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适应性练习卷 语文试题 出卷人:高三备课组2009年5月 (本试卷分六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谷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完成,每横线上填一句,共6分)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瓦缝参差,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跋而望矣 (《荀子·劝学》) (4)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诗经·氓》) (5)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 (屈原《离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15分) 就亭记(清)施闰章 ①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1]地故硗啬, 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2]也。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 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 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谓就其地而不劳也
1 泉州实验中学 2009 届高三适应性练习卷 语 文 试 题 出卷人:高三备课组 2009 年 5 月 (本试卷分六大题,共 12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 (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完成,每横线上填一句,共 6 分)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 (《荀子·劝学》) (4)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诗经·氓》) (5)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6) ,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 。 (屈原《离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4 题。(15 分) 就亭记 (清)施闰章 ①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1]地故硗啬, 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2]也。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 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 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谓就其地而不劳也
②古之十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 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③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阒焉若穷山荒野。予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 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盘礴[3]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 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亭焉,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 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莫不变气象、穷姸巧,戛胸拂睫,辐辏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 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④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 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注解】[1]临江:今江西清江,时施闰章以江西参议驻此。[2]阁皂:山名,在临江 [3]盘礴:即箕坐,叉开腿坐,此指不拘礼仪。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 引领:伸长脖子 B、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 餍:厌恶,讨厌 C、厥位东南,日月先至。 厥:其,指就亭 莫不变气象、穷妍巧 穷:极、尽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从游观之地难得引出建就亭之意,接着写就亭周围的形势,建筑的经过和取名的原因 B、文章布局平稳而有变化。第二段没有紧续第一段来写登临就亭所见之景以及游观之乐,而是宕开 笔,泛论士大夫寄情山水之难,来反衬下文自己得自就亭的山水之乐。 C、最后一段是第三段意思的补充和深化,以谦逊之语结束,委婉而有余韵。 D、本文描述生动形象,议论深刻独到,体现出奔放而不失含蓄、华丽而不失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古 代“记”类文中的佳作。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9分) (1)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 (2)予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 3)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2 ②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 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③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阒焉若穷山荒野。