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09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18分) 对话: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 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 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 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 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 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 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 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 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 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 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 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1)楼宇间透出的 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2)这股气流被割断,我们(3)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 今天,我们也(4)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 这层意思: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因为 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 甚少。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 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人和上海人呢? 陈钢: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 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 不能弃之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④主持人: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 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 境。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陈钢: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 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 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 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⑤主持人: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 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 来,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她喜欢《永远的 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 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
上海市奉贤区 2009 年 4 月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 阅 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7 题。(18 分) 对话: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 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 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 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 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 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 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 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 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 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 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 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 (1) 楼宇间透出的 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 (2) 这股气流被割断,我们 (3) 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 今天,我们也 (4)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 这层意思: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因为, 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 甚少。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 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人和上海人呢? 陈钢: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 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 不能弃之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④主持人: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 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 境。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陈钢: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 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 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 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⑤主持人: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 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 来,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她喜欢《永远的 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 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
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让我特别感 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 1000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今天,我们 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50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 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上海在哪厢?上海在这厢!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 的一种心理状态。(2分) 2.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3分) (2) (4)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是指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3分)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4题(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 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 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 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 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一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让我特别感 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 1000 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今天,我们 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 50 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 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上海在哪厢?上海在这厢!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 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 的一种心理状态。(2 分) 2. 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 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3 分) (1) (2) (3) (4) 4.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是指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3 分)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 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4 题(19 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 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⑵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 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 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⑷ 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 看菅芒花。 ⑸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 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 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⑩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D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 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 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0D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0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 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 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α0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 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 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 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 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①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 么变化呢? 0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 世相约的精魂呢? 