房群依山 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 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如获大释。此时,这祠已 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 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 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有删改) 14.通观全文,说说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体含义。(5 分) 答: 15.作者说“他之身殁,竟如明镜”,又说“百姓也是明镜”,这两个“明镜”含义一样 吗?为什么?(5 分)
答 16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3分) 答 (2)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 洞。 。(3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段如何描写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五、(22分) 14.“精神殿堂”指的是屈原的精神。(1分)具体含义是他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 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同时他 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食粮。(4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査对作品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作者把屈原祠比作“精神殿堂”,“圣 殿”是对屈原高度的赞颂,而“精神”则是对屈原最伟大的爱国思想的体现 15含义不一样。(1分)说屈原的“身殁”为明镜,是因为从他的死中,看到了历史的 真实;说百姓是明镜,是因为百姓能辨别出屈原的忠魂。(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醒对作品内容的比较分析。根据文章内容来看,两个“明镜”含义不 同。在组织答案时,要揭示其不同的具体内容。 16.(1)这句话是说千秋不朽的屈原之魂,正激励和感召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的爱国 之心。(3分) (2)这句话是说屈原的爱国理想虽无法在楚国实现,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3分) 17作者用排比句式描写了祠里的文献碑刻。(2分)借对诗歌的不朽、石质的朴素、气象 的绯红流芳等方面描写,来烘托并歌颂屈原朴实坚贞的爱国思想与万世流芳的精神。(4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和品艺术技巧的鉴赏。首先在最后一段找到相关的语句,不难看 出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再者,要说明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说明:14-17题,除17题第一问外均为意思对即可。 豫南七校2008-2009学年度上期期末联考 五、(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毎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 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 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 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
答: 16.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 分) (1)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3 分) 答: (2)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 洞。(3 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段如何描写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 分) 答: 五、(22 分) 14.“精神殿堂”指的是屈原的精神。(1 分) 具体含义是他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 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同时他 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食粮。(4 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作品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作者把屈原祠比作“精神殿堂”,“圣 殿”是对屈原高度的赞颂,而“精神”则是对屈原最伟大的爱国思想的体现。 15.含义不一样。(1 分) 说屈原的“身殁”为明镜,是因为从他的死中,看到了历史的 真实;说百姓是明镜,是因为百姓能辨别出屈原的忠魂。(4 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醒对作品内容的比较分析。根据文章内容来看,两个“明镜”含义不 同。在组织答案时,要揭示其不同的具体内容。 16.(1)这句话是说千秋不朽的屈原之魂,正激励和感召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的爱国 之心。(3 分) (2)这句话是说屈原的爱国理想虽无法在楚国实现,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3 分) 17.作者用排比句式描写了祠里的文献碑刻。(2 分)借对诗歌的不朽、石质的朴素、气象 的绯红流芳等方面描写,来烘托并歌颂屈原朴实坚贞的爱国思想与万世流芳的精神。(4 分)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和品艺术技巧的鉴赏。首先在最后一段找到相关的语句,不难看 出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再者,要说明运用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说明:14—17 题,除 17 题第一问外均为意思对即可。 豫南七校 2008-2009 学年度上期期末联考 五、(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 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 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 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
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 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飄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 姥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 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凊晨趟着两腿 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 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 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 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 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 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 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 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 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 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舂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 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 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 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 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14.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分) 15.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6分) 16.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 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17.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 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分) 14.