予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 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盘礴[3]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 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亭焉,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 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莫不变气象、穷妍巧,戛胸拂睫,辐辏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 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④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 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注解】[1]临江:今江西清江,时施闰章以江西参议驻此。[2]阁皂:山名,在临江。 [3]盘礴:即箕坐,叉开腿坐,此指不拘礼仪。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 引领:伸长脖子 B、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 餍:厌恶,讨厌 C、厥.位东南,日月先至。 厥:其,指就亭 D、莫不变气象、穷.妍巧 穷:极、尽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第一段从游观之地难得引出建就亭之意,接着写就亭周围的形势,建筑的经过和取名的原因。 B、文章布局平稳而有变化。第二段没有紧续第一段来写登临就亭所见之景以及游观之乐,而是宕开 一笔,泛论士大夫寄情山水之难,来反衬下文自己得自就亭的山水之乐。 C、最后一段是第三段意思的补充和深化,以谦逊之语结束,委婉而有余韵。 D、本文描述生动形象,议论深刻独到,体现出奔放而不失含蓄、华丽而不失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古 代“记”类文中的佳作。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1)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 (2)予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 (3)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6分)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浄,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2)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 (3)兰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中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 雌风"之语 5、(1)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 (2)清代文学家刘煕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 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片哪些方面?(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四)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根据陪审员的决定得出的结论是:玛丝洛娃没有盗窃,没有抢劫,却无缘无故毒死了一个人。庭长认 为这结论很荒唐,但严厉的法官一定要判玛丝洛娃有罪,庭长怕耽误约会,便匆忙结案。最后法庭宣判玛 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复活》) B.堂吉诃德在路上遇见一辆运载狮子的车辆,他想与狮子较量一番,便用长枪挑开笼门,但这匹体格雄 壮的狮子对他的冒犯满不在乎,不但没有冲出狮笼,反而掉转身子,慢吞吞、懒洋洋地又躺下了。堂吉诃 德在管狮人的假意夸奖之下自以为得胜,并要求管狮人见到国王时,一定要把这件英勇的事迹禀报给国王。 还说:“假如陛下问这是谁的英雄事迹,你就告诉他是狮子骑士的……”(《堂吉诃德》) C.葛朗台的弟弟让儿子夏尔带给葛朗台一封诀别信,大致意思如下: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 人世:我欠了近四百万的债,无力偿还;只是查理这可怜的孩子,他已经无家可归,你应当帮助我。这封 诀别信使葛朗台一夜没睡好,弟弟的死没给他多大震动,他只是气恼地想:“亏我兄弟想得出来,把儿子 送给我。我可没钱给他。(《欧也妮·葛朗台》)
3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6 分)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 (2)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 (3)兰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中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 雌风"之语。 5、(1)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 (2)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 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片哪些方面?(3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四)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 )( )(5 分) A.根据陪审员的决定得出的结论是:玛丝洛娃没有盗窃,没有抢劫,却无缘无故毒死了一个人。庭长认 为这结论很荒唐,但严厉的法官一定要判玛丝洛娃有罪,庭长怕耽误约会,便匆忙结案。最后法庭宣判玛 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复活》) B.堂吉诃德在路上遇见一辆运载狮子的车辆,他想与狮子较量—番,便用长枪挑开笼门,但这匹体格雄 壮的狮子对他的冒犯满不在乎,不但没有冲出狮笼,反而掉转身子,慢吞吞、懒洋洋地又躺下了。堂吉诃 德在管狮人的假意夸奖之下自以为得胜,并要求管狮人见到国王时,一定要把这件英勇的事迹禀报给国王。 还说: “假如陛下问这是谁的英雄事迹,你就告诉他是狮子骑士的……” (《堂吉诃德》) C.葛朗台的弟弟让儿子夏尔带给葛朗台一封诀别信,大致意思如下: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 人世;我欠了近四百万的债,无力偿还;只是查理这可怜的孩子,他已经无家可归,你应当帮助我。这封 诀别信使葛朗台一夜没睡好,弟弟的死没给他多大震动,他只是气恼地想:“亏我兄弟想得出来,把儿子 送给我。我可没钱给他。(《欧也妮·葛朗台》)
