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散生物堡 任课班级生物科学20训-1 任课教师胡文革 生命料是_学院生物科是系散生物受课程组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石 河 子 大 学 教 案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 任课班级 生物科学 2011-1 任课教师 胡文革 生命科学 学院 生物科学系 微生物学 课程组 2013 ——2014 学年第 1 学期
姓名 胡文革职称副教授总学时 8 使用教材《微生物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沈萍陈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2版)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达到以下教学目的:使学生 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并掌握;了解并掌握细菌、放线菌、 真菌、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学习并理解微生物的营养、生理、微生物 教 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微生物生态、分布、微 学 生物与人动植的关系及微生物物质转化、微生物的遗传育种和菌种保藏知 识。并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该学科的发展前 的 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章次 名 学时 1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2 3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9 4 第四章微生物营养 4 冰 /5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4 6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 时 1 第七章病毒 3 8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4 分 9 第九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3 10 第十章微生物生态 配 /11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12 第十二章微生物工业与产品及应用 成绩评定 期末70%+期中20%+平时10% 2013年9月4日 第1页
姓名 胡文革 职称 副教授 总学时 48 使用教材 《微生物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沈萍 陈向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 2 版)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达到以下教学目的:使学生 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并掌握;了解并掌握细菌、放线菌、 真菌、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学习并理解微生物的营养、生理、微生物 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微生物生态、分布、微 生物与人动植的关系及微生物物质转化、微生物的遗传育种和菌种保藏知 识。并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该学科的发展前 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学 时 分 配 章 次 章 名 学 时 1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2 3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9 4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 4 5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4 6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 7 第七章 病毒 3 8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 4 9 第九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3 10 第十章 微生物生态 4 11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3 12 第十二章 微生物工业与产品及应用 4 成绩评定 期末 70%+期中 20%+平时 10% 2013 年 9 月 4 日 教 案 第 1 页
教学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整个发展史,对微生物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学习微 目的 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微生物的共性:理解其地位 第 章绪论 微生物及其共性 微生物的橱 教 微生物的共性 学 微生物学及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概念:二研究内容及分科:三研究内容及分科: 四微生物学的任务:五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节微生物发展简史 容 一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二微生物的发现: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四微生物学的发展 教学重点: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教学重 20、21世纪微生物学的特点 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 点、难 微生物的共性 点及教 散学难点:对生物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的理解 对微生物五大共性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学方法 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 作业思考题:1微生物学的两个奠基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 的朋友。 作业 思考题 3徽生物、 微生物学的概念? (讨论 4如何理解微生物的五个共性? 题)阅 5微生物有哪些类群?每个类群包括哪些种类? 读材料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微生物学》李阜棣胡正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国外优秀生合科学教学用书) 绪论部分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组织上不 错,图片比较多。学生兴趣点高。 后 纪律良好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教 学 目 的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整个发展史,对微生物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学习微 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微生物的共性;理解其地位 教 学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及其共性 一 微生物的概念 二 微生物的共性 第二节 微生物学及研究对象 一 微生物学概念;二 研究内容及分科;三 研究内容及分科; 四 微生物学的任务;五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发展简史 一 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二 微生物的发现; 三 微生物学的奠基;四 微生物学的发展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20、21 世纪微生物学的特点 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 微生物的共性 教学难点:对生物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的理解 对微生物五大共性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作业思考题:1 微生物学的两个奠基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 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 的朋友。 