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曲江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 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曲江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一部分:客观题(李宾主笔 该部分包括语言基础(1-4)和文言阅读(5-8)两个板块 题号 样本数 错误数 错误率 正确率 137 3.65% 96.35% 语言 2 37.23% 基础 3 137 40.88% 59.12 4 137 40 29.20% 70.80% 137 12.41% 87.59% 文言 21.17% 78.83% 阅读 137 5 3.65% 96.35% 8 137 16 11.68% 统计样本数为137份(来自高三(2)班和高三(6)班) 由上表可以看出 第1小题,考察字音认读,答案:B。满分3分,得分率为96.35%,难度为易。其中,A 项容易错误的是“呱呱坠地”,“呱”易误读为gua。C项中的“靡”有两个读音:m和m,容易 混淆。D项中的“畜牧/耕畜”分别读x和ch,容易混淆 结论:考前仍应加强字音的识记与辨识,特别是常见常用字的记忆与辨识。 第2小题,考察成语使用,答案:C。满分3分,得分率为62.77%,难度适中。其中,A项 中的“不绝如缕”应该更改为“络绎不绝”;B项中的“卫冕”保卫的应是已经得到的冠军,与 语境不合;D项中的“如雷贯耳”用于名声或名气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这里应该换用“雷鸣 (般)” 结论:考前,加强成语与俗语的记忆、理解,仍然是备考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3小题,考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答案:D。满分3分,得分率59.12%,难度适中。其中 A项:“至少”和“以上”语意重复,B项中的“丰富”不能用于状语,修饰中心词“介绍”,C 项中,“以……为……”句式少了一个介词“以”。本题的D项不是很严密,“`高原无公害蔬菜 生产基地ˆ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有不少同学就认为草莓不是蔬菜,存在逻辑分类错误。 第1页
曲江中学 2009 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第 1 页 曲江中学 2009 届高三年级 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曲江中学 2009 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一部分:客观题(李 宾主笔) 该部分包括语言基础(1—4)和文言阅读(5—8)两个板块 题号 样本数 错误数 错误率 正确率 语言 基础 1 137 5 3.65% 96.35% 2 137 51 37.23% 62.77% 3 137 56 40.88% 59.12% 4 137 40 29.20% 70.80% 文言 阅读 5 137 17 12.41% 87.59% 6 137 29 21.17% 78.83% 7 137 5 3.65% 96.35% 8 137 16 11.68% 88.32% 统计样本数为 137 份(来自高三(2)班和高三(6)班) 由上表可以看出: 第 1 小题,考察字音认读,答案:B。满分 3 分,得分率为 96.35%,难度为易。其中,A 项容易错误的是“呱呱坠地”,“呱”易误读为ɡuā。C 项中的“靡”有两个读音:mǐ和 mí,容易 混淆。D 项中的“畜.牧/耕畜.”分别读 xù和 chù,容易混淆。 结论:考前仍应加强字音的识记与辨识,特别是常见常用字的记忆与辨识。 第 2 小题,考察成语使用,答案:C。满分 3 分,得分率为 62.77%,难度适中。其中,A 项 中的“不绝如缕”应该更改为“络绎不绝”;B 项中的“卫冕”保卫的应是已经得到的冠军,与 语境不合;D 项中的“如雷贯耳”用于名声或名气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这里应该换用“雷鸣 (般)”。 结论:考前,加强成语与俗语的记忆、理解,仍然是备考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 3 小题,考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答案:D。满分 3 分,得分率 59.12%,难度适中。其中, A 项:“至少”和“以上”语意重复,B 项中的“丰富”不能用于状语,修饰中心词“介绍”,C 项中,“以……为……”句式少了一个介词“以”。本题的 D 项不是很严密,“ˋ高原无公害蔬菜 生产基地ˊ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有不少同学就认为草莓不是蔬菜,存在逻辑分类错误
