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一中 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诗经·氓》)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 (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李白《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 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 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 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 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 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 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 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 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翼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 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翼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 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选自《后汉书昊祐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iyi):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福建省泉州一中 2010—2011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9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 (《诗经·氓》) (2)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荀子《劝学》) (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 。(李白《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 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 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①。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 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 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 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 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 重相和解。啬夫③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 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 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 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iyi):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为权戚所望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 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听 听:采纳,听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祐品节的一组是(3分)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 ⑤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 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在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 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先闭 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 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遂辞官回乡耕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3分) (2)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2分) (2)本曲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下为权戚所望.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 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听. 听:采纳,听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祐品节的一组是(3 分) ( )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 ⑤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 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在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 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先闭 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 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遂辞官回乡耕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3 分) 译文: (2)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3 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2 分) 答: (2)本曲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日:“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 于心,其生色也啐①然,见于面,盎②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注】①晔:显现。②盎:充溢。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 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 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 光辉 (2)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说得就是性格豪爽的史湘云和宝玉烧烤了鹿肉来 吃,还说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谁知吃了肉、玩射覆酒令喝多了酒竞醉 卧在石头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睡着了嘴里还 嘟嘟嚷嚷地吟诗。(《红楼梦》) B.“佩瑶!——你怎么?——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荪甫似乎努力抑制着愤怒 的爆发,冷冷地说。吴荪甫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但是上海的报纸以 很短的篇幅登载了双桥镇失陷的消息。早晨的餐桌旁,他向妻子诉说他的痛心与忿 恨。(《子夜》) C.“梅表姐,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 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绐自己争回来。”这是 梅表姐从省城回来去觉新家时觉慧说的话,他还劝梅表姐多看书,他以为新书可以 解决一切的问题。(《家》) D.“跃马过檀溪”的是刘备,“威震逍遥津”的是张辽,“百骑劫魏营”的是甘宁,“抬榇决 死战”的是许褚,“拔矢啖睛”的是夏侯惇。(《三国演义》) E.听说关羽在东吴被害,张飞立即起兵报仇。因为丧兄心痛,他经常醉酒并随意打骂 军士。末将范疆、张达无故被鞭打,心生怨恨,就趁张飞熟睡之际将他杀死,投奔 东吴去了
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6 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 分) 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 于心,其生色也睟①然,见于面,盎②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注】①睟:显现。②盎:充溢。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 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 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 光辉。 (2)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二)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 A.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说得就是性格豪爽的史湘云和宝玉烧烤了鹿肉来 吃,还说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谁知吃了肉、玩射覆酒令喝多了酒竟醉 卧在石头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睡着了嘴里还 嘟嘟嚷嚷地吟诗。(《红楼梦》) B.“佩瑶!——你怎么?——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荪甫似乎努力抑制着愤怒 的爆发,冷冷地说。吴荪甫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但是上海的报纸以 很短的篇幅登载了双桥镇失陷的消息。早晨的餐桌旁,他向妻子诉说他的痛心与忿 恨。(《子夜》) C.“梅表姐,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 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给自己争回来。”这是 梅表姐从省城回来去觉新家时觉慧说的话,他还劝梅表姐多看书,他以为新书可以 解决一切的问题。(《家》) D.“跃马过檀溪”的是刘备,“威震逍遥津”的是张辽,“百骑劫魏营”的是甘宁,“抬榇决 死战”的是许褚,“拔矢啖睛”的是夏侯惇。(《三国演义》) E.听说关羽在东吴被害,张飞立即起兵报仇。因为丧兄心痛,他经常醉酒并随意打骂 军士。末将范疆、张达无故被鞭打,心生怨恨,就趁张飞熟睡之际将他杀死,投奔 东吴去了
