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讲人方维保 说明 1.教学安排 教学目的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代文学的特征、成就和风格,了解 中国现代文学的概貌 2、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基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唐金海等主编(东方出版社中心) 教学时间安排 2个学期,约36周,每周2学时,计72课时。现代部分教学时间大体分配如下 目录 绪论:(2课时) 现代文学史的起止点:1917-1949 现代文学史的特点 第一编:20年代文学(10)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2课时) 第一节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 第二节从清末到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三节20年代的报刊制度与文人集团 第四节20年代的文学论争 第五节2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20年代的小说创作(3课时) 第一节鲁迅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叶绍钧、冰心等早期人生派小说 第三节郭沫若、郁达夫等早期浪漫派小说 第四节鸳鸯蝴蝶派及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 第三章20年代的诗歌创作(2课时)
1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讲人 方维保 .说 明. 1.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代文学的特征、成就和风格,了解 中国现代文学的概貌。 2、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基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 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唐金海等主编(东方出版社中心) 三.教学时间安排 2 个学期,约 36 周,每周 2 学时,计 72 课时。现代部分教学时间大体分配如下 .目 录 . 绪论:(2 课时) 现代文学史的起止点:1917—1949 现代文学史的特点。 第一编:20 年代文学(10)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2 课时)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 第二节 从清末到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三节 20 年代的报刊制度与文人集团 第四节 20 年代的文学论争 第五节 20 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 20 年代的小说创作(3 课时) 第一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叶绍钧、冰心等早期人生派小说 第三节 郭沫若、郁达夫等早期浪漫派小说 第四节 鸳鸯蝴蝶派及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 第三章 20 年代的诗歌创作(2 课时)
第一节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徐志摩和新月派诗人群 第四章20年代的散文创作(2课时) 第一节鲁迅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第五章20年代的戏剧创作(1课时) 第一节田汉、丁西林的话剧创作 第二编:30年代文学(13) 第六章30年代的文学思潮(2课时) 第一节30年代革命文学运动 第二节30年代的文学论争 第三节30年代文学创作概况和总体特征 第七章30年代的小说创作(4课时) 第一节茅盾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巴金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老舍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乡土小说派的小说创作 第五节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第八章30年代的诗歌创作(3课时 第一节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第九章30年代的戏剧创作(3课时) 第一节曹禺的话剧创作 第二节夏衍的话剧创作 第十章30年代的散文创作(1课时) 第一节林语堂等的散文创作 第三编:40年代文学(11) 第十一章抗战文学运动(2课时) 第一节抗战形势与文学的三个区域 第二节抗战文艺的组织活动 第三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论争 第四节抗战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十二章国统区文学创作(3课时) 第一节陈白尘及世情讽刺喜剧 第二节郭沫若及历史讽喻剧 第三节张天翼、沙汀和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九叶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十三章解放区文学创作(3课时) 第一节丁玲、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2 第一节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徐志摩和新月派诗人群 第四章 20 年代的散文创作(2 课时) 第一节 鲁迅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第五章 20 年代的戏剧创作(1 课时) 第一节 田汉、丁西林的话剧创作 第二编:30 年代文学(13) 第六章 30 年代的文学思潮(2 课时) 第一节 30 年代革命文学运动 第二节 30 年代的文学论争 第三节 30 年代文学创作概况和总体特征 第七章 30 年代的小说创作(4 课时) 第一节 茅盾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巴金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老舍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乡土小说派的小说创作 第五节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第八章 30 年代的诗歌创作(3 课时) 第一节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第九章 30 年代的戏剧创作(3 课时) 第一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 第二节 夏衍的话剧创作 第十章 30 年代的散文创作(1 课时) 第一节 林语堂等的散文创作 第三编:40 年代文学(11) 第十一章 抗战文学运动(2 课时) 第一节 抗战形势与文学的三个区域 第二节 抗战文艺的组织活动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论争 第四节 抗战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十二章 国统区文学创作(3 课时) 第一节 陈白尘及世情讽刺喜剧 第二节 郭沫若及历史讽喻剧 第三节 张天翼、沙汀和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九叶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十三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3 课时) 第一节 丁玲、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艾青与七月派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艾青及延安民歌体叙事诗 第四节民族新歌剧《白毛女》 第十四章沦陷区文学创作(2课时) 第一节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第一节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在语言和基本精神上具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中国现代 文学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出现是经历了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学的积累而成的。说起来 可能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 从社会的文化积累来看,首先是清末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在大清帝国的日益衰弱的 情况下,西方的思想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出国考察和派出留学生,使西方的思想被 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尤其是康梁维新之后的洋务运动使新思想得到了最初的操练。从文学 本体演变来看,新文学的产生也是与清末的文学积累密切相关的。一是中国传统文学就存在 着白话文和白话文学,太平天国运动中还出现了对于白话文的倡导。最为重要的是清末出现 的白话文运动。这次运动包括白话诗歌运动(诗界革命),即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 界革命”;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等还竭 力推行的“新文体”。在诗歌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是黄遵宪。