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产理论 在分析了作为需求曲线基础的消费者行为之后,我们将分析作为供给曲线基础的生产者行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 的时候,通常将供给状况看作是既定的,而这一章,则要对影响厂商的生产量和供给量的种种因素加以分析。与消费 者选择相似的是,生产者的选择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一是生产技术状况:二是生产要素的成本。生产技术是生 产者在进行生产活动中所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而生产成本则是生产者从事这一活动所具备的社会经济条件。在消费 者选择理论中,研究的是消费者如何在既定的收入下达到效用极大化:而在生产者选择理论中,将讨论生产者(厂 商)如何在达到既定产量的同时使成本最小化。 第一节生产及其组织形式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1.生产 生产是指厂商或企业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创造出对消费者或淇他生产者具有经济价值的物品和劳务的过程。这个过 程实际上是把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包括金融、贸易、运输、医疗、教育等各类服 务性活动。 厂商进行生产活动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市场限制和技术限制。这两个制约因素是资源稀缺性在生产者行为中的 体现。 2.生产要素 经济上考察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投入和产出。投入品又称生产要素,由于生产要素的种类繁多,讨论起 来不方便,经济学家习惯把它们分为四类。 (1)劳动:劳动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在体力和智力方面的能力消耗。 (2)土地:土地是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需的自然资源。微观经济学中的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生产 活动能够利用的稀缺性自然资源。 (3)资本:资本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人们过去劳动的产物。厂房、设备、原材料、商标、技术专利以及生产 中需要的货币量都是属于资本的范畴。 (4)企业家才能:指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劳动、土地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必须以某种方式组合起 来,才能生产出产品来,企业家才能在有效的组织这三种要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述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各具特点,当市场条件变化要求产出变化时,有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很容易随之变动,而有些则不易变动。在一定时期内,投入量容易随市场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生产要素,称为可变生 产要素,比如劳动力、原材料和燃料等。即使在很短时期内,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也很容易改变。反之,在一定时 期内投入量不能随市场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生产要素,称为固定生产要素,比如厂房、设备、大型运输工具等等。在 短期内,它们不易作出数量调整。当然,在长期内,这些生产要素数量调整是不存在障碍的。事实上,可变生产要素 和固定生产要素的区分是建立在短期和长期的划分基础上,长期内不存在可变生产要素和固定生产要素之分。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四章 生产理论 在分析了作为需求曲线基础的消费者行为之后,我们将分析作为供给曲线基础的生产者行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 的时候,通常将供给状况看作是既定的,而这一章,则要对影响厂商的生产量和供给量的种种因素加以分析。与消费 者选择相似的是,生产者的选择也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一是生产技术状况;二是生产要素的成本。生产技术是生 产者在进行生产活动中所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而生产成本则是生产者从事这一活动所具备的社会经济条件。在消费 者选择理论中,研究的是消费者如何在既定的收入下达到效用极大化;而在生产者选择理论中,将讨论生产者(厂 商)如何在达到既定产量的同时使成本最小化。 第一节 生产及其组织形式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1.生产 生产是指厂商或企业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创造出对消费者或其他生产者具有经济价值的物品和劳务的过程。这个过 程实际上是把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包括金融、贸易、运输、医疗、教育等各类服 务性活动。 厂商进行生产活动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市场限制和技术限制。这两个制约因素是资源稀缺性在生产者行为中的 体现。 2.生产要素 经济上考察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投入和产出。投入品又称生产要素,由于生产要素的种类繁多,讨论起 来不方便,经济学家习惯把它们分为四类。 (1)劳动:劳动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在体力和智力方面的能力消耗。 (2)土地:土地是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需的自然资源。微观经济学中的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生产 活动能够利用的稀缺性自然资源。 (3)资本:资本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人们过去劳动的产物。厂房、设备、原材料、商标、技术专利以及生产 中需要的货币量都是属于资本的范畴。 (4)企业家才能:指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劳动、土地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必须以某种方式组合起 来,才能生产出产品来,企业家才能在有效的组织这三种要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述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各具特点,当市场条件变化要求产出变化时,有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很容易随之变动,而有些则不易变动。在一定时期内,投入量容易随市场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生产要素,称为可变生 产要素,比如劳动力、原材料和燃料等。即使在很短时期内,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也很容易改变。反之,在一定时 期内投入量不能随市场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生产要素,称为固定生产要素,比如厂房、设备、大型运输工具等等。