D.在工潮复起时,屠维岳设置了反间计,让吴荪甫假令开除姚金风,提升出卖姚金凤的女工薛宝珠,女 工们觉得姚金风是被冤枉的,转而拥护姚金凤,而后吴荪甫假意收回开除成命并给女工们放假一天作为让 步,平息了工潮。(《子夜》) E.大观园里出现了代表男欢女爱的绣春囊,引起王夫人的震惊,决定抄检大观园。园中各房都担惊受怕, 当抄到宝玉的丫头晴雯时,晴雯一怒之下打了王善保家一耳光以示反抗:抄到迎春的丫头司棋时,发现了 她与表弟潘又安的情书,司棋又羞愧又畏惧但仍极力辩解,最后晴雯、司棋都被逐出贾府。(《红楼梦》)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我可不愿意这魔鬼般的人再来找我。”甘果瓦想。于是他追上了堂·克洛德说:“等一等呀 副主教先生!你对那位姑娘一—也就是我的妻子—一关心,那挺好呀。你想出了一个妙计,把她救出圣母 院,可是你的那个计划对我绝对不适用。我刚才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假若我有办法不让自己的脖子给活结 套住也能把她救出来,你说怎样?” 《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想出的妙计是什么?而甘果瓦又有什么好主意?请简要概述。 (2)“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子弟尽低头。”这副对联道出关羽一生中最得 意的两件事。请简述“单刀会鲁肃”的情节 《三国演义》 择第 (五)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 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 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注释】①运:转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选段看,孟子是反对攻伐燕国的,他认为会造成“水益深,火益热”的后果 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看燕国人民的态度,做事情要尊重人民的意愿。 、文中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宣王的问题 (2)结合下面选段,请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的战争观有何异同?(3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4 D.在工潮复起时,屠维岳设置了反间计,让吴荪甫假令开除姚金风,提升出卖姚金凤的女工薛宝珠,女 工们觉得姚金风是被冤枉的,转而拥护姚金凤,而后吴荪甫假意收回开除成命并给女工们放假一天作为让 步,平息了工潮。(《子夜》) E.大观园里出现了代表男欢女爱的绣春囊,引起王夫人的震惊,决定抄检大观园。园中各房都担惊受怕, 当抄到宝玉的丫头晴雯时,晴雯一怒之下打了王善保家一耳光以示反抗;抄到迎春的丫头司棋时,发现了 她与表弟潘又安的情书,司棋又羞愧又畏惧但仍极力辩解,最后晴雯、司棋都被逐出贾府。 (《红楼梦》)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 100 字左右)(5 分) (1)“我可不愿意这魔鬼般的人再来找我。”甘果瓦想。于是他追上了堂·克洛德说: “等一等呀, 副主教先生!你对那位姑娘——也就是我的妻子——关心,那挺好呀。你想出了一个妙计,把她救出圣母 院,可是你的那个计划对我绝对不适用。我刚才想到了—个好主意。假若我有办法不让自己的脖子给活结 套住也能把她救出来,你说怎样?”—— 《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想出的妙计是什么?而甘果瓦又有什么好主意?请简要概述。 (2)“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子弟尽低头。”这副对联道出关羽一生中最得 意的两件事。请简述“单刀会鲁肃”的情节。——《三国演义》 选择第( )题 (五)文化经典阅读(6 分) 8.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 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 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 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注释】①运:转。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选段看,孟子是反对攻伐燕国的,他认为会造成“水益深,火益热”的后果。 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看燕国人民的态度,做事情要尊重人民的意愿。 D、文中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宣王的问题。 (2)结合下面选段,请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的战争观有何异同?(3 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论沉思 泰戈尔 ①我们只有通过沉思,才能认识最高深的真理,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静在沉思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 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合 ②因此,只有通过沉思,让我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 才能变得真实 ③让我在这里为你们引用一段在印度经常被引用的有关沉思的话吧: ④“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 ⑤“创造者”这个词的含意由于经常使用而变得庸俗了。只有当你把广漠的宇宙整个带进你直觉的视 野之时,你才能说,神从他那无限的创造力中创造了这个世界。但神创造世界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 每时每刻连续不断的创造 ⑥所有这一切表明了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它不像万有引力定律,也不像我不能崇拜或不能认同的 某些抽象物。但这段话说的力量是“值得敬慕的”,它认可了我的崇拜,因为它属于一个至上者,它不是 个单纯的抽象 ⑦这个力量体现在哪里? ⑧一方面,它是大地、天空、星河;另一方面,它是我们的意识。, ⑨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倘若在它的源 泉和中心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⑩神的力量‘经进发就向前奔涌,它既是我们的意识,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识。它的分裂往往是我们自 己造成的,而实际上,创造的这两个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D因此,沉思意味着我的意识和外部广漠的世界的合一。那么,这种统一在何处呢? 0D在那伟大的力量之中,在发射出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意识的伟大力量之中 03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040这就是我们引用的有关沉思的精义,我们要用心记住这话一一反复地背诵它,直到我们的心灵安定 下来,排除一切迷乱杂念为止。这里没有损失,没有畏惧,没有要我们忍受的痛苦一一我们与别人的关系 变得单纯、自然—一我们变得自由了。沉思—一就是去领悟真理,去生活,去运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 们的存在。 ①5让我再告诉你们有关的另一段话,那是在我们的学校里,孩子们沉思和每日祈祷时所使用的一段话 06“给我们意识,让我们在其中顿悟一一你是我们的父亲