作为优秀的“新派”诗人, 黄遵宪不但在作品中记述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要求变 法的愿望,而且在文学理论上,很早就有“崇白话而废文言”,改变旧文体使之“适用于今, 通行于俗”“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的理想;他自己的诗歌创 作,也多少做到了如《杂感》诗所说的“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开始摆脱旧诗格律的 某些束缚。梁启超的宣传改良主义思想的新体散文,以“平易畅达”见称,其影响更为广泛 与此同时,白话小报的出现,更促使一部分人(如裘廷梁、陈荣衮)明确提出“白话文为维新 之本”、“开民智莫如改革之言”等主张。改良主义文学运动在诗文以外的文学样式方面, 引起了尤其显著的变化。小说戏剧历来被正统的封建文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戊戌变法前 后却得到了重视。首先是由于政治上改良运动的需要,其次也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近代新 兴都市的繁荣和报纸期刊的创办,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论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 《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王无生)、《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陶佑曾)、《余之小说观》 (徐念慈)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 在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 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政治小说”、“社 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被鲁迅称做“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等受到普遍的欢迎。 ①见黄遵宪1887年作《日本国志》卷33《学术志(二)》 ②裘廷梁、陈荣衮分别写有《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1898)、《报章宜用浅说》(1899)等文
3 第二节 艾青与七月派诗人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艾青及延安民歌体叙事诗 第四节 民族新歌剧《白毛女》 第十四章 沦陷区文学创作(2 课时) 第一节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 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在语言和基本精神上具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中国现代 文学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出现是经历了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学的积累而成的。说起来 可能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 从社会的文化积累来看,首先是清末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结果。在大清帝国的日益衰弱的 情况下,西方的思想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出国考察和派出留学生,使西方的思想被 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尤其是康梁维新之后的洋务运动使新思想得到了最初的操练。从文学 本体演变来看,新文学的产生也是与清末的文学积累密切相关的。一是中国传统文学就存在 着白话文和白话文学,太平天国运动中还出现了对于白话文的倡导。最为重要的是清末出现 的白话文运动。这次运动包括白话诗歌运动(诗界革命),即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 界革命”;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等还竭 力推行的“新文体”。在诗歌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是黄遵宪。作为优秀的“新派”诗人, 黄遵宪不但在作品中记述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要求变 法的愿望,而且在文学理论上,很早就有“崇白话而废文言”,改变旧文体使之“适用于今, 通行于俗”,“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①的理想;他自己的诗歌创 作,也多少做到了如《杂感》诗所说的“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开始摆脱旧诗格律的 某些束缚。梁启超的宣传改良主义思想的新体散文,以“平易畅达”见称,其影响更为广泛。 与此同时,白话小报的出现,更促使一部分人(如裘廷梁、陈荣衮)明确提出“白话文为维新 之本”、“开民智莫如改革之言”②等主张。改良主义文学运动在诗文以外的文学样式方面, 引起了尤其显著的变化。小说戏剧历来被正统的封建文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戊戌变法前 后却得到了重视。首先是由于政治上改良运动的需要,其次也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近代新 兴都市的繁荣和报纸期刊的创办,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论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 《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王无生)、《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陶佑曾)、《余之小说观》 (徐念慈)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 在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 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政治小说”、“社 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被鲁迅称做“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等受到普遍的欢迎。 ① 见黄遵宪 1887 年作《日本国志》卷 33《学术志(二)》。 ② 裘廷梁、陈荣衮分别写有《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1898)、《报章宜用浅说》(1899)等文
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说:“从题材方面,晚清小说产生得最多的,是暴露官僚的 类。”①而在暴露官僚的一类中,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老残游记》等都是代表作。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宝嘉。李宝嘉(1867--1906),又名宝凯,字伯元,江苏武 进人。一生著述甚丰,为人称道者为官场小说。主要有《活地狱》《中国现在记》和《官场 现形记》等。代表作是《官场现形记》。该书共60回。最初在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的《世 界繁华报》上连载,后来结成单行本出版。《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 部,主要在于它不是把抨击的矛头对着个别的腐败官员,而是从制度的层面揭露了整个官场 的黑暗和腐朽。小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写了官场的黑暗:首先着力抨击了当时的捐官制度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打着筹措军饷的旗号,大开捐官之风。于是,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官场如同商场。所有的官位都明码标价,大官大价钱,小官小价钱:;肥缺肥价钱,瘦缺瘦价 钱。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有钱就可以当官。目不识丁的盐商黄三溜子,地痞无赖田小辫子 都花钱买了官。七岁大的小孩,尚在腹中的胎儿,父母都为其捐了官:更为离奇的是,山东 藩台还为其尚未怀孕的三姨太太也先捐了道台等着。官位于是具有了货币储存的价值。这样 使一群白痴之类得以进入官场,蝇营狗苟之徒得以鱼肉百姓。卖官鬻爵使正常的官吏制度遭 到了空前的破坏,也造成了官场的灵魂空虚和道德堕落。由于官吏的官位大都是花钱买来的, 作为一种投资必然要寻求回报,所以当他们进入官场之后,权力的寻租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这些人毫无羞愧地便大肆损公肥私,搜刮地皮。贪婪、残酷成了他们共同的本性。作品共写 了32个官场故事,涉及的官吏有百余人,上至太后、皇帝、军机大臣、太监总管,下至知 州、知县,乃至佐杂小吏,应有尽有,共同组成了一个残酷贪婪,寡廉鲜耻的群丑图。在这 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的信念,甚至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都丧失殆尽。 小说的结构和语言都非常类似于《儒林外史》。首先是采用了集锦式的结构。它没有 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彼此独立,只是稍微有些钩连。这 些小故事共同织就一幅生动活泼的官场百相图。