9.简述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不想那丫鬟却说,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宝玉”,便是 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 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这丫鬟是谁?请简述事情的经过。(《红楼梦》) (2)简述吕蒙“白衣渡江”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拯救地球和人类 马蒂娜·贝蒂一库索 在几十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45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是脆弱的,我们的 生活方式是不会长久的。全世界专家们的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的发展模式与地球资 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除了今天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之外,还有那些生命必需 的资源——首先是淡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更不用说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 消失的原始森林,随之起消失的不仅是整个动植物群落,还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 再加上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影响,它们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洪水、酷暑、 暴风雨.而这些仅仅是开始,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蔓延到各大洲。随着崛起的发展 中国家打算采纳跟我们一样的消费方式,我们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这种过度开发将不会惠及所有人。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中有3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 足2美元。人们因为石油、水和捕鱼而发生冲突…只要存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 冲突就不可避免。到2050年,有80~120亿人生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要迎接这样 的挑战: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改变发 展的方向是唯的机会。这是一场人文主义斗争,涉及人类的未来。在此背后,有一个涉及 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和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进步的方向在哪里?更多的 消费还是更合理的消费更多的生产还是更合理的生产?“拥有更重要还是“存在更重要我
9.简述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 (1)不想那丫鬟却说,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宝玉”,便是 “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 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这丫鬟是谁?请简述事情的经过。(《红楼梦》) (2)简述吕蒙“白衣渡江”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 ( )题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0~12 题。 拯救地球和人类 马蒂娜·贝蒂一库索 在几十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 45 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是脆弱的,我们的 生活方式是不会长久的。全世界专家们的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的发展模式与地球资 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除了今天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之外,还有那些生命必需 的资源——首先是淡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更不用说以每年 l 600 万公顷的速度 消失的原始森林,随之一起消失的不仅是整个动植物群落,还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 再加上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影响,它们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洪水、酷暑、 暴风雨……而这些仅仅是开始,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蔓延到各大洲。随着崛起的发展 中国家打算采纳跟我们一样的消费方式,我们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这种过度开发将不会惠及所有人。今天,地球上的 60 亿人中有 30 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 足 2 美元。人们因为石油、水和捕鱼而发生冲突……只要存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 冲突就不可避免。到 2050 年,有 80~120 亿人生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要迎接这样 的挑战: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改变发 展的方向是唯一的机会。这是一场人文主义斗争,涉及人类的未来。在此背后,有一个涉及 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和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进步的方向在哪里?更多的 消费还是更合理的消费?更多的生产还是更合理的生产?“拥有”更重要还是“存在”更重要?我
们要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在20世纪70 年代经济学家、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持续发展和资源有限的地球之间的协调性 有些人主张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洧些人寻找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 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产生。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 它被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这一概念得以推广。它涉及面很广,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不足, 它可让人放心,又可促进广泛团结。今天,没有一份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不提到可 持续发展”。但人们是否明白它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呢?人们是否真正抓住了关键问题呢? 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一表达方式应用广泛,但实际行动鮮有变化。 运用这一概念确实是最简单的事情。而且,富裕国家的人民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 变都想象成被剥夺。老布什就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议”!我们应当进入一个有节制 的社会,而不是被剥夺的社会。我们应该摆脱这种浪费文化。如果知道有超过10亿的人喝 不上饮用水,人们是否还能容忍农业消耗我们用水总量的72%,而实际上作物只需要非常 少的水呢?为什么要容忍我们购买的产品有五六层包装呢?人们的行为肯定要逐步改变。只不 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各方人士——政治家、工业家、研究者和公民都动员起 来。要合理采集资源,合理消费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公平分配资源…….总之,这个社会 需要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选自法国《费加罗杂志》) 10.直接体现“我们的发展模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暂时还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包括淡水在内的其 他生命必需的资源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B.原始森林以每年l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动植物群落。 C.作为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一原始森林的消失,导致了洪水、酷暑、暴风雨等 灾害和全球气候变暖 D.我们的生活方式打乱了脆弱的地球用45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人类陷入了 场全球困境 11.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准备迎接怎样的挑战?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们要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学家、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持续发展和资源有限的地球之间的协调性。 