0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 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 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 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α⑧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 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⑨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 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C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 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这 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 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 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 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 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 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8.本文的思路可以概括为:(2分) 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一不可预约的[ 应当保持着预约的[]。 9.第(3)段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2分) 10.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分)
⑼ 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⑽ 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 45 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⑾ 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 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 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⑿ 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⒀ 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 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 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⒁ 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 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 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 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 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⒂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 么变化呢? ⒃ 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 世相约的精魂呢? ⒄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 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 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 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⒅ 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 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⒆ 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 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⒇ 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 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这 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 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 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 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 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 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8. 本文的思路可以概括为:(2 分) 可以预约的菅芒花 —→ 不可预约的[ ] —→ 应当保持着预约的[ ]。 9. 第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2 分) 10.第⒁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 分) (1)
(2) 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对待“常”和“变”: (3分) 12.最后一段中“蜿蜒”一词的含义有: (2) (3) 。(3分) 1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C.第QD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强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D.第⑩809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E.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写出了作者走出心理困境、悟出人生哲理后的快慰 F.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事、说理、抒情。 14.本文不是写雪,而以“可以预约的雪”为标题,有哪些好处?(4分) (2) (三)默写(任选6空。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6分) 15.(1)积善成德, 。(荀子《劝学》)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高山仰止, 。(《诗经·小雅·车韋》) (7)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代诗歌,完成第15-17题。(8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6.这首诗揭示了山中寡妇受苦受难的根源,一是 是 。(2分) 17.下面诗句中与“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异曲同工的一项是()(2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B.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C.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陆龟蒙《新沙》) D.家随兵尽室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鉴赏诗中的有关句子。(4分)
(2) 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对待“常”和“变”: (1) ; (2) ;(3) 。(3 分) 12.最后一段中“蜿蜒”一词的含义有: (1) ; (2) ;(3) 。(3 分) 1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 )( )(4 分) 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C.第⑾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强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D.第⒅⒆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E.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写出了作者走出心理困境、悟出人生哲理后的快慰。 F.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事、说理、抒情。 14.本文不是写雪,而以“可以预约的雪”为标题,有哪些好处?(4 分) (1) (2) (三)默写(任选 6 空。答题超过 6 空,按前 6 空顺序评分)(6 分) 15.(1) 积善成德, , 。(荀子《劝学》) (2)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 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4) 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 高山仰止, 。(《诗经•小雅•车舝》) (7) 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代诗歌,完成第 15-17 题。(8 分) 山 中 寡 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6.这首诗揭示了山中寡妇受苦受难的根源,一是 ,一是 。(2 分) 17.下面诗句中与“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异曲同工的一项是( )(2 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B.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C.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陆龟蒙《新沙》) D.家随兵尽室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鉴赏诗中的有关句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16分)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 时过内家相从也。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 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 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 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 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 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而竟以病死,悲夫! 19.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归有光的《 》。(1分)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2)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3)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23.本文着重写沈贞甫哪两个方面的事情?分别作简要说明。(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 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 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 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 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 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 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 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16 分)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 时过内家相从也。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 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 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 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 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 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而竟以病死,悲夫! 19.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归有光的《 》。(1 分)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 分) (1)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 ) (2)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 (3)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23.本文着重写沈贞甫哪两个方面的事情?分别作简要说明。(4 分) (1) (2)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4—28 题。(13 分) 送 杨 寘 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 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 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 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 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 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 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 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