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讽刺而带夸张,富有 趣味性和幽默感。但它的讽刺手法不够含蓄,常有夸张失实之处。故不像《儒林外史》“婉 而多讽”,耐人寻味 《老残游记》的作者是刘鹗。刘鹗(1857—-1909),原名梦鹏,字云抟。丹徒人(今镇江) 他崇尚经世之学,致力于算学、医学、水利等实际学问。著有《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 七说》、《勾股天玄草》、《人寿安和集》等,诗有《铁云诗存》等。《老残游记》是刘鹗的文 学代表作。该书共20回,最初连载于1903年—1904年的《绣像小说》,至14回中断。后于 906年重新发表于《天津日日新闻》,共20回。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 《老残游记》具有明确的创作动机,在作品的第一回中作者说得很明白:“举世皆病, 又举世皆睡,真正无下手处,摇串铃先醒其睡。无论何等病症,非先醒无治法。”整个作品 通过描写走方郎中老残摇串铃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很好地 实践了他的醒民、医国的主张 说正文重点所写事件只有三件:玉贤缉盗,史均甫治河,刚弼断案。玉贤缉盗,写玉 贤为了显示“路不拾遗”的政绩,除了对所谓的窃贼严刑拷打之外,还有意在路上放置财物, 引诱百姓去拾取,从而使百姓路见遗物而战战兢兢的局面。这个故事揭露了“能吏”玉贤的 愚昧、残暴,他的所谓才干实际上是对无辜百姓的血腥镇压和迫害。这是一个官迷心窍,而 ①《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6年版,第147页
4 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说:“从题材方面,晚清小说产生得最多的,是暴露官僚的一 类。”①而在暴露官僚的一类中,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老残游记》等都是代表作。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宝嘉。李宝嘉(1867—1906),又名宝凯,字伯元,江苏武 进人。一生著述甚丰,为人称道者为官场小说。主要有《活地狱》《中国现在记》和《官场 现形记》等。代表作是《官场现形记》。该书共 60 回。最初在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的《世 界繁华报》上连载,后来结成单行本出版。《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 部,主要在于它不是把抨击的矛头对着个别的腐败官员,而是从制度的层面揭露了整个官场 的黑暗和腐朽。小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写了官场的黑暗:首先着力抨击了当时的捐官制度。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打着筹措军饷的旗号,大开捐官之风。于是,卖官鬻爵之风盛行, 官场如同商场。所有的官位都明码标价,大官大价钱,小官小价钱;肥缺肥价钱,瘦缺瘦价 钱。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有钱就可以当官。目不识丁的盐商黄三溜子,地痞无赖田小辫子, 都花钱买了官。七岁大的小孩,尚在腹中的胎儿,父母都为其捐了官;更为离奇的是,山东 藩台还为其尚未怀孕的三姨太太也先捐了道台等着。官位于是具有了货币储存的价值。这样 使一群白痴之类得以进入官场,蝇营狗苟之徒得以鱼肉百姓。卖官鬻爵使正常的官吏制度遭 到了空前的破坏,也造成了官场的灵魂空虚和道德堕落。由于官吏的官位大都是花钱买来的, 作为一种投资必然要寻求回报,所以当他们进入官场之后,权力的寻租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这些人毫无羞愧地便大肆损公肥私,搜刮地皮。贪婪、残酷成了他们共同的本性。作品共写 了 32 个官场故事,涉及的官吏有百余人,上至太后、皇帝、军机大臣、太监总管,下至知 州、知县,乃至佐杂小吏,应有尽有,共同组成了一个残酷贪婪,寡廉鲜耻的群丑图。在这 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的信念,甚至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都丧失殆尽。 小说的结构和语言都非常类似于《儒林外史》。首先是采用了集锦式的结构。它没有一 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彼此独立,只是稍微有些钩连。这 些小故事共同织就一幅生动活泼的官场百相图。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讽刺而带夸张,富有 趣味性和幽默感。但它的讽刺手法不够含蓄,常有夸张失实之处。故不像《儒林外史》“婉 而多讽”,耐人寻味。 《老残游记》的作者是刘鹗。刘鹗(1857—1909),原名梦鹏,字云抟。丹徒人(今镇江)。 他崇尚经世之学,致力于算学、医学、水利等实际学问。著有《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 七说》、《勾股天玄草》、《人寿安和集》等,诗有《铁云诗存》等。《老残游记》是刘鹗的文 学代表作。该书共 20 回,最初连载于 1903 年—1904 年的《绣像小说》,至 14 回中断。后于 1906 年重新发表于《天津日日新闻》,共 20 回。190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 《老残游记》具有明确的创作动机,在作品的第一回中作者说得很明白:“举世皆病, 又举世皆睡,真正无下手处,摇串铃先醒其睡。无论何等病症,非先醒无治法。”整个作品 通过描写走方郎中老残摇串铃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很好地 实践了他的醒民、医国的主张。 小说正文重点所写事件只有三件:玉贤缉盗,史均甫治河,刚弼断案。玉贤缉盗,写玉 贤为了显示“路不拾遗”的政绩,除了对所谓的窃贼严刑拷打之外,还有意在路上放置财物, 引诱百姓去拾取,从而使百姓路见遗物而战战兢兢的局面。这个故事揭露了“能吏”玉贤的 愚昧、残暴,他的所谓才干实际上是对无辜百姓的血腥镇压和迫害。这是一个官迷心窍,而 ① 《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47 页
构陷百姓的无耻之徒。史均甫治河,则揭露了官吏厚古薄今,泥古不化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刚弼断案,是写一个表面清廉的官吏对百姓的危害。这个“清廉得格登登”的官吏,在审理 案件时,不仅不受贿,而且认定谁花钱打点,谁就是罪犯。魏氏被小姑诬告一案,本来并不 复杂。但他不调查取证,只根据魏家的老仆花银子打点,便问了天大的冤案。这说明官吏贪 赃枉法固然危害不浅,但没有实际才能,只凭清廉办事,也同样会贻害国家和百姓。诚如胡 适所说:“如果清官只靠清廉,国家何不塑几个泥像,雕几个木偶,岂不更能绝对不要钱吗?” 作者不但通过这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官吏的愚昧无能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而且对 封建的官吏制度提出了质疑。小说采用了国家寓言的方式。在小说的第一回中通过“危船 梦”进行象征。作者把中国比作一条破旧不堪的大船,在浓云密布的时候行驶在惊涛骇浪之 中,又迷失了方向,情况十分危急。作者主张给船主送上最准的罗盘、纪限仪等器械,再告 诉他有风浪与无风浪时驾驶的不同,船就会慢慢靠岸。这表明,作者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实行实业救国。这样的象征使作品中的三个故事具有了典型意义。在情节结构上, 同《儒林外史》和诸多的谴责小说一样,《老残游记》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事件,而是若干 情节的单元组合。但小说以一个游方郎中老残的见闻把众多的故事组合起来,用记游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前后连贯,视角基本统一,且有利于状物抒情。《老残游记》特 别注重描写技巧。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说:“《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 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 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③。小说的文笔清新自然,叙景状物,细腻逼真。在人物塑造方面, 善于运用讽刺的笔法,但比《官场现形记》等作品深沉、含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吴趼人。吴趼人(1866-1910),原名宝震,又名沃 尧,字小允,号趼人、我佛山人,南海(今广州)人。晚清杰出的小说家,被称为“小说巨 子”。他的长篇小说多达二十余种,主要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近社会龌龊史》《劫 余灰》《痛史》等。吴趼人善于从道德的层面表现和鞭打社会,他在利用小说进行社会批判 时,着重抨击社会的道德堕落,把恢复传统道德作为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这种思想倾向在 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原刊于 1903—-1906年的《新小说》,标为“社会小说”。因此非常重视对整个社会面的展示。全书共 l08回,写了189件“怪现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商场、洋场到官场,从皇帝、官僚 到一般的医生、占卜、星相等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无所不包。这是一幅残淡的晚清社会末 日图卷:在列强侵略,中国危亡的紧要关头,那些文臣武将不是奋起救亡图存,而是贪生怕 死,惧洋媚外,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和气节。中法战争中,中国兵舰看见海上一屡烟,就疑是 敌舰,而赶紧放水沉船,事后竟谎报是被敌人击沉。就是这般懦弱无能的官僚在营私舞弊和 敲诈勒索等方面却各显其能,毫不含糊。而且这班官僚不但误国害国,而且在家庭中也天良 丧尽。为了占有父亲的财产和小妾,儿子就和医生合谋毒死了父亲;满口仁义道德,竟然不 愿意赡养从小把自己养大的祖父;叔叔骗走了已死哥哥的财产,根本不顾及侄儿和嫂子的死 活。作品从社会公德到家庭私德,全面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道德败坏,揭露了当时宗法制度 和伦常关系的败坏,揭露了晚清社会风气的堕落。在情节结构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有着更多的独创性。晚清小说大多效仿《儒林外史》的结构,即由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连缀 而成,没有中心人物,没有中心事件。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却设置了一个贯串全书的 ①《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34页 ②《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34页