曲江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结论:加强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仍然是第二循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重点指导考生 对六大类病句的基础性掌握,并学会运用语法知识和逻辑知识辨析病句。 第4小题,考察语句衔接,答案:D。满分3分,得分率70.80%,难度适中,稍易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其中心为“作者思路对结构文章的作用”,③①④②为第一层,其中 ③是该层的总起句,①承接③说明“客观事物”是“思路”形成的基础,④②则承接③①具体 阐述思路的形成;⑥⑤为第二层,其中⑥“因而”表结论,⑤“又表明……”紧承⑥的“就表 结论:议论性文段的语句衔接,因为有比较强的逻辑性和较多且明显的标志性词语,所以 往往比较容易;而记叙性的语段,其逻辑性不是那么强,标志性词语几乎没有,所以,得分率 就比较低。因此,后一阶段应加强记叙性语段的语句衔接训练。 第5小题,考察文言文实词含义,答案:C。满分3分,得分率87.59%,难度稍易。 其中,A项无人选,做得很好;B项选的人比较多。“治”有“治理”的意思,但该句中有 很关键的字“屐”,意思是“木头鞋”,读音为“j”,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中有“脚着谢 公屐,身登青云梯。”一句,考生应该不陌生:“筇”读音为“ qIong”,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 作拐杖。如:筇竹杖(用筇竹所制的杖);筇杖(筇竹杖);筇枝(筇竹杖)手杖。因筇竹可为杖,即称 杖为筇。如:筇竹(手杖)。由此可知该句的意思是:“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治”即为 “准备”,“治办”,“备办”的意思。D项中的“识”并无“体会”这一义项 第6小题,考察文言虚词,答案:B。满分3分,得分率78.83%,难度适中。 其中,A项中的两个“之”比较容易理解,分别是动词“到,往”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中分别是“介词,向”和“介词,用”;D项中的两个“而”分别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和“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中的两个“其”,词性、意思均相同,但是语法功能有异:第一个 “其”充当谓语,第二个“其”直接充当宾语,这也是一些同学选择这一项的主要原因。 第7小题,文言阅读中的信息筛选题,答案:C。满分3分,得分率96.35%,难度为容易。 该道题每个语句所包含的信息清楚明白,句子也不难理解;其中,①为舟行所见。③是传说。 ⑥是山僧的介绍。故选C 第8小题,文言阅读中的内容分析和概括,答案:D。得分率88.32%,难度偏易。 该题中错误的信息不难看出,其中,A项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B项文中并没明确 提及“友人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C项中“连续二十 多天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 结论:文言文阅读整体上做得比较好,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得分率都比较高。但是, 后一阶段,还应加强文言文专项训练、片段练习和综合性训练 第2页
曲江中学 2009 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第 2 页 结论:加强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仍然是第二循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重点指导考生 对六大类病句的基础性掌握,并学会运用语法知识和逻辑知识辨析病句。 第 4 小题,考察语句衔接,答案:D。满分 3 分,得分率 70.80%,难度适中,稍易。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其中心为“作者思路对结构文章的作用”,③①④②为第一层,其中 ③是该层的总起句,①承接③说明“客观事物”是“思路”形成的基础,④②则承接③①具体 阐述思路的形成;⑥⑤为第二层,其中⑥“因而”表结论,⑤“又表明……”紧承⑥的“就表 明……”。 结论:议论性文段的语句衔接,因为有比较强的逻辑性和较多且明显的标志性词语,所以 往往比较容易;而记叙性的语段,其逻辑性不是那么强,标志性词语几乎没有,所以,得分率 就比较低。因此,后一阶段应加强记叙性语段的语句衔接训练。 第 5 小题,考察文言文实词含义,答案:C。满分 3 分,得分率 87.59%,难度稍易。 其中,A 项无人选,做得很好;B 项选的人比较多。“治”有“治理”的意思,但该句中有 一很关键的字“屐”,意思是“木头鞋”,读音为“jī”,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中有“脚着谢 公屐,身登青云梯。”一句,考生应该不陌生;“筇”读音为“qióng”,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 作拐杖。如:筇竹杖(用筇竹所制的杖);筇杖(筇竹杖);筇枝(筇竹杖) 手杖。因筇竹可为杖,即称 杖为筇。如:筇竹(手杖)。由此可知该句的意思是:“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治”即为 “准备”,“治办”,“备办”的意思。D 项中的“识”并无“体会”这一义项。 第 6 小题,考察文言虚词,答案:B。满分 3 分,得分率 78.83%,难度适中。 其中,A 项中的两个“之”比较容易理解,分别是动词“到,往”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 项中分别是“介词,向”和“介词,用”;D 项中的两个“而”分别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和“连词,表修饰关系”;B 项中的两个“其”,词性、意思均相同,但是语法功能有异:第一个 “其”充当谓语,第二个“其”直接充当宾语,这也是一些同学选择这一项的主要原因。 第 7 小题,文言阅读中的信息筛选题,答案:C。满分 3 分,得分率 96.35%,难度为容易。 该道题每个语句所包含的信息清楚明白,句子也不难理解;其中,①为舟行所见。③是传说。 ⑥是山僧的介绍。故选 C。 第 8 小题,文言阅读中的内容分析和概括,答案:D。得分率 88.32%,难度偏易。 该题中错误的信息不难看出,其中,A 项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B 项文中并没明确 提及“友人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留”表明沈德潜并不是“独自游山”。C 项中“连续二十 多天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 结论:文言文阅读整体上做得比较好,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得分率都比较高。但是, 后一阶段,还应加强文言文专项训练、片段练习和综合性训练
