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周培源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文理兼修,才能 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行文平易流畅、文风朴实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归纳论证法进行说理、较多地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重点:设问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归纳法说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文史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现在的社会越 来越注重沟通、交流,如果一个人不能处理好交流、沟通问题的话,想出色的完 成工作都是十分困难的,要完满地完成工作具有沟通、交流的能力,掌握一定的 文史知识对沟通、交流具有深远的影响,将提高一个人的素养、丰富人的见地, 对工作大有裨益。 作者在文中提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不论是口头的 还是书面的,我们不仅要能够听懂别人的话,看懂别人写的文章、报告,而且我 们自己也要能够说明白或写淸楚自己的意见,使别人能听懂我们的话,看懂我们 写的东西。作者说的这一些在平常生活、工作、交往中是必霈的,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有了“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这一说。 初读课文 1、作者介绍: 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 周培源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理论物理与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 早年师从海森保、泡利、爱因斯坦等当代物理学大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科学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周培源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文理兼修,才能 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行文平易流畅、文风朴实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归纳论证法进行说理、较多地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重点:设问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归纳法说理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史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现在的社会越 来越注重沟通、交流,如果一个人不能处理好交流、沟通问题的话,想出色的完 成工作都是十分困难的,要完满地完成工作具有沟通、交流的能力,掌握一定的 文史知识对沟通、交流具有深远的影响,将提高一个人的素养、丰富人的见地, 对工作大有裨益。 作者在文中提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不论是口头的 还是书面的,我们不仅要能够听懂别人的话,看懂别人写的文章、报告,而且我 们自己也要能够说明白或写清楚自己的意见,使别人能听懂我们的话,看懂我们 写的东西。作者说的这一些在平常生活、工作、交往中是必需的,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有了“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这一说。 二、初读课文 1、作者介绍: 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 周培源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理论物理与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 早年师从海森保、泡利、爱因斯坦等当代物理学大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事科学
研究工作。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岁月里,他一直从事物理 学基础理论中难度最大的两个方面一一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 中的湍流理论的科学研究,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2、读准字音 丰硕(shuo) 许德珩(heng) 校(jido)勘(kan) 羌( qIang)笛造诣(yi) 锲(qie)而不舍 3、课文结构分析: 引论一→本论一→结论 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谈自学成才的意义、成才的标准、自学的内容 个问题。 第二部分(第4~8段):针对社会上“重理轻文”的错误风气,提出文理 两科并重、相互为用的思想,并论述了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 第三部分(第9~10段):以自学成才的成功例子和文史推动理科专业研究 的典型例子,归结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他们成为文学家的基础。 三、小结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二、再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归纳出文章各段大意: 师明确 第1段:自学成才的社会意义。 第2段:成才的标准 第3段:自学的内容。 第4段:针砭时弊,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 也不能偏废”的观点。 第5段:论证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第6段:论述学习历史,学习古代汉语,积累丰厚的文史知识修养的重 要性 第7、8段:论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研究工作。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岁月里,他一直从事物理 学基础理论中难度最大的两个方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 中的湍流理论的科学研究,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2、读准字音 丰硕(shuò) 许德珩(héng) 校(jiào)勘(kān) 羌(qiāng)笛 造诣(yì) 锲(qiè)而不舍 3、课文结构分析: 引论—→ 本论—→ 结论 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 1~3 段):谈自学成才的意义、成才的标准、自学的内容三 个问题。 第二部分(第 4~8 段):针对社会上“重理轻文”的错误风气,提出文理 两科并重、相互为用的思想,并论述了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 法。 