有些人主张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有些人寻找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 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产生。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 它被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这一概念得以推广。它涉及面很广,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不足, 它可让人放心,又可促进广泛团结。今天,没有一份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不提到“可 持续发展”。但人们是否明白它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呢?人们是否真正抓住了关键问题呢? 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一表达方式应用广泛,但实际行动鲜有变化。 运用这一概念确实是最简单的事情。而且,富裕国家的人民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 变都想象成被剥夺。老布什就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议”!我们应当进入一个有节制 的社会,而不是被剥夺的社会。我们应该摆脱这种浪费文化。如果知道有超过 10 亿的人喝 不上饮用水,人们是否还能容忍农业消耗我们用水总量的 72%,而实际上作物只需要非常 少的水呢?为什么要容忍我们购买的产品有五六层包装呢?人们的行为肯定要逐步改变。只不 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各方人士——政治家、工业家、研究者和公民都动员起 来。要合理采集资源,合理消费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公平分配资源……总之,这个社会 需要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选自法国《费加罗杂志》) 10.直接体现“我们的发展模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一项是(3 分) ( ) A.只有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暂时还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包括淡水在内的其 他生命必需的资源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B.原始森林以每年 l 600 万公顷的速度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动植物群落。 C.作为抵御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原始森林的消失,导致了洪水、酷暑、暴风雨等 灾害和全球气候变暖。 D.我们的生活方式打乱了脆弱的地球用 45 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人类陷入了一 场全球困境。 11.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准备迎接怎样的挑战?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
A.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 B.改变发展的方向,即消除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避免因此产生的冲突。 C.解决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哲学问题:明确人类进步发展的方向,消费和生产的合理 安排等问题。 D.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1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目前人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地球资源濒临枯竭,只有改变这种 方式才能避免这样的后果发生 B.尽管所有的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都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但是,都没有 采取实际行动。 C.富裕国家比如美国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变想象成被剥夺,因此,要改变现状, 需要有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D.人们没有真正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明白“可持续发展”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 增长。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①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岀现的蓬蓬骆驼刺、 株株胡杨树和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②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120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 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 旧日的老爷汽车。 ③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 量不足三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三千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象的环境里,我所欹慕的 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1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 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④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 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⑤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毎枝毎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
A.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 B.改变发展的方向,即消除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避免因此产生的冲突。 C.解决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哲学问题:明确人类进步发展的方向,消费和生产的合理 安排等问题。 D.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1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目前人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地球资源濒临枯竭,只有改变这种 方式才能避免这样的后果发生。 B.尽管所有的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都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但是,都没有 采取实际行动。 C.富裕国家比如美国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变想象成被剥夺,因此,要改变现状, 需要有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D.人们没有真正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明白“可持续发展”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 增长。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15 题。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①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 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②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 120 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 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 旧的老爷汽车。 ③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 量不足三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三千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象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 “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 l200 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 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④“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 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⑤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
