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清】郑燮
郑燮(1693-176);,字克柔,景板桥 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扬州八 怪”之一。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 谈阔论,臧否人物。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津 津乐道: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 曳多姿,名播中外;他又是著名书法家,自 创的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 炉,现在也还有人学“板桥体”;他的诗词 至今还在人们口头传唱;其诗、书、画世称 绝”。郑板桥像苏东坡、徐青藤一样, 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种天才的人 物。这样的灵魂永远魅力四射,是我们民族 文化史上值得自豪的至宝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扬州八 怪”之一。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 谈阔论,臧否人物。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津 津乐道: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 曳多姿,名播中外;他又是著名书法家, 自 创的“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一 炉,现在也还有人学“板桥体”;他的诗词 至今还在人们口头传唱;其诗、书、画世称 “三绝”。郑板桥像苏东坡、徐青藤一样, 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种天才的人 物。这样的灵魂永远魅力四射,是我们民族 文化史上值得自豪的至宝
乾隆元年(1736)43岁中进士,乾隆七年 (1742)50岁,为范县县令,54岁由范县改任潍 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 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 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 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 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 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 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 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 为其立生祠。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乾隆元年(1736)43岁中进士,乾隆七年 (1742) 50岁,为范县县令,54岁由范县改任潍 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在潍县的头两年,适逢山东大灾荒,出现了 “人相食”的惨痛景象,郑燮采取应急措施,不 及申报上司批准,动用官仓粮食借贷给饥民,秋 后灾情仍重,他又焚烧了所有贷券,采取以工代 赈办法,修城凿池,招徕远近灾民赴工就食;责 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和积粟之家平粜囤粮,使饥 民得以度过灾荒。但这些措施,却触犯了豪绅富 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他离潍县时, 囊橐萧然,仅有图书数卷,百姓痛惜挽留,甚至 为其立生祠。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桥家书》 家书的受方是板桥的堂弟郑墨。郑墨,字五桥, 是板桥的叔父之标先生的独生子。板桥没有同胞 兄弟,只有这个堂弟,感情很深。郑墨是一位憨 厚勤谨的读书人,板桥对他寄以兴家的厚望 “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 受谦益……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板桥看 出小弟同自己不是一类之才,便不以仕途经济文 学艺术相劝进,而是以治家的重任相托。这本 《板桥家书》就是板桥在外客居或仕宦时,郑墨 在兴化主持家计,弟兄常常互通音问,纵谈人生 讨论学问,商量家事的记录
家书的受方是板桥的堂弟郑墨。郑墨,字五桥, 是板桥的叔父之标先生的独生子。板桥没有同胞 兄弟,只有这个堂弟,感情很深。郑墨是一位憨 厚勤谨的读书人,板桥对他寄以兴家的厚望: “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 受谦益……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板桥看 出小弟同自己不是一类之才,便不以仕途经济文 学艺术相劝进,而是以治家的重任相托。这本 《板桥家书》就是板桥在外客居或仕宦时,郑墨 在兴化主持家计,弟兄常常互通音问,纵谈人生, 讨论学问,商量家事的记录
翻译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 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 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 《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 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 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 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 《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 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 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诵为才能,其实这个 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明白,心中匆匆而过,内心根本用不 了多少心神,眼睛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 来,就像看剧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 了,跟我有什么相关呢? ◇千百年来,看过一遍就能背诵的人,又有 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 穿连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 阅过多少遍,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 理,越探究越清楚,越钻研越深刻,越深 入就越不知它们多么奥妙
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诵为才能,其实这个 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明白,心中匆匆而过,内心根本用不 了多少心神,眼睛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 来,就像看剧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 了,跟我有什么相关呢? 千百年来,看过一遍就能背诵的人,又有 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读到 穿连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 阅过多少遍,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 理,越探究越清楚,越钻研越深刻,越深 入就越不知它们多么奥妙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 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 《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 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 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 迄无佳文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 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 《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 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 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 迄无佳文
◇即使是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发于本愿 从容不迫地实行的圣人,也都不放弃刻 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都不用读第二遍,但是他在 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翰 林院的老吏小史都认为他读书读得很辛 苦,东坡却十分畅快、不觉疲倦。 ◇难道能凭着看了一遍就记住,就能完成 事情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 一辈子读书不看第二遍,(因此)始终 没有写出好文章
即使是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发于本愿 从容不迫地实行的圣人,也都不放弃刻 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都不用读第二遍,但是他在 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翰 林院的老吏小史都认为他读书读得很辛 苦,东坡却十分畅快、不觉疲倦。 难道能凭着看了一遍就记住,就能完成 事情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 一辈子读书不看第二遍,(因此)始终 没有写出好文章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 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 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 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 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 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 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 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 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 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 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 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 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