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简企 实验守则 实验一准备实验棉塞的制作及实验器皿的洗涤包装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乐染色 实验三细菌大小的测微和特殊结构染色实验 实验四放线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酵母菌形态观察和直接计数法 实验六培养基配制及王湿热灭菌 实验土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实验八水的细菌学检查(1) 实验水的细菌学检查(2) 实验土实验技能考核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是根据微生物被特的形态、生理、繁殖特征 设计的。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共十次实验内容,第一部分:微主物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学生拿提微生物学最基本的 操作技能,包括油镜的正确使用和显微镜维护、不同微生物的染色、运动、个体和群体形态观察比较、测微技术、 培养和分离技术等;第二部分:综合提升实验,在拿报微生物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和自主创 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实验技能综合考试。该课程的目的:训练学生掌提微生物 学最基本的作技能;进一步了解、深化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加深理解课堂讲的有关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 通过实验,培养同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的 优良品质
目录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简介 实验守则 实验一 准备实验-棉塞的制作及实验器皿的洗涤包装 实验二 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实验三 细菌大小的测微和特殊结构染色实验 实验四 放线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五 酵母菌形态观察和直接计数法 实验六 培养基配制及干湿热灭菌 实验七 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实验八 水的细菌学检查(1) 实验九 水的细菌学检查(2) 实验十 实验技能考核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是根据微生物独特的形态、生理、繁殖特征 设计的。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共十次实验内容,第一部分:微主物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 操作技能,包括油镜的正确使用和显微镜维护、不同微生物的染色、运动、个体和群体形态观察比较、测微技术、 培养和分离技术等;第二部分:综合提升实验,在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和自主创 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实验技能综合考试。该课程的目的: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 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进一步了解、深化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有关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 通过实验,培养同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的 优良品质
实验守则 1、实验室内保持千净整洁,勿高声说话和随意走动,保持室内安静。 2、进入实验室一定穿实验服,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不准吸烟、吃喝东西、禁止用嘴移液或用未 经清洗的手接触眼睛等。 3、要严格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避免或者减少气溶胶的产生。万一遇到襟作不镇打破盛有茵的试言 或三角瓶,皮肤划伤、微生物入眼或口等情况,应立即用清水先处理伤口并报告老师。 4、对于泄露或污染的物品或者台面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75%的酒精进行擦找。所有污染物要进 行统一灭菌后倾倒。 5、实验过程中女生长头发不允许被肩,最好束起来并盘到头顶。切勿使乙醇、乙能、丙酮等易燃易爆药 品接近火焰。如遇危险,应保持冷静,先关梓火源,再遗行有效的灭火处理。 6、使用显微镜或其他贵重仪器,要求细心操作,特别爱护。对消耗品和药品要力求节约,用完后放回原 处。 7、年次实验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及处理方法,放于指定地点。实验室中的菌林和物品禁 止私自携带外出。 8、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了解实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 9、认真做好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实验报告必领使用统一的报告单 10、离开实验室前将手洗千净,注意关闭电源,门窗和灯等。 实验一准备实验棉塞的制作及实验器皿的洗涤包装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简单的棉塞的制作,训练学生左右手相互协调的能力,为微生物实验中的具体操 作打下基础。 2、清洗实验器皿以及包装,让同学们理解微生物实验过程中无菌的概念,且这一概念贯 串整个微生物学任何实验的过程中。 