在 短期内,它们不易作出数量调整。当然,在长期内,这些生产要素数量调整是不存在障碍的。事实上,可变生产要素 和固定生产要素的区分是建立在短期和长期的划分基础上,长期内不存在可变生产要素和固定生产要素之分。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经济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 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问题。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既定的资源和现有技术条件下,连接所有最大产品组合点所 得到的曲线。 假如这个社会用全部资源只生产大炮和黄油这两种物品。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如果我们要多生产大炮,就得少生 产黄油;反之,如果我们要多生产黄油,就得少生产大炮。假定这个社会决定用有限资源生产大炮和黄油的最大产量 组合共有六种,见表4-1。 根据表4-1提供的数字,将大炮和黄油之间替代的各种可能性描绘在坐标图中,就得出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生产 可能性边界。如图4-1所示。 表4-1生产大炮和黄油的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可能性 黄油(百万磅) 大炮(千门) 0 15 14 12 D 3 9 E 5 5 0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不同产品的最大产量的轨 迹。在资源给定的情况下,企业只有按照由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所确定的产品产量组合进行生产,才能使资源得到 充分利用,或经济达到最有效的生产。如果产品产量组合在边界内侧(如图4-1中的G点),则表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 利用,或经济尚未达到最有效的生产。如果产品产量组合在边界外侧(如图4-1中的H点),则表明在现有的资源和技 术状况下,企业的生产是不可能达到的
为了使相对稀缺的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经济学提出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 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问题。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既定的资源和现有技术条件下,连接所有最大产品组合点所 得到的曲线。 假如这个社会用全部资源只生产大炮和黄油这两种物品。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如果我们要多生产大炮,就得少生 产黄油;反之,如果我们要多生产黄油,就得少生产大炮。假定这个社会决定用有限资源生产大炮和黄油的最大产量 组合共有六种,见表4-1。 根据表4-1提供的数字,将大炮和黄油之间替代的各种可能性描绘在坐标图中,就得出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生产 可能性边界。如图4-1所示。 表4-1 生产大炮和黄油的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可能性 黄油(百万磅) 大炮(千门)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不同产品的最大产量的轨 迹。在资源给定的情况下,企业只有按照由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所确定的产品产量组合进行生产,才能使资源得到 充分利用,或经济达到最有效的生产。如果产品产量组合在边界内侧(如图4-1中的G点),则表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 利用,或经济尚未达到最有效的生产。如果产品产量组合在边界外侧(如图4-1中的H点),则表明在现有的资源和技 术状况下,企业的生产是不可能达到的
A 14 D 10 () 8 E 6 黄油(百万磅) 图4-1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从图4-1还可以看出: (1)资源配置存在着替代性,资源稀缺约束下的选择要考虑机会成本。 (2)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在资源增加或技术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产生内移和外移的效应。生产可能性边 界外移,表明资源增加或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移,表明资源减少或技术水平下降。 三、生产活动的组织形式 1个人企业 也称业主制企业,是最原始的企业形式。只有一个产权所有者,业主的个人财产由业主直接经营,业主享有该企 业的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的一切债务负有无限的责任,一旦经营失败,业主的一切财产(除生活所用之外)在 法律上都可以被用来抵偿债务。这种企业一般结构简单,规模很小。从数量上看,大多数企业都属于个人企业。典型 的个人企业有街头商店、加油站、个人开业的诊所等。 2.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业主的个人财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合伙制企业的一个明显优点是可以将企业职 责将给其他所有者,而腾出自己的时间。除此之外,合伙人通常分享许多投入要素一秘书、广告和招待场所等,这 就减少了每个合伙人的成本,当然利润也由合伙人分享。合伙制企业在医生、律师和建筑设计师等行业中较为普遍。 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一个法人组织体。它以法人的名义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公司的产权分属股东,股东有分享公司 盈利的权利
图4-1 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从图4-1还可以看出: (1)资源配置存在着替代性,资源稀缺约束下的选择要考虑机会成本。 (2)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在资源增加或技术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产生内移和外移的效应。生产可能性边 界外移,表明资源增加或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移,表明资源减少或技术水平下降。 三、生产活动的组织形式 1.个人企业 也称业主制企业,是最原始的企业形式。只有一个产权所有者,业主的个人财产由业主直接经营,业主享有该企 业的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的一切债务负有无限的责任,一旦经营失败,业主的一切财产(除生活所用之外)在 法律上都可以被用来抵偿债务。这种企业一般结构简单,规模很小。从数量上看,大多数企业都属于个人企业。典型 的个人企业有街头商店、加油站、个人开业的诊所等。 2.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业主的个人财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合伙制企业的一个明显优点是可以将企业职 责将给其他所有者,而腾出自己的时间。除此之外,合伙人通常分享许多投入要素——秘书、广告和招待场所等,这 就减少了每个合伙人的成本,当然利润也由合伙人分享。合伙制企业在医生、律师和建筑设计师等行业中较为普遍。 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一个法人组织体。它以法人的名义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公司的产权分属股东,股东有分享公司 盈利的权利
