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经络 【学习要求】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 (1)经络系统的组成 8(2)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循行路线 一、经络的概念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正经即“十二正经” 经,有略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经脉部分 寺经即“青经入膝” 又称经脉。 经别“十二经别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又称 别 络脉。 略脉都分 ·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 体联络脏晴、沟通内外和运行气血、调节 连分经“十二经然” 功能的通略,是动物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 皮部叩“十二成部” 成部分。 (一)经脉 (二)络脉 1.正经(十二正经、十二经脉) 1。别格(十五别格) 他中统大技大袋务年委体气蜂变 2.奇经(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经别) 别行的正经 3孙培 不足 最细小的培脉, 1
1 第四章 经 络 【学习要求】 _(2)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循行路线 _(1)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又称经脉。 •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又称 络脉。 • 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 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运行气血、调节 功能的通路,是动物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 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部分 络脉部分 连属部分 正经 奇经 经别 别络 孙络 浮络 经筋 皮部 经络系统 即“十二正经” 即“奇经八脉” 即“十二经别” 即“十二经筋” 即“十二皮部” (一)经脉 1.正经(十二正经、十二经脉) 即手足三阴、手足三阳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 成,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同脏腑直接络属。 2.奇经(奇经八脉) 即任、督、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脉。 具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3.十二经别(经别) 别行的正经 从十二正经别出的经脉(主干)。加强表里两经 的联系,以补正经之不足。 (二)络脉 1.别络(十五别络) 络脉中较大者。十二正经各一条,任、督、脉各 一条,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加“胃之 大络”,有“十六别络”之称。 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2.浮络 循行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3.孙络 最细小的络脉
(三)联属体系 1.十二经筋 装行体茶。气结我在、地于局向 第二节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联缓四肢百、主司关节运动。 2.十二皮剖 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划分为十二个部分。 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四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名称、分类 命名根据 自自自 循行分布规律 流注次序 輣翢翸 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 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 3,样提两阳消长喻名 1.根据是脉在破休的分布命名 ◆分布在上赋的为手经,下赋的为足经: ◆精行于人休内侧的为阴经,外侧的为阳经。 2祁据经味与魅睛的束禹关系伞名 每一阳经盛于 为阳气和 2
2 (三)联属体系 1.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 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 2.十二皮部 全身皮肤按十二经脉划分为十二个部分。 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第二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 十二经脉 名称、分类 命名根据 循行分布规律 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 1.根据经脉在肢体的分布命名 v 分布在上肢的为手经,下肢的为足经; v 循行于人体内侧的为阴经,外侧的为阳经。 2.根据经脉与脏腑的隶属关系命名 v 每一条阳经隶属于腑 互为表里 每一条阴经隶属于脏 } 十二经脉的命名根据 3.根据阴阳消长命名 v v 少阳——为阳气初生 v v v v 太阴——为阴气旺盛 少阴——为阴气初生 厥阴——为阴气将尽,阳气始生 阳明——两阳合明 太阳——为阳气旺盛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德递,气汤一定的轻运行。 ◆手三阴一从响走手: ◆手三阳一—从子定头 ◆是三阳—从头走足: ◆是三阴一从足走()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一)手三阴经 阴、阳经之间的变接在国术端。 1.手太阴肺经 过“由酸上钱内(居如 迁是胃项门) 排据桡侧端(少商) 前一腕 《后列转穴分出】 侧瑞(商阳)一交 3
