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
周培源
作者銜介 周培源(1902-1993),理论 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历任 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北京大 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简介 周培源(1902-1993),理论 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历任 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北京大 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字词过关 硕(shuo) 珩(heng) 诣(yi) 校(jiao)勘(kan) 锲(qe)而不舍 丰硕: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诣: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程度。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字词过关 • 硕(shuò) 珩(héng) 诣(yì) • 校(jiào)勘(kān) 锲(qiè)而不舍 • 丰硕: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 造诣:学问、技艺等所达到的程度。 •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知识回顾 以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证明什么) 论据(用什么证明)①事实论据②理论论据 论证(怎样证明)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②理论论证 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知识回顾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证明什么) 论据(用什么证明)①事实论据 ②理论论据 论证(怎样证明)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②理论论证 ③对比论证 ④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是什么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样
二、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是什么 分析问题(本论) 为什么 解决问题(结论) 怎 样
整体感知 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引论):阐述自学成才 的意义、成才的标准及自学的内容 第二部分(4~8)(本论):提出文理两科 并重、相互为用的思想,并论述了学习语文 知识的重要性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三部分(9~10)(结论):得出“获得 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这一结论
整体感知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引论):阐述自学成才 的意义、成才的标准及自学的内容。 第二部分(4~8)(本论):提出文理两科 并重、相互为用的思想,并论述了学习语文 知识的重要性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三部分(9~10)(结论):得出“获得一 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这一结论
部分(13)引论 华自学”有何意义? 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 2“成才”的标准是什么? 凡通过学习和 王作经验 水平,或对社会作 3.作者强调要自学哪些内容? 业知识
品读鉴赏 第一部分(1~3)(引论) 1.“自学”有何意义? 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 2.“成才”的标准是什么? 凡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行家里手,或总结出 工作经验,使学习成果超过一般水平,或对社会作 出了一定贡献的都算成才。 3.作者强调要自学哪些内容?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前读金员 第二部分(48)(本论) 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作者针区 家建设 但文科也不能偏
品读鉴赏 第二部分(4~8)(本论) 1.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作者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搞国 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 废”的观点
2本段所讲的时弊是什么?作者提倡的是什么? 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时弊—一重理轻文 提倡一一文理 方法 缺不可
2.本段所讲的时弊是什么?作者提倡的是什么? 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时弊——重理轻文 提倡——文理并重、相互为用 方法——中学阶段文理两科的学习应该并举, 缺一不可
3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 文科不能偏废(4) 学习语 历史学习古/积累文史 文知识 代汉语人知识修养 5 6 6 6 正确的学习方法:重在理 解、领悟与灵活运用(7~8)
学习语 文知识 学习历史 学习古 代汉语 积累文史 知识修养 文科不能偏废(4) 5 6 6 6 3.第二部分的论证思路 正确的学习方法 :重在理 解、领悟与灵活运用(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