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期初测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第I卷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中肯/中意穿着/歪打正着得心应手/应接不暇 B.创伤/重创桂冠/弹冠相庆好大喜功/乐善好施 C.供稿/供应涤纶/羽扇纶巾厚古薄今/日薄西山 D.解数/解读寒舍/退避三舍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答案:B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AUT: A. zhong zhuo/zhao ying B. chuang guan hdo C. gong lun/guan bo D. xie/jie hequ/q提示:注意掌握常见多音字的准确读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 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 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 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答案:C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析:A.轻描淡写:原指用浅淡的颜色描画:今多指说话、作文时将某些事情轻轻带过。B.喜闻乐见:喜欢听, 乐意看。指很受欢迎。C.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后用 “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注意与“焕然一新”的书写区别·J.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或独立 另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 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 市建设的进程。 D.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 须具备的 答案:A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析:B.“国力的强弱”与“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两面对一面。C.“奥运项目的实施”搭配不当,应为“奥 运工程的实施”:“奥运项目”指的是奥运会设置的比赛项目,这是不能“实施”的。D.“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 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缺中心语,应在“具备的”后加“素质”。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 2009 届高三期初测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第Ⅰ卷 本卷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中.肯/中.意 穿着./歪打正着. 得心应.手/应.接不暇 B.创.伤/重创. 桂冠./弹冠.相庆 好.大喜功/乐善好.施 C.供.稿/供.应 涤纶./羽扇纶.巾 厚古薄.今/日薄.西山 D.解.数/解.读 寒舍./退避三舍. 曲.径通幽/曲.尽其妙 答案: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解析:A.zhòng zhuó/zháo yìng B.chuāng guān hào C.gōng lún/guān bó D.xiè/jiě shè qū/qū 提示:注意掌握常见多音字的准确读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 ....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 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 “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 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 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 ....。 D. 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 ....,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 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答案: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析:A.轻描淡写:原指用浅淡的颜色描画;今多指说话、作文时将某些事情轻轻带过。B.喜闻乐见:喜欢听, 乐意看。指很受欢迎。C.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后用 “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注意与“焕然一新”的书写区别。D.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或独立 另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 B.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 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 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 市建设的进程。 D. 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 须具备的。 答案:A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析:B.“国力的强弱”与“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两面对一面。 C.“奥运项目的实施”搭配不当,应为“奥 运工程的实施”;“奥运项目”指的是奥运会设置的比赛项目,这是不能“实施”的。D.“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 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缺中心语,应在“具备的”后加“素质”。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B.③⑤①②⑥④C.⑤②①⑥④③ ⑤③①②④⑥ 答案:D考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解析:⑤是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范围较③大,所以先排除AB项。⑤②的连接读不通,所以较容易选出正确 答案D。 5、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①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A.李清照 李白 苏轼 欧阳修 B.白居易 曹植 辛弃疾 司马迁 C.白居易 李白 辛弃疾 李清照 曹植 司马迁 【答案】B 【解析】通过“司马青衫”即可判断是白居易:曹植“陈王”的称谓较为陌生,但选用课本中的诗句降低了难度:第ˉ 个注意“继东坡”,排除了苏轼,自然指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根据“信史”“幽愁发愤”等词语也会较容易判断出 是司马迁。【错因】延续了去年的考查,难度不大,错因在平时的积累不够。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 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岀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 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硏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 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 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种普遍 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 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 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 四十围、仁二干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 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干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 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 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 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淸
2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⑥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答案:D 考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解析:⑤是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范围较③大,所以先排除 AB 项。⑤②的连接读不通,所以较容易选出正确 答案 D。 5、 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1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2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4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A. 李清照 李 白 苏 轼 欧阳修 B. 白居易 曹 植 辛弃疾 司马迁 C. 白居易 李 白 辛弃疾 欧阳修 D. 李清照 曹 植 苏 轼 司马迁 【答案】B 【解析】通过“司马青衫”即可判断是白居易;曹植“陈王”的称谓较为陌生,但选用课本中的诗句降低了难度;第三 个注意“继东坡”,排除了苏轼,自然指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根据“信史”“幽愁发愤”等词语也会较容易判断出 是司马迁。 【错因】延续了去年的考查,难度不大,错因在平时的积累不够。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 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 “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 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 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 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 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 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 “‘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 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 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 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 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
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 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摘编 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6.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 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B.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D 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C.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 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 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 的运用。 【A.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 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毎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 饵诚,使从熟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 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日:“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 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 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日:“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 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日:“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日:“汝