5 构陷百姓的无耻之徒。史均甫治河,则揭露了官吏厚古薄今,泥古不化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刚弼断案,是写一个表面清廉的官吏对百姓的危害。这个“清廉得格登登”的官吏,在审理 案件时,不仅不受贿,而且认定谁花钱打点,谁就是罪犯。魏氏被小姑诬告一案,本来并不 复杂。但他不调查取证,只根据魏家的老仆花银子打点,便问了天大的冤案。这说明官吏贪 赃枉法固然危害不浅,但没有实际才能,只凭清廉办事,也同样会贻害国家和百姓。诚如胡 适所说:“如果清官只靠清廉,国家何不塑几个泥像,雕几个木偶,岂不更能绝对不要钱吗?” ①。作者不但通过这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官吏的愚昧无能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而且对 封建的官吏制度提出了质疑。小说采用了国家寓言的方式。在小说的第一回中通过“危船一 梦”进行象征。作者把中国比作一条破旧不堪的大船,在浓云密布的时候行驶在惊涛骇浪之 中,又迷失了方向,情况十分危急。作者主张给船主送上最准的罗盘、纪限仪等器械,再告 诉他有风浪与无风浪时驾驶的不同,船就会慢慢靠岸。这表明,作者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实行实业救国。这样的象征使作品中的三个故事具有了典型意义。在情节结构上, 同《儒林外史》和诸多的谴责小说一样,《老残游记》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事件,而是若干 情节的单元组合。但小说以一个游方郎中老残的见闻把众多的故事组合起来,用记游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前后连贯,视角基本统一,且有利于状物抒情。《老残游记》特 别注重描写技巧。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说:“《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 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 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②。小说的文笔清新自然,叙景状物,细腻逼真。在人物塑造方面, 善于运用讽刺的笔法,但比《官场现形记》等作品深沉、含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吴趼人。吴趼人(1866—1910),原名宝震,又名沃 尧,字小允,号趼人、我佛山人,南海(今广州)人。晚清杰出的小说家,被称为“小说巨 子”。他的长篇小说多达二十余种,主要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近社会龌龊史》《劫 余灰》《痛史》等。吴趼人善于从道德的层面表现和鞭打社会,他在利用小说进行社会批判 时,着重抨击社会的道德堕落,把恢复传统道德作为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这种思想倾向在 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原刊于 1903—1906 年的《新小说》,标为“社会小说”。因此非常重视对整个社会面的展示。全书共 108 回,写了 189 件“怪现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商场、洋场到官场,从皇帝、官僚 到一般的医生、占卜、星相等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无所不包。这是一幅残淡的晚清社会末 日图卷:在列强侵略,中国危亡的紧要关头,那些文臣武将不是奋起救亡图存,而是贪生怕 死,惧洋媚外,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和气节。中法战争中,中国兵舰看见海上一屡烟,就疑是 敌舰,而赶紧放水沉船,事后竟谎报是被敌人击沉。就是这般懦弱无能的官僚在营私舞弊和 敲诈勒索等方面却各显其能,毫不含糊。而且这班官僚不但误国害国,而且在家庭中也天良 丧尽。为了占有父亲的财产和小妾,儿子就和医生合谋毒死了父亲;满口仁义道德,竟然不 愿意赡养从小把自己养大的祖父;叔叔骗走了已死哥哥的财产,根本不顾及侄儿和嫂子的死 活。作品从社会公德到家庭私德,全面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道德败坏,揭露了当时宗法制度 和伦常关系的败坏,揭露了晚清社会风气的堕落。在情节结构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有着更多的独创性。晚清小说大多效仿《儒林外史》的结构,即由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连缀 而成,没有中心人物,没有中心事件。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却设置了一个贯串全书的 ① 《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34 页。 ② 《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34 页
人物 九死一生”,很明确地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怪现 状”,都归结为“我”(即九死一生)二十年的亲见亲闻。这样,既使得全书故事前后连贯, 读来给人以亲切感,又使作者能够及时地通过这个人物很容易地进入故事,发表议论。更重 要的是,这部小说还设置了几个正面人物,虽然在许多时候他们只是作为作者的代言人而存 在的,但这样的布局也是很有创意的。小说的语言平易生动,明快风趣。当然,它也有谴责 小说那种“辞气浮露,笔无藏锋”①的通病 由于同样的原因,还开始翻译和介绍了西方作品。据统计,晚清小说刊行的在一千五百 种以上,而翻译小说又占全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林纾的译作曾在当时有过较大的影响。此后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相应地产生了以章太炎和南社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孽海花》、《警 世钟》等作品:马君武、苏曼殊等翻译了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它们在进行反清和民族 民主革命的宣传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五四”以后被大力提倡的话 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也在这个时期以“新剧”或“文明新戏”之名开始传入。1917至1918 年间,春柳社等先后在日本和上海演出《黑奴吁天录》;进化团稍后又在长江下游各地演出 宣传革命的幕表戏多种;这些活动既从思想战线上配合了辛亥革命,也为我国戏剧输入了新 的血液 这些运动的倡导和实践为新文学的出现做好了精神上的准备。而真正引导中国文学走上 现代化之路则是林译小说。林纾所翻译小说的大量的英国和法国的带有浪漫主义情调的小说 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使后来的新文学的先驱们受到了最初的西方文学和文化的熏陶,因 此,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小说是中国文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桥梁 第二章20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郭沫若、郁达夫等早期浪漫派小说 郭沫若主要以诗人闻名,但早期的郭氏也创作了不少具有浪漫情调的小说作品。郭沫若 (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创造社的主要成员 思想内容:一、表现幻美,如《牧羊哀话》叙写朝鲜李氏王朝的子爵闵崇华因拒绝合日 本的合邦,而隐居金刚山。他的女儿配荑与仆人尹石虎的儿子尹子英在青梅竹马的牧羊中产 生了爱情:但由于子爵的继室李夫人和仆人石虎的背叛,石虎在进入子爵住处刺杀子爵的时 候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喀尔美萝的姑娘》写中国留学生对卖糖食日本少女“欲灭不灭的幻 美”的痴心追寻。具有“诙奇诡异”(郑伯奇语)的风格:中篇书信体小说《落叶》是一部 有厚度、格调高的爱情悲剧作品。小说通过41封书信,情真意切地倾吐了女主人公菊子姑 娘的爱、怨、哀、恨,以及悬忧与焦虑,追求与幻灭,篇篇都是“纯情的、热烈的”,“不加 修饰的”“绝好的诗”。《叶罗提之墓》写叔嫂相恋,对儿童初期萌生的性心理描写得细致入 微,对青年殉情时那种激越得情绪渲染得如炽如烈。二、表现自身的困顿,如《行路难》、《歧 路》写主人公爱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苦难生活,是以自我的人生经历写成的 艺术成就:带有浪漫的感伤情调,善于书写女性的美和这种美的被毁灭的悲剧。诗意化, 具有很强的抒情情,具有诗一般的格调和情境。自叙性,《行路难》等作品都是作家自我的 人生经历为蓝本写出的。传奇性,《牧羊哀话》演绎古代朝鲜王子的爱情故事,故事曲折。 创作社小说创作的主将是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8卷2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6