3、让同学们理解例如培养皿、琼脂、接种针等简单的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守则 1、 实验室内保持干净整洁,勿高声说话和随意走动,保持室内安静。 2、 进入实验室一定穿实验服,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不准吸烟、吃喝东西、禁止用嘴移液或用未 经清洗的手接触眼睛等。 3、 要严格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避免或者减少气溶胶的产生。万一遇到操作不慎打破盛有菌的试管 或三角瓶,皮肤划伤、微生物入眼或口等情况,应立即用清水先处理伤口并报告老师。 4、 对于泄露或污染的物品或者台面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75%的酒精进行擦拭。所有污染物要进 行统一灭菌后倾倒。 5、 实验过程中女生长头发不允许披肩,最好束起来并盘到头顶。切勿使乙醇、乙醚、丙酮等易燃易爆药 品接近火焰。如遇危险,应保持冷静,先关掉火源,再进行有效的灭火处理。 6、 使用显微镜或其他贵重仪器,要求细心操作,特别爱护。对消耗品和药品要力求节约,用完后放回原 处。 7、 每次实验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及处理方法,放于指定地点。实验室中的菌株和物品禁 止私自携带外出。 8、 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了解实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 9、 认真做好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实验报告必须使用统一的报告单。 10、 离开实验室前将手洗干净,注意关闭电源,门窗和灯等。 实验一 准备实验-棉塞的制作及实验器皿的洗涤包装 一、 实验目的 1、通过简单的棉塞的制作,训练学生左右手相互协调的能力,为微生物实验中的具体操 作打下基础。 2、清洗实验器皿以及包装,让同学们理解微生物实验过程中无菌的概念,且这一概念贯 串整个微生物学任何实验的过程中。 3、 让同学们理解例如培养皿、琼脂、接种针等简单的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1、试管塞子或者是三角瓶塞子的作用原理。 2、培养皿无菌培养的原理。 3、琼脂在培养基中的作用原理。 4、接种针的设计原理。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棉花,纱布,线绳,剪刀,培养皿,报纸,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棉塞制作的过程, 培养皿包装灭菌过程。 五、注意事项 重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的思考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的过程 结果不要求多而要求精。 六、思考题 无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涂片染色的方法: 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1、细菌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2、油镜的使用原理。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二、 实验原理 1、 试管塞子或者是三角瓶塞子的作用原理。 2、 培养皿无菌培养的原理。 3、 琼脂在培养基中的作用原理。 4、 接种针的设计原理。 三、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棉花,纱布,线绳,剪刀,培养皿,报纸,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 四、 实验方法及步骤 棉塞制作的过程。 培养皿包装灭菌过程。 五、 注意事项 重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的思考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的过程。 结果不要求多而要求精。 六、 思考题 无 实验二 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一、 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涂片染色的方法; 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 实验原理 1、细菌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2、油镜的使用原理。 三、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B1(枯草芽孢杆菌),B5(金黄色葡萄球菌),B7(大肠杆菌),螺旋菌(口腔),显 微镜,培养皿,报纸,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各种染色液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细菌的单染色 11要求:分别制作B1和自身口腔牙垢螺旋菌涂片,染色并观察。 1.2过程:涂片→干燥→固定→结晶紫染色(2分钟)→水洗→干燥→镜检。 2、细菌的苹兰氏染色 2.1要求:制作B5和B7的混合涂片,染色并观察(B7比B5多涂一些)。 2.2过程:涂片,干燥,固定一结晶紫染色(2分钟)→水洗→碘液(1分钟)一水 洗→酒精(15秒)→立刻水洗→番红(2分钟)→水洗→干燥→镜检。 3、细菌的群体形态观察(菌落的大小、色泽、透明度、形状、边缘、突起程度)。 五、注意事项 同学们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涂片不能太多水?要涂开一些,如果有聚集的现象说明不干净,用去污粉洗干净后重新进行。 2)图片不要太厚,要均匀,固定温度不能太高。(都要问为什么?) 3)染料只要覆盖涂片的区域即可。 4)为什么我们要采取混合图片的方式呢?强调对照的重要性。 5)如何快速的定位自己要观察的对象。 6)重点说明脱色的过程和如何把握脱色的过程 六、思考题 1)如何判断显微镜下视野中看到的东西是否是我们需要观察的对象?分析多种可能性,所得结论对应 的依据是什么 2)怎样确定一株未知菌株是革兰氏阳性还是革兰氏阴性,具体过程怎样进行? 3)自己革兰氏染色过程结果分析?