第三部分(第 9~10 段):以自学成才的成功例子和文史推动理科专业研究 的典型例子,归结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他们成为文学家的基础。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再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归纳出文章各段大意: 师明确: 第 1 段:自学成才的社会意义。 第 2 段:成才的标准。 第 3 段:自学的内容。 第 4 段:针砭时弊,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 也不能偏废”的观点。 第 5 段:论证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第 6 段:论述学习历史,学习古代汉语,积累丰厚的文史知识修养的重 要性。 第 7、8 段:论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9段:列举了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一一鲁迅和郭沫若 第10段:列举从事其他科学领域研究的成功例子,得出结论。 (二)课文分析: 1、第一部分(1~3段) ★第1段:自学成才的社会意义。(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 ★第2段:成才的标准。(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行家里手,或总结出工作经 验,使学习成果超过一般水平,或对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 ★第3段:自学的内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2、第二部分(4~8段) ★第4段:针砭时弊,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 不能偏废”的观点。 提问:第4段所讲的时弊是什么,作者提倡的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明确: 时弊一一重理轻文 提倡一一文理并重、相互为用 方法一一中学阶段文理两科的学习应该并举,缺一不可 ★第5段:论证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语文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 各业的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6段:学习历史,学习古代汉语,积累丰厚的文史知识修养的重要性 ★第7、8段:论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问:如何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 明确:读书之法重在理解领悟与灵活运用 ★第9段:列举了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一一鲁迅和郭沫若。(弃医从文,靠 自学成才) 明确:文史知识是他们成才的基础 ★第10段:列举从事其他科学领域研究的成功例子(许德珩和竺可桢), 得出结论。 许德珩一一诗文书法的造诣高 竺可桢—一文学功底深厚扎实(文史知识对推进理科专业研究意义重大) 结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三)讨论分析
第 9 段:列举了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鲁迅和郭沫若。 第 10 段:列举从事其他科学领域研究的成功例子,得出结论。 (二)课文分析: 1、第一部分(1~3 段): ★第 1 段:自学成才的社会意义。(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 ★第 2 段:成才的标准。(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行家里手,或总结出工作经 验,使学习成果超过一般水平,或对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 ★第 3 段:自学的内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2、第二部分(4~8 段): ★第 4 段:针砭时弊,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 不能偏废”的观点。 提问:第 4 段所讲的时弊是什么,作者提倡的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明确: 时弊——重理轻文 提倡——文理并重、相互为用 方法——中学阶段文理两科的学习应该并举,缺一不可 ★第 5 段:论证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语文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 各业的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 6 段:学习历史,学习古代汉语,积累丰厚的文史知识修养的重要性。 ★第 7、8 段:论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问:如何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 明确:读书之法重在理解领悟与灵活运用 ★第 9 段:列举了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鲁迅和郭沫若。(弃医从文,靠 自学成才) 明确:文史知识是他们成才的基础 ★第 10 段:列举从事其他科学领域研究的成功例子(许德珩和竺可桢), 得出结论。 许德珩——诗文书法的造诣高 竺可桢——文学功底深厚扎实(文史知识对推进理科专业研究意义重大) 结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 (三)讨论分析
文中多处使用设问,请从文中选一实例加以分析,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 作用 三、总结拓展 1、本文论证特点: 第一,本文在论证上运用了归纳法,包括理论和实例两方面的归纳。 1.通过理论观点的归纳来论证中心论点。(引证法) 2.通过典型实例的归纳来论证。(例证法) 第二,设问修辞方法的运用在本文中较为突出。 第三,语言平易流畅,文风朴实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看法或学习本文给你的启发。 四、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一部文史作品,并写下心得体会(300字左右)
文中多处使用设问,请从文中选一实例加以分析,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 作用。 三、总结拓展 1、本文论证特点: 第一,本文在论证上运用了归纳法,包括理论和实例两方面的归纳。 1.通过理论观点的归纳来论证中心论点。(引证法) 2.通过典型实例的归纳来论证。(例证法) 第二,设问修辞方法的运用在本文中较为突出。 第三,语言平易流畅,文风朴实。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看法或学习本文给你的启发。 四、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一部文史作品,并写下心得体会(3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