3 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 4 如何理解微生物的五个共性? 5 微生物有哪些类群?每个类群包括哪些种类?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二版 《微生物学》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 后 记 绪论部分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组织上不 错,图片比较多。学生兴趣点高。 纪律良好。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9月6日 教 案 第2页 教学 学习微生物培养物和纯培养物的区别,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的要点及获得纯 目的 培养方法。学习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学习微生物显微样本制作方法。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培养皿 教 二无菌接种操作 要点:在火焰附近熟练操作:在无菌操作箱操作:在无菌操作室 (问)操作。 三纯培养的方法(固体、半固体、液体) 四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容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冬种昆衡镜介绍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重点光学显微镜的制样)(活体和染色) 散学重点:无菌接种操作要点;获得纯培养的方法;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教学重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微生物活体观察的制样和染色观察制样。 点、难 教学难点:对微生物培养物和纯培养物的理解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点及教 笔记。 学方法 作业、思考题: 1为什么说Koh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 石? 作业、 思考题 2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讨论 3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 ,通常只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试 列举在显微观察中通过改变样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的技术及方法。 题)阅 读材料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微生物学》李阜棣胡正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 本堂课与实验操作技能有关。操作技能是做好实验的要点和前提。讲课生 动注重操作,引起学生关注。 后 学生感兴郡 纪律良好。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9月11日 第3页
2013 年 9 月 6 日 教 案 第 2 页 教 学 目 的 学习微生物培养物和纯培养物的区别,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的要点及获得纯 培养方法。学习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学习微生物显微样本制作方法。 教 学 内 容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培养皿 二 无菌接种操作 要点:在火焰附近熟练操作;在无菌操作箱操作;在无菌操作室 (间)操作。 三 纯培养的方法(固体、半固体、液体) 四 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 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各种显微镜介绍 二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重点光学显微镜的制样)(活体和染色)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无菌接种操作要点;获得纯培养的方法;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微生物活体观察的制样和染色观察制样。 教学难点:对微生物培养物和纯培养物的理解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作业、思考题: 1 为什么说 Koch 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 石? 2 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3 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通常只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试 列举在显微观察中通过改变样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的技术及方法。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二版 《微生物学》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 后 记 本堂课与实验操作技能有关。操作技能是做好实验的要点和前提。讲课生 动注重操作,引起学生关注。 学生感兴趣。 纪律良好。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9 月 11 日 教 案 第 3 页
教学 掌握细菌形态特点和大小的表示方法,掌握放线菌的菌丝结构特点和形 目的 态特征。了解真核微生物的分类、分布。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第一节真细菌 真细菌的个体形态和排列 (一)三种基本形态 (二)特殊形态 (三)放线菌形态 学 (四)影响细菌形态的因素 真细菌的细胞大小 内 1测定大小的工具 2 细菌大小的表示方法 容 3 细菌大小的异常 三真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一般构造 1. 细胞壁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1)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多样性:苹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 教学重 教学重点:真细菌的典型形态、大小测定和表示:放线菌的典型形态、 结构特点:影响形态和大小的因素:真细菌细胞壁的多样性 点、难 教学难点: 细菌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此立验手段会影响大小 点及教 放线菌菌丝的特点;阳性细菌细胞壁结构。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 学方法 记笔记。 思考题:1影响真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放线菌菌丝形态由哪几部分组成? 作业、 思考题 3球菌、杆菌、螺旋状菌的大小分别如何表示? 4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特点 (讨论 题)阅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读材料 《微生物学》李阜棣胡正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Microbiology)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1个学生迟到1分钟。大小测定和形态观察与实验有关。提醒学生注意 不要早退迟到 后 纪律良好。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9月13日 教 案 第4页