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 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⑥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干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 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孑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 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桠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 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 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 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容。人类 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ˆ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 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 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在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 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⑦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⑧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 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 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 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 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 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杄、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形的。它 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 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 ⑨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
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 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⑥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 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 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桠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 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 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 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容。人类 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 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 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在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 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⑦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⑧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 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 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 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 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 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形的。它 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 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 ⑨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
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看,则那些沙丘全是秃 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 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进行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 德。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干亩胡杨林的身旁,又 有一丛丛红柳成长起来 ⑩红柳不是花,但每一丛的上半截,均呈紫红色,远望,如一顶页紫红漂亮的花冠,点 缀美化着这灼烤人肤的戈壁滩。 ⑩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 人生世界。人的生命不长,也就是那么一段外出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像红柳那样,永不放弃, 人生在艰苦的逆境中也能增添无限风光与意义。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但却生长着骆驼刺、胡杨树和红柳,可见 这三种植物生命力之顽强。 B.作者在第⑤段中综合运用了拟人、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骆驼刺的坚挺、毫不 屈服,表达自己对骆驼刺的敬仰、赞美之情。 C.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本是安静的植物,但作者却赋予它们以动态美,可见作者 对它们的喜爱程度之深。 D.作者在文中重点描写了红柳木,因为红柳木与其他两种植物相比,生命力更顽强 更值得人类学习。 E.纵观全文,语言运用准确、生动,句式变化多样是本文一个重要特色,这反映出作 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对大自然观察之细致 14.文章第①段和第③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15.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 巨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人生世界”,“一种巨大的力量”指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生 命的认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15题
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看,则那些沙丘全是秃 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 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进行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 德。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千亩胡杨林的身旁,又 有一丛丛红柳成长起来。 ⑩红柳不是花,但每一丛的上半截,均呈紫红色,远望,如一顶顶紫红漂亮的花冠,点 缀美化着这灼烤人肤的戈壁滩。 ⑩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 人生世界。人的生命不长,也就是那么一段外出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像红柳那样,永不放弃, 人生在艰苦的逆境中也能增添无限风光与意义。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但却生长着骆驼刺、胡杨树和红柳,可见 这三种植物生命力之顽强。 B.作者在第⑤段中综合运用了拟人、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骆驼刺的坚挺、毫不 屈服,表达自己对骆驼刺的敬仰、赞美之情。 C.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本是安静的植物,但作者却赋予它们以动态美,可见作者 对它们的喜爱程度之深。 D.作者在文中重点描写了红柳木,因为红柳木与其他两种植物相比,生命力更顽强, 更值得人类学习。 E.纵观全文,语言运用准确、生动,句式变化多样是本文一个重要特色,这反映出作 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对大自然观察之细致。 14.文章第①段和第③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15.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 巨大的力量注入了我的人生世界”,“一种巨大的力量”指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生 命的认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15 题