6 人物——“九死一生”,很明确地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怪现 状”,都归结为“我”(即九死一生)二十年的亲见亲闻。这样,既使得全书故事前后连贯, 读来给人以亲切感,又使作者能够及时地通过这个人物很容易地进入故事,发表议论。更重 要的是,这部小说还设置了几个正面人物,虽然在许多时候他们只是作为作者的代言人而存 在的,但这样的布局也是很有创意的。小说的语言平易生动,明快风趣。当然,它也有谴责 小说那种“辞气浮露,笔无藏锋”①的通病。 由于同样的原因,还开始翻译和介绍了西方作品。据统计,晚清小说刊行的在一千五百 种以上,而翻译小说又占全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林纾的译作曾在当时有过较大的影响。此后,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相应地产生了以章太炎和南社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孽海花》、《警 世钟》等作品;马君武、苏曼殊等翻译了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它们在进行反清和民族 民主革命的宣传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五四”以后被大力提倡的话 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也在这个时期以“新剧”或“文明新戏”之名开始传入。1917 至 1918 年间,春柳社等先后在日本和上海演出《黑奴吁天录》;进化团稍后又在长江下游各地演出 宣传革命的幕表戏多种;这些活动既从思想战线上配合了辛亥革命,也为我国戏剧输入了新 的血液。 这些运动的倡导和实践为新文学的出现做好了精神上的准备。而真正引导中国文学走上 现代化之路则是林译小说。林纾所翻译小说的大量的英国和法国的带有浪漫主义情调的小说 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使后来的新文学的先驱们受到了最初的西方文学和文化的熏陶,因 此,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小说是中国文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桥梁。 第二章 20 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郭沫若、郁达夫等早期浪漫派小说 郭沫若主要以诗人闻名,但早期的郭氏也创作了不少具有浪漫情调的小说作品。郭沫若 (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创造社的主要成员。 思想内容:一、表现幻美,如《牧羊哀话》叙写朝鲜李氏王朝的子爵闵崇华因拒绝合日 本的合邦,而隐居金刚山。他的女儿配荑与仆人尹石虎的儿子尹子英在青梅竹马的牧羊中产 生了爱情;但由于子爵的继室李夫人和仆人石虎的背叛,石虎在进入子爵住处刺杀子爵的时 候误杀了自己的儿子。《喀尔美萝的姑娘》写中国留学生对卖糖食日本少女“欲灭不灭的幻 美”的痴心追寻。具有“诙奇诡异”(郑伯奇语)的风格;中篇书信体小说《落叶》是一部 有厚度、格调高的爱情悲剧作品。小说通过 41 封书信,情真意切地倾吐了女主人公菊子姑 娘的爱、怨、哀、恨,以及悬忧与焦虑,追求与幻灭,篇篇都是“纯情的、热烈的”,“不加 修饰的”“绝好的诗”。《叶罗提之墓》写叔嫂相恋,对儿童初期萌生的性心理描写得细致入 微,对青年殉情时那种激越得情绪渲染得如炽如烈。二、表现自身的困顿,如《行路难》、《歧 路》写主人公爱牟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苦难生活,是以自我的人生经历写成的。 艺术成就:带有浪漫的感伤情调,善于书写女性的美和这种美的被毁灭的悲剧。诗意化, 具有很强的抒情情,具有诗一般的格调和情境。自叙性,《行路难》等作品都是作家自我的 人生经历为蓝本写出的。传奇性,《牧羊哀话》演绎古代朝鲜王子的爱情故事,故事曲折。 创作社小说创作的主将是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 8 卷 239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留学日本。创造社主要成员。擅长于散文、小说和旧体诗词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大多是自叙性比较强的。以留学日本期间创作的《沉沦》为代表,除 此之外还有《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等,主要写知识分子灵魂和肉体的沉沦,性心理描写 比较多,且带有变态特征。显示出士大夫的放浪形骸和理性节制之间的矛盾,而思想的意义 和艺术的魅力都来自于这样的矛盾的张力。作为这种风格的延续和强化,他1930年代创作 了《出奔》、《迷羊》和《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洋溢着肉欲情绪的作品。1930年代曾经有向客 观化方向转变的趋向,主要有《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等。《春风沉醉的晚上》中 的写主人公知识分子“我”与烟厂女工陈二妹之间从相识到误会到相知的过程,在一片同是 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中隐约表达了对工人生活的人道主义情怀。而《薄奠》对人力车夫的 生活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因为涉及“工人”和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因而作者认为这些小 说“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郁达夫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与性爱有关的情节和描写,这也是郁达夫历来颇受争议的 重要方面。在郁达夫的小说,大量涉及情爱描写和情节,但是它与传统小说如《金瓶梅》的 性爱技巧的白描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受到近现代西方心理主义的影响,注重的性心理的描 写和展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性爱涉及性自慰、窥视等,涉及异性恋、同性恋和乱伦恋 还大量涉及士大夫的妓院生活等。在郁达夫的这些性恋描写中,它一是把性恋作为个性解放 来看待,甚至这所谓的个性解放可以冲破性别的和伦理的界限;二是把性恋看作是士大夫对 社会不满的宣泄和逃避的处所:三是通过这样的性恋,表达与性恋对象之间的同是天涯沦落 人的落魄感受。从郁达夫理性的创作观念来说,他试图通过对“性的苦闷”“的讲述来表达 “生的苦闷”。对于郁达夫小说的性爱描写,历来分歧比较大,郭沫若认为,这是对封建礼 教的一次“闪击”,让那些封建的卫道士们有“作假的困难”。而苏雪林则直接指斥它是“色 情文学”。(《论郁达夫的小说》)而周作人认为,《沉沦》这样的小说在五四时期是具有反封 建的意义的,但同时也认为这样的作品对于青少年读者具有负面作用。从今天来看,这样 的作品在五四时期确实具有一股强大的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决的力量,但是其中的大量性描写 尤其是违背伦理的性描写,确实有道德层面上可指责的地方。但也正是郁达夫的小说才成就 中国现代性恋文学以及对于性恋的审美意识。 自叙传小说:1、自叙性。很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的小说,或者表现了自我的真 实的情绪。因此带有很强烈的自叙。而且他也认为,文学大多是作家的自叙传。在文学史上 人们经常郁达夫的自叙小说当作自传,这其实是一种认识的误区。郁达夫的小说中是有着大 量的人生的经历,但是同样里面也充斥了作者的想象和虚构,如《沉沦》结尾主人公他的蹈 海自尽就是典型的例子。2、表现自我。作品中尽管人物不断的变换,如他、于质夫、黄仲 则,但都在叙述“我”的心理和感受。3、表现变态的性心理,4、浪漫的感伤情调:5、诗 意化的语言。善于化用古典诗词和外国诗歌的意境,或者直接引用外国诗歌或将自己创作的 古诗插入文中。这样形成了小说的诗的境界,和清丽感伤的语言风格 自叙传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创作的潮流,是郁达夫这批留日作家身受日本文坛当时所流 行的“私小说”影响的结果。“私”在日文中是“我”的意思,所以有的翻译者将“私”小 说译为“自我小说”。这种抒情化、主观化、心境化的私小说,既与创作社诸君的气质和个 ①郭沫若:《论郁达夫》《郭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②仲密(周作人)《》《晨报副刊》1922326
7 留学日本。创造社主要成员。擅长于散文、小说和旧体诗词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大多是自叙性比较强的。以留学日本期间创作的《沉沦》为代表,除 此之外还有《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等,主要写知识分子灵魂和肉体的沉沦,性心理描写 比较多,且带有变态特征。显示出士大夫的放浪形骸和理性节制之间的矛盾,而思想的意义 和艺术的魅力都来自于这样的矛盾的张力。作为这种风格的延续和强化,他 1930 年代创作 了《出奔》、《迷羊》和《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洋溢着肉欲情绪的作品。1930 年代曾经有向客 观化方向转变的趋向,主要有《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等。《春风沉醉的晚上》中 的写主人公知识分子“我”与烟厂女工陈二妹之间从相识到误会到相知的过程,在一片同是 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中隐约表达了对工人生活的人道主义情怀。而《薄奠》对人力车夫的 生活遭遇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因为涉及“工人”和底层劳动者的形象,因而作者认为这些小 说“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郁达夫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与性爱有关的情节和描写,这也是郁达夫历来颇受争议的 重要方面。