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虚词
常用虚词
马氏云:“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 唯一助它字之态者曰虚字
• 马氏云:“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 唯一助它字之态者曰虚字
第一讲 代词与“之、其、然
第一讲 代词与“之 、 其、 然
之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 十年》) ·②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③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④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论语·公冶长》) ·⑤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病梅馆记》)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一、之 •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 十年》) • ②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 ③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 ④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论语·公冶长》) • ⑤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病梅馆记》) •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①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 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也?何兴之暴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③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韩非子·和氏》)
•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 ①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②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 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也?何兴之暴也! (《史记·项羽本纪》) • ③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韩非子·和氏》)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②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 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7而 谁为?”(《论语·先进》)
•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 ②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 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 谁为?”(《论语·先进》)
4.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②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僖公四 年》)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 4.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 ②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僖公四 年》) •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5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起强调介宾词 组的作用。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孟 子·滕文公》 ②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墨子公输》)
• 5.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起强调介宾词 组的作用。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孟 子·滕文公》 • ②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墨子·公输》)
6用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 足观也已。(《论语》)
• 6.用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 ②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 足观也已。(《论语》)
“之”的音节助词用法 ①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 战》) ②吾子勉之。(《左传·成公二年》)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
“之”的音节助词用法 • ①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 战》) • ②吾子勉之。(《左传·成公二年》) •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