5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三、现代文阅读(12 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论 沉 思 泰戈尔 ①我们只有通过沉思,才能认识最高深的真理,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静在沉思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 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合一。 ②因此,只有通过沉思,让我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 才能变得真实。 ③让我在这里为你们引用一段在印度经常被引用的有关沉思的话吧: ④“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 ⑤“创造者”这个词的含意由于经常使用而变得庸俗了。只有当你把广漠的宇宙整个带进你直觉的视 野之时,你才能说,神从他那无限的创造力中创造了这个世界。但神创造世界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 每时每刻连续不断的创造。 ⑥所有这一切表明了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它不像万有引力定律,也不像我不能崇拜或不能认同的 某些抽象物。但这段话说的力量是“值得敬慕的”,它认可了我的崇拜,因为它属于一个至上者,它不是 一个单纯的抽象。 ⑦这个力量体现在哪里? ⑧一方面,它是大地、天空、星河;另一方面,它是我们的意识。 , ⑨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倘若在它的源 泉和中心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⑩神的力量‘经进发就向前奔涌,它既是我们的意识,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识。它的分裂往往是我们自 己造成的,而实际上,创造的这两个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⑾因此,沉思意味着我的意识和外部广漠的世界的合一。那么,这种统一在何处呢? ⑿在那伟大的力量之中,在发射出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意识的伟大力量之中。 ⒀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⒁这就是我们引用的有关沉思的精义,我们要用心记住这话——反复地背诵它,直到我们的心灵安定 下来,排除一切迷乱杂念为止。这里没有损失,没有畏惧,没有要我们忍受的痛苦——我们与别人的关系 变得单纯、自然——我们变得自由了。沉思——就是去领悟真理,去生活,去运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 们的存在。 ⒂让我再告诉你们有关的另一段话,那是在我们的学校里,孩子们沉思和每日祈祷时所使用的一段话: ⒃“给我们意识,让我们在其中顿悟——你是我们的父亲
①D然而,这个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原因。因 此,我们祈求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实现这一真理,我们祈求能够这样去做 ⑩8当我们完全实现了这个伟大真理,那么,我的生命将以它的谦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拜的温馨 中去表达它自己的真理 09我们在祈祷中有时虽然没有用我们的全部心思去充分认识所用的词语,而只是机械地说出它们的发 音,然而它们使我们得到满足。“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词 (20因此,在我们的沉思中必须更深刻地理解“父亲”这个词的意义,以使我们的心灵处于它真实的和 谐之中。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沉思能够让人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只有沉思才能“认识最高的真理” 沉思意味着自我意识和外部广漠世界的合一。 B、作者认为,由于自我和世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意识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沉思就是要弃 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C、作者在文中前后引用了印度有关“沉思”的两句话,并围绕这两句话展开分析,挖掘出“沉思 的精义所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存在的思考。 D、作者在文章第(17)(1两段连续使用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的内涵相同 本文是泰戈尔哲理散文的代表作。全文篇幅短小,但微言大义,简洁的语言中蕴涵这深刻的哲理, 体现了泰戈尔认识的深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 10、文章结尾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什么?(3分) 11.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沉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七)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5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①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一一嵩阳书院 ②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③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 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④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 宿命