曲江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第二部分:第9题(傅井妹主笔) 该道题考察文言断句和翻译能力,全级平均得分7.13分,得分率为71.32%,难度适中 (1)断句:大部分学生能拿到3分,出错较多的是“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求 余味/”这一处,很多同学在“焉”字后面断句,而没有考虑整体语意 (2)翻译: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名”总体把握得较好。采分点“潜”字大部分同 学译为“潜游、潜浮、出现、飘浮、泛起”,还有十几个同学写到作者“沈德潜”。 整体语意:“时潜海物”译为“海中常常飘浮着海物”没有过注意到主语是“石洞” ②今之其地矣,又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采分点“之”基本能能拿到分。“而幽邃窈窕”中“窈窕”译为“姿态优美”,“探历” 译为“探寻它的历史(来历)”,不去注意词语的结构。整体语意方面:没有考虑句子前后之 间的关系,译为“因为幽深,而没有完全探索。”或“而它的幽静还没有游完(游历)”, 不考虑句子的通顺 第二部分第10题古诗鉴赏改卷分析(夏治良主笔) 该道题考察古典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满分为7分,平均得分2.52,得分率是36.02%, 是全卷中得分率最低的 总体情况:两道诗歌题总体得分约3-4分,满分的学生没有。两题中,第一小题较难 第一小题中的三个得分点中,学生答到“隐士”的较多,接下来答到“旷达、闲适”之类 的词也有一部分,答到“抑郁不平、郁郁不得志”等词的较少。 另外,几乎没有学生从“外表”和“内心”两个方面来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二小题与前一题比较相对简单,分析作者的情感比较到位。很多学生都能分析到“无奈” “悲愤”之类的情感。但缺少“形象分析”或分析欠准确,不能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 分析,即使能结合的也不够全面分析,所以很多同学没有得到满分。 另:“无奈”一词的“奈”字,很多同学写错成“耐”字,很遗憾。 结论:古典诗歌鉴赏,历来都是语文试卷中的一大难点。下一阶段,在第一轮专题复习的 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运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得分意识,提高学生的得分能 力,尽量提高该题的得分率。 第二部分第11题古诗文名句默写(李宾主笔) 这是一道考察古诗文名句默写的传统题目,题型也是传统的4选3型,赋分6分,每空1 分。平均得分4.22分,得分率70.37%,难度适中。高三(17)班得分最高,为545分,得分 率为90.82% 第3页
曲江中学 2009 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第 3 页 第二部分:第 9 题(傅井妹主笔) 该道题考察文言断句和翻译能力,全级平均得分 7.13 分,得分率为 71.32%,难度适中。 (1)断句:大部分学生能拿到 3 分,出错较多的是“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 余味/”这一处,很多同学在“焉”字后面断句,而没有考虑整体语意。 (2)翻译: ①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名”总体把握得较好。采分点“潜”字大部分同 学译为“潜游、潜浮、出现、飘浮、泛起”,还有十几个同学写到作者“沈德潜”。 整体语意:“时潜海物”译为“海中常常飘浮着海物”没有过注意到主语是“石洞”。 ② 今之其地矣,又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采分点“之”基本能能拿到分。“而幽邃窈窕”中“窈窕”译为“姿态优美”, “探历” 译为“探寻它的历史(来历)”,不去注意词语的结构。整体语意方面:没有考虑句子前后之 间的关系,译为“因为幽深,而没有完全探索。”或“而它的幽静还没有游完(游历)” , 不考虑句子的通顺。 第二部分 第 10 题 古诗鉴赏改卷分析(夏治良主笔) 该道题考察古典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满分为 7 分,平均得分 2.52 ,得分率是 36.02%, 是全卷中得分率最低的。 总体情况:两道诗歌题总体得分约 3-4 分,满分的学生没有。两题中,第一小题较难。 第一小题中的三个得分点中,学生答到“隐士”的较多,接下来答到“旷达、闲适”之类 的词也有一部分,答到“抑郁不平、郁郁不得志”等词的较少。 另外,几乎没有学生从“外表”和“内心”两个方面来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二小题与前一题比较相对简单,分析作者的情感比较到位。很多学生都能分析到“无奈”、 “悲愤”之类的情感。