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单独投资者(国有独资公司)或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投资者或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 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这类企业不通过发行股票,而是由为数不多的股东 集资组建的公司(一般由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其资本无需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在出让股权时受到 一定的限制。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董事和高层经理人员往往具有股东身份,使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程度不如股份有 限公司那样高。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必向社会披露,公司的设立和解散程序比较简单,管理机构也比较简单, 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把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 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这类公司又分为在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和非上市的公 司。股东一旦认购股票,就不能向公司退股,但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转让其股票。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是:经过批准可 以向社会大规模筹集资金,使某些需要大量资本的企业在短期内得以成立;当股东认为公司经营不善时,会抛售股 票,这成为对公司经理人员的强大外部约束力量。但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和歇业程序复杂,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 离带来两者协调上的困难,同时由于公司要向外披露经营状况,商业秘密难以保守。这种组织形式比较适合大中型企 业。 四、企业生产活动的目标 1企业的短期目标 与企业利益相关的集团有: (1)投资者 (2)顾客 (3)债权人 (4)员工 (5)政府 (6)社会公众 2企业的长期目标 应该说,尽管现实中存在企业非利润最大化目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对不同的企业进行调查就会发现,大多数 企业从长期来看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的基本目的的。因此,利润最大化目标仍然是企业的一个合理假设,也基 本符合现实的情况,由该假设出发来分析企业的行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整体而言 与社会利益一致,因为只有每个企业都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整个社会的资源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使社会资源 的配置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第二节生产及其组织形式
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单独投资者(国有独资公司)或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投资者或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 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这类企业不通过发行股票,而是由为数不多的股东 集资组建的公司(一般由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其资本无需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在出让股权时受到 一定的限制。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董事和高层经理人员往往具有股东身份,使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程度不如股份有 限公司那样高。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必向社会披露,公司的设立和解散程序比较简单,管理机构也比较简单, 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把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 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这类公司又分为在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和非上市的公 司。股东一旦认购股票,就不能向公司退股,但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转让其股票。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是:经过批准可 以向社会大规模筹集资金,使某些需要大量资本的企业在短期内得以成立;当股东认为公司经营不善时,会抛售股 票,这成为对公司经理人员的强大外部约束力量。但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和歇业程序复杂,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 离带来两者协调上的困难,同时由于公司要向外披露经营状况,商业秘密难以保守。这种组织形式比较适合大中型企 业。 四、企业生产活动的目标 1.企业的短期目标 与企业利益相关的集团有: (1)投资者 (2)顾客 (3)债权人 (4)员工 (5)政府 (6)社会公众 2.企业的长期目标 应该说,尽管现实中存在企业非利润最大化目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对不同的企业进行调查就会发现,大多数 企业从长期来看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的基本目的的。因此,利润最大化目标仍然是企业的一个合理假设,也基 本符合现实的情况,由该假设出发来分析企业的行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整体而言 与社会利益一致,因为只有每个企业都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整个社会的资源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使社会资源 的配置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第二节 生产及其组织形式
