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逐题详解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8页,共150分。 考生注意 17.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 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 否一致 18.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19.考试结東,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行(hang)伍彳(chi)亍着(zhdo)装少不更(geng) B.造诣(yi) 校(xiao)对珐(fa)琅茕( qiong)茕 孑立 C.蟊(mao)贼 弹劾(he) 勖(x)勉鲜(xian)有所 D.圭臬(nie) 肖(xiao)像迤(yi)逦咄(duo)咄逼 人 答案:D。【A着(zhu6)装B校(jiao)对C鲜(xin)有所闻】 【解析】行伍( hang w):(1)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 用“行伍”泛指军队(2)排列的行列。彳亍( chi chu):慢步行走;形容小步 慢走或时走时停。着装( zhuozhuang):(1)穿着服装(2)服饰。少不更事(shao bu geng shi):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造诣( zao yI):指 学问、艺术等达到的程度。(用于在某行业有一定成就的人,也就是一般用在有 名气的人身上。)校对( jiao dui):(1)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 样,订正差错。(2)从事校对工作的人。珐琅( fa lang):涂料名。又称“搪 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 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茕茕孑立( qiong qiong jie li):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蟊贼( mao zei):(1)吃禾苗的两种 害虫(2)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弹劾( tan he):(1)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 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2)由国家专门机关(如国会)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 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勖勉( xu mian):亦作“勗勉” 即勉励。鲜有所闻:很少听说。圭臬( gui nie):(1)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 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2)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 定或判断的根据。(3)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肖像( XIdo xIang): 用图画、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某人脸部的像。迤逦(yi1):(1)曲折连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www.ywzx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绝密★启用前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逐题详解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共 150 分。 考生注意: 17.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 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 否一致。 18.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19.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行(háng)伍 彳(chì)亍 着(zháo)装 少不更(gēng) 事 B.造诣(yì) 校(xiào)对 珐(fà)琅 茕(qióng)茕 孑立 C.蟊(máo)贼 弹劾(hé) 勖(xù)勉 鲜(xiān)有所 闻 D.圭臬(niè) 肖(xiào)像 迤(yǐ)逦 咄(duō)咄逼 人 答案:D。【A 着(zhuó)装 B 校(jiào)对 C 鲜(xiǎn)有所闻】 【解析】行伍(háng wǔ):(1)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 用“行伍”泛指军队(2)排列的行列。彳亍(chì chù):慢步行走;形容小步 慢走或时走时停。着装(zhuózhuāng):(1) 穿着服装(2) 服饰。少不更事(shào bù gēng shì):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造诣(zào yì):指 学问、艺术等达到的程度。(用于在某行业有一定成就的人,也就是一般用在有 名气的人身上。)校对(jiào duì):(1)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 样,订正差错。(2)从事校对工作的人。珐琅(fà láng):涂料名。又称“搪 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 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é lì):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蟊贼(máo zéi):(1)吃禾苗的两种 害虫(2)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弹劾(tán hé):(1)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 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2)由国家专门机关(如国会)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 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勖勉(xù miǎn):亦作“勗勉”, 即勉励。鲜有所闻:很少听说。圭臬(guī niè):(1)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 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2)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 定或判断的根据。(3)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肖像(xiào xiàng): 用图画、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某人脸部的像。迤逦(yǐ lǐ):(1)曲折连
绵貌(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3)斜延貌;延伸貌(4)缓行貌(5) 渐次;逐渐。咄咄逼人( duo duo bi re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 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备考提示】《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主要是识记多音 字和难读字。多音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 是因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或异音现象,如“行、着、更、校、鲜、肖”。这一类 多音字用口诀法、联想法等方法记忆非常有效。比如:“银行(hang)发行( ing)股票,报纸刊登行(hang)情:你这着(zha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 d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6)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自力更(geng) 生的方针不但不能更(geng改,而且要更(geng)加发扬光大。上校(xio)到校 (jio)场找人校(jio)对材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渲染侯补霎时不落言筌B.端详肄业坐镇怨天尤 人 C.国萃吞噬神采要言不烦D.蛊惑钟磬亲睐惹是生 答案:B。【A、侯(候)补C、国萃(粹)D、亲(青)睐】 【解析】A.“侯”一一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如《周易》:“利建侯。 (有利于建国封侯)秦汉以后,“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如《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以及成语“侯门 似海”;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杜甫有诗“李侯有佳句”,“侯” 相当于今天的“君”。“侯”可作为声旁,构成一些形声字,如“猴”“喉”“瘊” 等。“候”——一般指“等候”“等待”,比如“候车、候诊、候补”中的“候” “候”也可指“问好”,如“问候”。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 候”“火候”等。“候”不充当声旁构成形声字。不落言筌( bu luo yan quan)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言筌:就是解释说明。筌:捕鱼的 竹器。怨天尤人( yuan tian you ren)--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 埋怨上天,怪罪别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昧抱怨天,责怪别人。 C.“萃”一-1.动词。本义是草丛生,引申为聚集(如“荟萃”)。2.名 词。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如“集萃”“出类拔萃”)。“粹”亠-1 形容词。纯净不杂(如“纯粹”)。2名词。精华(如“国粹”“精粹”) 两字形义都不同,使用时要注意区分。要言不烦( yaoyan bufan)——要: 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D.青睐,动词,指 眼珠正面看人,意为尊重:颇受青睐。比喻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出处】 阮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魏春秋氏》)。嵇喜庸俗,虽为吊母丧而来 阮籍仍作白眼对之;嵇康高雅,且同为“竹林七贤”之属,故阮籍对以青 眼。后世以青眼表示对人尊重。惹是生非( re shi sheng fei)-一惹:引起; 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 辨识四组词语或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 一起考査。2011年重点考查因同音形似而误的这一类错别字:侯(候)补、国 萃(粹)、亲(青)睐。其他三类因音同而错、因形近而错、因意思相似而错在 今后的复习中仍不可忽视。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l、以义为纲,据义辨形;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3、根据语法,判定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www.ywzx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绵貌(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3)斜延貌;延伸貌(4)缓行貌(5) 渐次;逐渐。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 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备考提示】《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主要是识记多音 字和难读字。多音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 是因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或异音现象,如“行、着、更、校、鲜、肖”。这一类 多音字用口诀法、联想法等方法记忆非常有效。比如:“银行(háng)发行(x 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你这着(zhāo 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 áo 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自力更(gēng) 生的方针不但不能更(gēng)改,而且要更(gèng)加发扬光大。上校(xiào)到校 (jiào)场找人校(jiào)对材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组是 A.渲染 侯补 霎时 不落言筌 B.端详 肄业 坐镇 怨天尤 人 C.国萃 吞噬 神采 要言不烦 D.蛊惑 钟磬 亲睐 惹是生 非 答案:B。【A、侯(候)补 C、国萃(粹)D、亲(青)睐】 【解析】A.“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如《周易》:“利建侯。” (有利于建国封侯)秦汉以后,“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如《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以及成语“侯门 似海”;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杜甫有诗“李侯有佳句”,“侯” 相当于今天的“君”。