6 ⒄然而,这个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原因。因 此,我们祈求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实现这一真理,我们祈求能够这样去做。 ⒅当我们完全实现了这个伟大真理,那么,我的生命将以它的谦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拜的温馨 中去表达它自己的真理。 ⒆我们在祈祷中有时虽然没有用我们的全部心思去充分认识所用的词语,而只是机械地说出它们的发 音,然而它们使我们得到满足。“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词。 (20)因此,在我们的沉思中必须更深刻地理解“父亲”这个词的意义,以使我们的心灵处于它真实的和 谐之中。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 分)( )( ) A、作者认为沉思能够让人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只有沉思才能“认识最高的真理”; 沉思意味着自我意识和外部广漠世界的合一。 B、作者认为,由于自我和世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意识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沉思就是要弃 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C、作者在文中前后引用了印度有关“沉思”的两句话,并围绕这两句话展开分析,挖掘出“沉思” 的精义所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存在的思考。 D、作者在文章第(17)(18)两段连续使用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的内涵相同。 E、本文是泰戈尔哲理散文的代表作。全文篇幅短小,但微言大义,简洁的语言中蕴涵这深刻的哲理, 体现了泰戈尔认识的深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 10、文章结尾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什么?(3 分) 11.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沉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 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七)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15 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①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②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③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 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④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 宿命
⑤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 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 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 莫及 ⑥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⑦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 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 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 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⑧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 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⑨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 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 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 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⑩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 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 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 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D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 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 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0D“介绍”又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 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也以学生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论辩式, 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3令人再次怦然心动的还有后面一条: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的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 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 α我一改往常对一些花花绿绿景地中的道具不屑一顾的习惯,特别有兴味地坐在了那张古朴而漆色斑 驳两头翘卷的讲案后面,坐在那把同样古朴的木椅上,遥忆着自己的做学生年代和当教师年代。 5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的一刻间,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剌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