一、生产函数的概念与类型 1生产函数的概念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 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它概括了一定时点上现有的技术性质,从而表明了厂商必须加以考虑的技术限制。生产函数本 身并不涉及价格或成本问题。 假定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土地(N)和企业家才能(E)等,则生产函数可表达为: Q=f(L,K,N,E,...) 生产函数实际反映了对任何产品生产上的技术水平的限制。因为通过生产函数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 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只有按照生产函数所反映的投入产出关系来安排生产才是最有效率的。 在一定范围内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替代的关系。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要求的各种投入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它的生产函数就是具有可变技术系数的生 产函数,反之称为具有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为了分析的方便,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假定只有两种投入要素:劳动和资本K,因此生产函数可写成: Q=fL,K灯。 生产函数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对同一个生产函数而言,投入量不同,则产出量也不同,一般来讲,更多 的投入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产出;第二,厂商采用的生产技术决定厂商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生产技术与生产函数之间 存在对应的关系。第三,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例通常是可以变动的,或者说生产一定的产量可 以采用不同的技术。 2.常见的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在任何产量水平上,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之比都是固定不变的。 =min imumn (4·3) 该式表示,产量Q取决于L/U和K/N这两个比值中较小的那一个。其中U、V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 (Technologic Coefficient),表示一单位产出所需的要素投入量。 (2)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aK1-a,式中:Y表示产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A是正 的常数;a是小于1的正数。 3.生产函数的分类 (1)短期与长期 在微观经济学里,短期与长期的区分并不是由时间来界定,而是根据企业对其生产要素的调整能力来划分
一、生产函数的概念与类型 1.生产函数的概念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 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它概括了一定时点上现有的技术性质,从而表明了厂商必须加以考虑的技术限制。生产函数本 身并不涉及价格或成本问题。 假定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土地(N)和企业家才能(E)等,则生产函数可表达为: Q=f(L,K,N,E,…) 生产函数实际反映了对任何产品生产上的技术水平的限制。因为通过生产函数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 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只有按照生产函数所反映的投入产出关系来安排生产才是最有效率的。 在一定范围内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替代的关系。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要求的各种投入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它的生产函数就是具有可变技术系数的生 产函数,反之称为具有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为了分析的方便,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假定只有两种投入要素:劳动L和资本K,因此生产函数可写成: Q=f(L,K)。 生产函数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对同一个生产函数而言,投入量不同,则产出量也不同,一般来讲,更多 的投入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产出;第二,厂商采用的生产技术决定厂商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生产技术与生产函数之间 存在对应的关系。第三,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例通常是可以变动的,或者说生产一定的产量可 以采用不同的技术。 2.常见的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在任何产量水平上,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之比都是固定不变的。 (4·3) 该式表示,产量Q取决于L/U和K/V这两个比值中较小的那一个。其中U、 V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 (Technologic Coefficient),表示一单位产出所需的要素投入量。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aK1-a,式中:Y表示产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K表示资本投入量;A是正 的常数;a是小于1的正数。 3.生产函数的分类 (1)短期与长期 在微观经济学里,短期与长期的区分并不是由时间来界定,而是根据企业对其生产要素的调整能力来划分
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区间内,企业至少不能对其中一种投入品的使用量进行调整,就可以把这段区间定义为短期。 在短期中,根据要素的可变性,我们把所有投入要素分为两大类: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或者不变要素投入和可变要素 投入。固定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要素;而可变投入则正相反,即在一定时期内其 数量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要素。 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区间内,企业可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我们就把这段区间定义为长期。在长期中,没 有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区别。 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厂商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并没有一个时间上的具体规定。这在行业 分析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时,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察短期生产过程,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 函数来考察长期生产过程。 (2)生产函数的分类 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 二、短期生产函数与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三个阶段 1.短期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研究的是一部分要素投入量变动而另一部分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关系。 假如生产者的投入要素只有劳动和资本,则有生产函数 2=fL,) ,若以L表示劳动的投入量,以K表示资本的投入量,且假定K固定不变,则生产函数可写成: Q=f(L,K)=f(L) 这就是通常采用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形式,它是一个短期生产函数。在短期,对生产者而言,最关心 的是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使用量,这种使用量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先介绍一下边际产量、总产 量和平均产量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总产量(TP),是指一定量的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当劳动为可变投入时,称为劳动的总 产量,表示为TPL=f(L, 玉 平均产量AP是指每单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AP=TP儿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TPL/L
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区间内,企业至少不能对其中一种投入品的使用量进行调整,就可以把这段区间定义为短期。 在短期中,根据要素的可变性,我们把所有投入要素分为两大类: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或者不变要素投入和可变要素 投入。固定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要素;而可变投入则正相反,即在一定时期内其 数量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要素。 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区间内,企业可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我们就把这段区间定义为长期。在长期中,没 有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区别。 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厂商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并没有一个时间上的具体规定。这在行业 分析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分析时,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察短期生产过程,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 函数来考察长期生产过程。 (2)生产函数的分类 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 二、短期生产函数与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三个阶段 1.短期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研究的是一部分要素投入量变动而另一部分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关系。 假如生产者的投入要素只有劳动和资本,则有生产函数 ,若以L表示劳动的投入量,以K表示资本的投入量,且假定K固定不变,则生产函数可写成: 这就是通常采用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形式,它是一个短期生产函数。在短期,对生产者而言,最关心 的是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使用量,这种使用量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先介绍一下边际产量、总产 量和平均产量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总产量(TP),是指一定量的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当劳动为可变投入时,称为劳动的总 产量,表示为TPL=f(L, )。 平均产量AP是指每单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AP=TP/L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TPL/L
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劳动的边际产量MPL=△TPL/△L或 MPL=dTPL/dL 假定某工厂的厂房、设备等资本投入量不变,雇佣不同数量的工人进行生产,此时的生产函数中各变量列表如 下 表4一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资本量(K) 劳动量(L) 总产量(Q) 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 (AP) (MP) 10 0 0 0 0 10 1 8 8 8 10 2 20 10 12 10 3 36 12 16 10 48 12 12 10 55 11 10 60 10 5 10 7 60 8.6 0 10 8 56 1 -4 10 9 45 5 -11 根据上表可以画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曲线图(见图4一2) Q E
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劳动的边际产量MPL=△TPL/△L 或 MPL=dTPL/dL 假定某工厂的厂房、设备等资本投入量不变,雇佣不同数量的工人进行生产,此时的生产函数中各变量列表如 下: 表4—2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资本量(K) 劳动量(L) 总产量(Q) 平均产量 (AP) 边际产量 (MP) 10 0 0 0 0 10 1 8 8 8 10 2 20 10 12 10 3 36 12 16 10 4 48 12 12 10 5 55 11 7 10 6 60 10 5 10 7 60 8.6 0 10 8 56 7 -4 10 9 45 5 -11 根据上表可以画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曲线图(见图4—2) Q E