B1(枯草芽孢杆菌),B5(金黄色葡萄球菌),B7(大肠杆菌),螺旋菌(口腔),显 微镜,培养皿,报纸,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各种染色液等。 四、 实验方法及步骤 1、细菌的单染色 1.1 要求:分别制作B1和自身口腔牙垢螺旋菌涂片,染色并观察。 1.2 过程:涂片 → 干燥 → 固定 → 结晶紫染色(2分钟)→ 水洗 →干燥 → 镜检。 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2.1 要求:制作B5和B7的混合涂片,染色并观察(B7比B5多涂一些)。 2.2 过程:涂片,干燥,固定 → 结晶紫染色(2分钟)→ 水洗 → 碘液(1分钟)→ 水 洗 → 酒精(15秒)→ 立刻水洗 → 番红(2分钟)→ 水洗 → 干燥 → 镜检。 3、细菌的群体形态观察(菌落的大小、色泽、透明度、形状、边缘、突起程度)。 五、 注意事项 同学们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 涂片不能太多水?要涂开一些,如果有聚集的现象说明不干净,用去污粉洗干净后重新进行。 2) 图片不要太厚,要均匀,固定温度不能太高。(都要问为什么?) 3) 染料只要覆盖涂片的区域即可。 4) 为什么我们要采取混合图片的方式呢?强调对照的重要性。 5) 如何快速的定位自己要观察的对象。 6) 重点说明脱色的过程和如何把握脱色的过程。 六、思考题 1) 如何判断显微镜下视野中看到的东西是否是我们需要观察的对象?分析多种可能性,所得结论对应 的依据是什么。 2) 怎样确定一株未知菌株是革兰氏阳性还是革兰氏阴性,具体过程怎样进行? 3) 自己革兰氏染色过程结果分析?
实验三细菌大小的测微和特殊结构染色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细菌大小的测微技术。 2、掌握细菌芽孢和荚膜的染色方法。 3、掌握细菌运动运动性的观察方法(悬滴法)。 二、实验原理 1、对细菌大小进行测量的原理。 2、芽孢和荚膜的染色原理。 3、细菌运动性观察和判别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枯草芽孢杆菌(B1)、金黄色葡萄球菌(B5)、原核固氨菌,显微镜,载玻片,酒精灯, 接种针,水,镜台测微尺,目镜测微尺,灭菌锅,各种染色液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细菌大小测微的实验 1.1用镜台测微尺分别对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的目镜测微尺进行校正。 1.2分别对B1、B5进行单染色。 1.3在油镜条件下,用目镜测微尺分别对B1、B5进行观察和测量(选五个不同的菌体 取其平均值)。 2、细菌的芽孢染色实验 涂片、干燥、固定,加数滴孔雀绿染液于玻片上,微火加热至燃料冒蒸汽并维持,计 时5分钟,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蕃红复染2分钟,然后水洗,干燥,镜检。 3、荚膜染色法 用结晶紫单染色法对原核固氨菌进行染色(涂片稍厚,不能加热进行干燥和固定,稍水洗),镜 检时菌体细胞外一圈透明区域即为英膜。 4、用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实验三 细菌大小的测微和特殊结构染色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细菌大小的测微技术。 2、掌握细菌芽孢和荚膜的染色方法。 3、掌握细菌运动运动性的观察方法(悬滴法)。 二、 实验原理 1、对细菌大小进行测量的原理。 2、芽孢和荚膜的染色原理。 3、细菌运动性观察和判别的原理。 三、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枯草芽孢杆菌(B1)、金黄色葡萄球菌(B5)、原核固氮菌,显微镜,载玻片,酒精灯, 接种针,水,镜台测微尺,目镜测微尺,灭菌锅,各种染色液等。 四、 实验方法及步骤 1、细菌大小测微的实验 1.1 用镜台测微尺分别对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的目镜测微尺进行校正。 1.2 分别对B1、B5进行单染色。 1.3 在油镜条件下,用目镜测微尺分别对B1、B5进行观察和测量(选五个不同的菌体 取其平均值)。 2、细菌的芽孢染色实验 涂片、干燥、固定,加数滴孔雀绿染液于玻片上,微火加热至燃料冒蒸汽并维持,计 时5分钟,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蕃红复染2分钟,然后水洗,干燥,镜检。 3、荚膜染色法 用结晶紫单染色法对原核固氮菌进行染色(涂片稍厚,不能加热进行干燥和固定,稍水洗),镜 检时菌体细胞外一圈透明区域即为荚膜。 4、用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4.1分别取1环B1和B5的滴悬液于盖玻片上,翻转后覆于凹玻片上。 4.2镜检:用低倍镜找到液滴的边缘,后移至高倍镜下观察菌体的运动性(视野光线要 调暗)。 五、注意事项 1)芽胞染色时染料在加热的过程中不能干,同时也不能太多导致流动地到处都是。示范一下操作。 2)拿到水池旁边。加热完冲水前一定要冷却一会,要不热胀冷缩导致玻璃炸裂。 3)英膜染色时涂片不能用火固定, 六、思考题 1)用简单染色是否可以观察到细菌的芽孢?原因是什么? 2)芽孢染色过程中只是大量的游离芽孢,很少看到芽孢囊及营养细胞,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3)如何判断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是在运动还是在做布朗运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分别画出芽孢和荚膜的形态。 5)计算出B1和B5的菌体大小。 6)描述B1和B5的运动特征,并判断其是否具有鞭毛结构。 )在芽孢染色时,当用孔雀绿对菌体染色后,为什么不能立即水洗? 实验四放线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学习霉菌和放线菌个体形态以及群体形态的观察。霉菌形态相比于细菌更为丰富,是分类的重要 依据。