在郁达夫的小说,大量涉及情爱描写和情节,但是它与传统小说如《金瓶梅》的 性爱技巧的白描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受到近现代西方心理主义的影响,注重的性心理的描 写和展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性爱涉及性自慰、窥视等,涉及异性恋、同性恋和乱伦恋, 还大量涉及士大夫的妓院生活等。在郁达夫的这些性恋描写中,它一是把性恋作为个性解放 来看待,甚至这所谓的个性解放可以冲破性别的和伦理的界限;二是把性恋看作是士大夫对 社会不满的宣泄和逃避的处所;三是通过这样的性恋,表达与性恋对象之间的同是天涯沦落 人的落魄感受。从郁达夫理性的创作观念来说,他试图通过对“性的苦闷”“的讲述来表达 “生的苦闷”。对于郁达夫小说的性爱描写,历来分歧比较大,郭沫若认为,这是对封建礼 教的一次“闪击”,让那些封建的卫道士们有“作假的困难”。 ①而苏雪林则直接指斥它是“色 情文学”。(《论郁达夫的小说》)而周作人认为,《沉沦》这样的小说在五四时期是具有反封 建的意义的,但同时也认为这样的作品对于青少年读者具有负面作用。②从今天来看,这样 的作品在五四时期确实具有一股强大的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决的力量,但是其中的大量性描写 尤其是违背伦理的性描写,确实有道德层面上可指责的地方。但也正是郁达夫的小说才成就 中国现代性恋文学以及对于性恋的审美意识。 自叙传小说:1、自叙性。很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的小说,或者表现了自我的真 实的情绪。因此带有很强烈的自叙。而且他也认为,文学大多是作家的自叙传。在文学史上 人们经常郁达夫的自叙小说当作自传,这其实是一种认识的误区。郁达夫的小说中是有着大 量的人生的经历,但是同样里面也充斥了作者的想象和虚构,如《沉沦》结尾主人公他的蹈 海自尽就是典型的例子。2、表现自我。作品中尽管人物不断的变换,如他、于质夫、黄仲 则,但都在叙述“我”的心理和感受。3、表现变态的性心理,4、浪漫的感伤情调;5、诗 意化的语言。善于化用古典诗词和外国诗歌的意境,或者直接引用外国诗歌或将自己创作的 古诗插入文中。这样形成了小说的诗的境界,和清丽感伤的语言风格。 自叙传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创作的潮流,是郁达夫这批留日作家身受日本文坛当时所流 行的“私小说”影响的结果。“私”在日文中是“我”的意思,所以有的翻译者将“私”小 说译为“自我小说”。这种抒情化、主观化、心境化的私小说,既与创作社诸君的气质和个 ① 郭沫若:《论郁达夫》《郭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② 仲密(周作人)《》《晨报副刊》1922.3.26
性相吻合,又能将他们急于表现的思想情感对象化:私小说的自叙传性质,便于将他们青春 期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自审意识对象化;私小说忏悔告白的艺术特征,便于将 他们青春期自我认同混乱的矛盾心理外化:私小说的幻灭、颓废情绪,便于他们将青春期人 生选择和爱情追求遭受挫折的悲观、忧伤情感感性化。郁达夫的这种自叙传小说创作观念在 早期的创作社小说中,主要落实为把小说创作重心由客观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转向以主 观心理情绪为中心,从而淡化了小说文体客观再现的功能,强化了小说文体主观表现的功能。 因此,从内容上看,他们在这种外来小说形式中既融进了创造社诸君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剧情 感,又契合了他们表现的青春心态。从形式上看,这种外来小说形式的影响,既推动了中国 现代小说“向内转”的艺术探索,又推动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诞生 张资平是从新文学开始之初就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他是 一个重要的角儿。出版24部中长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集,还出版了大量得文艺理论、外国 文学研究、自传等作品七、八十种。长篇小说《苔莉》、《最后的幸福》写新女性对于自由恋 爱的追求。《创造》创刊号出版后,茅盾于1922年以笔名“损”发表《《创造〉给我的印象 文,其中大部分内容就是谈论他读张资平小说之后的意见,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关于张资平小说最早的评论。茅盾在文中对张资平1920年发表在《学艺》上的处女 作《约檀河之水》和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以及《创造》创刊号上的短篇小说 《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和长篇连载《上帝的儿女们》都有精到、准确的评价。他说:“我 最初看见张资平君的作品,是《学艺》杂志的《约檀河之水》,这篇东西很使我感动,今年 春看《冲积期化石》,觉得反差些”,主要缺点是“结构上似乎嫌散漫些”。《上帝的儿女们》 写法很好,对话很传神,符合人物身份。这篇小说只发表了前面两章,可他还是大胆预言“这 篇东西该是杰作”。他说,短篇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肯费笔墨为这一个平常的不幸 的女子鸣不平”,“我是对于作者表敬意的”。① 第四节鸳鸯蝴蝶派及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 鸳鸯蝴蝶派,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通俗文学流派。它没有统一的 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旗号,但围绕着《礼拜六》、《小说月报》等刊物形成了一个风格内涵和作 者相对稳定的创作潮流。其中的《礼拜六》杂志是那个时代最为知名的,因此又被称为礼拜 六派。这个流派以言情小说的创作为主,主要情节都是哥哥妹妹谈恋爱封建家长棒打鸳鸯飞 等,由于他们写小说常用“卅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诗句,所以被称为“鸳鸯蝴 蝶派”。它们中的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徐枕亚和他的《玉梨魂》、周瘦鹃和他的《秋海棠》 李涵秋和他的《广陵潮》、张恨水和他的《南国相思谱》、《春明外史》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创作中取材广泛,从作品也透露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并通 过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反封建、争民主的现代意识。善于运用传统小说的叙述方法, 诸如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故事、情感套路来满足市民阶层的休闲需要。新文学阵营认为鸳鸯 蝴蝶派是腐朽和消极的,因此对它展开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也确实拥有巨大的读者群,对现 代文化的传播起到作用,而且在私人情感受到国家民族观念挤压的时代,它通过文学文本保 存了私人情感。通过鸳鸯蝴蝶派的繁荣,也可见到现代商业经济对于文学的趣味功能的激发。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早期创作,作家灿若群星,体式也繁复多样。而在通俗小说的众多 ①茅盾.《《创造)给我的印象》《文学旬刊》,第38期,1921-5-21
8 性相吻合,又能将他们急于表现的思想情感对象化:私小说的自叙传性质,便于将他们青春 期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自审意识对象化;私小说忏悔告白的艺术特征,便于将 他们青春期自我认同混乱的矛盾心理外化;私小说的幻灭、颓废情绪,便于他们将青春期人 生选择和爱情追求遭受挫折的悲观、忧伤情感感性化。郁达夫的这种自叙传小说创作观念在 早期的创作社小说中,主要落实为把小说创作重心由客观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转向以主 观心理情绪为中心,从而淡化了小说文体客观再现的功能,强化了小说文体主观表现的功能。 因此,从内容上看,他们在这种外来小说形式中既融进了创造社诸君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剧情 感,又契合了他们表现的青春心态。从形式上看,这种外来小说形式的影响,既推动了中国 现代小说“向内转”的艺术探索,又推动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诞生。 张资平是从新文学开始之初就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他是 一个重要的角儿。出版 24 部中长篇小说,8 部短篇小说集,还出版了大量得文艺理论、外国 文学研究、自传等作品七、八十种。长篇小说《苔莉》、《最后的幸福》写新女性对于自由恋 爱的追求。。《创造》创刊号出版后,茅盾于 1922 年以笔名“损”发表《〈创造〉给我的印象》 一文,其中大部分内容就是谈论他读张资平小说之后的意见,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关于张资平小说最早的评论。茅盾在文中对张资平 1920 年发表在《学艺》上的处女 作《约檀河之水》和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以及《创造》创刊号上的短篇小说 《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和长篇连载《上帝的儿女们》都有精到、准确的评价。他说:“我 最初看见张资平君的作品,是《学艺》杂志的《约檀河之水》,这篇东西很使我感动,今年 春看《冲积期化石》,觉得反差些”,主要缺点是“结构上似乎嫌散漫些”。《上帝的儿女们》 写法很好,对话很传神,符合人物身份。这篇小说只发表了前面两章,可他还是大胆预言“这 篇东西该是杰作”。他说,短篇小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肯费笔墨为这一个平常的不幸 的女子鸣不平”,“我是对于作者表敬意的” 。① 第四节 鸳鸯蝴蝶派及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 鸳鸯蝴蝶派,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通俗文学流派。