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2》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110504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2 学时/学分:64/4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 程,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 要地位。 2.课程任务:学好这门课,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掌握对古代文 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重点掌握魏晋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文学现象 流派、代表作家,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将来胜任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 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熟悉各时期一些重 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 (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本时期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新思潮的形成,时代动乱、门阀政治及玄学、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掌握此期文学发展历程及承前启后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以及对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 2》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1120504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2 学时/学分:64/4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 程,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 要地位。 2.课程任务:学好这门课,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掌握对古代文 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重点掌握魏晋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文学现象、 流派、代表作家,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将来胜任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 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 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熟悉各时期一些重 要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 (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本时期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新思潮的形成,时代动乱、门阀政治及玄学、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掌握此期文学发展历程及承前启后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以及对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掌握结合时代背景综合分析文学史现象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 难点:玄学的有关理论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第二节动乱中的文人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三曹”、“七子”、蔡琰、阮籍、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认识 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以及从建安到正始诗风转变的轨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等基本概念。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曹操、曹植、阮籍的诗歌创作成就 难点: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曹植 第三节王粲、刘祯及蔡琰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两晋诗坛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陆机、潘岳、左思、刘琨、郭璞诗歌创作成就,认识太康诗风的特征以及咏史诗
掌握结合时代背景综合分析文学史现象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 难点:玄学的有关理论。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第二节 动乱中的文人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三曹”、“七子”、蔡琰、阮籍、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认识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以及从建安到正始诗风转变的轨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等基本概念。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曹操、曹植、阮籍的诗歌创作成就。 难点: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 曹植 第三节 王粲、刘祯及蔡琰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陆机、潘岳、左思、刘琨、郭璞 诗歌创作成就,认识太康诗风的特征以及咏史诗
游仙诗、玄言诗的产生背景和源流。了解《兰亭集序》和兰亭诗的审美价值及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咏史诗、游仙诗和玄言诗等概念。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陆机、左思的诗歌创作。 难点:玄言诗产生的背景 4.教学内容 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第二节左思、张协与刘琨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 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第三章陶渊明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与思想性格,陶诗的分类及各类的内容,尤其是田园诗 的思想内容,陶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渊源,陶渊明散文、赋的成就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田园诗的概念以及隐逸文学的创作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陶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陶渊明思想的形成。 4.教学内容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第五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南朝民歌清新缠绵,更多地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
游仙诗、玄言诗的产生背景和源流。了解《兰亭集序》和兰亭诗的审美价值及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咏史诗、游仙诗和玄言诗等概念。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陆机、左思的诗歌创作。 难点:玄言诗产生的背景。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第二节 左思、张协与刘琨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第三章 陶渊明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与思想性格,陶诗的分类及各类的内容,尤其是田园诗 的思想内容,陶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渊源,陶渊明散文、赋的成就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田园诗的概念以及隐逸文学的创作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陶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陶渊明思想的形成。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南朝民歌清新缠绵,更多地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
犷豪放,广泛地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习俗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南朝民歌、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南北朝民 歌的不同创作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洲曲》、《木兰诗》 难点:《西洲曲》讲解 4.教学内容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第二节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山水诗的渊源、特点及在南朝的兴盛情况,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从陶渊 明到谢灵运诗风的转变,鲍照诗歌的内容、风格及创新表现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山水诗的概念以及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山水诗的渊源和谢灵运开启的新诗风。 难点: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 4.教学内容 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齐梁以前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发展演变简况,“永明体”的特征、产生过程 及历史作用,沈约、谢朓、王融的诗歌创作成就,齐梁诗人集团的形成、转变和活动方式, 宫体诗产生原因、特征、代表作家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永明体”、宫体诗等基本概念,掌握古典诗歌声律
犷豪放,广泛地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习俗。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南朝民歌、北朝民歌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南北朝民 歌的不同创作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洲曲》、《木兰诗》。 难点:《西洲曲》讲解。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山水诗的渊源、特点及在南朝的兴盛情况,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从陶渊 明到谢灵运诗风的转变,鲍照诗歌的内容、风格及创新表现。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山水诗的概念以及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山水诗的渊源和谢灵运开启的新诗风。 难点:谢灵运山水诗的风格。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齐梁以前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发展演变简况,“永明体”的特征、产生过程 及历史作用,沈约、谢朓、王融的诗歌创作成就,齐梁诗人集团的形成、转变和活动方式, 宫体诗产生原因、特征、代表作家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永明体”、宫体诗等基本概念,掌握古典诗歌声律
标注的基本方法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永明体产生的过程及意义,谢朓的诗歌创作成就 难点:齐梁时期诗歌声律说产生的原因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 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北朝文化、文学发展的概况,南北文风的差异以及交流的途径,庾信的人 生辛酸和文学硕果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北朝文化和文学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南北文风的不 同表现。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庾信的文学成就 难点:北方文化和文学发展概况。 4.教学内容 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 第八章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建安文风注重个性和魏晋小赋抒情化倾向,南朝美文化衍化过程,齐梁新 变的主要表现,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水经注》、《洛阳伽蓝 己》的文学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抒情小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基本概念
标注的基本方法。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永明体产生的过程及意义,谢朓的诗歌创作成就。 难点:齐梁时期诗歌声律说产生的原因。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北朝文化、文学发展的概况,南北文风的差异以及交流的途径,庾信的人 生辛酸和文学硕果。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北朝文化和文学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南北文风的不 同表现。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庾信的文学成就。 难点:北方文化和文学发展概况。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第八章 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建安文风注重个性和魏晋小赋抒情化倾向,南朝美文化衍化过程,齐梁新 变的主要表现,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水经注》、《洛阳伽蓝 记》的文学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抒情小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基本概念
