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汇编) (全国卷1)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 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 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 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 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 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 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獻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 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 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 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 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 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 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 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 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 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 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动,经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獻欷流涕,语不成声 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以贵乡文书为诈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 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解析汇编) (全国卷 1)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 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 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 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 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 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 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 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 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 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 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 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 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 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 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 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 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动,经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 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排除①表眀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 严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 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 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奷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 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臧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 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 细节处的理解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 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答案和解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 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 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为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 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 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 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 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 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 时盜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 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 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 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 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 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 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 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 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 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 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
用排除法,排除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 严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 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 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 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 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 细节处的理解。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 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 11. 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答案和解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 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 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 居住” 为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 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 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 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 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 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 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 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 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 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 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 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 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 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 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 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 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
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 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 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 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 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 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 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 念魏德深 (全国卷2)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 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 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 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 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 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 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 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 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 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 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 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 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 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 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 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 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 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禀:生性禀性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唯飧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病笃疾弥年
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 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 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 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 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 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 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 念魏德深。 (全国卷 2)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8—10 题。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 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 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 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 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 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 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 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 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 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 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 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 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 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 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 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 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 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禀:生性 禀性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唯飧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病笃疾弥年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 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B“要使微贱,然后取直”不能表明仗义助人,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 朴;C“岂可减溉田之水”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原平乃拜而受之” 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 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 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 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 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 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答案:自认为不能广泛的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 以通行 (2)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己 【答案和解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査理解文 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 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比” 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 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 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 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 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 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 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 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 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B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不能表明仗义助人,表明他家贫穷或者说他的俭 朴;C“岂可减溉田之水” 不能表明仗义助人,只能说是他体恤他人;D“原平乃拜而受之” 不能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己自引船,不假旁力”也不能表明仗义助人。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 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 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 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 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 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11、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答案:自认为不能广泛的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 以通行。 (2)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答案和解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 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 意“颠沛”为古今异义和“立”、“ 足”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其”和“耄齿”“ 比” 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 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 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 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 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 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 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 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
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 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 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 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 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 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 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 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 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 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 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 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 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 “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 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 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 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北京卷)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 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竞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 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 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 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 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 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 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 “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 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 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 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 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 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和解析】【答案】C
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 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 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 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 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 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 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 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 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 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 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 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 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 “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 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 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 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北京卷)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 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 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 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 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 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 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 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 “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 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 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 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 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 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 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 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 《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 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 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 (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 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 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 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 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 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査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 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 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竞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 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 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 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 《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 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 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 项均为介词“趁机”。B 项:到(动词)/的(助词)。C 项:按照(介词)/在 (介词)。D 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 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 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 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 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 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解析】C 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 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 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 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 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 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 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 解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 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和解析】(5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 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 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天津卷)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急于其臣,使臣 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 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 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 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 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 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 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
【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 A、C 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 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 D 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 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 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 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 解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 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和解析】 (5 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 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 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 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天津卷)三、(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急于其臣,使臣 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 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 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 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 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 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 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
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 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 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 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 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 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 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 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xi,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 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 纳谏 四、(19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答案和解析】(12分,每小题3分) 8.A 9.D 10.A llC 12.(8分)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
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 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 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 [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 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 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 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 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 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 纳谏。 四、(19 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答案和解析】 (12 分,每小题 3 分) 8.A 9.D 10.A 11.C 12.(8 分)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
交给齐国 (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沈周 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 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 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 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 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 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 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 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 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 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 “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 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 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漫应曰()(2)宽备言其状() 18.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人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1)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1.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 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答案和解析】17.(2分)(1)随便(2)详细(各1分)18.(2分)B1.(2分)C 20.(6分)(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 (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 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21.(2分)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22.(2分)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 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
交给齐国。 (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2 题。(17 分) 沈周 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 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 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 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 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 一。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 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 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 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 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 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 “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 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 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⑴漫应曰( ) ⑵宽备言其状( )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 ⒚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 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人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0.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 分) (1) 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2)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1. 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 分) 【答案和解析】 ⒘ (2 分) (1)随便(2)详细(各 1 分)⒙ (2 分)B⒚ (2 分)C 20.(6 分)(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 (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 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21. (2 分)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 1 分) 22. (2 分)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 1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7 题。(12 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 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
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 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 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 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楼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 絰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 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 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 不苟云。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取未放之蕊干之()(2)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 26.联系全文,概括壮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 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 【答案和解析】23.(2分)(1)使……干燥(2)草率(各1分)24.(2分)B 25.(2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 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 26.(2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1分) 27.(4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 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 2分) (重庆卷)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 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 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 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 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 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 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 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 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 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诚。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 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梄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 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
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 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 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 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 絰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 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 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 不苟云。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取未放之蕊干之 ( ) (2)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 )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2 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6.联系全文,概括壮的功用。(不超过 12 字)(2 分) 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 分) 【答案和解析】23. (2 分)(1)使……干燥 (2)草率(各 1 分)24. (2 分)B 25. (2 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 的形状(对一点即得 1 分) 26.(2 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 1 分) 27.(4 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 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 2 分) (重庆卷)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 8——10 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 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 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 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 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 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 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 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 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 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 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 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