从菌丝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孢子梗的形态和长度等,孢子的形态,大小,表面结构或者颜色 等都能够区分不同的霉菌,因此认识了解霉菌形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1.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霉菌个体形态的基本方法 2.观察不同放线菌、霉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4.1 分别取1环B1和B5的滴悬液于盖玻片上,翻转后覆于凹玻片上。 4.2 镜检:用低倍镜找到液滴的边缘,后移至高倍镜下观察菌体的运动性(视野光线要 调暗)。 五、 注意事项 1) 芽胞染色时染料在加热的过程中不能干,同时也不能太多导致流动地到处都是。示范一下操作。 2) 拿到水池旁边。加热完冲水前一定要冷却一会,要不热胀冷缩导致玻璃炸裂。 3) 荚膜染色时涂片不能用火固定。 六、 思考题 1) 用简单染色是否可以观察到细菌的芽孢?原因是什么? 2) 芽孢染色过程中只是大量的游离芽孢,很少看到芽孢囊及营养细胞,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3) 如何判断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是在运动还是在做布朗运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 分别画出芽孢和荚膜的形态。 5) 计算出B1和B5的菌体大小。 6) 描述B1和B5的运动特征,并判断其是否具有鞭毛结构。 7) 在芽孢染色时,当用孔雀绿对菌体染色后,为什么不能立即水洗? 实验四 放线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 实验目的 学习霉菌和放线菌个体形态以及群体形态的观察。霉菌形态相比于细菌更为丰富,是分类的重要 依据。从菌丝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孢子梗的形态和长度等,孢子的形态,大小,表面结构或者颜色 等都能够区分不同的霉菌,因此认识了解霉菌形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1.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霉菌个体形态的基本方法 2.观察不同放线菌、霉菌的形态特征 二、 实验原理
【、放线菌(原核微生物)由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分为三个部分:营养菌丝、气生 菌丝、孢子丝。孢子丝由气生菌丝分化形成,呈螺旋状,波浪形或分支状等。 2、霉菌是一类可产生复杂分支菌丝的真核微生物的统称,菌丝体也同样分为三个部分:营养菌 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孢子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要比放线菌 大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白色链球菌A2、兰色链球菌A9、根霉F1、青霉F7、曲霉F9,显微镜,载玻片,酒精 灯,接种针,水,培养皿,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各种染色液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对放线菌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的观察 1.1将用扦片法培养好的放线菌扦片放于载玻片上,观察菌丝 1.2用印片法观察放线菌的孢子丝和孢子 13观察放线菌的群体形态,包括质地、大小、色泽、突起程度、形态、 气味、湿润程度等 2.对霉菌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的观察 2.1描述F1、F7、F9菌群的形态(大小、菌丝、孢子、正反面色泽、湿 润程度等) 2.2对F1的观察 2.2.1将F1平板直接置于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其假根、匍匐丝、孢子梗、孢囊等。 2.2.2取F1菌丝作透明剂浸片,进一步观察其形态 2.3对F7观察 取F7菌丝作透明剂浸片,观察其帚状根形态 2.4对F9观察 取℉9菌丝作透明剂浸片,观察其足细胞、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 五、注意事项 六、思考题
1、 放线菌(原核微生物)由菌丝所形成的单细胞菌丝体。菌丝体分为三个部分:营养菌丝、气生 菌丝、孢子丝。孢子丝由气生菌丝分化形成,呈螺旋状,波浪形或分支状等。 2、 霉菌是一类可产生复杂分支菌丝的真核微生物的统称。菌丝体也同样分为三个部分:营养菌 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孢子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要比放线菌 大。 三、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白色链球菌A2、兰色链球菌A9、根霉F1、青霉F7、曲霉F9,显微镜,载玻片,酒精 灯,接种针,水,培养皿,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各种染色液等。 四、 实验方法及步骤 1.对放线菌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的观察 1.1 将用扦片法培养好的放线菌扦片放于载玻片上,观察菌丝 1.2 用印片法观察放线菌的孢子丝和孢子 1.3 观察放线菌的群体形态,包括质地、大小、色泽、突起程度、形态、 气味、湿润程度等。 2.对霉菌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的观察 2.1 描述F1、F7、F9菌群的形态(大小、菌丝、孢子、正反面色泽、湿 润程度等) 2.2 对F1的观察 2.2.1 将F1平板直接置于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其假根、匍匐丝、孢子梗、孢囊等。 2.2.2 取F1菌丝作透明剂浸片,进一步观察其形态 2.3 对F7观察 取F7菌丝作透明剂浸片,观察其帚状根形态 2.4 对F9观察 取F9菌丝作透明剂浸片,观察其足细胞、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 五、 注意事项 六、 思考题