“侯”可作为声旁,构成一些形声字,如“猴”“喉”“瘊” 等。“候”——一般指“等候”“等待”,比如“候车、候诊、候补”中的“候”。 “候”也可指“问好”,如“问候”。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 候”“火候”等。“候”不充当声旁构成形声字。不落言筌(bùluò yán quán)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言筌:就是解释说明。筌:捕鱼的 竹器。怨天尤人(yuàn tiān yóu rén)——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 埋怨上天,怪罪别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昧抱怨天,责怪别人。 C.“萃”——1.动词。本义是草丛生,引申为聚集(如“荟萃”)。2.名 词。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如“集萃”“出类拔萃”)。“粹”——1. 形容词。纯净不杂(如“纯粹”)。2.名词。精华(如“国粹”“精粹”)。 两字形义都不同,使用时要注意区分。要言不烦(yàoyán bùfán)——要: 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D.青睐,动词,指 眼珠正面看人,意为尊重:颇受青睐。比喻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出处】 阮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魏春秋氏》)。嵇喜庸俗,虽为吊母丧而来, 阮籍仍作白眼对之;嵇康高雅,且同为“竹林七贤”之属,故阮籍对以青 眼。后世以青眼表示对人尊重。惹是生非(rě shì shēng fēi)——惹:引起; 非:事端。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 辨识四组词语或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 一起考查。 2011 年重点考查因同音形似而误的这一类错别字:侯(候)补、国 萃(粹)、亲(青)睐。其他三类因音同而错、因形近而错、因意思相似而错在 今后的复习中仍不可忽视。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义为纲,据义辨形;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3、根据语法,判定
词语搭配是否正确。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 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些记忆方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 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 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五一”期间,市长 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 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 定会成为 的人 A.投降分别深孚众望 B.投诚分别深负众望 C.投降分头深负众望 D.投诚分头深孚众望 答案:A 【解析】投降: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对方屈服。投诚:军队或人员叛离所属集 团,归属对方。投诚强调成建制主动放下武器并归属对方。①句中为“他”,是 个人不是成建制,宜用“投降”。 “分头”与“分别”的区别:1.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 “分头”。如:我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有关情况。2.不同主体各自与不同 客体一一对应,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 构成比与年龄构成比分别为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0-14岁占 16.60%;15-59岁人口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 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分别”与“分头”的区别还表现在:(1) 语义指向上,“分头”指向施事主体,所以施事主体必须出现,当施事主体为单 数时,客体必须为复数;“分别”不受此限。(2)“分头”后的动词应具有动作 性、分工性和任务性;“分别”后的动词则无此限,它可以是非动作性的。②句 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这个限制,因此,宜选用“分 别”。“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孚”是 诚信的意思。能与“深孚众望”联系起来的,是“不负众望”中的“负”。在“不 负众望”里,“负”是“辜负”的意思。“深负众望”是个生造词语。“不孚众 望”这个词倒是有,是人们根据"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这两个成语新造出来的, 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的意思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把词语、成语考查合并在一起,考查词语的区别。这个考 点的复习应注意三个方面:1.形或音相近而义不同的,这类词语形或音接近, 但语义却迴然有别,在使用中也很容易混淆,因此误用的比例相当大。如“深孚 众望”与“深负众望”。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投降”与“投诚”。 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如“分头”与“分别”。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 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 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 别多心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www.ywzx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 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些记忆方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 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 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 定会成为____________的人。 A.投降 分别 深孚众望 B.投诚 分别 深负众望 C.投降 分头 深负众望 D.投诚 分头 深孚众望 答案:A。 【解析】投降:停止抵抗,放下武器,向对方屈服。投诚:军队或人员叛离所属集 团,归属对方。投诚强调成建制主动放下武器并归属对方。①句中为“他”,是 个人不是成建制,宜用“投降”。 “分头”与“分别”的区别:1.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 “分头”。如:我准备分别找老李和小张了解有关情况。2.不同主体各自与不同 客体一一对应,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 构成比与年龄构成比分别为男性人口为 686852572 人,占 51.27%;0-14 岁占 16.60%;15-59 岁人口占 70.14%;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其中 65 岁及以上 人口为 118831709 人,占 8.87%.....“分别”与“分头”的区别还表现在:(1) 语义指向上,“分头”指向施事主体,所以施事主体必须出现,当施事主体为单 数时,客体必须为复数;“分别”不受此限。(2)“分头”后的动词应具有动作 性、分工性和任务性;“分别”后的动词则无此限,它可以是非动作性的。②句 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这个限制,因此,宜选用“分 别”。 “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孚”是 诚信的意思。能与“深孚众望”联系起来的,是“不负众望”中的“负”。在“不 负众望”里,“负”是“辜负”的意思。“深负众望”是个生造词语。“不孚众 望”这个词倒是有,是人们根据“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这两个成语新造出来的, 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的意思。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把词语、成语考查合并在一起,考查词语的区别。这个考 点的复习应注意三个方面:1.形或音相近而义不同的,这类词语形或音接近, 但语义却迥然有别,在使用中也很容易混淆,因此误用的比例相当大。如“深孚 众望”与“深负众望”。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投降”与“投诚”。 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如“分头”与“分别”。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 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 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 别多心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 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答案:D。 【解析】A、冒号与破折号用法的区别: ①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若 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应用破折号。 ②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 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③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停顿的时间较长;而用破 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关于分号,《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如下 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因为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同为句中点号,但 停顿时间有长有短。应该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 只有“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分项列举各项如果是分句,自然 可以用分号。在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 得突出,也可以用分号分隔。例如 (1)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为: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硏究 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带领本科学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光明日报》1998.8.5) (2)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王力《诗词格律》) 例(1)列举的各项是并列短语。例(2)列举的各项是名词,前面有序次语。例(1)(2) 各项之间本可用逗号,现在用分号是为了突出各项的性质 A、冒号适用于“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的规定,应用冒号”的规定 是这个选项的迷惑之处,此选项冒号前后的内容不形成总分关系,故冒号宜改为 句号。后半句因“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的规定,分号改逗号。 B、省略号与“等等”重复 C、应该为“怎么了,你?”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在表感叹或祈使 语气的主谓倒装句中,感叹号也在句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 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 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 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 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答案:A. 【解析】B、二对一搭配不当。C、“处于”缺乏宾语,应该在“超负荷运转”后 加“状态”。D.枪支就是武器。联合词组出现从属关系的词语。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www.ywzx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D.《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 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答案:D。 【解析】A、冒号与破折号用法的区别: ① 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若 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应用破折号。 ② 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 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③ 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停顿的时间较长;而用破 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关于分号,《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如下: 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因为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同为句中点号,但 停顿时间有长有短。应该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 只有“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分项列举各项如果是分句,自然 可以用分号。在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 得突出,也可以用分号分隔。例如: (1)特聘教授岗位职责为:讲授本学科核心课程;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 领导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带领本科学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光明日报》1998.8.5) (2)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王力《诗词格律》) 例(1)列举的各项是并列短语。例(2)列举的各项是名词,前面有序次语。例(1)(2) 各项之间本可用逗号,现在用分号是为了突出各项的性质。 A、冒号适用于“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的规定,应用冒号”的规定 是这个选项的迷惑之处,此选项冒号前后的内容不形成总分关系,故冒号宜改为 句号。后半句因“句中没有逗号不能直接用分号”的规定,分号改逗号。 B、省略号与“等等”重复。 C、应该为“怎么了,你?”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在表感叹或祈使 语气的主谓倒装句中,感叹号也在句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 100 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 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 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 1000 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 2300 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D.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 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答案:A. 【解析】B、二对一搭配不当。C、“处于”缺乏宾语,应该在“超负荷运转”后 加“状态”。D.枪支就是武器。联合词组出现从属关系的词语。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 她伤心过度,将自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巴 黎圣母院》) B.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 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家》) C.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 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红楼 梦》) D.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 州来换阿斗。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 回了孙夫人。(《三国演义》) 答案:C 【解析】在第一百一十九回,家人向王夫人报喜时,报信的说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 贾兰中了一百三十名。说贾宝玉遭遇科举考试失败不正确。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化时间 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 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 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 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 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 的基本单元。 ②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 《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 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 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 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 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 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 上一样,循环不已。 ③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 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 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 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 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 承认再生和更新。 ④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 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 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 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www.ywzx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 她伤心过度,将自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巴 黎圣母院》) B.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 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家》) C.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 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红楼 梦》) D.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 州来换阿斗。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 回了孙夫人。(《三国演义》) 答案:C . 【解析】在第一百一十九回,家人向王夫人报喜时,报信的说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 贾兰中了一百三十名。说贾宝玉遭遇科举考试失败不正确。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化时间 ①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 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 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 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 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 260 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 的基本单元。 ②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 《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 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 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 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 4 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 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 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 上一样,循环不已。 ③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 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 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 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 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 承认再生和更新。 ④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 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 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 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⑤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 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 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⑥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 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一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一一所组成 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 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 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 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 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 有删改) 7.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 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 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 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 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B.前一句信息源在第6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4段,文中说“犹太 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 项中说“在· ·基础上形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信息源在第 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 ·从而把我们和原 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 “不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信息源在第6段,选项中说“都可以找到对应”, “都”没有依据。“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判断 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可以判定为错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 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 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 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 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答案:B 【解析】B.