但缺少“形象分析”或分析欠准确,不能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 分析,即使能结合的也不够全面分析,所以很多同学没有得到满分。 另:“无奈”一词的“奈”字,很多同学写错成“耐”字,很遗憾。 结论:古典诗歌鉴赏,历来都是语文试卷中的一大难点。下一阶段,在第一轮专题复习的 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运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得分意识,提高学生的得分能 力,尽量提高该题的得分率。 第二部分 第 11 题 古诗文名句默写(李 宾主笔) 这是一道考察古诗文名句默写的传统题目,题型也是传统的 4 选 3 型,赋分 6 分,每空 1 分。平均得分 4.22 分,得分率 70.37%,难度适中。高三(17)班得分最高,为 5.45 分,得分 率为 90.82%
曲江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所选的考试材料均为粤教版新课标中的篇目,也全是《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 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中所规定的名句默写考察范围所要求的背诵篇目。 其中,第一句选自杜牧《阿房宫赋》:长桥卧波, 不霁 何虹?答案:未云何龙复道行空。这一句两个空总体上填写得比较好 第二句选自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大多数同学把前半句开头的“是故”二字遗漏,“贤于”的“于”有误写为“与”字的。 第三句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答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考生答错的字有:瓶,错写成“平”、“凭”等;乍,错写成“炸”;浆,错写成“将”、“桨 等;迸,错写成“崩”;骑,错写成“奇”、“驶”、“驰”等;鸣,错写成“呜”、“明”“名”等。 第四句选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今日听 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答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考生答错的字是:沉,错写成“成”、“陈”、“乘”等;畔,错写成“拌”、“泮”、“叛”等。 结论:由以上这些错别字可以看出,在考前的备考阶段,仍应加强古诗文名句的背诵记忆, 同时加强文字规范书写的要求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与理解(必考部分)(陈关仲主笔) 第14-15题,该道题考察学生对社科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一道多选题(12题),一道单 选题(13题)和两道主观分析题;一道为信息筛选题(14题),一道为观点概括题(15题)。满 分为16分,平均得分8.92分,得分率是5578%,难度适中。 1、这两道题平均得分为5分。 2、第14题,大部分考生都能把作者的观点筛选并提取出来,而第15题,大部分考生只能 概括出作者对“意境”认识的一个方面:“要么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的手法,要么是意象组 合的升华 3、不足之处: ①缺乏条理性,无分点作答 较多概括不全面或不完整现象。 第15题有相当部分考生没有注意到“先后”的关系。 第四部分文本选读(林惠英主笔) 第16/19-18/21题,本道题主要考察考生对现代文中文学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 赏能力,满分为15分,平均得分6.20分,得分率为41.34%,难度稍高,为较难的题目。 第4页
曲江中学 2009 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第 4 页 所选的考试材料均为粤教版新课标中的篇目,也全是《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 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中所规定的名句默写考察范围所要求的背诵篇目。 其中,第一句选自杜牧《阿房宫赋》: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不霁 何虹?答案: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这一句两个空总体上填写得比较好。 第二句选自韩愈《师说》: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大多数同学把前半句开头的“是故”二字遗漏,“贤于”的“于”有误写为“与”字的。 第三句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考生答错的字有:瓶,错写成“平”、“凭”等;乍,错写成“炸”;浆,错写成“将”、“桨” 等;迸,错写成“崩”;骑,错写成“奇”、“驶”、“驰”等;鸣,错写成“呜”、“明”、“名”等。 第四句选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今日听 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答案: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考生答错的字是:沉,错写成“成”、“陈”、“乘”等;畔,错写成“拌”、“泮”、“叛”等。 结论:由以上这些错别字可以看出,在考前的备考阶段,仍应加强古诗文名句的背诵记忆, 同时加强文字规范书写的要求。