7 ⑤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 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 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 莫及。 ⑥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⑦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 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 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 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⑧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 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⑨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 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 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 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⑩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 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 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 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⑾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 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 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⑿“介绍”又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 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也以学生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论辩式, 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⒀令人再次怦然心动的还有后面一条: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的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 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 ⒁我一改往常对一些花花绿绿景地中的道具不屑一顾的习惯,特别有兴味地坐在了那张古朴而漆色斑 驳两头翘卷的讲案后面,坐在那把同样古朴的木椅上,遥忆着自己的做学生年代和当教师年代。 ⒂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的一刻间,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 集。 ⒃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
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一一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一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 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 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 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⑩⑧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⑩⑨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 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 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1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标题是“寂寞书院冷”,“冷”包括的内涵有三点:一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寒冷。二 是书院历史底蕴浅,风景不够优美,因此不能吸引游客的到来,显得清冷。三是看到书院如此孤寂、清冷 作者感到心冷。 B.在文中作者描写了书院中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意在表明,古柏越时千年,虽遭大雷击劈却临绝不 毙,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古柏是书院的最佳伴侣它见证了书院的兴衰,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 教育精神的象征 C.在文中第⑤段,作者写到了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 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无奈与不平之情 D.文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去少林寺的人,虽然都不是习武之人或佛教徒,但是对少林武术或 佛教仍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在现实中仍能积极追求佛学或武术精神的人的赞 美之情 本文巧用修辞,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壁立千丈的嵩山,依稀可辨的荒草小 径和古意森森的汉柏,而后在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书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静思之后心中的 释然 13、文章第⑧段写道“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 下的根”是指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4分 14.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请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传承“书院文化”。(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