1)你根据那些特征来区分我们观察的三种霉菌和两种放线菌 2)镜检时,你如何区分放线菌的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实验五酵母菌形态观察和直接计数法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酵母的形态及生殖方式 2.区分酵母死活细胞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用血球计数板对细胞进行直接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区分酵母死活细胞的方法原理 2.用血球计数板对细胞进行计数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酿酒酵母(S6)、解脂假丝酵母(S5)、血球计数板,显微镜,载玻片,酒精灯,接 种针,水,盖玻片,培养皿,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茵锅,各种染色液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酿酒酵母个体形态观察 1.1作S6美兰溶液浸片,观察酵母的颜色、形态及分芽细胞 1.2放置5分钟后,再观察酵母的颜色,判断死活细胞 2.解脂酵母个体形态观察 作S5水浸片,观察S5形态 3.酿酒酵母子囊孢子观察 作S6水浸片,观察其子囊孢子形态及数量 4.观察并记录酵母菌群体形态特征 5.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悬浮液进行技术(以稀释100倍)
1) 你根据那些特征来区分我们观察的三种霉菌和两种放线菌? 2) 镜检时,你如何区分放线菌的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实验五 酵母菌形态观察和直接计数法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酵母的形态及生殖方式 2.区分酵母死活细胞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用血球计数板对细胞进行直接计数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区分酵母死活细胞的方法原理 2.用血球计数板对细胞进行计数的原理 三、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酿酒酵母(S6)、解脂假丝酵母(S5)、血球计数板,显微镜,载玻片,酒精灯,接 种针,水,盖玻片,培养皿,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各种染色液等。 四、 实验方法及步骤 1.酿酒酵母个体形态观察 1.1 作S6美兰溶液浸片,观察酵母的颜色、形态及分芽细胞 1.2 放置5分钟后,再观察酵母的颜色,判断死活细胞 2.解脂酵母个体形态观察 作S5水浸片,观察S5形态 3.酿酒酵母子囊孢子观察 作S6水浸片,观察其子囊孢子形态及数量 4.观察并记录酵母菌群体形态特征 5.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悬浮液进行技术(以稀释100倍)
5.1先用×10、×40物镜观察并熟悉计数板构造(计数室、中方格、子方格) 5.2加菌悬液并计数 5.3计算出稀释前酵母菌悬液的数量 五、注意事项 六、思考题 1)画出观察到的酵母形态 2)描述酵母的群体形态特征 3)计算出酵母菌悬液的数量 4)酵母的繁殖方式有哪些?讨论实际情况下大多数酵母的繁殖方式是什么? 5)是否可以用血球计数器直接计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说明原因?请至少说出两种可以获得培养物菌体 数目的方法。 6)是否所有的不同颜色的物质都可以用来判断细胞的死活?为什么?作为一个死活细胞细胞监测的试 剂的条件有哪些? 首先,氧化态和还原态得有明显区别。其次,细胞毒性不能太大。再次,还原后要能够便 于观察。 实验六培养基配制及干湿热灭菌 一、实验目的 1、学生学习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加强对微生物营养章节的学习内容的理解。 2、了解掌握不同灭菌方法及其相应的原理。了解不同灭菌方式的适用范围。对比消毒的概念,理解 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 二、实验原理 1、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 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 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基础培养基含有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其中牛肉膏为 微生物提供碳源、能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而氯化钠提
5.1 先用×10、×40物镜观察并熟悉计数板构造(计数室、中方格、子方格) 5.2 加菌悬液并计数 5.3 计算出稀释前酵母菌悬液的数量 五、 注意事项 六、思考题 1) 画出观察到的酵母形态 2) 描述酵母的群体形态特征 3) 计算出酵母菌悬液的数量 4) 酵母的繁殖方式有哪些?讨论实际情况下大多数酵母的繁殖方式是什么? 5) 是否可以用血球计数器直接计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说明原因?请至少说出两种可以获得培养物菌体 数目的方法。 6) 是否所有的不同颜色的物质都可以用来判断细胞的死活?为什么?作为一个死活细胞细胞监测的试 剂的条件有哪些? 首先,氧化态和还原态得有明显区别。其次,细胞毒性不能太大。再次,还原后要能够便 于观察。 实验六 培养基配制及干湿热灭菌 一、 实验目的 1、学生学习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加强对微生物营养章节的学习内容的理解。 2、 了解掌握不同灭菌方法及其相应的原理。了解不同灭菌方式的适用范围。对比消毒的概念,理解 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 二、 实验原理 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 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 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基础培养基含有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其中牛肉膏为 微生物提供碳源、能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而氯化钠提