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与理解(必考部分) (陈关仲主笔) 第 14-15 题,该道题考察学生对社科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一道多选题(12 题),一道单 选题(13 题)和两道主观分析题;一道为信息筛选题(14 题),一道为观点概括题(15 题)。满 分为 16 分,平均得分 8.92 分,得分率是 55.78%,难度适中。 1、 这两道题平均得分为 5 分。 2、 第 14 题,大部分考生都能把作者的观点筛选并提取出来,而第 15 题,大部分考生只能 概括出作者对“意境”认识的一个方面:“要么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的手法,要么是意象组 合的升华。” 3、 不足之处: ① 缺乏条理性,无分点作答。 ② 较多概括不全面或不完整现象。 ③ 第 15 题有相当部分考生没有注意到“先后”的关系。 第四部分 文本选读(林惠英主笔) 第 16/19-18/21 题,本道题主要考察考生对现代文中文学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 赏能力,满分为 15 分,平均得分 6.20 分,得分率为 41.34%,难度稍高,为较难的题目
曲江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16、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不甚明了,答得不全或撇开原文作答,不做具体分析。大多数 在2分左右。 17、没有认真审题,不是从人物形象上去做分析,而是谈结构上的作用,如作铺垫之类的。 大部分只能得1分甚至不得分 18、做得较好,基本在4分以上。但相当一部分同学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较差 19、对议论的作用不了解,对文章的中心也把握不住。绝大部分同学答侧面烘托,侧面表 现;或答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 20、大部分学生答增强真实性,或从结构上作用作答。大部分得2--3分 21、答得较好,大部分在4分以上。但要提醒学生答题要规范,要分点作答。 提醒学生答题要结合文体特征,并要注意审题,有牢固的知识储备。 第五部分语言表达(李彩花主笔) 第22、23小题,本大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于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22小题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以光明中学毕业生的身份,向邻居的孩子推介自己的学 校并鼓励他报考。属于介绍类实用小文体。 第23小题,下面是联合国总部门前一尊雕塑的照片,请紧扣雕塑的寓意展开联想,写一段 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你的期盼。属于看图说话类题目。 满分12分,平均得分8.34分,得分率69.52%,难度适中偏易。 总体情况:两道语用题总体得分都较好,都能得到5分。 第22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答到点,但是很多同学都不能回答到“历史悠久”这一点。 第23题有一小部分同学会描述那个画面,然后再来表达意愿,有部分同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较少人会想到“和平鸽”这个词语。 第六部分作文(陈小强主笔) 第26题,满分60分,平均得分34.59分,得分率57.66%难度适中 、作文命题:“一叶落知天下秋?” 二、相关资料: (一)成语解释 【成语】:一叶知秋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 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ε《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 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第5页
曲江中学 2009 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第 5 页 16、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不甚明了,答得不全或撇开原文作答,不做具体分析。大多数 在 2 分左右。 17、没有认真审题,不是从人物形象上去做分析,而是谈结构上的作用,如作铺垫之类的。 大部分只能得 1 分甚至不得分。 18、做得较好,基本在 4 分以上。但相当一部分同学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较差。 19、对议论的作用不了解,对文章的中心也把握不住。绝大部分同学答侧面烘托,侧面表 现;或答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 20、大部分学生答增强真实性,或从结构上作用作答。大部分得 2——3 分 21、答得较好,大部分在 4 分以上。但要提醒学生答题要规范,要分点作答。 提醒学生答题要结合文体特征,并要注意审题,有牢固的知识储备。 第五部分 语言表达(李彩花主笔) 第 22、23 小题,本大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于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 22 小题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以光明中学毕业生的身份,向邻居的孩子推介自己的学 校并鼓励他报考。