信息源在第4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 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了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www.ywzx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⑤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 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 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⑥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 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 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 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 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 12 小时或 24 小时的周 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 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 有删改) 7.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 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 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 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 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B.前一句信息源在第 6 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 4 段,文中说“犹太 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 项中说“在······基础上形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信息源在第 5 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而把我们和原 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 “不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信息源在第 6 段,选项中说 “都可以找到对应”, “都”没有依据。“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判断 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可以判定为错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 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 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 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 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答案:B 【解析】B.信息源在第 4 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 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了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 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 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 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 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答案:D。 【解析】D.“钟表的旋转”说明时间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是循环 模式,并不是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 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 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 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 “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 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 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 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梖弘燕上或时不冠 奀如汲黷见上不冠不见也裳武帐史黷前奏上不冠见黷避帷中使人可基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 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节选自《绯 鉴易知录》卷十三)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答案:D.夺:改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www.ywzx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 ...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 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 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 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 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答案:D。 【解析】D. “钟表的旋转”说明时间表现为 12 小时或 24 小时的周期,是循环 模式,并不是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 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 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 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 “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 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 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 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 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 奏。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 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节选自《纲 鉴易知录》卷十三)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答案:D.夺:改变
【解析】A.比的本义为“并列;并排”,《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如: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矫即假托之意C.“其称文小而其指 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指”同为“旨”通假字,即意 旨,文中就是这个用法。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持节发仓栗以赈之 A 作《师说》以贻之 B.J上贤而释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φ 答案:B.前一个为连词,表因果,翻译成“因而”。后一个连词,表转折,翻译 成“却”。(A.均为介词,表目的C.均为介词,替D.均为介词,在)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 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 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 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 奏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 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 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 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答案: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 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译文: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 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 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 黯所奏之事。 【解析】材料节选自《纲鉴易知录》,这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 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 传播海外。 【参考译文】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 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www.ywzx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解析】A.比的本义为“并列;并排”,《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如: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矫即假托之意 C. “其称文小而其指 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指”同为“旨”通假字,即意 旨,文中就是这个用法。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答案:B.前一个为连词,表因果,翻译成“因而”。后一个连词,表转折,翻译 成“却”。(A.均为介词,表目的 C. 均为介词,替 D. 均为介词,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 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 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 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 奏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 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 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 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答案:C.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 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译文: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 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 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 黯所奏之事。 【解析】材料节选自《纲鉴易知录》,这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 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 传播海外。 【参考译文】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 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