答案: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 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 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 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 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 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 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 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 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 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 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 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 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 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 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 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 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 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 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 年 03 期 14.第②节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4 分) ▲ ▲ 15.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6 分) ▲ ▲ 16.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 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6 分) ▲ ▲ 17.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 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 分) ▲ ▲ 14.答案: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 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15.答案:(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 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 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16.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 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17.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 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 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 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 统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 蒂固的影响。(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河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2008-2009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20题。 古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 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 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 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遺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百日生仙。这 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 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 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 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 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 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 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 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 变成树,变成精
15.答案:(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 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 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16.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 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17.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 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 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 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 统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 蒂固的影响。(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河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 2008-2009 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五、(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20 题。 古 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 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 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 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百日生仙。这 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 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 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 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 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 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 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 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 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 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 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 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 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 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 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 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 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 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 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 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 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 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 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 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2008-01-07第16版) 15.联系上下文,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我”为什么“吃惊”?(4分) 16.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6分) 17.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老态女人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 18.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①作者原以为许多颗藤的相互缠绕依附会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但主人说 只是一棵藤。②这一棵独立的藤没有依托“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 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顽强地生存了上千年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 点。 因也就想到,一位 90 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 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 6 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 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 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 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 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 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 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 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 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 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 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 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 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2008-01-07 第 16 版) 15.联系上下文,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我”为什么“吃惊”?(4 分) 16.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6 分) 17.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老态女人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 分) 18.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5.①作者原以为许多颗藤的相互缠绕依附会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但主人说 只是一棵藤。②这一棵独立的藤没有依托“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 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顽强地生存了上千年
16.①受过无尽的苦痛,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经历1300年风霜雨雪 而直立不倒。 ②藤,是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有真气色,历久弥新,枯枝仍 孕育新生 ③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藤就以藤的坚强、独立、不屈的个性,滋生、蔓 延、上升、翻腾。 17.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 读性和趣味性。同时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年老的女人与 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只要生命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 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8.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古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 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河南省信阳高中2009高三毕业班摸底考试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共22分) 滕王阁风景高昌 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 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 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 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 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可是,能够看到 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 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水荡漾。水 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 前景色。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 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 波光粼粼,美丽潇洒。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 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 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
16.①受过无尽的苦痛,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经历 1300 年风霜雨雪 而直立不倒。 ②藤,是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有真气色,历久弥新,枯枝仍 孕育新生。 ③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藤就以藤的坚强、独立、不屈的个性,滋生、蔓 延、上升、翻腾。 17.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 读性和趣味性。同时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年老的女人与 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只要生命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 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8.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对古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 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河南省信阳高中 2009 高三毕业班摸底考试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7 题。(共 22 分) 滕王阁风景 高昌 ①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 ②滕王阁矗立在赣江边上,临观之美,心旷神怡。那一望无际的蓬勃风景,很容易 让人联想起赣菜的“辣”。 ③赣菜辣得很直接,很斩钉截铁。而滕王阁的风景,恰便也似这爽快的个性,不用 什么曲径过渡,不用什么花树遮掩,只要一抬眼,就干脆是辽阔的水,悠远的山,出岫的云。 ④朋友们似乎很替我遗憾,说是来早了。如果晚来些时,再赶上个晴朗的傍晚,就 可以欣赏到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了。可是,能够看到 这些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能够看到那一片片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 织出的明亮含蓄的波纹,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诗意吗?远望是烟波浩淼,近观是碧水荡漾。水 远山长,刚柔相济。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道的也正是眼 前景色。浩荡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一登上高阁,视野就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 情就狂奔起来。 ⑤太阳照在滕王阁上,慷慨地铺开灿烂的热情。下面的江水就绚丽起来,丰富起来。 波光粼粼,美丽潇洒。留下一溜儿一溜儿浪漫的浪花。朵朵白帆,慵懒地躺在江面上,展现 出各种各样的美好姿态。远处慢慢散步的白云,悠然地在大江上踩出一行行彩虹般的足印。 隐隐约约地,偶尔会从那云缝里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着起舞,而那舞