属于介绍类实用小文体。 第 23 小题,下面是联合国总部门前一尊雕塑的照片,请紧扣雕塑的寓意展开联想,写一段 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你的期盼。属于看图说话类题目。 满分 12 分,平均得分 8.34 分,得分率 69.52%,难度适中偏易。 总体情况:两道语用题总体得分都较好,都能得到 5 分。 第 22 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答到点,但是很多同学都不能回答到“历史悠久”这一点。 第 23 题有一小部分同学会描述那个画面,然后再来表达意愿,有部分同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较少人会想到“和平鸽”这个词语。 第六部分 作 文 (陈小强主笔) 第 26 题,满分 60 分,平均得分 34.59 分,得分率 57.66%难度适中。 一、作文命题:“一叶落知天下秋?” 二、相关资料: (一)成语解释 【成语】:一叶知秋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 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 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曲江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近义词】:见微知著、落叶知秋 (二)类似命题: 200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零而 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干世界的缩影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三:审题立意 (一)分析题意: 1、“一叶落”:指眼前、事实、已知。 2、“知”:①可以指“知道、了解”,表示肯定,②也可表示“推测、预知” 3、“天下秋”:①既可指现在的事实,②也可指假设的将来 4、“叶落”与“秋”二者联系:①可能有必然性,②也可能是或然性 (二)正面立意:一叶落知天下秋 1、见微知著一一根据微小的变化,而预知发展变化的趋势 2、由局部到整体—一根据局部的情况,而推知全局整体情况 3、以小见大一一由一件小事情可以看出它的重大意义/由小看大 4、由眼前(已知)到将来(未知)一一在事物发展之初即预知其后的发展变化乃至其结果 5、细节的重要性一—细节可以预知或决定成功 6、总结规律—一事物间有一定的规律,我们要善于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总结规律 (三)反面立意:一叶落并不能知天下秋 1、见微不一定能知著,局部并不能代表整体 2、透过现象看本质 3、别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4、一个人的错误并不能代表集体,一个人一时的错误代表不了其一生 5、一时的失败、困难、挫折不能代表其以后就不能成功,就代表其一生命运的悲凉, 6、要用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看待我们曾经认为正确的事物、观点,不迷信权威、不迷 信规律、不迷信经验。 四、标题判分: 1、缺少问号“?”,扣1分。 2、改动标题,扣2分。如:《从小事体现人格》、《一落吐知天下秋?》、《一叶落之天下秋?》 第6页
曲江中学 2009 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第 6 页 【近义词】:见微知著、落叶知秋 (二)类似命题: 2005 年浙江卷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零而 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干世界的缩影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三:审题立意 (一)分析题意: 1、“一叶落”:指眼前、事实、已知。 2、“知”:①可以指“知道、了解”,表示肯定,②也可表示“推测、预知” 3、“天下秋”:①既可指现在的事实,②也可指假设的将来。 4、“叶落”与“秋”二者联系:①可能有必然性,②也可能是或然性 (二)正面立意:一叶落知天下秋 1、见微知著——根据微小的变化,而预知发展变化的趋势 2、由局部到整体——根据局部的情况,而推知全局整体情况 3、以小见大——由一件小事情可以看出它的重大意义/由小看大 4、由眼前(已知)到将来(未知)——在事物发展之初即预知其后的发展变化乃至其结果 5、细节的重要性——细节可以预知或决定成功 6、总结规律——事物间有一定的规律,我们要善于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总结规律 (三)反面立意:一叶落并不能知天下秋 1、见微不一定能知著,局部并不能代表整体 2、透过现象看本质 3、别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4、一个人的错误并不能代表集体,一个人一时的错误代表不了其一生 5、一时的失败、困难、挫折不能代表其以后就不能成功,就代表其一生命运的悲凉。 6、要用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看待我们曾经认为正确的事物、观点,不迷信权威、不迷 信规律、不迷信经验。 四、标题判分: 1、缺少问号“?”,扣 1 分。 2、改动标题,扣 2 分。如:《从小事体现人格》、《一落叶知天下秋?》、《一叶落之天下秋?》
