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
实验九 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
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 目的要求 二 基本原理 三 实验材料 四 操作步骤 五 实验报告
一 目的要求 二 基本原理 三 实验材料 四 操作步骤 五 实验报告 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
目的要求 1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量的多管发酵法 2了解大肠菌群的数量在饮水中的重要性
一 目的要求 1 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量的多管发酵法 2 了解大肠菌群的数量在饮水中的重要性
目的要求 ▲保证水中不存在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天然水体中的病原菌很可能是受粪便污染带入。 ▲只检测水中是否有肠道正常细菌存在,而不直接 检测水中的病原菌
一 目的要求 ▲保证水中不存在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天然水体中的病原菌很可能是受粪便污染带入。 ▲只检测水中是否有肠道正常细菌存在,而不直接 检测水中的病原菌
目的要求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关于生活饮用 水的细菌标准的具体规定如下: 1细菌总数1ml水中不超过100个。 2大肠杆菌数1L水中不超过3个。 3若只经过加氯消毒即供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大肠 菌群数平均每升不得超过1000个;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 消毒后供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大肠菌群数平均每升 不得超过10000个
一 目的要求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关于生活饮用 水的细菌标准的具体规定如下: 1 细菌总数1ml水中不超过100个。 2 大肠杆菌数1 L 水中不超过3个。 3 若只经过加氯消毒即供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大肠 菌群数平均每升不得超过1000个;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 消毒后供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大肠菌群数平均每升 不得超过10000个
二基本原理 多管发酵法包括三个部分 初发酵试验 平板分离 ▲复发酵试验
二 基本原理 多管发酵法包括三个部分 ▲ 初发酵试验 ▲ 平板分离 ▲ 复发酵试验
初发酵实验 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并倒置杜氏小套管。 乳糖能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 能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为便于观察细菌的产酸情况,培养基 内加有溴甲酚紫作为PH指示剂,细菌产酸后,培养基即由原来 的紫色变为黄色。溴甲酚紫还有抑制其他细菌如芽孢菌生长的 作用
1 初发酵实验 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并倒置杜氏小套管。 乳糖能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 能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为便于观察细菌的产酸情况,培养基 内加有溴甲酚紫作为PH指示剂,细菌产酸后,培养基即由原来 的紫色变为黄色。溴甲酚紫还有抑制其他细菌如芽孢菌生长的 作用
初发酵实验 水样接种于发酵管内,37℃下培养: (1)24h内小套管中有气体形成,并且培养基 混浊,颜色改变,说明水中存在大肠杆菌,疑 为阳性结果; (2)在量少的情况下,也可能延迟48h后才产 酸产气,此时应视为可疑结果。 ■ 以上两种结果均需继续做下面两部分实验, 才能确定是否是大肠菌群。 (3)48h后仍不产气的为阴性结果
1 初发酵实验 ◼ 水样接种于发酵管内,37℃下培养: ◼ (1)24h内小套管中有气体形成,并且培养基 混浊,颜色改变,说明水中存在大肠杆菌,疑 为阳性结果; ◼ (2)在量少的情况下,也可能延迟48h后才产 酸产气,此时应视为可疑结果。 ◼ 以上两种结果均需继续做下面两部分实验, 才能确定是否是大肠菌群。 ◼ (3)48h后仍不产气的为阴性结果
2 平板分离 平板培养基使用伊红美蓝琼脂(eosin methylene blue agar,EMB agar)。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含有伊红 和美蓝染料,在此亦作为指示剂,大肠菌群发酵乳糖造 成酸性环境时,该两种染料即结合成复合物,使大肠菌 群产生带核心的、有金属光泽的深紫色(龙胆紫的紫色) 阳性菌落。初发酵管24h内产酸产气和48h产酸产气的均 需在以上平板上划线分高菌落
2 平板分离 平板培养基使用伊红美蓝琼脂(eosin methylene blue agar,EMB agar)。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含有伊红 和美蓝染料,在此亦作为指示剂,大肠菌群发酵乳糖造 成酸性环境时,该两种染料即结合成复合物,使大肠菌 群产生带核心的、有金属光泽的深紫色(龙胆紫的紫色) 阳性菌落。初发酵管24h内产酸产气和48h产酸产气的均 需在以上平板上划线分离菌落
3 复发酵试验 以上大肠菌群阳性菌落,经涂片革兰氏染 色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者,通过此试验再 进一步证实。 原理与初发酵试验相同,经24培养产酸 又产气的,最后确定为大肠菌群阳性结果
3 复发酵试验 以上大肠菌群阳性菌落,经涂片革兰氏染 色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者,通过此试验再 进一步证实。 原理与初发酵试验相同,经24h培养产酸 又产气的,最后确定为大肠菌群阳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