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 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 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性,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 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 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 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 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种 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 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 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 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 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 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 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 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代中国,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 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 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性,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 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 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 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 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 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 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 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 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 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 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 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 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
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 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 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 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 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 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 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 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 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 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 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 独占了这个荣耀 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 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 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
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 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 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 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 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 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 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 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 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 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 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 独占了这个荣耀。 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 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 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
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摘编自 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 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 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 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 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 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 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 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 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 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 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作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 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摘编自 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 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 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 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 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 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 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 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 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 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 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作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 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 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理而民不病。累 转副吏、参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长汘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 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 惑浮言,劾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 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 兵备参议。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 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 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 蒞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以无援于朝也。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 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 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 战。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春命纵火,风顺, 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土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 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诸人见太宗文皇帝皆 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日:“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令剃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 死 (节选自《明史-张春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 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理而民不病。累 转副吏、参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长汪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 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 惑浮言,劾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 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 兵备参议。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 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 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 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以无援于朝也。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 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 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 战。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春命纵火,风顺, 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 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诸人见太宗文皇帝皆 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 令剃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 死。 (节选自《明史-张春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事理而民不病 病:困苦。 B.春等责数之 数:屡次 C.春具揭辩 D.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 逆: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春守职尽忠的一组是( )(3分) ①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②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 ③既入对,帝数称善 ④仍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⑤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 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春才能出众,常常临危受命。永平失守,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曾向皇帝 面陈方略:大凌河之战,他奉命监军奔驰救援,竭忠尽智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治理筹划,兵火之后永平街巷 破败,他尽心安抚百姓,所以被弹劾时,百姓都为他诉冤 张春报效国家,不计荣辱。担任兵备道,他政绩很好但无大的升迁,曾被诬 下狱又获释起用,无论境遇如何,都对国事尽心尽力。 D.张春忠于国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战中,军营被冲,诸军溃败,张春率领 剩余兵众立营再战;被俘后不下跪不剃发,最终守节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 (2)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A.事理而民不病 病:困苦。 B.春等责数之 数:屡次。 C.春具揭辩 具:写。 D.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 战 逆: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张春守职尽忠的一组是( )(3 分) ①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 ②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 ③既入对,帝数称善 ④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⑤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 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春才能出众,常常临危受命。永平失守,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曾向皇帝 面陈方略;大凌河之战,他奉命监军奔驰救援,竭忠尽智。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治理筹划,兵火之后永平街巷 破败,他尽心安抚百姓,所以被弹劾时,百姓都为他诉冤。 C.张春报效国家,不计荣辱。担任兵备道,他政绩很好但无大的升迁,曾被诬 下狱又获释起用,无论境遇如何,都对国事尽心尽力。 D.张春忠于国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战中,军营被冲,诸军溃败,张春率领 剩余兵众立营再战;被俘后不下跪不剃发,最终守节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 (2)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干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8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5分) 9第五句中的“惭”有什么含意?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孟子《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直, 。(周敦 颐《爱莲说》)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8.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5 分) 9.第五句中的“惭”有什么含意?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孟子《生 于忧患 死于安乐》)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直,( )。(周敦 颐《爱莲说》)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 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昋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岀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 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 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 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 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 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 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位红极-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 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 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 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 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 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 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 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 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 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 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 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 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 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 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 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 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 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 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 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 “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 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 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
起了某天灵机—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 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 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岀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 就送给您吧 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 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 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 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 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 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岀亮闪闪的汘珠,只频频点头。唐先 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岀满足 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干奇 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 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 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 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 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 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 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 “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 就送给您吧!” “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 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 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 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 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 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 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 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 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 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 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 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 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 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 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 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 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 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 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 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 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 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都时“谢谢您… 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 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戏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 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 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3)请梳理 小说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6分)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 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 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 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 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 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 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 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 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 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都时“谢谢您…… 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 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戏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 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 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3)请梳理 小说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6 分)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 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星斗其人蔡元培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 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岀清朗和 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 西革命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 读书人刻意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元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 人君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 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 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 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 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 年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 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 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 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 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 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末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 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 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星斗其人蔡元培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 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 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 西革命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 读书人刻意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元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 人君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 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 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 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 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 年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 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 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 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 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 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 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 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