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20602 第Ⅰ卷(共30分 (12分,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与所给注音相同的一项是() A.分fen分辨分量分外妖娆分斤掰两 B.便bidn方便便装便宜行事腹便便 C.谙an 谙熟谙练不谙水性谙达世故 D.期q 时期期年不期而遇过期作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幅员豁免接长补短旗开得胜 B.担纲凋敝甘拜下风门可罗雀 C.张弛诚恳秘而不宣吉人天象 D.题词社稷幸灾乐祸精兵减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几年 来,我们不断引入竞争机制,认真做好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B.昨天,在他乡做客多年的叔叔,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并准备今天到我们家作客 我们一家都非常兴奋,早早地做好了迎接的工作 C.农村义务教育筚路蓝缕,出现了经费严重不足,甚至债务问题,这与长期以来对农村 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有一定的关系 D.当今社会高度重视人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他虽然颇有才华,但性情孤僻,卓尔不群, 因此不能得到公司的重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克隆动物的成功率只有2%,克隆人的难度更高,“克隆”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 很差。 B.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了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 是“身无彩风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的遨游。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 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族
1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2006/12 第Ⅰ卷(共 30 分) 一、(12 分,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与所给注音相同的一项是( ) A.分 fēn 分.辨 分.量 分.外妖娆 分.斤掰两 B.便 biàn 方便. 便.装 便.宜行事 大腹便.便 C.谙 ān 谙.熟 谙.练 不谙.水性 谙.达世故 D.期 qī 时期. 期.年 不期.而遇 过期.作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幅员 豁免 接长补短 旗开得胜 B.担纲 凋敝 甘拜下风 门可罗雀 C.张弛 诚恳 秘而不宣 吉人天象 D.题词 社稷 幸灾乐祸 精兵减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几年 来,我们不断引入竞争机制..,认真做好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B.昨天,在他乡做客..多年的叔叔,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并准备今天到我们家作客.., 我们一家都非常兴奋,早早地做好了迎接的工作。 C.农村义务教育筚路蓝缕 ....,出现了经费严重不足,甚至债务问题,这与长期以来对农村 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有一定的关系。 D.当今社会高度重视人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他虽然颇有才华,但性情孤僻,卓尔不群 ...., 因此不能得到公司的重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克隆动物的成功率只有 2%,克隆人的难度更高,“克隆”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 很差。 B.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了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 是“身无彩风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的遨游。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 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族
新时期的道德追求,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 有效落实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 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 《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 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 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 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 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 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土”的“献诗”。这种 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土献诗”之“诗”,是 否为公卿列土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 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定的规则编排成书, 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 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 得过目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
2 新时期的道德追求,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 有效落实。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 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 《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 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 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 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 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 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 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 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 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 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 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 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
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 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目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 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 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怪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 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 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 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 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 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 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 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5.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 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3 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 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 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 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 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怪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 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 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 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 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 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 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 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 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5.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 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6.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 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 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 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 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僧的古代诗歌的清 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日犬子。相如 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 帝不好辞赋,是时粱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阳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 而说之,因病免,客游粱。粱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赋》。 会粱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 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②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 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 人,二人乃相谓日:“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 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ˆ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 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 甚得;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 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 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日:“长 卿第俱临邛,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 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诨③,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2)卓王孙闻而 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 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 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 人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①赀:通“资”,钱财。郎:郎官,是汉代的宫廷宿卫侍从之官。 ②缪:通“谬”,诈,佯装之意。 ③著:穿。犊鼻裨(kun,坤):形似牛犊之鼻的围裙。或说是形如牛犊之鼻的短