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 ,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本文题为“送杨寘序”,“序”的意思是 。(1分) 25.第②段运用了不少比喻,其中(1)“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写出了琴声的 (2)如怨夫寡妇之叹息”写出琴声的:(3)“(如)雌雄雍雍之相鸣”,写出琴声的。 (3分) 2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曾因退职闲居而患抑郁症,后来他常听友人弹琴,久而久之,病不治而愈 B.弹琴作为一种技艺,微不足道:但等到好琴师来,能弹岀多种妙音,表达多种感情 C.琴声同《论语》、《易》、《诗》等儒家经典一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 D.杨寘身体多病,又遭贬官,心情抑郁,所以作者写本文劝慰他要“平其心以养其疾”。 27.纵观全文,简述“琴”在行文中的作用。(3分) 28.本文较多地运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句式。请从高中教材的一篇文言文中举出运用同样 句式的例子,并简述其好处。(3分) 二写作70分 2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完成一篇作文。(70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这个数 字迅速攀升到了29%: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了城市。根据联合国 的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 作家韩少功说:“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越来越陌生...”自2000年起,他从海南回到 插队过的湖南省汨罗县的乡下,每年过半年的“归隐生活 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阅读 (一)(18分) 1.(2分)对上海的变化感到惊奇,而在文化上精神上游离于上海之外 2.(2分)B 3.(3分)(1)但(2)如果(3)就(4)就 4.(2分)D 5.(3分)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而 焕发出的城市气息 6.(3分)了解城市的文化和精神(1分),自觉担负起传承和绵延城市文化的责任(2分)。 7.(3分)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1分),引发人们思考我们应该为传 承和绵延城市文化做些什么(2分)。 (二)(19分) 8.(2分)人生希望 9.(2分)因为菅芒花和雪有相似之处,都是白茫茫一片,都有季节性,都可以“预约
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 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24.本文题为“送杨寘序”,“序”的意思是 。(1 分) 25.第②段运用了不少比喻,其中(1)“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写出了琴声的 ; (2)“如怨夫寡妇之叹息”,写出琴声的 ;(3)(如)雌雄雍雍之相鸣 “ ”,写出琴声的 。 (3 分) 2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欧阳修曾因退职闲居而患抑郁症,后来他常听友人弹琴,久而久之,病不治而愈。 B.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微不足道;但等到好琴师来,能弹出多种妙音,表达多种感情。 C. 琴声同《论语》、《易》、《诗》等儒家经典一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 D. 杨寘身体多病,又遭贬官,心情抑郁,所以作者写本文劝慰他要“平其心以养其疾”。 27.纵观全文,简述“琴”在行文中的作用。(3 分) 28.本文较多地运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句式。请从高中教材的一篇文言文中举出运用同样 句式的例子,并简述其好处。(3 分) 二 写 作 70 分 2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完成一篇作文。(70 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1800 年,全球仅有 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 1950 年,这个数 字迅速攀升到了 29%;而到了 2000 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了城市。根据联合国 的预测,到 2010 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 55%。 作家韩少功说:“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越来越陌生……”自 2000 年起,他从海南回到 插队过的湖南省汨罗县的乡下,每年过半年的“归隐生活”。 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阅读 (一)(18 分) 1.(2 分)对上海的变化感到惊奇,而在文化上精神上游离于上海之外 2.(2 分)B 3.(3 分)(1)但 (2)如果 (3)就 (4)就 4.(2 分)D 5.(3 分)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而 焕发出的城市气息。 6.(3 分)了解城市的文化和精神(1 分),自觉担负起传承和绵延城市文化的责任(2 分)。 7.(3 分)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1 分),引发人们思考我们应该为传 承和绵延城市文化做些什么(2 分)。 (二)(19 分) 8.(2 分)人生 希望 9.(2 分)因为菅芒花和雪有相似之处,都是白茫茫一片,都有季节性,都可以“预约
10.(4分)(1)“常”是可以看见、可以预约的,“变”是不可捉摸、不可预约的;(2)人的生 命个体是弱小的,在凶险无穷的变化面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11.(3分)(1)祝福生命之“常”,宽容生命之“变”:(2)对“变”中短暂的“常”,持欣赏态度 (3)对不可抗拒的“变”,永保预约的希望 12.(3分)(1)车在曲折绵延的山路上盘旋而行:(2)人在曲折绵延的人生之路上行走:(3) 作者经历了一段曲折绵延的心路历程。 13.(4分)DF 14.(4分)(1)从构思看,作者用“可以预约的雪”,反衬并突出了人生的不可预约。(2) 从主旨看,“可以预约的雪”是作者心中希望的象征,暗示了主旨。(3)从语言看,“可以预 约的雪”富有诗意,清新雅致,和文章风格一致 (三)(6分) 5.(1)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东船西舫悄无言(3)杜鹃声里斜阳暮(4)无案牍 之劳形(5)不畏浮云遮望眼(6)景行行止(7)俯不怍于人 (四)(8分) 16.(2分)连年战争赋税徭役 17.(2分)C 18.(4分)颔联后句通过外貌(肖像)描写写出山中寡妇的衣着褴褛、面容憔悴,颈联通 过动作描写表现她为糊口而疲于奔命的苦难,生动地刻画出封建社会中贫苦劳动妇女的形 象 (五)(16分) 19.(1分)项脊轩志 20.(3分)(1)困窘(2)全然(3)轻视 21.(2分)D 22.(6分)(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贞甫也一定来访请我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 话是对的。(2)贞甫尤其喜好看古书,一定要到名山和寺庙道观中阅读。 23.(4分)(1)为人方面,刚正凌厉诚笃,与我共历沉浮;(2)为书方面,精研经典古籍, 抱病读书著书 (六)(13分) 24.(1分)临别赠言 (3分)(1)高亢(激昂)(2)哀怨(忧伤)(3)婉转(和谐) 26.(3分)C 27.(3分)“琴”是贯穿全篇的线索。篇首提出琴治愈自己的幽忧之疾,篇中阐述琴可以“道 其堙郁,写其幽思”,篇尾说琴可以使杨君“平其心以养其疾”,向杨君赠文进琴。 28.如《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整句部分形式整齐 节奏鲜明:散句部分形式自由,灵活有变。整散交替,错落有致,富有美感。 写作 29.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 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 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10.(4 分)(1)“常”是可以看见、可以预约的,“变”是不可捉摸、不可预约的;(2)人的生 命个体是弱小的,在凶险无穷的变化面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11.(3 分)(1)祝福生命之“常”,宽容生命之“变”;(2)对“变”中短暂的“常”,持欣赏态度; (3)对不可抗拒的“变”,永保预约的希望。 12.(3 分)(1)车在曲折绵延的山路上盘旋而行;(2)人在曲折绵延的人生之路上行走;(3) 作者经历了一段曲折绵延的心路历程。 13.(4 分) D F 14.(4 分)(1)从构思看,作者用“可以预约的雪”,反衬并突出了人生的不可预约。(2) 从主旨看,“可以预约的雪”是作者心中希望的象征,暗示了主旨。(3)从语言看,“可以预 约的雪”富有诗意,清新雅致,和文章风格一致。 (三)(6 分) 15.(1)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东船西舫悄无言 (3)杜鹃声里斜阳暮 (4)无案牍 之劳形 (5)不畏浮云遮望眼(6)景行行止 (7)俯不怍于人 (四)(8 分) 16.(2 分)连年战争 赋税徭役 17.(2 分)C 18.(4 分)颔联后句通过外貌(肖像)描写写出山中寡妇的衣着褴褛、面容憔悴,颈联通 过动作描写表现她为糊口而疲于奔命的苦难,生动地刻画出封建社会中贫苦劳动妇女的形 象。 (五)(16 分) 19.(1 分)项脊轩志 20.(3 分)(1)困窘 (2)全然 (3)轻视 21.(2 分)D 22.(6 分)(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贞甫也一定来访请我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 话是对的。(2)贞甫尤其喜好看古书,一定要到名山和寺庙道观中阅读。 23.(4 分)(1)为人方面,刚正凌厉诚笃,与我共历沉浮;(2)为书方面,精研经典古籍, 抱病读书著书。 (六)(13 分) 24.(1 分)临别赠言 25.(3 分)(1)高亢(激昂)(2)哀怨(忧伤) (3)婉转(和谐) 26.(3 分)C 27.(3 分)“琴”是贯穿全篇的线索。篇首提出琴治愈自己的幽忧之疾,篇中阐述琴可以“道 其堙郁,写其幽思”,篇尾说琴可以使杨君“平其心以养其疾”,向杨君赠文进琴。 28.如《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整句部分形式整齐, 节奏鲜明;散句部分形式自由,灵活有变。整散交替,错落有致,富有美感。 二、写作 29.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 分)基准分 67 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 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 分)基准分 57 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 通顺。 三类卷(39—51 分)基准分 45 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 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 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 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 分)基准分 29 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 多。 五类卷(20 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 400 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 2 分。(2)有一个错别字扣 1 分,最多扣 3 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 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 1—2 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