教 学 目 的 掌握细菌形态特点和大小的表示方法,掌握放线菌的菌丝结构特点和形 态特征。了解真核微生物的分类、分布。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第一节 真 细 菌 一 真细菌的个体形态和排列 (一)三种基本形态 (二)特殊形态 (三)放线菌形态 (四)影响细菌形态的因素 二 真细菌的细胞大小 1 测定大小的工具 2 细菌大小的表示方法 3 细菌大小的异常 三 真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一般构造 1. 细胞壁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1)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多样性: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真细菌的典型形态、大小测定和表示;放线菌的典型形态、 结构特点;影响形态和大小的因素;真细菌细胞壁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细菌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实验手段会影响大小 放线菌菌丝的特点;阳性细菌细胞壁结构。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 记笔记。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思考题:1 影响真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 放线菌菌丝形态由哪几部分组成? 3 球菌、杆菌、螺旋状菌的大小分别如何表示? 4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特点。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二版 《微生物学》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 后 记 1 个学生迟到 1 分钟。大小测定和形态观察与实验有关。提醒学生注意 不要早退迟到。 纪律良好。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9 月 13 日 教 案 第 4 页
教学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的特点,并能区 目的 别它们的细微差异。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缺壁细菌类型。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第一节直细菌 真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般结构 1细胞壁 学 (1)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多样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 (2)古生菌的细胞壁 内 (3)缺壁细菌 (4)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容 2细胞质膜 (1)概念3’:(2)观察分离方法结构7’:(3)化学组成8’: (4)生理功能5’:(5)内膜系统5': (6)古生菌的细胞质膜6 教学重点: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缺壁细菌细胞膜的内膜系统 教学重 教学难点:结合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阐述革兰氏染色的机 点、难 制:载色体和间体的区别: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点及教 笔记。 学方法 思考题:1对革兰氏染色的机制进行解释。 2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讨论 题)阅 《微生物学》李阜橡胡正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读材料 Microbiology>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前提问,学生掌握良好。 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特点异同,以及革兰氏染色机制是重 点和难点。通过不同的图解尽量让学生从各个层面掌握。 纪律良好。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教 学 目 的 学习并掌握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的特点,并能区 别它们的细微差异。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缺壁细菌类型。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第一节 真 细 菌 三 真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 一般结构 1 细胞壁 (1)原核微生物细胞壁的多样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 (2)古生菌的细胞壁 (3)缺壁细菌 (4)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2 细胞质膜 (1) 概念 3’;(2) 观察分离方法结构 7’;(3) 化学组成 8’; (4) 生理功能 5’;(5) 内膜系统 5’; (6) 古生菌的细胞质膜 6’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革兰氏染色的机制;缺壁细菌;细胞膜的内膜系统; 教学难点:结合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阐述革兰氏染色的机 制;载色体和间体的区别;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思考题:1 对革兰氏染色的机制进行解释。 2 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二版 《微生物学》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 后 记 课前提问,学生掌握良好。 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特点异同,以及革兰氏染色机制是重 点和难点。通过不同的图解尽量让学生从各个层面掌握。 纪律良好。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9月18日 教 案 第5页 教学 真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区别。内含物、芽孢、糖被的特点及研究 目的 的意义。 第三章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第一节直细黄 真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 一般结构 3细胞质 教 (1)核糖体:(2)质粒: 4内含物:(1)贮藏物(聚-B一羟丁酸、异染粒、藻青素等) 学 (2)磁小体(3)羧酶体(4)气泡 5核区 内 (二)特殊结构 1芽孢 容 (1)产芽孢细菌的种类:(2)芽孢的构造: (3)芽孢形成 (4)芽孢萌发:(5)芽孢的耐热机制:(6)研究芽孢的意义 (7)伴孢晶体 )糖被 (1)糖被的分类:(2)糖被的成分: (3)英膜的功能:(4)科研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 教学重点:细胞质中的质粒与拟核的概念、特点。存在的内含物的性质和 点、难 功能。芽孢的概念、构造和形成过程:芽孢的特性及研究意 义:研究糖被的科研和实践意义: 点及教 学难占,质粉与沙色休核区的风别,芽附的物 学方法 教字万法: 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笙记。 思考题:1细菌的质粒和拟核有什么区别? 2举出至少四种内含物,说明他们的主要作用。 作业、 3芽孢、糖被、鞭毛的概念。 思者题 4芽孢的特性及研究意义 (讨论 5结合糖被的特点,说说糖被和科研和实践意义。 题)阅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读材料 《微生物学》李阜棣胡正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1ein.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前提问 细菌核区与质粒的概念及区别。多数学生听课认真。个别学生上课睡觉。 记 芽孢、英膜的结构及研究意义重点讲解。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9 月 18 日 教 案 第 5 页 教 学 目 的 真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区别。内含物、芽孢、糖被的特点及研究 的意义。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第一节 真 细 菌 三 真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 一般结构 3 细胞质 (1)核糖体;(2)质粒; 4 内含物:(1)贮藏物(聚-ß-羟丁酸、异染粒、藻青素等) (2)磁小体(3)羧酶体(4)气泡 5 核区 (二) 特殊结构 1 芽孢 (1)产芽孢细菌的种类;(2)芽孢的构造;(3)芽孢形成; (4)芽孢萌发;(5)芽孢的耐热机制;(6)研究芽孢的意义’; (7)伴孢晶体 2 糖被 (1)糖被的分类;(2)糖被的成分; (3)荚膜的功能;(4)科研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细胞质中的质粒与拟核的概念、特点。