4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6.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 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 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 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 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 誉。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 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 帝不好辞赋,是时粱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阳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 而说之,因病免,客游粱。粱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赋》。 会粱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⑴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 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②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 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 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 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 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 甚得;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英才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 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 “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 卿第俱临邛,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 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③,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⑵卓王孙闻而 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 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 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 人。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 ①赀:通“资”,钱财。郎:郎官,是汉代的宫廷宿卫侍从之官。 ②缪:通“谬”,诈,佯装之意。 ③著:穿。犊鼻裈(kūn,坤):形似牛犊之鼻的围裙。或说是形如牛犊之鼻的短
裤,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赀为郎,事孝景帝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相如见而说之 图穷而匕首见 C.相如与俱之临邛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临邛令缪为恭敬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相如“穷困潦倒却又志气不衰”的一组是 A.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后称病,使从者谢吉 B.因病免,客游粱。 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C.家居徒四壁立 虽贫,其人材足依也。 D.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买田宅,为富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他喜 欢的是善于游说的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人。与读书人和游 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B.司马相如本来就多才多艺,在与卓文君的婚姻问题上,他主动出击,先是用琴声暗 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继而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转达倾慕之情,最终 成就了这段美满姻缘。 C.卓文君很喜欢音乐,当看到司马如喝酒、弹琴时,就心生爱意,以至私奔相如。在 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她主动建议返回乡里,相如“酤酒”,“文君当炉”,不顾非议, 以之营生。 D.对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问题,卓王孙始而大怒,有人劝说他,他根本听不进 后来,在一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之下,卓王孙承认了这门亲事,并心甘情愿地分 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3分) 译文 (2)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3分) 译文 (3)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5 裤。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以.赀为郎,事孝景帝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相如见而.说之 图穷而.匕首见 C.相如与俱之.临邛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临邛令缪为.恭敬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相如“穷困潦倒却又志气不衰”的一组是 ( ) A.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后称病,使从者谢吉。 B.因病免,客游粱。 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C.家居徒四壁立。 虽贫,其人材足依也。 D.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 买田宅,为富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相如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他喜 欢的是善于游说的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人。与读书人和游 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B.司马相如本来就多才多艺,在与卓文君的婚姻问题上,他主动出击,先是用琴声暗 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继而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转达倾慕之情,最终 成就了这段美满姻缘。 C.卓文君很喜欢音乐,当看到司马如喝酒、弹琴时,就心生爱意,以至私奔相如。在 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她主动建议返回乡里,相如“酤酒”,“文君当炉”,不顾非议, 以之营生。 D.对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问题,卓王孙始而大怒,有人劝说他,他根本听不进, 后来,在一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之下,卓王孙承认了这门亲事,并心甘情愿地分 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 第Ⅱ卷 (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3 分〕 译文: (2)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3 分〕 译文: (3)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3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2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13.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明月松间照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子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22分)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 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 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 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开放了 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 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的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 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之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 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 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 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 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 伙伴玉簪花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
6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 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 分) 13.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明月松间照, ;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子曰:“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7 题。(22 分)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 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 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 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开放了。 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 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的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 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之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 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 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 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 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 伙伴玉簪花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