II本ⅢTP (不合理)(不合理)(合理)(合理) 一AP 图4一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 TP、AP和MP分别表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 三条产量曲线既互相区别也互相联系: 第一,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平均产量,就是自原点至该点射线的斜率。总产量曲线上任一点的边际产量,就 是该点切线的斜率,即MP=dQ/dL。 第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有一个共同特点: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它们都趋于上升,然 后达到最高点,最后趋于下降 第三,在OL]表示的生产要素范围内,总产量以增量递增的形式增加,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不断增加。当总产量到 达D点时,增量由递增变为递减,平均产量继续增加,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 第四,在LL3表示的生产要素变化范围内,总产量以增量递减的形式增加,平均产量继续增加到最大值,然后开 始减少;边际产量不断减少。当总产量到达E点时,增长率等于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这时平均产量继续减少,边际 产量等于零。 第五,在L的右方表示的生产要素变化范围内,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全部趋于减少。 第六,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MP曲线和AP曲线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C点。当MP>AP时,AP曲 线是上升的。当MP<AP时,AP曲线是下降的。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也称边际生产率(力)递减规律,它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若生产要素组合中的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仅变 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则当该要素投入到一定数量后,其边际产量将逐渐减少
D Ⅰ Ⅰ Ⅱ Ⅲ TP (不合理)(不合理)(合理)(合理) C AP 0 L1 L2 L3 MP L 图4—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 TP、AP和MP分别表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 三条产量曲线既互相区别也互相联系: 第一,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平均产量,就是自原点至该点射线的斜率。总产量曲线上任一点的边际产量,就 是该点切线的斜率,即MP=dQ/dL。 第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有一个共同特点: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它们都趋于上升,然 后达到最高点,最后趋于下降。 第三,在OL1表示的生产要素范围内,总产量以增量递增的形式增加,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不断增加。当总产量到 达D点时,增量由递增变为递减,平均产量继续增加,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 第四,在L1L3表示的生产要素变化范围内,总产量以增量递减的形式增加,平均产量继续增加到最大值,然后开 始减少;边际产量不断减少。当总产量到达E点时,增长率等于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这时平均产量继续减少,边际 产量等于零。 第五,在L3的右方表示的生产要素变化范围内,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全部趋于减少。 第六,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MP曲线和AP曲线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C点。当MP>AP时,AP曲 线是上升的。当MP<AP时,AP曲线是下降的。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也称边际生产率(力)递减规律,它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若生产要素组合中的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仅变 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则当该要素投入到一定数量后,其边际产量将逐渐减少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发生作用必须具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第二,是以其他要素的投入固 定不变为前提考察一种可变要素发生变化时边际产量的变化。 边际产量的变化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即递增和递减。之所以出现递增现象,可以归结为 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结合比例不恰当,固定要素过多,而可变要素不足,所以固定要素的利用率受到影响。当持续 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时,固定要素的利用更加充分,因而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每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 产量是递增的。但当可变要素逐渐增加,到了可变要素的数目达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后,如果继续增 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则意味着固定要素与可变要素的结合比例开始趋于不恰当,可变要素投入过多,而固定要素相对 不足,此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虽然可以继续增加总产量,但总产出的增加量开始递减,当可变要素的投入 达到一定规模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不但不会增加总产出,反而引起总产出的减少,即边际产量为负。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得出的,在农业中的作用最为明显。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我们研究 一种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出发点。 4.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三个阶段 为确定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可以根据可变投入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 系,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如图4一3所示。这种划分反映了生产的技术效率。 第一阶段 T 第二阶段 B 第三阶段 AP 2 图4-3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三个阶段 第I阶段,即平均产量曲线的递增阶段:劳动投入从O到OL2为止。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 且MP大于AP,TP和AP都呈持续上升趋势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发生作用必须具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第二,是以其他要素的投入固 定不变为前提考察一种可变要素发生变化时边际产量的变化。 