供无机盐。配制固体培养基时,还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琼脂作为凝固剂。由于这种培养基 多用于细菌培养,因此,要用稀酸或稀碱将其H值调至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细菌的 生长繁殖 2、高氏一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防线菌形态待征的合成培养基,如果加入适量的抗菌药物, 则可用来分离各种放线菌。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 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如培养基中的磷酸盐和镁盐相互混合时容易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 养基成分时,一般按照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者多种成分分别灭 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需要不加微量元素。 3、马丁氏培养基是一种用来分离真茵的选择性培养基。此培养基使用葡萄糖、蛋白胨、磷酸二氢 钾、硫酸镁、孟加拉红以及链霉素等组成。其中葡萄糖主要作为碳源,蛋白胨主要作为氨源。磷酸 二氢钾和硫酸镁作为无机盐为微生物提镁、钾、磷等离子。这种培养基的特点是培养基中加入孟加 拉红和链霉素能有效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而对真菌无抑制作用,因而真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可 以得到优势生长,从而达到分离真菌的目的: 不同灭菌方法及其相应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盖玻片,培养皿,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一6组,每两组配500ml(80ml一瓶)7一8组,每组配400ml(100ml一瓶) 2.配置高氏1号培养基 9一10组,共1.5L(80ml一瓶) 3.配置马丁氏培养基 11一12组,每组配400ml(80m1一瓶) 4.伊红美蓝培养基 13-14组,总共700ml(100ml一瓶) 五、注意事项 1)演示移液器的使用。 2)配置溶液的基本原则-浓度篇,总量强调
供无机盐。配制固体培养基时,还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琼脂作为凝固剂。由于这种培养基 多用于细菌培养,因此,要用稀酸或稀碱将其pH值调至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细菌的 生长繁殖。 2、 高氏一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防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如果加入适量的抗菌药物, 则可用来分离各种放线菌。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 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如培养基中的磷酸盐和镁盐相互混合时容易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 养基成分时,一般按照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两种或者多种成分分别灭 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需要不加微量元素。 3、 马丁氏培养基是一种用来分离真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此培养基使用葡萄糖、蛋白胨、磷酸二氢 钾、硫酸镁、孟加拉红以及链霉素等组成。其中葡萄糖主要作为碳源,蛋白胨主要作为氮源。磷酸 二氢钾和硫酸镁作为无机盐为微生物提镁、钾、磷等离子。这种培养基的特点是培养基中加入孟加 拉红和链霉素能有效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而对真菌无抑制作用,因而真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可 以得到优势生长,从而达到分离真菌的目的。 不同灭菌方法及其相应的原理。 三、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盖玻片,培养皿,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 四、 实验方法及步骤 1.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6组,每两组配500 ml(80 ml一瓶) 7—8组,每组配400 ml(100 ml一瓶) 2.配置高氏I号培养基 9—10组,共1.5 L (80 ml一瓶) 3.配置马丁氏培养基 11—12组,每组配400 ml (80 ml一瓶) 4.伊红美蓝培养基 13-14 组,总共700 ml (100 ml 一瓶) 五、 注意事项 1)演示移液器的使用。 2)配置溶液的基本原则-浓度篇,总量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