它没有统一的 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旗号,但围绕着《礼拜六》、《小说月报》等刊物形成了一个风格内涵和作 者相对稳定的创作潮流。其中的《礼拜六》杂志是那个时代最为知名的,因此又被称为礼拜 六派。这个流派以言情小说的创作为主,主要情节都是哥哥妹妹谈恋爱封建家长棒打鸳鸯飞 等,由于他们写小说常用“卅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诗句,所以被称为“鸳鸯蝴 蝶派”。它们中的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徐枕亚和他的《玉梨魂》、周瘦鹃和他的《秋海棠》、 李涵秋和他的《广陵潮》、张恨水和他的《南国相思谱》、《春明外史》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创作中取材广泛,从作品也透露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并通 过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反封建、争民主的现代意识。善于运用传统小说的叙述方法, 诸如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故事、情感套路来满足市民阶层的休闲需要。新文学阵营认为鸳鸯 蝴蝶派是腐朽和消极的,因此对它展开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也确实拥有巨大的读者群,对现 代文化的传播起到作用,而且在私人情感受到国家民族观念挤压的时代,它通过文学文本保 存了私人情感。通过鸳鸯蝴蝶派的繁荣,也可见到现代商业经济对于文学的趣味功能的激发。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早期创作,作家灿若群星,体式也繁复多样。而在通俗小说的众多 ① 茅盾.《〈创造〉给我的印象》《文学旬刊》,第 38 期,1921-5-21
作家和作品中,影响最大,创作量也最为丰富,堪称为现代通俗小说集大成者的是张恨水。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县人。现代著名报人和小说家,曾任芜 湖《皖江日报》、北京《世界日报》《世界晚报》、上海《立报》、重庆《新民报》总编辑和副 刊主编,并创办《南京人报》。早年办报的同时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带有明显的鸳蝴 派特点的小说,主要有《南国相思谱》《未婚妻》等;1930年代,他相继出版了《春明外史》 《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长篇小说,将对社会的揭露和情爱悲剧相结合,受到市民社会 读者的广泛的欢迎;从抗战时期直到1949年后,倾向于表现抗战内容和讽喻社会,作有《虎 贲万岁》《八十一梦》和《魑魅魍魎》等作品。他一生勤于写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量最 为丰富的小说家 张恨水的创作具有两套笔墨,一个是时事评论,一个是小说创作。小说可以说是海市蜃 楼,可以满足幻想;而时评则直接关注时世,时时干预现实,它体现的是主体的国家意识。 这两套笔墨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与娱乐的兼容态度。这种“兼容”的态度, 导致其小说创作融入政论的因子,并在某些时候充当政治的载体,使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 国家寓言 在五四文化语境的压力下,也是出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自觉,张恨水走了一条逐 渐向五四精神靠拢的创作道路。他的小说创作备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最初所走的也是鸳鸯 蝴蝶派的路子,他的绝大部分创作都带有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的套路和感伤的格调,但他又将 情爱与国家相联系,以情爱承担民族国家内涵。在题材的处理上,他往往努力做到情爱与国 家“兼顾”。在前期的作品中,情爱与国家内涵往往是分裂的。即对社会的揭露往往是作家 以旁观者的视角插入叙述,而这些内容对情爱故事影响并不大。他的第一个单行本《春明外 史》就具有“两重文格”。作家设置了“报人”杨杏圆这个人物,主人公的身份使其一方面 能够揭露军阀的腐败,另一方面能够叙写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正如范伯群先生所说,这是 一部“社会言情小说”。①在另一部长篇《金粉世家》中虽仍然是在“兼顾”情爱与国家,但 已经注意带以情爱故事体现国家内涵了。这部小说的“重点放在这个‘家’上”,着重写北 伐战争之前北京金姓的内阁总理的繁华绮丽的大家族。借“六朝金粉”的典故铺叙了豪门贵 族的兴盛衰败史。这书里写了金铨总理一家的悲欢离合、荒淫无耻的生活,“自然,也反映 了当时官场和一般的中上层的社会相。”同样作品主要是以金燕西与冷清秋这对夫妻的恋 爱、结婚、反目、离散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金燕西与冷清秋恋爱的失败最后归结为燕西的纨 绔子弟的恶劣习性,当他不但是一般的纨绔子弟而且是内阁总理的儿子时,燕西也就不再是 他本人而是类群性的代表了,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了,于是这样的恋爱 故事就承载了国家民族性的内容。但这部小说由于它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流,使情爱故 事的国家寓言性表现得极为暧昧。而《啼笑因缘》则实现了真正的情爱故事与国家观念的融 合。小说是叙述一个以樊家树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刘国柱的仗势霸占民 女的情节,以及关寿峰父女锄强扶弱的武侠传奇。这里的主人公樊家树虽出身于豪门但却反 “门阀制度”,恋爱不以“权势金钱”为转移,而且当沈凤喜失身于军阀刘国柱之后,他还 认为:“身体上受了一点侮辱,却与彼此的爱情,一点没有关系。”这种不受门阀、节烈等封 建观念左右的言行,都具有反封建的因素。正宗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往往在男女主人公之间, 即两个个体之间制造麻烦,因此这样的情爱故事往往是单纯的情爱纠葛。但张恨水却将这种 范伯群《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兼论张恨水是否归属鸳鸯蝴蝶派》《文学评论》,1982(1) 2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文史资料》198070)
9 作家和作品中,影响最大,创作量也最为丰富,堪称为现代通俗小说集大成者的是张恨水。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县人。现代著名报人和小说家,曾任芜 湖《皖江日报》、北京《世界日报》《世界晚报》、上海《立报》、重庆《新民报》总编辑和副 刊主编,并创办《南京人报》。早年办报的同时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带有明显的鸳蝴 派特点的小说,主要有《南国相思谱》《未婚妻》等;1930 年代,他相继出版了《春明外史》 《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长篇小说,将对社会的揭露和情爱悲剧相结合,受到市民社会 读者的广泛的欢迎;从抗战时期直到 1949 年后,倾向于表现抗战内容和讽喻社会,作有《虎 贲万岁》《八十一梦》和《魑魅魍魉》等作品。他一生勤于写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量最 为丰富的小说家。 张恨水的创作具有两套笔墨,一个是时事评论,一个是小说创作。小说可以说是海市蜃 楼,可以满足幻想;而时评则直接关注时世,时时干预现实,它体现的是主体的国家意识。 这两套笔墨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与娱乐的兼容态度。这种“兼容”的态度, 导致其小说创作融入政论的因子,并在某些时候充当政治的载体,使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 国家寓言。 在五四文化语境的压力下,也是出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自觉,张恨水走了一条逐 渐向五四精神靠拢的创作道路。他的小说创作备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最初所走的也是鸳鸯 蝴蝶派的路子,他的绝大部分创作都带有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的套路和感伤的格调,但他又将 情爱与国家相联系,以情爱承担民族国家内涵。在题材的处理上,他往往努力做到情爱与国 家“兼顾”。在前期的作品中,情爱与国家内涵往往是分裂的。即对社会的揭露往往是作家 以旁观者的视角插入叙述,而这些内容对情爱故事影响并不大。他的第一个单行本《春明外 史》就具有“两重文格”。作家设置了“报人”杨杏圆这个人物,主人公的身份使其一方面 能够揭露军阀的腐败,另一方面能够叙写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正如范伯群先生所说,这是 一部“社会言情小说”。①在另一部长篇《金粉世家》中虽仍然是在“兼顾”情爱与国家,但 已经注意带以情爱故事体现国家内涵了。这部小说的“重点放在这个‘家’上”,着重写北 伐战争之前北京金姓的内阁总理的繁华绮丽的大家族。借“六朝金粉”的典故铺叙了豪门贵 族的兴盛衰败史。这书里写了金铨总理一家的悲欢离合、荒淫无耻的生活,“自然,也反映 了当时官场和一般的中上层的社会相。”②同样作品主要是以金燕西与冷清秋这对夫妻的恋 爱、结婚、反目、离散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金燕西与冷清秋恋爱的失败最后归结为燕西的纨 绔子弟的恶劣习性,当他不但是一般的纨绔子弟而且是内阁总理的儿子时,燕西也就不再是 他本人而是类群性的代表了,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了,于是这样的恋爱 故事就承载了国家民族性的内容。但这部小说由于它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流,使情爱故 事的国家寓言性表现得极为暧昧。而《啼笑因缘》则实现了真正的情爱故事与国家观念的融 合。小说是叙述一个以樊家树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刘国柱的仗势霸占民 女的情节,以及关寿峰父女锄强扶弱的武侠传奇。这里的主人公樊家树虽出身于豪门但却反 “门阀制度”,恋爱不以“权势金钱”为转移,而且当沈凤喜失身于军阀刘国柱之后,他还 认为:“身体上受了一点侮辱,却与彼此的爱情,一点没有关系。”这种不受门阀、节烈等封 建观念左右的言行,都具有反封建的因素。正宗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往往在男女主人公之间, 即两个个体之间制造麻烦,因此这样的情爱故事往往是单纯的情爱纠葛。但张恨水却将这种 ① 范伯群《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兼论张恨水是否归属鸳鸯蝴蝶派》《文学评论》,1982(1) ② 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文史资料》1980(70)