存在的内含物的性质和 功能。芽孢的概念、构造和形成过程;芽孢的特性及研究意 义;研究糖被的科研和实践意义; 教学难点:质粒与染色体核区的区别;芽孢的构造;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思考题:1 细菌的质粒和拟核有什么区别? 2 举出至少四种内含物,说明他们的主要作用。 3 芽孢、糖被、鞭毛的概念。 4 芽孢的特性及研究意义 5 结合糖被的特点,说说糖被和科研和实践意义。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二版 《微生物学》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 后 记 课前提问。 细菌核区与质粒的概念及区别。多数学生听课认真。个别学生上课睡觉。 芽孢、荚膜的结构及研究意义重点讲解。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9月20日 教案 第6页 教学 复习真细菌一般结构和芽孢、糖被结构功能。学习掌握鞭毛、菌毛、性 目的 毛。了解古细菌结构的特殊性。了解古生菌和真细菌细胞结构的不同。 第二章微生物类花群和形态结构 第一节真细菌 三真细菌的细胞结构 (二)特殊结构 教 3鞭毛(1)鞭毛的定义:(2)鞭毛的观察:(3)鞭毛的构造: (4)鞭毛的功能:(5)各类细菌的鞭毛:(6)小结 学 4菌毛:5性毛:6S层 四直细菌的分类 内 第一类具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真细菌第二类具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 真细菌: 第三类无细胞壁的真细菌 容 第二节古生菌 古生菌的形态:二古生菌的细胞结构 第三节真核微生物 直核微生物的分类分布 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1霉菌 教学重 重点:鞭毛的结构及观察方法:古生菌的细胞结构和真细菌的区别。霉菌 的形本和细蘭形态的差别。 点、难 难点:鞭毛、菌毛和性毛的区别:古生菌的细胞结构和真细菌的区别。 点及教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 学方法 思考题: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 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作业 2真细菌和古生菌细胞结构上的不同点。 思考题 3霉菌的形态和细菌形态的差别。 (讨论 阅读材料: 题)阅 《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读材料 《微生物学》李阜棣胡正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前提问。前次课内容掌握比较好。 芽孢、英膜、鞭毛、菌毛的结构及研究意义重点讲解。古生菌的结构特点 引起学生关注。 课堂纪律良好。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纳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9月25日 案 第7页
2013 年 9 月 20 日 教 案 第 6 页 教学 目的 复习真细菌一般结构和芽孢、糖被结构功能。学习掌握鞭毛、菌毛、性 毛。了解古细菌结构的特殊性。了解古生菌和真细菌细胞结构的不同。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第一节 真 细 菌 三 真细菌的细胞结构 (二) 特殊结构 3 鞭毛 (1)鞭毛的定义;(2)鞭毛的观察;(3)鞭毛的构造; (4)鞭毛的功能;(5)各类细菌的鞭毛;(6)小结 4 菌毛;5 性毛;6 S 层 四 真细菌的分类 第一类 具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真细菌; 第二类 具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 真细菌; 第三类 无细胞壁的真细菌 第二节 古生菌 一 古生菌的形态;二 古生菌的细胞结构 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 一 真核微生物的分类、分布 二 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1 霉菌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重点:鞭毛的结构及观察方法;古生菌的细胞结构和真细菌的区别。霉菌 的形态和细菌形态的差别。 难点:鞭毛、菌毛和性毛的区别;古生菌的细胞结构和真细菌的区别。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思考题:1 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 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2 真细菌和古生菌细胞结构上的不同点。 3 霉菌的形态和细菌形态的差别。 阅读材料: 《微生物学》沈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二版 《微生物学》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 后 记 课前提问。前次课内容掌握比较好。 芽孢、荚膜、鞭毛、菌毛的结构及研究意义重点讲解。古生菌的结构特点 引起学生关注。 课堂纪律良好。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9 月 25 日 教 案 第 7 页
教学 学习掌握酵母菌形态、大小、结构和繁殖特点。学习掌握真核生物与原核 目的 生物细胞壁的不同。学习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营养类型。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第三节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2酵母菌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大小 教 四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五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比较 学 第四节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一一蕈菌(自学)》 $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容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化学元素:化学成分及其分析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光能无机白养型,化能无机白差刑 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有机异养型 教学重点: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在细胞质、细胞核、生理特性等方面 教学重 的不同:生长因子。碳源和氨源昔养物质承招能源的区别。德 生物的营养类型及代表微生物。酵母菌、霉菌、细菌形态的差 点、难 别。 点及教 教学难点:生长因子的概念及类型。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区分 学方法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适当的讨论。 作业、思考题: 酵母菌形态、大小、结构的特点 作业、 2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在细胞质、细胞核、生理特性等方面的不同。 思考题 3微生物各种营养物质的特点及作用。 (讨论 4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区别特点」 题)阅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读材料 《微生物学》李阜棣胡正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Microbiology)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1ein.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教学内容安排偏多,以后可以重新调整。这节课只讲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的第一种类型。 以后可以把下面的微生物营养类型的部分内容(后两种类 后 型)安排在下一节课。 记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教 学 目 的 学习掌握酵母菌形态、大小、结构和繁殖特点。学习掌握真核生物与原核 生物细胞壁的不同。学习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营养类型。 