掌握南朝辞赋的基本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曹植、嵇康、鲍照的作品 难点:齐梁文学新变的表现 4.教学内容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 第三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起源和此时期小说的兴盛情况,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产生的背景及 内容,此朝小说的特点,《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志人小说、志怪小说、《世说新语》等基本概念;掌 握小说发展的基本规律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搜神记》、《世说新语》。 难点:如何理解《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4.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志怪与志人 第三节《世说新语》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盛况、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 地位,并追索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唐诗“初、盛、中、晚”的分期几个时期诗歌的基本
掌握南朝辞赋的基本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曹植、嵇康、鲍照的作品。 难点:齐梁文学新变的表现。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起源和此时期小说的兴盛情况,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产生的背景及 内容,此朝小说的特点,《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志人小说、志怪小说、《世说新语》等基本概念;掌 握小说发展的基本规律。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搜神记》、《世说新语》。 难点:如何理解《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第三节 《世说新语》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盛况、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 地位,并追索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唐诗“初、盛、中、晚”的分期几个时期诗歌的基本
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难点:佛、道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4.教学内容 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第三节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初唐诗坛的基本特征,了解“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共性与个 性。掌握初盛唐过渡的阶段性规律,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初唐四杰”、“兴寄”、“风骨”的基本概念,掌握初 唐诗歌的基本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杰”与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难点:“风骨”和“兴寄”的内涵。 4.教学内容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初唐诗坛 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盛唐诗歌的多样性特征。掌握山水田园题材和边塞题材诗 歌创作的不同特点,对重要的诗人诗作能够背诵理解。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难点:佛、道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第二节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初唐诗坛的基本特征,了解“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共性与个 性。掌握初盛唐过渡的阶段性规律。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初唐四杰”、“兴寄”、“风骨”的基本概念,掌握初 唐诗歌的基本特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杰”与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难点:“风骨”和“兴寄”的内涵。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代文学 第二节 初唐诗坛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盛唐诗歌的多样性特征。掌握山水田园题材和边塞题材诗 歌创作的不同特点,对重要的诗人诗作能够背诵理解。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的概念,理解何为“诗 中有画”。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诗歌的独特风貌。 难点:盛唐山水诗中的禅意和禅趣。 4.教学内容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第二节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第三节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第三章李白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独特风貌、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 殊地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歌行体”等基本概念, 掌握结合生平经历和思想分析作品的能力。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李白的歌行体作品。 难点: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及对创作的影响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杜甫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杜甫的思想和其诗的卓越成就,理解杜甫诗歌对中国古典 诗歌发展产生的崇高和深远影响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的概念,理解何为“诗 中有画”。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诗歌的独特风貌。 难点:盛唐山水诗中的禅意和禅趣。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第三章 李白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独特风貌、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 殊地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歌行体”等基本概念, 掌握结合生平经历和思想分析作品的能力。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李白的歌行体作品。 难点: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及对创作的影响。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杜甫的思想和其诗的卓越成就,理解杜甫诗歌对中国古典 诗歌发展产生的崇高和深远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诗史”、“沉郁顿挫”的概念,理解律诗的形式特征, 能够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史”;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难点:杜甫律诗的艺术造诣 4.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第五章大历诗风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历时代特征、士人心态及大历诗风的特点:理解形成这种 诗风的社会原因。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大历十才子”的概念。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难点: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4.教学内容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寥情调 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第三节顾况与李益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韩孟诗派兴起的文学背景,韩孟诗派的艺术独创性以及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诗史”、“沉郁顿挫”的概念,理解律诗的形式特征, 能够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史”;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难点:杜甫律诗的艺术造诣。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历时代特征、士人心态及大历诗风的特点;理解形成这种 诗风的社会原因。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大历十才子”的概念。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难点: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寥情调 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韩孟诗派兴起的文学背景 ,韩孟诗派的艺术独创性以及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韩孟诗派的定义,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韩愈和李贺的诗歌创作。 难点: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特点 4.教学内容 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第二节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第三节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元白诗派;理解中唐元白诗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的创作追求。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新乐府”、“讽喻诗”的概念,理解白居易尚实尚俗 的诗歌理论主张。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难点:《长恨歌》、《琵琶行》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性 4.教学内容 第一节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想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 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i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散文文体文风改革高潮出现于中唐的原因,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创 作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晚唐小品文的光彩和锋芒。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古文、“文以明道”的概念,理解唐代散文发展的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韩孟诗派的定义。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韩愈和李贺的诗歌创作。 难点: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特点。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第二节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第三节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 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元白诗派;理解中唐元白诗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的创作追求。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新乐府”、“讽喻诗”的概念,理解白居易尚实尚俗 的诗歌理论主张。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难点:《长恨歌》、《琵琶行》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性。 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想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散文文体文风改革高潮出现于中唐的原因,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创 作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晚唐小品文的光彩和锋芒。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古文、“文以明道”的概念,理解唐代散文发展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