追忆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 l1月1日凌晨,凄厉刺骨的雨夹雪笼罩京城.这是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有人说, 这场不期而至的初雪,是为一位老者的逝去而下的。“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 那些官的待遇,我-样也不想要。ˆ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地位的不屑。“我姓钱,但是我不爱 钱。这是钱学森对金钱与利益的鄙薄。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拒绝的人不多,钱学森拒 了很多虚名浮利,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就在冬雪降临的前一天,这位98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溘然离世,走完他辉煌的-生。据 说他走得平和安静,一如他生前的低调内敛。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 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说这话的是1950年的一位美国海军次长 1935年赴美留学的钱学森,36岁已成为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被视为当时世界一流的 火箭专家,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硏制开发 工作。而他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得知钱学森 要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方阻挠甚至强行逑捕他。此后,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l名美国飞 行员战俘,才换回了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白手起家造导弹,从零开始教徒弟,在火箭导 弹、控制科学、应用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岀来的系统科学方法去解读社 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个天性害羞、内向,才智过人,只想一辈孑安分守 己做硏究的科学家”,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他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 禁区。 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而说起来,钱家是依照继 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的,“学”是辈分,至于名字森”,繁茂之意。并无特殊含 义,最初曾用林。不过,“学森ˆ的谐音是“学深”,倒是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而家庭对他
追忆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 11 月 1 日凌晨,凄厉刺骨的雨夹雪笼罩京城.这是 22 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有人说, 这场不期而至的初雪,是为一位老者的逝去而下的。“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 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地位的不屑。“我姓钱,但是我不爱 钱。”这是钱学森对金钱与利益的鄙薄。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拒绝的人不多,钱学森拒绝 了很多虚名浮利,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就在冬雪降临的前一天,这位 98 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溘然离世,走完他辉煌的一生。据 说他走得平和安静,一如他生前的低调内敛。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 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说这话的是 l950 年的一位美国海军次长。 1935 年赴美留学的钱学森,36 岁已成为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被视为当时世界一流的 火箭专家,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 工作。而他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得知钱学森 要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方阻挠甚至强行逮捕他。此后,中国政府提前释放 11 名美国飞 行员战俘,才换回了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白手起家造导弹,从零开始教徒弟,在火箭导 弹、控制科学、应用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方法,去解读社 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个“天性害羞、内向,才智过人,只想一辈子安分守 己做研究的科学家”,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他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 禁区。 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而说起来,钱家是依照“继 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的,“学”是辈分,至于名字“森”,繁茂之意。并无特殊含 义,最初曾用“林”。不过,“学森”的谐音是“学深”,倒是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而家庭对他
成长的影响也可谓深远 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当代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均岀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 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家族的辉煌触动着钱学森。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既 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亦是新中国文史专家,他对钱学森要求极其严格。而钱学森的岳父 蒋百里,更是著名军事教育家,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钱学森与夫人蒋英 长达一个甲子的婚恋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 钱家和蒋家乃世交。蒋百里有五朵金花”,而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便恳求蒋家 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从此蒋英改名ˆ钱学英”,并与奶妈-起住进了钱 家。钱学森和钱学英还曾起合唱《燕双飞》,博得两家的喝彩。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 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1947年,钱学森回国,深情打动蒋英,两人心有 灵犀,在上海结为连理,之后共赴美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之际, 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5年之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吹竹笛, 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在蒋英的关怀劝慰下,含冤忍怒的钱 学森很快用意志战胜了自己,他安下心来,开始埋头著述。一册《工程控制论》和册《物 理力学讲义》,便是蒋英与钱学森贫贱不弃,生死相依的笃爱深情的结晶。钱学森生前也承 认从妻子的艺术知识中他获得了很多科学研究的灵感。 从44岁回国到98岁去世,半个多世纪里,钱学森备受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尊崇:新中国 成立早期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引进这位海归”;毛泽东邀请他参加生日宴会,并特意安排他坐 到自己的身边;邓小平每每论及科学技术都不忘提及钱学森的名字;江泽民授予他的这位上 海交通大学的学长“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ˆ荣誉称号;胡锦涛亲自登门到家中给他拜年;温家 宝更是像朋友串门一样连年去看望他,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前的86天。正是这样的尊重与 关怀为这位科学巨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成长的影响也可谓深远。 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当代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均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 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家族的辉煌触动着钱学森。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既 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亦是新中国文史专家,他对钱学森要求极其严格。而钱学森的岳父 蒋百里,更是著名军事教育家,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钱学森与夫人蒋英 长达一个甲子的婚恋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 钱家和蒋家乃世交。蒋百里有“五朵金花”,而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便恳求蒋家 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 家。钱学森和“钱学英”还曾一起合唱《燕双飞》,博得两家的喝彩。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 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1947 年,钱学森回国,深情打动蒋英,两人心有 灵犀,在上海结为连理,之后共赴美国。1950 年 8 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之际, 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 5 年之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吹竹笛, 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在蒋英的关怀劝慰下,含冤忍怒的钱 学森很快用意志战胜了自己,他安下心来,开始埋头著述。一册《工程控制论》和一册《物 理力学讲义》,便是蒋英与钱学森贫贱不弃,生死相依的笃爱深情的结晶。钱学森生前也承 认从妻子的艺术知识中他获得了很多科学研究的灵感。 从 44 岁回国到 98 岁去世,半个多世纪里,钱学森备受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尊崇:新中国 成立早期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引进这位“海归”;毛泽东邀请他参加生日宴会,并特意安排他坐 到自己的身边;邓小平每每论及科学技术都不忘提及钱学森的名字;江泽民授予他的这位上 海交通大学的学长“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胡锦涛亲自登门到家中给他拜年;温家 宝更是像朋友串门一样连年去看望他,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前的 86 天。正是这样的尊重与 关怀为这位科学巨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