8 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⒄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 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 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 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⒅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⒆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 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 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1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标题是“寂寞书院冷”,“冷”包括的内涵有三点:一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寒冷。二 是书院历史底蕴浅,风景不够优美,因此不能吸引游客的到来,显得清冷。三是看到书院如此孤寂、清冷 作者感到心冷..。 B.在文中作者描写了书院中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意在表明,古柏越时千年,虽遭大雷击劈却临绝不 毙,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古柏是书院的最佳伴侣它见证了书院的兴衰,是书院所传承的历史文化和 教育精神的象征。 C.在文中第⑤段,作者写到了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 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无奈与不平之情。 D.文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去少林寺的人,虽然都不是习武之人或佛教徒,但是对少林武术或 佛教仍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在现实中仍能积极追求佛学或武术精神的人的赞 美之情。 E.本文巧用修辞,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壁立千丈的嵩山 ,依稀可辨的荒草小 径和古意森森的汉柏,而后在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书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静思之后心中的 释然。 13、文章第⑧段写道“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 下的根”是指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4 分) 14.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请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传承“书院文化”。(6 分) (乙) 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2—14 题
师不朽: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110周年 ①我认识苦禅先生的时候,他已年逾古稀。当时正值“文革”中期,经历过抄家、批斗、住“牛棚”、 下“干校”的种种磨难,劫后余生的苦禅老人回到北京,在中央美院的传达室负责分发报纸、接听电话 真正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一代国画大师竟沦为这等处境。一个星期天,我陪同我家先生王为政和 他的同学吴传麟,到煤渣胡同美院宿舍去看望苦禅先生。苦老白发苍苍,穿一件棉涤混纺的灰色短袖上衣, 很旧了,前胸后背都是汗迹。但简朴的装束却掩盖不了老人的气宇轩昂,谈笑自若,毫无悲苦之态,更不 像某些人在失势时那样自卑自贱,因此令人肃然起敬。 ②那时,苦老的夫人和子女都被发配外地,他孤身在京,衣食无人照料,困难可想而知。他本不会做 饭,自己炒鸡蛋时还要学着“颠勺”,结果把鸡蛋颠到火炉里去了。当他把这当作笑话讲时,我听了却笑 不出来,只觉得心疼。自此,我们便常去看他,尽可能地宽慰宽慰这位孤独的老人,帮他做些家务。有时 候也帮他做做饭。 ③我们每次到来,老人心情就极好,开怀畅谈,从天下大事到生活细节,从绘画艺术到京剧表演,信 马由缰,妙趣横生。谈到兴起时,展纸援笔,挥毫泼墨,直抒胸臆。亲眼观摩苦老作画,才知道什么是大 师风范,不由得想起古人评论苏东坡词时所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意,使人 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东坡开 豪放一派词风,“大江东去”,千古无敌,晚唐、五代艳词《花间集》和柳永的那些风花雪月之作,只配给 他抬轿子、吹喇叭了。中国绘画的大写意花鸟,八大山人是一个高峰,齐白石是一个高峰,苦禅先生近承 白石,远接八大,创造了又一个高峰。他的画删繁就简,大气磅礴,令观者惊心动魄。苦禅出,充斥画坛 的那些纤柔俗艳之作,皆不足观矣。绘画之道,是极讲功力的,但比功力更重要的是画家的气质。功力可 以通过后天的刻苦磨炼而获得,而气质是上天赐予的,伪装不得,也模仿不来。苦禅先生豪侠旷达的气质 和他那大刀阔斧、元气淋漓的画风,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连他的老师齐白石都由衷赞叹:“雪个先生无 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人也学吾手,英(苦禅先生名英)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若 不享大名,天地间无鬼神矣!”正如白石老人所料,苦禅先生日后果成大器,享大名,在写意花鸟画史上 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真正的大师,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靠炒作而成的,而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真金。 ④与苦禅先生交往,令我们受益匪浅。为政曾说:“得苦老亲炙真传,是我学画生涯中的最大收获 从苦老那里学到的不是单纯的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是境界,从作画的境界到做人的境界,苦老都是我终生 的楷模。”我虽非画家,也深有同感。苦禅先生正直,率真,讲信义,重然诺,赤诚待人,心口如一。他 自青年时代投师白石门下,与齐翁情同父子。当时,白石老人早己名满天下,画作洛阳纸贵,于是仿冒者 蜂起,赝品充斥坊间,可作为北平国立艺专学生的苦禅先生宁愿以拉黄包车维持生计,也决不肯假冒老师 之名以牟利。为此,白石老人赞曰:“苦禅仁弟画笔及思想将起余辈,尚不倒戈,其人品之高即可知矣!” 苦禅先生与画界同行惺惺相惜,从不嫉贤妒能,李可染、许麟庐等画家均由他引见,拜齐白石为师,后皆 成大器。苦禅先生追随、侍奉恩师34年如一日,直到白石老人去世。在“文革”初期的“红色恐怖”中