3 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 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摘编 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6.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 “变形”。 C.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 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B. 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原文: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7.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D. 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C. 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 8.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 是“常形”。 B. 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 象。 C. 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 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 的运用。 【A. 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 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 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 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 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 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 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
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日:"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 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 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 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日,与数人樵山中,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 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 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颈以塞责 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 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Φ劬(qu):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u:忽然。Φ劃(l1):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解析】C中的“恶”是疑问词,“哪里”“怎么”。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对讷体弱却多樵的惊讶,而且 恶”没有“不”的意思。而A中的“饵”在句中是名作动,结合语境可知准确。B中“值”是“逢着”“遇到”。《聊斋 志异·农人》中有“今相值,决杀不宥”。D中的“颐”的意思在成语中“大快朵颐”仍在 答案: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将何作 何复尔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劃颈以塞责耶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一个“焉”是代词,代这件事。B中前一个“何”是“什么”, 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 表示目的。介词 答案: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宜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①③④ C、②⑤⑥ 【解析】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现”和“兄弟情深”的要求。①只表明“诚”的“孝友”。④是老师叹“诚” 的贤,⑥说的是“讷”创痛不能眠,且不是直接表现的。其余②③⑤合乎要求 答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 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 “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 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 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 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 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 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1 劬(qù):劳苦。○2 夏:亦作“榎”,木名。○3 欻(xū):忽然。○4 劙(lí):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解析】C 中的“恶”是疑问词,“哪里”“怎么”。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对讷体弱却多樵的惊讶,而且 “恶”没有“不”的意思。而 A 中的“饵”在句中是名作动,结合语境可知准确。B 中“值”是“逢着”“遇到”。《聊斋 志异·农人》中有“今相值,决杀不宥”。D 中的“颐”的意思在成语中“大快朵颐”仍在。 答案: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B、将何.作 何.复尔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 【解析】A 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一个“焉”是代词,代这件事。B 中前一个“何”是“什么”, 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C 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 中前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 表示目的。介词。 答案: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解析】要注意题目中的“全都直接表现”和“兄弟情深”的要求。①只表明“诚”的“孝友”。④是老师叹“诚” 的贤,⑥说的是“讷” 创痛不能眠,且不是直接表现的。其余②③⑤合乎要求。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解析】从原文看,“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自己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居做成饼,而B中表述和此不同 答案:B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答 答案:(1)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关键点:“无论 (两个单音词)“樵”(名作动)“归”(使动))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 子。(关键点:“夫人”“为““何”)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8年山东卷)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睛小雨霏霏。杏园僬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a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 分) 答 答案:(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 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 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15.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 (1)①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瓦缝参 ②李白在《 》诗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2)①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柳永在 》词中写道:“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5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解析】从原文看,“余窃面倩邻妇为者”指自己从家里偷来面然后让邻居做成饼,而 B 中表述和此不同。 答案:B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答: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答: 答案:⑴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关键点:“无论” (两个单音词)“ 樵”(名作动)“归”(使动)) ⑵“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 子。(关键点:“夫人”“为““何”)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8 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 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 分) 答: 答案:⑴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 之情。 ⑵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 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15. 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 (1)①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瓦缝参 差, 。” ②李白在《 》诗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 (2)①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方正之不容也,故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柳永在《 》词中写道:“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答案:(1)①多于在瘐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②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①谗谄 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②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只要平时注意记忆、积累,不难作答。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19分) 侯银匠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 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 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 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 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 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 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 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 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 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 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 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 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6.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 突出侯菊的精细能于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题千中“对全文情节展开”是审题的关键,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节有什么样的关联。从下文来看
6 答案:(1)①多于在瘐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 ②蜀道难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①谗谄 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②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只要平时注意记忆、积累,不难作答。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19 分)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 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 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 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 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 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 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 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 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 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 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 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 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6.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 分) 【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 突出侯菊的精细能于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析】题干中“对全文情节展开”是审题的关键,意思是第二段与下文哪些情节有什么样的关联。从下文来看