边际产量的变化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即递增和递减。之所以出现递增现象,可以归结为 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结合比例不恰当,固定要素过多,而可变要素不足,所以固定要素的利用率受到影响。当持续 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时,固定要素的利用更加充分,因而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每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 产量是递增的。但当可变要素逐渐增加,到了可变要素的数目达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后,如果继续增 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则意味着固定要素与可变要素的结合比例开始趋于不恰当,可变要素投入过多,而固定要素相对 不足,此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虽然可以继续增加总产量,但总产出的增加量开始递减,当可变要素的投入 达到一定规模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不但不会增加总产出,反而引起总产出的减少,即边际产量为负。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得出的,在农业中的作用最为明显。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我们研究 一种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出发点。 4.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三个阶段 为确定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可以根据可变投入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 系,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如图4—3所示。这种划分反映了生产的技术效率。 图4-3 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三个阶段 第Ⅰ阶段,即平均产量曲线的递增阶段:劳动投入从O到OL2为止。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 且MP大于AP,TP和AP都呈持续上升趋势
第Ⅱ阶段是平均产量最高点到总产量最高点(边际产量为0处),劳动投入从OL2到OL3的区间即L2L3之间的区 间。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边际产量递减,但仍为正值且MP小于AP,AP都在递减,但TP仍在递增直至最高点。 第Ⅲ阶段是总产量达到最高点后的区域,也是边际产量为负值的区域,即变动投入在OL3之后。这个阶段的特征 是:MP为负值,TP和AP则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降低。 三、长期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长期生产函数 当可变投入由一种变为两种时,产量Q已不再是一种可变投入的函数,而是两种可变投入即K和L的函数了,其表 达式为:Q=f(L,K) 2可变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分析。生产产品需要有多种投入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长远规划中,在多种投入 要素之间往往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分析就是研究在产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一种生产要素代替另一 种生产要素的能力。 例如,在表4-3中,产量Q始终为100,即产量不变,劳动力投入量L与资本投入量K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 系。即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劳动力的投入量,减少资本的投入量,可以使产量保持不变。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劳 动是可以替代资本的。既然投入要素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就有一个多种要素的最优组合问题。 表4-3产量不变条件下劳动力与资本的替代关系 产品产量(Q) 劳动力投入量(L) 资本投入量(K) 100 3 8 100 4 6 100 6 4 100 8 3 (2)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就是所有能够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有效组合点的轨迹。 表4一4同产量的资本一劳动组合 组合方式 资本(K) 劳动(L) 产量
第Ⅱ阶段是平均产量最高点到总产量最高点(边际产量为0处),劳动投入从OL2到OL3的区间即L2L3之间的区 间。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边际产量递减,但仍为正值且MP小于AP,AP都在递减,但TP仍在递增直至最高点。 第Ⅲ阶段是总产量达到最高点后的区域,也是边际产量为负值的区域,即变动投入在OL3之后。这个阶段的特征 是:MP为负值,TP和AP则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降低。 三、长期生产函数与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长期生产函数 当可变投入由一种变为两种时,产量Q已不再是一种可变投入的函数,而是两种可变投入即K和L的函数了,其表 达式为:Q=f(L ,K) 2.可变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分析。生产产品需要有多种投入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长远规划中,在多种投入 要素之间往往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分析就是研究在产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一种生产要素代替另一 种生产要素的能力。 例如,在表4-3中,产量Q始终为100,即产量不变,劳动力投入量L与资本投入量K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 系。即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劳动力的投入量,减少资本的投入量,可以使产量保持不变。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劳 动是可以替代资本的。既然投入要素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就有一个多种要素的最优组合问题。 表4-3 产量不变条件下劳动力与资本的替代关系 产品产量(Q) 劳动力投入量(L) 资本投入量(K) 100 3 8 100 4 6 100 6 4 100 8 3 (2)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就是所有能够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有效组合点的轨迹。 表4—4 同产量的资本—劳动组合 组合方式 资本(K) 劳动(L) 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