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 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 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大兴土木,盖一座大有 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 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 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士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 褶皱,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 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特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 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 俯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 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 14.“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 结合语境说明它们的不同含义,并分析作者寓含在句子中的感情。(4分) 15.“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作者反复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分) 16.简要概括木槿花“好”之所在,并分析课文以“好一朵木槿花”为题的作用。(6分)
7 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 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 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大兴土木,盖一座大有 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 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 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 褶皱,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 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特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 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 俯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 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 壮! 14.“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 结合语境说明它们的不同含义,并分析作者寓含在句子中的感情。(4 分) 15.“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作者反复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 分) 16.简要概括木槿花“好”之所在,并分析课文以“好一朵木槿花”为题的作用。(6 分)
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了美人蕉,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3分) (2)作者在结尾写道:“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作者所需要纪 念的是那朵“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吗?(3分) 六、(15分) 18.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准确概括“文人的清高”的含义,要求不超过30个字。 (3分) 文人的清高源自于文人对理想人格的企盼。理想人格是人类精神的高度凝聚,历代思想 家肩负着理想人格设计的使命身体力行之,在人类精神的发展进程中,树起了一块块界碑 理想人格以“虽不能至然人心向往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特殊功力提升和矫正着现实 人格。中国文人从小就读经史子集,耳濡目染的均是“圣人之言”,久而久之,便不自觉地 以书本所描绘的理想人格自居。但环顾左右,都是活生生有欲望、汲汲自营少管他人、且情 感日趋功利化的感性人,心灵便受到重创,心境便大失衡。然自身修养的惯性,使文人不甘 沦落”,便满怀忧怨自我恪守。于是,清高就成了文人操守的最后一块盾牌,可怜可■ 但悲壮 文人的清高是 19.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来大陆访问,大陆有记者在采访他们时,提出了一些幼稚可 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缺乏一点思想深度和文化品位。例如:(1)“你今天返乡的心 情怎么样?”(2)“你看这里变化大吗?”(3)“你看了长安街的夜景觉得美吗?”等等 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重新加以设计。要求:不能改变提问的内容。(6分) 20.下图是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会徽,请你说说它的设计意图,三点即可。不超过50字 (6分) 正。南
8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 分) (1)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了美人蕉,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3 分) (2)作者在结尾写道:“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作者所需要纪 念的是那朵“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吗?(3 分) 六、(15 分) 18.请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准确概括“文人的清高”的含义,要求不超过 30 个字。 (3 分) 文人的清高源自于文人对理想人格的企盼。理想人格是人类精神的高度凝聚,历代思想 家肩负着理想人格设计的使命身体力行之,在人类精神的发展进程中,树起了一块块界碑。 理想人格以“虽不能至然人心向往之”、“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特殊功力提升和矫正着现实 人格。中国文人从小就读经史子集,耳濡目染的均是“圣人之言”,久而久之,便不自觉地 以书本所描绘的理想人格自居。但环顾左右,都是活生生有欲望、汲汲自营少管他人、且情 感日趋功利化的感性人,心灵便受到重创,心境便大失衡。然自身修养的惯性,使文人不甘 “沦落”,便满怀忧怨自我恪守。于是,清高就成了文人操守的最后一块盾牌,可怜可叹, 但悲壮。 文人的清高是 19.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来大陆访问,大陆有记者在采访他们时,提出了一些幼稚可 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缺乏一点思想深度和文化品位。例如:(1)“你今天返乡的心 情怎么样?”(2)“你看这里变化大吗?”(3)“你看了长安街的夜景觉得美吗?”等等。 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重新加以设计。要求:不能改变提问的内容。(6 分) 答: 。 。 20.下图是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会徽,请你说说它的设计意图,三点即可。不超过 50 字。 (6 分)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的人一生漂泊,有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也有的人终生不离故土。 人生的轨迹可能会有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会远游,每个人都奔波在寻找人生 目标的路上…… 请以“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1)立意自定。(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 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答题纸 选择题(30分) 题号1 23456|789 10 谷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3分) (3分) (3) (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2分) 答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9 七、(60 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的人一生漂泊,有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也有的人终生不离故土。 人生的轨迹可能会有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会远游,每个人都奔波在寻找人生 目标的路上…… 请以“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1)立意自定。(2)题目自拟。(3)不少于 800 字。 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月考答题纸 一、选择题(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3) (3 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 分) 班 级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 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
13.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明月松间照,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子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4.“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 结合语境说明它们的不同含义,并分析作者寓含在句子中的感情。(4分 15.“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作者反复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分) 16.简要概括木槿花“好”之所在,并分析课文以“好一朵木槿花”为题的作用。(6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了美人蕉,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3分) (2)作者在结尾写道:“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作者所需要纪 念的是那朵“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吗?(3分) 3分 文|人的清|高
10 13.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明月松间照, ;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子曰:“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4.“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 结合语境说明它们的不同含义,并分析作者寓含在句子中的感情。(4 分) 15.“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作者反复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 分) 16.简要概括木槿花“好”之所在,并分析课文以“好一朵木槿花”为题的作用。(6 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 分) (1)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了美人蕉,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3 分) (2)作者在结尾写道:“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作者所需要纪 念的是那朵“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吗?(3 分) 18.(3 分) 文 人 的 清 高 是 19.(6 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