造成爱情的波折的原因由个体之间转移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社会因素成为“影响”到男女主 人公的情爱故事的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场面被揉进情爱故事中,成为故事的极为重要的 部分。在《啼笑因缘》中本已订婚的樊家树与沈凤喜,正是由于军阀刘国柱的诱奸沈凤喜 才使故事没有沿着预定方向发展,而急转直下。外在于爱情的社会腐朽势力的干预,导致了 爱情的悲剧,那么爱情故事也就成了社会谴责故事了。因此较之于《春明外史》《金粉世家》, 这部作品的真正成就是较为完美的情爱/国家寓言。这样的情爱/国家寓言在张恨水后来的创 作中已经成为定式。即使在抗战时期,例如在写《大江东去》时,他还是提到“故事能在抗 战言情上兼有者” 中国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商业文明的相错合。商业文明培育了一个 习惯于休闲与消遣的市民阶层。这就使得现代文学话语发生了分裂,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 话语可分为知识分子话语和市民通俗话语两个部分。张恨水处于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感 受着国家吁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同时感受着来自市民社会的需求。他作为依靠写作生活的 人(所谓“写手”)又不能无视这样的市场的存在,不能蔑视市民的趣味 张恨水将明清时代的言情套路充分现代化,将个性解放和阶级压迫熔铸于故事之中 《春明外史》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作品也以杨杏圆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 写他与妓女梨云,与才女李冬青之间的“贞情的三角恋爱”。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在 《啼笑因缘》中以樊家树为叙述的中心,写他与(四个女子主要是)戏子沈凤喜之间的恋爱 以及军阀刘国柱诱奸沈凤喜所造成的情爱延宕,使情节一波三折。他甚至还加入了武侠的情 节,使情与义相结合。在故事的叙述中他还尽量做到情节的曲折,引人入胜。爱情是文学创 作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张恨水式的哀情故事更能博得市民社会的眼泪。而他的情节迷宫,则 给追求娱乐和消遣的市民提供了智力测试一般的游戏满足。对于情爱内容在阅读中的作用, 张恨水是有充分认识的。在写《虎贲万岁》时,他说:“小说就是小说,若是象写战史一样 写,不但自乱其体例,恐怕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我要求甲乙二位(按,指向他提供材料者 一笔者注)找点软性的材料穿插在里面。”②。抗战铁血加罗曼司不但是他熟悉的创作套路 更是吸引读者的法宝 从总体上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张恨水是芜杂的,其中既有传统的信义和侠义观念、知识 分子的国家观念,又有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思想;可以说他的创作在现代既能够贏得市民 读者又能够获得知识分子层面的认同是与他将通俗的情爱故事与知识分子的国家梦想的糅 合紧密相关的。当然张恨水的流行也与他的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关。张恨水的小说善于用 恋爱故事来贯穿故事,铺衍成篇,并构成曲折连绵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情节形式对于中国读 者的阅读习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此外,他的小说带有旧式章回小说的痕迹:语言的文白夹 杂,也体现了古典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型期的特征。 第四章20年代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周作人(1885-1967),原名遐寿,号知堂。早年留学日本,抗战期间曾沦为汉奸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1921年发表《美文》倡导写“记述 ①张恨水.《大江东去·序》《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张恨水.《虎责万岁·序》《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 造成爱情的波折的原因由个体之间转移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社会因素成为“影响”到男女主 人公的情爱故事的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场面被揉进情爱故事中,成为故事的极为重要的一 部分。在《啼笑因缘》中本已订婚的樊家树与沈凤喜,正是由于军阀刘国柱的诱奸沈凤喜, 才使故事没有沿着预定方向发展,而急转直下。外在于爱情的社会腐朽势力的干预,导致了 爱情的悲剧,那么爱情故事也就成了社会谴责故事了。因此较之于《春明外史》《金粉世家》, 这部作品的真正成就是较为完美的情爱/国家寓言。这样的情爱/国家寓言在张恨水后来的创 作中已经成为定式。即使在抗战时期,例如在写《大江东去》时,他还是提到“故事能在抗 战言情上兼有者”①。 中国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商业文明的相错合。商业文明培育了一个 习惯于休闲与消遣的市民阶层。这就使得现代文学话语发生了分裂,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 话语可分为知识分子话语和市民通俗话语两个部分。张恨水处于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感 受着国家吁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同时感受着来自市民社会的需求。他作为依靠写作生活的 人(所谓“写手”)又不能无视这样的市场的存在,不能蔑视市民的趣味。 张恨水将明清时代的言情套路充分现代化,将个性解放和阶级压迫熔铸于故事之中。 《春明外史》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作品也以杨杏圆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 写他与妓女梨云,与才女李冬青之间的“贞情的三角恋爱”。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在 《啼笑因缘》中以樊家树为叙述的中心,写他与(四个女子主要是)戏子沈凤喜之间的恋爱, 以及军阀刘国柱诱奸沈凤喜所造成的情爱延宕,使情节一波三折。他甚至还加入了武侠的情 节,使情与义相结合。在故事的叙述中他还尽量做到情节的曲折,引人入胜。爱情是文学创 作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张恨水式的哀情故事更能博得市民社会的眼泪。而他的情节迷宫,则 给追求娱乐和消遣的市民提供了智力测试一般的游戏满足。对于情爱内容在阅读中的作用, 张恨水是有充分认识的。在写《虎贲万岁》时,他说:“小说就是小说,若是象写战史一样 写,不但自乱其体例,恐怕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我要求甲乙二位(按,指向他提供材料者 ━━笔者注)找点软性的材料穿插在里面。”②。抗战铁血加罗曼司不但是他熟悉的创作套路, 更是吸引读者的法宝。 从总体上来看,在思想内容上张恨水是芜杂的,其中既有传统的信义和侠义观念、知识 分子的国家观念,又有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思想;可以说他的创作在现代既能够赢得市民 读者又能够获得知识分子层面的认同是与他将通俗的情爱故事与知识分子的国家梦想的糅 合紧密相关的。当然张恨水的流行也与他的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关。张恨水的小说善于用 恋爱故事来贯穿故事,铺衍成篇,并构成曲折连绵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情节形式对于中国读 者的阅读习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此外,他的小说带有旧式章回小说的痕迹;语言的文白夹 杂,也体现了古典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型期的特征。 第四章 20 年代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1.周作人(1885—1967),原名遐寿,号知堂。早年留学日本,抗战期间曾沦为汉奸。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1921 年发表《美文》倡导写“记述 ①张恨水.《大江东去·序》《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② 张恨水.《虎贲万岁·序》《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