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 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 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 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 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伴随着攀登的脚 步,天似乎都有欲坠的感觉了。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 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王勃来过 白居易来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 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今天登上滕王阁, 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 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 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 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 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 ⑨“层楼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000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 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 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 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写属于当 代的文采风流。 ⑩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 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 O11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 (2006年1月25日《人民日报》) 1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赣菜的“辣”?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15.与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壮丽景色相比,作者眼前的滕王阁景色,有哪些独特之处 结合④⑤文字,做简要回答。(4分) 答 16.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 至少三条理由。(6分)
台之大,背景之远,还有那翅膀之轻盈,就都留在我的左心房后面的一个小格子里,被小心 收藏起来了。 ⑥素负盛名的碧水与长天,映照着暖暖的阳光,一江耀眼的亮丽色彩,一片被阳光 照耀的波浪,让人无比眷恋…… ⑦我喜欢滕王阁,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早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 落霞孤鹜,令我陶然心醉。一步步接近天上的蔚蓝,便也一步步接近绚烂。伴随着攀登的脚 步,天似乎都有欲坠的感觉了。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扇动着的飞鱼翅翼,在那划破时 空的飞翔里,我的心灵已经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 ⑧屈指算来,滕王阁前,走过了多少光阴。物换星移,留下了几多感叹。王勃来过, 白居易来过,杜牧来过,王安石来过,朱熹也来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经 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今天登上滕王阁, 不会踏到先人的脚印上了。因为这里几经兴废,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古人眼里的风景了。滕王 阁,修而又毁,毁而又建,达二十几次之多。留下来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个富贵的旧名字 而已。阁中序播千秋,江上帆收万里。从感情上来讲,我也希望保留下那旧日亭阁。毕竟记 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可是,经过今人的智慧和劳动,而今的滕王阁带给我们的,仍然是 这么美好的风景和这么美好的心情,这不也很好吗? ⑨“层楼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1000 多年过去了,王勃站在滕 王阁的那次抒情,永远让人怀念着。站在阳光灿烂的滕王阁上,想象着王勃的锦心绣口,忍 不住也会有握笔为文的冲动。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尽管有 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写属于当 代的文采风流。 ⑩历史的车轮,碾碎了多少玉砌雕栏,珠帘旧梦,沧桑是不断变幻的,而物华天宝 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古人已远,山水依然,被光阴消磨了千余年的风景,愈发生动和醇 香。 ○11 在王勃曾经眺望过的地方,我把目光从邈远的历史中收回来,投向未来…… (2006 年 1 月 25 日《人民日报》) 1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赣菜的“辣”?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6 分) 答: 15.与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壮丽景色相比,作者眼前的滕王阁景色,有哪些独特之处, 结合④ ⑤文字,做简要回答。(4 分) 答: 16.开篇作者便写道:“到了南昌,有千万个理由登滕王阁。”读完全文,请你列出 至少三条理由。(6 分)
答 17.第⑨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 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14.这是作者产生的一种联想,一方面由南昌美景联想到赣菜美味,有其相关性:另一方面 因为赣菜辣得直接爽快,而滕王阁的美景也是亳无遮掩,让人一览无遗,又有其相似性。所 以,这样写一是为了总体表达登临滕王阁的独特感受,赞美滕王阁视野开阔,景致优美:二 是自然引出下文对滕王阁美景的具体描述。(意思对即可) 15.○1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明 亮含蓄的波纹;O2水远山长,刚柔相济,视野开阔,令人激情狂奔:O3太阳慷慨灿烂的 热情使江水丰富绚丽、美丽潇洒:O4慵懒的白帆展现各种美好的姿态,白云悠然,飞鸟轻 盈 16.①滕王阁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不能不前往一游:②滕王阁就矗立在赣江边上, 游玩方便,而且其临观之美,令人心旷神怡:③登上高阁,视野会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 情就狂奔起来:④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为滕王阁留下震古烁今的名篇——《滕王阁序》 ⑤滕王阁几经兴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登临它,可以读历史烟尘,可以写当代风采, 可以抒未来憧憬。(任意三条理由均可得满分) 17.①因为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作者观赏了滕王阁 的胜景之后,觉得不吐不快,他要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②作者觉得,虽然滕王阁经历了 沧桑巨变,但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他要把这种独到的感悟表达出来,与读者分 享登临的收获。(意思对即可) 河南省平许驻洛四市重点高中2008年12月高三联考 五、(2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①乐器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就像人的嗓子,有的人的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 的人的嗓子却只能唱低音。什么样的嗓孑唱什么样的歌是不能乱来的,这也有一种看不到的 规律在里边,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律,歌手就会唱得很不像话。 ②中国乐器的性格大多都是悲剧性的,比如二胡,就是种很悲剧性的乐器,所以瞎 子阿炳才会用它来演奏他内心的凄苦。他一边拉着胡琴一边在江南细雨里慢慢走着,又是长 长巷子,巷子里的石板路面一块一块都给雨水打得一片湿亮…这应该是晚上,二胡着了雨
答: 17.第⑨段中,作者说,“尽管有王勃恢宏地立在昨天的滕王阁上,今日登临,我仍 然有万千的感触想要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答: 14.这是作者产生的一种联想,一方面由南昌美景联想到赣菜美味,有其相关性;另一方面 因为赣菜辣得直接爽快,而滕王阁的美景也是毫无遮掩,让人一览无遗,又有其相似性。所 以,这样写一是为了总体表达登临滕王阁的独特感受,赞美滕王阁视野开阔,景致优美;二 是自然引出下文对滕王阁美景的具体描述。(意思对即可) 15.○1 靓丽的波浪在苍茫的江面上热烈地舞蹈,朴素的渔舟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明 亮含蓄的波纹;○2 水远山长,刚柔相济,视野开阔,令人激情狂奔;○3 太阳慷慨灿烂的 热情使江水丰富绚丽、美丽潇洒;○4 慵懒的白帆展现各种美好的姿态,白云悠然,飞鸟轻 盈。 16.①滕王阁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不能不前往一游;②滕王阁就矗立在赣江边上, 游玩方便,而且其临观之美,令人心旷神怡;③登上高阁,视野会开阔起来,胸中满蕴的激 情就狂奔起来;④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为滕王阁留下震古烁今的名篇——《滕王阁序》; ⑤滕王阁几经兴废,记录着沧桑,见证着历史,登临它,可以读历史烟尘,可以写当代风采, 可以抒未来憧憬。(任意三条理由均可得满分) 17.①因为美丽的景色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包含了无穷的灵思。作者观赏了滕王阁 的胜景之后,觉得不吐不快,他要写属于当代的文采风流。②作者觉得,虽然滕王阁经历了 沧桑巨变,但物华天宝和地灵人杰却是永恒的。他要把这种独到的感悟表达出来,与读者分 享登临的收获。(意思对即可) 河南省平许驻洛四市重点高中 2008 年 12 月高三联考 五、(22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l 4~17 题。 ① 乐器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就像人的嗓子,有的人的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 的人的嗓子却只能唱低音。什么样的嗓子唱什么样的歌是不能乱来的,这也有一种看不到的 规律在里边,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律,歌手就会唱得很不像话。 ② 中国乐器的性格大多都是悲剧性的,比如二胡,就是一种很悲剧性的乐器,所以瞎 子阿炳才会用它来演奏他内心的凄苦。他一边拉着胡琴一边在江南细雨里慢慢走着,又是长 长巷子,巷子里的石板路面一块一块都给雨水打得一片湿亮……这应该是晚上,二胡着了雨