作者写了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 孤独等情节。那么,这些情节跟第二段有什么关联呢?笼统地讲,这些情节是由第二段展开来的,换句话说,第二段为 下文作了铺垫,或提供了具体构思的依据。具体来说,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显 然是由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展开来的,所以作用之一可以表述为:第二段写父女相依为 命,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岀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而女儿改装花轿、出 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精到”展 开来的,所以作用之二可以表述为:第二段写侯菊精细能干,为下文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 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 17.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健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案】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卖 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 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第一个画线句,表现了侯银匠又甜又苦的心情,具体地说,侯银匠既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中年丧妻”, 把女儿拉扯大很不容易),嫁了个好人家(“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总算还能为女儿提供一点金首饰(“侯 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现在自己可以替女儿打首饰了而感到喜悦,又为女儿出嫁后自己将会很孤独(最后 段就反映了的孤独)和自己只能给女儿这点首饰(虽然女儿说“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但事实上还是有点寒 碜)而感到难受。第二个画线句,写侯银匠的糊涂语,虽无理却很妙,因为如果不是对己出嫁的女儿思念如此之深,是 不会有如此出人意外的行为的。“才一个人笑道”,既反映了他孤独的处境,又反映了他只好自我安慰的情态 18.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小说中的花轿,在改装前“骨架都还是好的”,在改装后“银铃碎响”、“很多人都来看”,在随侯菊陪嫁过 去后,“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几处的叙写,都对刻画侯菊这一人物形 象有很要的作用:跟父亲要花轿,说明她对此早有打算:改装花轿,说明她心灵手巧:出租花轿,在陆家独当一面,说 明她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19.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使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 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 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 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F级) 【解析】这道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光停留于一些文句和字词,是做不好的,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后 者往往服从于前者,因为最能表现作品主旨的那个人物才是主人公)。那么,本文的主旨和主人公是什么呢?小说开头几 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 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 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 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 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 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作家汪曾祺师承他的老师沈从文,对人物所处
7 作者写了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 孤独等情节。那么,这些情节跟第二段有什么关联呢?笼统地讲,这些情节是由第二段展开来的,换句话说,第二段为 下文作了铺垫,或提供了具体构思的依据。具体来说,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显 然是由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展开来的,所以作用之一可以表述为:第二段写父女相依为 命,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而女儿改装花轿、出 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等情节,显然是由第二段“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事事都做得精到”展 开来的,所以作用之二可以表述为:第二段写侯菊精细能干,为下文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 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了依据(或作了铺垫)。 17.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 分) 【答案】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 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析】第一个画线句,表现了侯银匠又甜又苦的心情,具体地说,侯银匠既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中年丧妻”, 把女儿拉扯大很不容易),嫁了个好人家(“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总算还能为女儿提供一点金首饰(“侯 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现在自己可以替女儿打首饰了而感到喜悦,又为女儿出嫁后自己将会很孤独(最后一 段就反映了的孤独)和自己只能给女儿这点首饰(虽然女儿说“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但事实上还是有点寒 碜)而感到难受。第二个画线句,写侯银匠的糊涂语,虽无理却很妙,因为如果不是对已出嫁的女儿思念如此之深,是 不会有如此出人意外的行为的。“才一个人笑道”,既反映了他孤独的处境,又反映了他只好自我安慰的情态。 18.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 D 级) 【解析】小说中的花轿,在改装前“骨架都还是好的”,在改装后“银铃碎响”、“很多人都来看”,在随侯菊陪嫁过 去后,“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几处的叙写,都对刻画侯菊这一人物形 象有很要的作用:跟父亲要花轿,说明她对此早有打算;改装花轿,说明她心灵手巧;出租花轿,在陆家独当一面,说 明她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19.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 分) 【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 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 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 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 F 级) 【解析】这道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光停留于一些文句和字词,是做不好的,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后 者往往服从于前者,因为最能表现作品主旨的那个人物才是主人公)。那么,本文的主旨和主人公是什么呢?小说开头几 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 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 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 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 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 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作家汪曾祺师承他的老师沈从文,对人物所处
的更为本质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是非常重视的,而女儿侯菊这枝叶正是侯银匠这棵大树生长出来的,她的勤劳、精细、能 干正是源于她父亲同样的品质 【简评】今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命题有两大突破:一是体裁上的突破,一是题材上的突破。具体地说,所选体裁是 短篇小说,这在以往的江苏卷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而即使把它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这种体裁的选用也实属罕见。由此 我们想到,散文经常拿来命题,短篇小说亦已一试,那么短小的剧本乃至较长的现代诗歌盍试为之?所选题材是传统的 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蕴涵着深沉的民族心理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歌颂了淳朴的民风和代代传承的民族美德。这种不 求时髦、重在厚度的命题风格值得我们称道。另外,从难度系数来看,前面三道题正常,只是最后一道探究题过难,因 为答案都与主旨关联,而本文的主旨又是不大容易把握的 六、语言运用(12分) 20.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不超过40字。(4分)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 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闯人家里祝寿时候的慢 头 点 评: 【答案】例: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2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 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 镜头 【答案】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 22学校筹办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宜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 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5字之间。(4分)
8 的更为本质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是非常重视的,而女儿侯菊这枝叶正是侯银匠这棵大树生长出来的,她的勤劳、精细、能 干正是源于她父亲同样的品质。 【简评】今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命题有两大突破:一是体裁上的突破,一是题材上的突破。具体地说,所选体裁是 短篇小说,这在以往的江苏卷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而即使把它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这种体裁的选用也实属罕见。由此 我们想到,散文经常拿来命题,短篇小说亦已一试,那么短小的剧本乃至较长的现代诗歌盍试为之?所选题材是传统的, 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蕴涵着深沉的民族心理和浓厚的人文精神,歌颂了淳朴的民风和代代传承的民族美德。这种不 求时髦、重在厚度的命题风格值得我们称道。另外,从难度系数来看,前面三道题正常,只是最后一道探究题过难,因 为答案都与主旨关联,而本文的主旨又是不大容易把握的。 六、语言运用(12 分) 20.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不超过 40 字。(4 分)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 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闯人家里祝寿时候的慢 头。 点 评: 【答案】例: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2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 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 40 字。(4 分)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 三: 镜头 四: 【答案】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 22.学校筹办 2008 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 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 15-25 字之间。(4 分) 上 句:
【答案】例:点燃激情看激情的火焰驾祥云登珠峰照耀千山万水 传递梦想恳梦想的金凤载和谐伴嫦娥飞越四海五洲 七、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 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 盲者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 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 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9 下 句: 【答案】例:点燃激情看激情的火焰驾祥云登珠峰照耀千山万水 传递梦想愿梦想的金凤载和谐伴嫦娥飞越四海五洲 七、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 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 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 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 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