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新人教版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 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 1.[2016·重庆一中月考]“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 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地”“故贫民……食犬彘之食矣”等信息说明土地兼并危害严重。故本题选A [2016·沧州月考]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 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一头授田三十亩,限四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北魏的均田制。关键信息: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 得土地。据此可知,题干强调贵族除自身之外,还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获得与良民相同的土 地,其带来的影响则是贵族可获得更多的土地,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故D 项正确;A项“从根本上解决”的说法错误;均田制具有B、C两项的作用,但不是题干规 定内容带来的主要影响,故B、C两项错误。 3.[2015·威海期中]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重视灌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D.重农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重农抑商”政策。A项为我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B项为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重要表现,C项符合明清农业 发展的史实。由于重农使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由此可判断D项观点错误,故选D项。 4.[2016·淮安月考]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 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
1 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21 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新人教版 时间:25 分钟 满分: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固基题组] 1.[2016·重庆一中月考]“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 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矣。”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地”“故贫民……食犬彘之食矣”等信息说明土地兼并危害严重。故本题选 A。 2.[2016·沧州月考]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 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一头授田三十亩,限四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 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北魏的均田制。关键信息: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 得土地。据此可知,题干强调贵族除自身之外,还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获得与良民相同的土 地,其带来的影响则是贵族可获得更多的土地,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故 D 项正确;A 项“从根本上解决”的说法错误;均田制具有 B、C 两项的作用,但不是题干规 定内容带来的主要影响,故 B、C 两项错误。 3.[2015·威海期中]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重视灌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D.重农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重农抑商”政策。A 项为我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B 项为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重要表现,C 项符合明清农业 发展的史实。由于重农使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由此可判断 D 项观点错误,故选 D 项。 4.[2016·淮安月考]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 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
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信息反映雍正帝在青黄不接时,关注湖南雨水及粮 价问题,指责地方官员隐瞒不报,C项材料未体现:A、B两项是表面现象;关注地方稳定 维护统治秩序是其本质意图。D项正确。 [提能题组] 5.[2015·吉林摸底]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 表可以说明( 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 上游中游下游 西汉 15.3 10.1 13.6 东汉 16.0 14.2 12.4 唐代13.99.8115.87 北宋21.41.823 南宋27.214.82.7 明代11 24.2 93.6 清代65.6132.8326.8 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 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 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B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 知识可以知道,明朝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而我国政治重心是向东移、向北移的过程 排除C、D两项。A项符合所学,但题干只涉及长江流域(南方),并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比较, 所以也不可选。 6.[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 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 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2 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信息反映雍正帝在青黄不接时,关注湖南雨水及粮 价问题,指责地方官员隐瞒不报,C 项材料未体现;A、B 两项是表面现象;关注地方稳定, 维护统治秩序是其本质意图。D 项正确。 [提能题组] 5.[2015·吉林摸底]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 表可以说明( ) 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 ——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 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 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 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B 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 知识可以知道,明朝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而我国政治重心是向东移、向北移的过程, 排除 C、D 两项。A 项符合所学,但题干只涉及长江流域(南方),并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比较, 所以也不可选。 6.[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829 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 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 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灌溉工具—一水车,没有涉及政治制度,A项错误;日本记载 唐代农业灌溉工具水车的用途,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B项正确;唐代时期中国 经济水平高于日本,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D 项错误。 [2016·绍兴月考]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 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 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经济方式。南宋时,江苏苏州、浙 江湖州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到了明清时期,湖广地区取代了江浙一带成为全国粮食主 产区。随着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在元朝时成为当时的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 后期,浙江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可见当地的农业开始转型,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答案为A项 8.[2016·山西祁县月考]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 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 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重视农业的观念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国封建社会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 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导致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农业,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家庭手工业主 要满足家庭需要和缴纳赋税,②不合史实。排除含②的选项。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20分 9.[2015·无锡期末]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 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3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水车,没有涉及政治制度,A 项错误;日本记载 唐代农业灌溉工具水车的用途,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B 项正确;唐代时期中国 经济水平高于日本,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D 项错误。 7.[2016·绍兴月考]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 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 题是( )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经济方式。南宋时,江苏苏州、浙 江湖州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到了明清时期,湖广地区取代了江浙一带成为全国粮食主 产区。随着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在元朝时成为当时的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 后期,浙江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可见当地的农业开始转型,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B、C、D 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答案为 A 项。 8.[2016·山西祁县月考]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 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 象的原因是( )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重视农业的观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国封建社会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 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导致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农业,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家庭手工业主 要满足家庭需要和缴纳赋税,②不合史实。排除含②的选项。答案为 C 项。 二、非选择题(20 分) 9.[2015·无锡期末]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 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史料出处类别 文帝三车贷种食未入,入未 《汉书·文帝纪》生产和 备者,皆赦之 消费并贷 元狩 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 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 费并贷 生产性 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 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地区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浙江‖刮飓风、 动款 三年海宁修海塘 货币 康熙 五年广东早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淮扬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 粮米 十年 开仓米4万担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 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 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 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 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 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一一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 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 富。公家之积,袛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 曾不获斗升。 一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 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4分)
4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 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 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 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 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 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 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 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 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 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 分)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4 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4分) 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 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 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 反而加大。 (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 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 利 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的表格“类别”中,可以 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贷:从“清康煕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 物”一栏可以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 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图表中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中概括 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不贫不富”状态能否不被打破,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 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第(3)问,可从“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 富”“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中概括归纳。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答题 时围绕农贷的用途、管理和民生等方面分析作答
5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4 分) 答案 (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 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 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 反而加大。 (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 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 利。 解析 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的表格“类别”中,可以 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贷;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 物”一栏可以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 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图表中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中概括 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不贫不富”状态能否不被打破,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 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第(3)问,可从“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 富”“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中概括归纳。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答题 时围绕农贷的用途、管理和民生等方面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