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 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 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 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认为他贤德就 赦免了他的罪。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 三海 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 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庄助又 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 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 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 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 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只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 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 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伩相待。有人劝汲黯说:“皇上 想让群臣全都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 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更 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 平时。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踞厕:坐于床侧。 说,坐在厕屋里)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 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 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 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第II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 答,答案无效。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 译文: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 译文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译文 答案:(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的疑难问题, 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黄庭坚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www.ywzx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 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 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 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认为他贤德就 赦免了他的罪。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 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 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庄助又 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 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 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 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 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只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 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 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有人劝汲黯说:“皇上 想让群臣全都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 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更 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 平时。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踞厕:坐于床侧。 一说,坐在厕屋里)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 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 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 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第 II 卷(共 114 分) 注意事项: 第 II 卷共 4 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 答,答案无效。 四、(28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的疑难问题, 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 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哀景衬哀情 二、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答 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 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注释】(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4) 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 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 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6)是:对,正确。(⑦)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译诗】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 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 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 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 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解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 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岀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 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 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 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 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 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总之,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令到来时,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与杜 牧诗不用典故,也没有浓艳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 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相映成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知人论世之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 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 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 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 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 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 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 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 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 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 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www.ywzx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 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一、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哀景衬哀情。 二、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 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注释】(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4) 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 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 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6)是:对,正确。(7)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杂草。 【译诗】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 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 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 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 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解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 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 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 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 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 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 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总之,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令到来时,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与杜 牧诗不用典故,也没有浓艳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 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相映成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知人论世之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 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 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 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 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 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 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 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 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 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 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