曲江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把握时间,珍惜时间 五、离题偏题严重: 1、“秋天”:意味着萧瑟、离别、伤感,或者丰收、收获、喜悦。 2、“秋天”象征母亲,秋天到了,母亲老了 3、“叶落”代表无私的奉献,如“落叶本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一叶落”代表一类人,如:教师、母亲、牺牲生命的飞行员一一为他人的幸福而付出 奉献。 5、“一叶落”联想到叶落归根,表达人老思乡的故乡情 6、保护环境一——“叶落”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与人类破坏环境关系很大。 7、把握时间,珍惜时间一一叶落秋至,时光飞逝。 没有春天的播种,哪来秋天的收获 9、秋天也有秋天的魅力 10、一叶落而知秋是一种规律,我们要尊重规律,否则,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复。 11、落叶是秋天的果实,“一叶落”是我们的理想奋斗的目标 12、一叶落知天下秋表达的是一种意境,让人陶醉。 13、落叶是蝴蝶、是金黄、是画卷、是美 六、记叙文、散文的离题严重 1、写记叙文时,“落叶”成了象征物、线索物,“秋”成了事情发生的季节或背景,主旨与 叶落知天下秋”的题意无任何关联。编故事时牵强附会,胡编乱造。 2、写景抒情散文则形散神也散,浮想联翩,没有立足于_“叶落”与“天下秋‘的关系行 文构思,只停留在落叶与秋天的本义、比喻义的理解上,抒发对落叶、秋天的感叹,或喜悦 或悲伤、或丰收、或萧瑟。如①叶落归根游子情,②化作春泥的奉献心,③我渴望秋天的到来, 因为秋天可以看到漫天落叶,我兴奋极了; ④一叶落知天下秋表达的是一种意境,让人陶醉;⑤叶子的飘落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挽留 ⑥这是回报,是母爱的伟大;⑦落叶是蝴蝶、是金黄、是画卷、是美· 七、其他突出问题 1、就事论事严重: 如从反面立意,论证一叶落未必知秋,从地域、国家、气候、历史、自然、人为等原因多 方论证,但就事论事,没有总结出某一结论,并由此引申开来。 2、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全文没有观点,不知要表达什么;或者观点杂乱,什么都说,等于什么都没说;或者对“ 第7页
曲江中学 2009 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第 7 页 《把握时间,珍惜时间》 五、离题偏题严重: 1、“秋天”:意味着萧瑟、离别、伤感,或者丰收、收获、喜悦。 2、“秋天”象征母亲,秋天到了,母亲老了 3、“叶落”代表无私的奉献,如“落叶本非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一叶落”代表一类人,如:教师、母亲、牺牲生命的飞行员——为他人的幸福而付出、 奉献。 5、“一叶落”联想到叶落归根,表达人老思乡的故乡情 6、保护环境——“叶落”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与人类破坏环境关系很大。 7、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叶落秋至,时光飞逝。 8、没有春天的播种,哪来秋天的收获 9、秋天也有秋天的魅力 10、一叶落而知秋是一种规律,我们要尊重规律,否则,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报复。 11、落叶是秋天的果实,“一叶落”是我们的理想奋斗的目标 12、一叶落知天下秋表达的是一种意境,让人陶醉。 13、落叶是蝴蝶、是金黄、是画卷、是美 六、记叙文、散文的离题严重: 1、写记叙文时,“落叶”成了象征物、线索物,“秋”成了事情发生的季节或背景,主旨与 “一叶落知天下秋” 的题意无任何关联。编故事时牵强附会,胡编乱造。 2、写景抒情散文则形散神也散,浮想联翩,没有立足于 “叶落”与“天下秋‘的关系行 文构思,只停留在落叶与秋天的本义、比喻义的理解上,抒发对落叶、秋天的感叹,或喜悦、 或悲伤、或丰收、或萧瑟。如①叶落归根游子情,②化作春泥的奉献心,③我渴望秋天的到来, 因为秋天可以看到漫天落叶,我兴奋极了; ④一叶落知天下秋表达的是一种意境,让人陶醉;⑤叶子的飘落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挽留; ⑥这是回报,是母爱的伟大;⑦落叶是蝴蝶、是金黄、是画卷、是美…… 七、其他突出问题: 1、就事论事严重: 如从反面立意,论证一叶落未必知秋,从地域、国家、气候、历史、自然、人为等原因多 方论证,但就事论事,没有总结出某一结论,并由此引申开来。 2、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全文没有观点,不知要表达什么;或者观点杂乱,什么都说,等于什么都没说;或者对“一
曲江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叶落知天下秋”的看法,又有赞成,又有反对,自相矛盾, 3、语言表述不准确 语言表述不准确最突出的例句:如①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武断的;②这是绝对错误的, 这是十分荒谬的:③这是古人想当然的;④这是古人一叶障目的表现。 4、书写潦草、没有写完的文章较多 2009年3月19日星期四 第8页
曲江中学 2009 届高三年级广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第 8 页 叶落知天下秋”的看法,又有赞成,又有反对,自相矛盾。 3、语言表述不准确 语言表述不准确最突出的例句:如①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武断的;②这是绝对错误的, 这是十分荒谬的;③这是古人想当然的;④这是古人一叶障目的表现。 4、书写潦草、没有写完的文章较多。 2009 年 3 月 19 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