3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足三阴——从足走胸(腹)。 v v v v 手三阴——从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头 足 胸 腹 手 手三阴 手三阳 足 三 阳 足三阴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气血沿着一定的经脉运行。 1、起于手太阴肺经,最后传至于手太阴肺经; 2、两条阳经与两条阴经交替进行连接; 3、阳经和阴经是表里关系交接; 4、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名连接; 5、阴经之间是按太阴、少阴、厥阴交接, 阳经之间是按阳明、太阳、少阳交接; 6、阳经交接在头面,阴经交接在胸腹面, 阴、阳经之间的交接在四肢末端。 流 注 次 序 的 规 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一)手三阴经 1.手太阴肺经 络大肠 属肺 (外) 中焦(脾胃) 过膈 出腋下 上肢内侧(屈侧) 还循胃口(贲门 ) 拇指桡侧端(少商) 前缘 腕掌 (胸后列缺穴分出 ) 掌握背侧走食指桡侧端(商阳) 交 手阳明大肠经
2.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过丽一依次络三焦 出胶下关把)正肢内侧中间腕爹 中指侧(中冲) 无名指尺侧端(关冲)一文手少阳三焦经 3.手少阴心经 向下过弱络小肠 心中心系上行一连目系。(分支) 出腋下 止肢内侧后嫁 小指桡侧端交手太阳小肠经 归纳:手三阴经,从脏走手 ①起点各异 3③均出孩下 手太阴肺经 中焦 手太阴肺经一一从胸部外上方,再下行出敲 手厥阴心包经一 手厥阴心包经一腋下三寸(天池) 于少阴心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一腋下(极) 手明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 4
4 2.手厥阴心包经 向下 属心包络 过膈 依次络三焦 内 胸中 外 腋下三寸 出腋下(天池)上肢内侧中间腕掌 中指桡侧端(中冲) 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交手少阳三焦经 3.手少阴心经 向下 过膈 络小肠。 心中 属心系 上行 连目系。(分支) 出腋下 上肢内侧后缘 腕掌 小指桡侧端 交手太阳小肠经。 归纳:手三阴经,从脏走手 ①起点各异 手太阴肺经——中焦 手厥阴心包经——胸中 手少阴心经——心中 ②属脏络腑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 ③均出腋下 手太阴肺经——从胸部外上方,再下行出腋 手厥阴心包经——腋下三寸(天池) 手少阴心经——腋下(极泉)
(二)手三阳经 手厥阴心包经一中间 手少阴心轻 一后 ⑤指端文接 明大 手少阴心经 一小指桡侧瑞交手太阳小肠 手阳明大肠经 入缺盆 人 上行西 时侧鼻文足阳明胃经 2. 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指尺侧端一手背一上肢外侧中间 一肩 铬心包一过隔一依次属三焦 入缺盆,布體中 耳后 (风)耳前(入耳)一目外瞰一交足少阳胆经 5
5 ④行手内侧 手太阴肺经——前缘 手厥阴心包经——中间 手少阴心经——后缘 ⑤指端交接 手太阴肺经——食指桡侧端交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尺侧端交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小指桡侧端交手太阳小肠 (二)手三阳经 1.手阳明大肠经 伸侧 上行 向后 食指桡侧端 手背 上肢外侧前缘 肩 会大椎 (第七颈椎) 向前 内 胸腔(络肺) 过膈 属大肠 入缺盆 外 入齿 上行面颊 对侧鼻旁 交足阳明胃经 大迎 左右交叉 (迎香) 2.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指尺侧端 手背 上肢外侧中间 肩 (关冲) 上行 向前 络心包 过膈 依次属三焦 入缺盆,布膻中 出缺盆 肩 会大椎 向后 项后 项 耳上角 目眶上 耳后 向下经面颊 (翳风 ) 耳前(入耳) 目外眦 交足少阳胆经
3.手太阳小肠经 小指外侧端手背土肢外侧后肩一会大 过属小肠 入块金 用外毗入耳 上行预而频 足太阳膀就经 自重下。相内服文 归纳: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③大缺盆:均会“大推"入缺到 少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一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外二支。 手太阳小肠经一小指外侧端(少泽) 2行手外侧 手阳明大经一 一前 一后辣 (三)足三阳经 ④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 一属大肠络肺 于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络 于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 文 对侧鼻旁交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一目内酰交足太阳膀胱经 6
6 3.手太阳小肠经 小指外侧端 手背 上肢外侧后缘 肩 会大椎 (少泽) 络心,沿食道 胸腔 过膈 属小肠 向前 入缺盆 向后 目外眦 入耳 上行 颈 面颊 目眶下 目内眶 交 足太阳膀胱经 鼻根 归纳: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①起于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食指桡侧(商阳) 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手太阳小肠经——小指外侧端(少泽) ②行手外侧 手阳明大肠经——前缘 手少阳三焦经——中间 手太阳小肠经——后缘 ③大椎缺盆:均会“大椎”入缺盆。(少阳经先 入缺盆,后会大椎)且均从“缺盆”处分为内 外二支。 ④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络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⑤头面交接 手阳明大肠经——对侧鼻旁交足阳明胃经 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交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交足太阳膀胱经 (三)足三阳经