教 学 内 容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和形态结构 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 二 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2 酵母菌 三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大小 四 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五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比较 第四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自学)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一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化学元素;化学成分及其分析 二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三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光能无机自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 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有机异养型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在细胞质、细胞核、生理特性等方面 的不同;生长因子。碳源和氮源营养物质承担能源的区别。微 生物的营养类型及代表微生物。酵母菌、霉菌、细菌形态的差 别。 教学难点:生长因子的概念及类型。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区分。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适当的讨论。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作业、思考题: 1 酵母菌形态、大小、结构的特点。 2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在细胞质、细胞核、生理特性等方面的不同。 3 微生物各种营养物质的特点及作用。 4 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区别特点。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二版 《微生物学》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 后 记 教学内容安排偏多,以后可以重新调整。这节课只讲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的第一种类型。以后可以把下面的微生物营养类型的部分内容(后两种类 型)安排在下一节课。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9月27日 案 第8页 教学 学习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培养基类型和应用、举例。学习掌握单纯 目的 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区别。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第二节培养基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教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按成分不同划分:根据物理状态划分:按用途划分 学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内 单纯扩散:定义;特点;影响因素:运输的物质 二促进扩散:定义;特点;影响因素;运输的物质 容 主动运输:具体方式 1初级主动运输: 2次级主动运输: 3ATP结合性盒式转运蛋白系统 教学重 教学重点: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的区别及应 用: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主动运输的特 点、难 点差别。 点及教 教学难点:初级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何应用选择培养基和 加富培养基 学方法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解答部分思考题。适当的讨论。 作业、思考颗: 1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作业 2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的区别及应用 思考题 3初级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的区别 (讨论 4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差别。 题)阅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读材料 《微生物学》李阜棣胡正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v.Donald A. Klein.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注意初级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的区别。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 后 输和膜泡运输的区别。理解掌握。 记 课堂经律良好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年10月9日 教 案 第9页
2013 年 9 月 27 日 教 案 第 8 页 教 学 目 的 学习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培养基类型和应用、举例。学习掌握单纯 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区别。 教 学 内 容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第二节 培养基 一、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按成分不同划分;根据物理状态划分;按用途划分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一 单纯扩散:定义;特点;影响因素;运输的物质 二 促进扩散:定义;特点;影响因素;运输的物质 三 主动运输:具体方式 1 初级主动运输; 2 次级主动运输; 3 ATP 结合性盒式转运蛋白系统; 教学重 点、难 点及教 学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的区别及应 用;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的特 点差别。 教学难点:初级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何应用选择培养基和 加富培养基。 教学方法:电化教学结合适当的板书。穿插适时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记 笔记。解答部分思考题。适当的讨论。 作业、 思考题 (讨论 题)阅 读材料 作业、思考题: 1 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2 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的区别及应用 3 初级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的区别。 4 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差别。 阅读材料:《微生物学》沈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第二版 《微生物学》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 Microbiology》 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 Klei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课 后 记 注意初级主动运输和次级主动运输的区别。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 输和膜泡运输的区别。理解掌握。 课堂纪律良好。 注: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2013 年 10 月 9 日 教 案 第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