的湿气,没了一点点亮丽。 ③马头琴更是这样,而且往往拉马头琴的人还在那里调着琴弦,那悲剧的味道就出来 了。它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草原的晩上是一无遮拦的空旷,你站到蒙古包的外边去 天和地都是平面的。没有树也没有山,什么都没有。忽然马头琴就那么浑浑地响起来了,拉 的是什么?是《嘎达梅林》。那样哀怨,那样悲伤,那远方飞来的小鸿雁真是令人柔肠百转。 听马头琴演奏这只曲子的时候你最好要喝—些烈酒,但是不能太醉,也不能一点也不醉,这 时候你也许会被马头琴感动得流泪一那是种极好的体验。马头琴也能演奏节奏快的曲 子,比如《骏马奔腾保边疆》,节奏是很快的,配着敲打得一如疾风暴雨的木鱼,让人从心 里怀念那骏马们踏来踏去的草场,如果是碰巧刚刚下过一场雨,想那草场是-場糊涂的。演 奏这种节奏快速的曲子不是马头琴的本色,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 浑浑的音色。二胡和马头琴相比,还有那么一点点亮丽在里边。马头琴即使演奏那些倜傥 些的曲子,仍不失暮色,入蒙古民歌《喇嘛哥哥》,这支曲子有很明显很强烈的挑战性,但 一演奏起来,还是脱不掉悲剧的味道。 ④箫是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需要更大的耐性去领略,需要想象的合作,不是铺排 得很满,而是残缺的,像马远注的山水,再好,只是那么一个角落,树也是一棵两棵地吝啬 在那里半死不活,需要读它的人用想象和它进行一种合作。箫的性格其实是悲剧性的,是一 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箫和笛大不一样,笛是亮丽的,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这一声笛是何等的亮丽,也是这一声笛,月色才显得更加皎洁,诗的境界才不至于太凄冷。 笛是乡村的,箫却是书生化了的,你看牧童会坐在牛背上吹着一曲欢快的曲子。乐哉悠哉 是何等的悠闲,可你无论如何也难想象出牛背上牧童会吹-支洞箫 ⑤理解音乐永远个性化的,上百上干人在一起听音乐,真不知道人们在那里各自听出 些什么!乐器是有性格的,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什么也不是,一旦被人操纵着,它的性格就岀
的湿气,没了一点点亮丽。 ③ 马头琴更是这样,而且往往拉马头琴的人还在那里调着琴弦,那悲剧的味道就出来 了。它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草原的晚上是一无遮拦的空旷,你站到蒙古包的外边去, 天和地都是平面的。没有树也没有山,什么都没有。忽然马头琴就那么浑浑地响起来了,拉 的是什么?是《嘎达梅林》。那样哀怨,那样悲伤,那远方飞来的小鸿雁真是令人柔肠百转。 听马头琴演奏这只曲子的时候你最好要喝一些烈酒,但是不能太醉,也不能一点也不醉,这 时候你也许会被马头琴感动得流泪——那是一种极好的体验。马头琴也能演奏节奏快的曲 子,比如《骏马奔腾保边疆》,节奏是很快的,配着敲打得一如疾风暴雨的木鱼,让人从心 里怀念那骏马们踏来踏去的草场,如果是碰巧刚刚下过一场雨,想那草场是一塌糊涂的。演 奏这种节奏快速的曲子不是马头琴的本色,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 浑浑的音色。二胡和马头琴相比,还有那么一点点亮丽在里边。马头琴即使演奏那些倜傥一 些的曲子,仍不失暮色,入蒙古民歌《喇嘛哥哥》,这支曲子有很明显很强烈的挑战性,但 一演奏起来,还是脱不掉悲剧的味道。 ④ 箫是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需要更大的耐性去领略,需要想象的合作,不是铺排 得很满,而是残缺的,像马远注的山水,再好,只是那么一个角落,树也是一棵两棵地吝啬 在那里半死不活,需要读它的人用想象和它进行一种合作。箫的性格其实是悲剧性的,是一 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箫和笛大不一样,笛是亮丽的,“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这一声笛是何等的亮丽,也是这一声笛,月色才显得更加皎洁,诗的境界才不至于太凄冷。 笛是乡村的,箫却是书生化了的,你看牧童会坐在牛背上吹着一曲欢快的曲子。乐哉悠哉, 是何等的悠闲,可你无论如何也难想象出牛背上牧童会吹一支洞箫。 ⑤ 理解音乐永远个性化的,上百上千人在一起听音乐,真不知道人们在那里各自听出 些什么!乐器是有性格的,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什么也不是,一旦被人操纵着,它的性格就出
来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往往是,到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 (节选自《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有删改) 注:马远,中国南宋画家。擅山水,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 白以突出景观 14.分析第2段划线的描写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15.为什么说马头琴是“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请结合第3的内容作具体分析。(6分) 答 16.在第4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箫的性格的?(6分) 17.读第5段划线句,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为什么说乐器“什么也不是”又“该是什么就是什么”?(4分) (2)“乐器操纵了人”是什么意思?(2分) 14.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气氛,衬托出阿炳内心的凄苦(2分),形象地表现了二胡悲剧的 性格特点。(2分) 15.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音色,无论演奏什么样的曲子,都脱不 了悲剧味道。演奏哀怨、悲伤的曲子,会让人柔肠百转,感动得流泪;演奏节奏明快的曲子, 会让人觉得不谐调:演奏调侃性的曲子,也脱不了悲剧的味道。(6分) 16.(1)通过和马远的山水画类比,突出箫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这一特点,说明箫 是极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是一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需要想象的合作。(3分) (2)通过和笛子的比较,说明箫不适合演奏节奏鲜明悠闲的曲调,突出箫的凄清和含 蓄的特点。(3分) 17.(1)说它“什么也不是”是因为乐器在没有演奏音乐时,不能表现任何感情和性格(2分) 说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是因为乐器一旦演奏,就传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出不同的风 格(2分)。 (2)乐器演奏的乐曲以其特有的性格表达出来的感情感染和影响了观众。(2分)
来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往往是,到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 (节选自《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有删改) 注:马远,中国南宋画家。擅山水,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 白以突出景观。 14.分析第 2 段划线的描写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 15.为什么说马头琴是“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请结合第 3 的内容作具体分析。(6 分) 答: 16.在第 4 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箫的性格的?(6 分) 答: 17.读第 5 段划线句,回答下列问题。(6 分) (1)为什么说乐器“什么也不是”又“该是什么就是什么”?(4 分) 答: (2)“乐器操纵了人”是什么意思?(2 分) 答: 14.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气氛,衬托出阿炳内心的凄苦(2 分),形象地表现了二胡悲剧的 性格特点。(2 分) 15.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音色,无论演奏什么样的曲子,都脱不 了悲剧味道。演奏哀怨、悲伤的曲子,会让人柔肠百转,感动得流泪;演奏节奏明快的曲子, 会让人觉得不谐调;演奏调侃性的曲子,也脱不了悲剧的味道。(6 分) 16.(1)通过和马远的山水画类比,突出箫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这一特点,说明箫 是极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是一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需要想象的合作。(3 分) (2)通过和笛子的比较,说明箫不适合演奏节奏鲜明悠闲的曲调,突出箫的凄清和含 蓄的特点。(3 分) 17.(1)说它“什么也不是”是因为乐器在没有演奏音乐时,不能表现任何感情和性格(2 分); 说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是因为乐器一旦演奏,就传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出不同的风 格(2 分)。 (2)乐器演奏的乐曲以其特有的性格表达出来的感情感染和影响了观众。(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