1.足阳明胃经(复杂) 下人上,终发右 行喉一 F雅外倒前球一足件一 2.足少阳胆经 一足第三趾外侧端(来自足三里) 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 足背 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一交足太阴 肿经 耳前一目外毗后方 上下人/士折 属胆络肝腹骨沟,向后 帮侧下肢外侧中间 额一目下颈 浅出气街,绕毛际 入体整一过一 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心 会大椎 一入缺 足大趾甲后丛毛处交足厥阴肝经 儿下行腹一季肋一
7 1.足阳明胃经(复杂) 挟鼻上行 向下入上齿,绕唇左右 向后 鼻旁 目内眶 交颏 下颌骨后 (迎香) (与太阳经相交) (承浆) (大迎) 上行耳前 额前 下缘 向后 向前 入体腔 过膈 下行喉咙 会大椎 入缺盆 (胃下口幽门处) 乳中线下行 属胃络脾 下行 (膝下三寸足三里) 腹股沟 下肢外侧前缘 足背 挟脐 (气街又称气冲穴) 足第三趾外侧端(来自足三里) 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 足背 足大趾内侧端(隐白) 交足太阴 脾经 2.足少阳胆经 耳前 目外眦 后方 上行 下行 入耳 上行 折回 下行 目外眦 头角 耳后 眉上 耳后 肩 (瞳子髎 ) (完骨) (风池) 向后 颌 目眶下 颈(会合) 上 下 入体腔 过膈 会大椎 入缺盆 向前 下行腹 季肋 属胆络肝腹骨沟,向后 臀侧 下肢外侧中间 浅出气街,绕毛际 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心 足大趾甲后丛毛处 交足厥阴 肝经
3.足太阳膀胱经 目内眦一额一头项(交百会)枕骨一项一 合大 e 下行,过臀干肢外侧后 管合于国窝 下外侧后 则端 变是少肾经 归纳: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①头面起始 日明 一慝胃路牌 足少阳胆经一一属胆络肝 ②均会大椎 足太阳膀胧经一属膀胧络肾 ⑤趾端交接 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四)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8
8 3.足太阳膀胱经 目内眦 额 头顶(交百会) 枕骨 项 下行 1.5寸 会大椎 挟脊 腰 深入体腔 络肾属膀胱 下行,过臀 下肢外侧后缘 会合于国窝 足 挟脊下行(3寸) 下肢外侧后缘 下行 背外侧小趾外侧端 交足少阴肾经 归纳: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①头面起始 足阳明胃经——鼻旁(迎香) 足少阳胆经——目外眦(瞳子髎) 足太阳膀胱经——目内眦(睛明) ②均会大椎 ③两入缺盆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于项部分二支下行,于腰部入属膀胱 ④属腑络脏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 ⑤趾端交接 足阳明胃经——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足少阳胆经——大趾甲后丛毛处交肝经 足少阳膀胱经——小趾外侧端交肾经 (四)足三阴经 1.足太阴脾经
2.足厥阴肝经 大避内侧瑞 过弱 铁,连舌本,教舌下 过 人心交手少阴心经 暖部上行 (体表线) 3.足少阴肾经 毛,绕阴器 过少腹,我胃,属肝络胆 注躺,布胁动连日系顿头顶(会督脉) 后 颊一烧口唇内 《上注)过隔一肺一文手太阴肺 归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小是r”人”内A天原子限内 脊柱属肾格酵胱过肝过品入肺后根 后捧春内 会阴购缺下(命府) 9
9 下肢内侧 中间 前缘 属脾络胃 大趾内侧端 内踝 内踝上8寸 腹 食道旁 过膈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过膈 入心 交手少阴心经 (膻中) 腹部上行 腋下(大包) (体表线) 2.足厥阴肝经 下肢内侧 足背 中间 大趾甲后丛毛处 内踝 前缘 内踝上8寸 入阴 毛,绕阴器 过少腹,挟胃,属肝络胆 过膈,布胁肋 连目系 额 头顶(会督脉) 喉后 颊 绕口唇内 (上注 )过膈 肺 交手太阴肺经 3.足少阴肾经 斜行 上行 小趾端下 足心(涌泉) 内踝,入足跟 下肢内侧 脊柱 属肾络膀胱 过肝 过膈入肺 舌根 络心 胸中 后缘 脊内 交手厥阴心包经 会阴 腹 胸 缺盆下(俞府 ) 归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一大趾内侧端(隐白) ③两经交叉 甲后丛毛 足太阴牌经 一先中后前 足厥阴肝经 一先前后中 小驻端 内踩上8寸 ②足内侧上行 足太阴脾轻 一前娘 足殿阴肝经 一中 足少阴肾经—一后嫁 四奇经八脉 ④脏膜 足太牌轻—一属牌络胃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名称、特点 循行及生理功能 足少阴塔经 一属肾络膀胧 ⑤胸腹交接 中文手少阴心经 太一少 手厥阴心包经 二 名称、特点 (一)督脉 1,寺经入味的含汉 风果周 2专经入八的行特点 定箱行分布规獠 ③青经之间无于足经及表里配属类原: ④与赋精无直接林属关系。 10
10 ①起于趾端 足太阴脾经——大趾内侧端(隐白) 足厥阴肝经——大趾甲后丛毛处 足少阴肾经——小趾端 ②足内侧上行 足太阴脾经——前缘 足厥阴肝经——中间 足少阴肾经——后缘 ③两经交叉 足太阴脾经—— 先中后前 足厥阴肝经—— 先前后中 内踝上8寸 ④属脏络腑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⑤胸腹交接 足太阴脾经——心中交手少阴心经 太—少 足厥阴肝经——肺中交手太阴肺经 厥—太 足少阴肾经——胸中交手厥阴心包经 少—厥 & 奇经八脉 名称、特点 循行及生理功能 名称、特点 从下肢或小腹向上行走。 ①不同于常经,别道奇行; ②不同于十二经脉有一定循行分布规律; ③奇经之间无手足经及表里配属关系; ④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1.奇经八脉的含义 指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条不同于 常经的经脉。 2.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一)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