9 师不朽: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 110 周年 ①我认识苦禅先生的时候,他已年逾古稀。当时正值“文革”中期,经历过抄家、批斗、住“牛棚”、 下“干校”的种种磨难,劫后余生的苦禅老人回到北京,在中央美院的传达室负责分发报纸、接听电话。 真正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一代国画大师竟沦为这等处境。一个星期天,我陪同我家先生王为政和 他的同学吴传麟,到煤渣胡同美院宿舍去看望苦禅先生。苦老白发苍苍,穿一件棉涤混纺的灰色短袖上衣, 很旧了,前胸后背都是汗迹。但简朴的装束却掩盖不了老人的气宇轩昂,谈笑自若,毫无悲苦之态,更不 像某些人在失势时那样自卑自贱,因此令人肃然起敬。 ②那时,苦老的夫人和子女都被发配外地,他孤身在京,衣食无人照料,困难可想而知。他本不会做 饭,自己炒鸡蛋时还要学着“颠勺”,结果把鸡蛋颠到火炉里去了。当他把这当作笑话讲时,我听了却笑 不出来,只觉得心疼。自此,我们便常去看他,尽可能地宽慰宽慰这位孤独的老人,帮他做些家务。有时 候也帮他做做饭。 ③我们每次到来,老人心情就极好,开怀畅谈,从天下大事到生活细节,从绘画艺术到京剧表演,信 马由缰,妙趣横生。谈到兴起时,展纸援笔,挥毫泼墨,直抒胸臆。亲眼观摩苦老作画,才知道什么是大 师风范,不由得想起古人评论苏东坡词时所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意,使人 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东坡开 豪放一派词风,“大江东去”,千古无敌,晚唐、五代艳词《花间集》和柳永的那些风花雪月之作,只配给 他抬轿子、吹喇叭了。中国绘画的大写意花鸟,八大山人是一个高峰,齐白石是一个高峰,苦禅先生近承 白石,远接八大,创造了又一个高峰。他的画删繁就简,大气磅礴,令观者惊心动魄。苦禅出,充斥画坛 的那些纤柔俗艳之作,皆不足观矣。绘画之道,是极讲功力的,但比功力更重要的是画家的气质。功力可 以通过后天的刻苦磨炼而获得,而气质是上天赐予的,伪装不得,也模仿不来。苦禅先生豪侠旷达的气质, 和他那大刀阔斧、元气淋漓的画风,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连他的老师齐白石都由衷赞叹:“雪个先生无 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人也学吾手,英(苦禅先生名英)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若 不享大名,天地间无鬼神矣!”正如白石老人所料,苦禅先生日后果成大器,享大名,在写意花鸟画史上 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真正的大师,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靠炒作而成的,而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真金。 ④与苦禅先生交往,令我们受益匪浅。为政曾说:“得苦老亲炙真传,是我学画生涯中的最大收获。 从苦老那里学到的不是单纯的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是境界,从作画的境界到做人的境界,苦老都是我终生 的楷模。”我虽非画家,也深有同感。苦禅先生正直,率真,讲信义,重然诺,赤诚待人,心口如一。他 自青年时代投师白石门下,与齐翁情同父子。当时,白石老人早已名满天下,画作洛阳纸贵,于是仿冒者 蜂起,赝品充斥坊间,可作为北平国立艺专学生的苦禅先生宁愿以拉黄包车维持生计,也决不肯假冒老师 之名以牟利。为此,白石老人赞曰:“苦禅仁弟画笔及思想将起余辈,尚不倒戈,其人品之高即可知矣!” 苦禅先生与画界同行惺惺相惜,从不嫉贤妒能,李可染、许麟庐等画家均由他引见,拜齐白石为师,后皆 成大器。苦禅先生追随、侍奉恩师 34 年如一日,直到白石老人去世。在“文革”初期的“红色恐怖”中
苦老和他的儿子李燕冒着身家性命的极大风险,把被造反派查封的白石老人画作和印章抢救出来,加以密 藏,以免遭焚毁。这不仅是出于对恩师的深情和对艺术的尊重,更是自身人格的生死锤炼。苦禅先生的人 生信条是“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他本人就是最好的范例。早在日寇侵华,民族危亡之际,他曾 冒死掩护抗日志士、共产党员、爱国学生,不幸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仍威武不屈:建国之初,他曾直言上 书毛主席,坦陈中国画教学的艰难遭遇,其胆略与勇气,又有几人能为?苦老以传奇性的一生,书写了一 个顶天立地的“人”字,这也正是他绘画艺术的坚实骨架 ⑤“文革”后期,苦老的夫人和子女陆续回京,他终于结束了那一段孤寂清苦的生活,重享家庭的 温暖。过去的朋友、学生都来看望他,慕名求见的人也越来越多,家里经常高朋满座。苦老对于来访者, 无论地位高低、名气大小,一律以礼相待,赫赫高官和普通百姓,在他那里均是平起平坐。凡登门请教画 艺者,苦老都耐心指点,并且亲笔示范,将自己的画作慨然相赠,毫不吝惜。他秉承白石老人遗风,常在 自己喜爱的学生作品上题字勉励,一片怜才之心,跃然纸上。他深知年轻人学画不易,要在茫茫艺海崭露 头角更是难上加难,需要老一辈的扶持,一经名家品题,则身价十倍,这是不言自明的。以自己的光焰照 亮后来人,正是为师者的至高境界。 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苦禅先生焕发了艺术青春,并出任全国政协委员,他以耄耋之年,握如椽之 笔,作鸿篇巨制,尽情挥洒胸中浩然之气,讴歌改革开放的开明盛世,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可惜病魔无情,向老人突然袭来,1983年6月11日,一颗艺术巨星陨落了! ⑦光阴荏苒,苦老辞世已经26年了。但当我们凝望着老人慈祥的遗像时,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去,仍 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那沉雄博大的艺术,永远留在人间 ⑧苦禅先生不朽! 己丑清明,霍达写于抚剑堂书屋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04月20日有删改) 1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写到“文革”中期苦禅先生经历种种磨难回到北京后被安排在中央美院传达室负责分发报纸、接 听电话这一事件,为下文人物的行为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显示了人物身处困境依然能谈笑自若,乐观向上 的精神 B、文中写到古人评价东坡词说:晚唐、五代艳词《花间集》与柳永的风花雪月之作,只配给他抬轿子、 吹喇叭。实际上是要以此来说明苦禅先生的画作大气磅礴,有大师风范,远非那些纤柔俗艳之作可比。 C、齐白石用“雪个先生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这句话由衷地称赞学生苦禅高贵的人品和出色的 画风,表达了自己对学生无比喜爱的心情 D、苦禅先生从不嫉贤妒能,曾引见李可染、许麟庐等画家拜齐白石为师,这体现了苦禅先生尊重人才, 胸襟博大的一面:而能34年如一日追随恩师,则体现了他对恩师的敬重和爱戴。 E、“文革”结束后,苦禅先生一家人在北京团聚,面对众多来访者,他一律以礼相待。凡登门请教画艺者
10 苦老和他的儿子李燕冒着身家性命的极大风险,把被造反派查封的白石老人画作和印章抢救出来,加以密 藏,以免遭焚毁。这不仅是出于对恩师的深情和对艺术的尊重,更是自身人格的生死锤炼。苦禅先生的人 生信条是“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他本人就是最好的范例。早在日寇侵华,民族危亡之际,他曾 冒死掩护抗日志士、共产党员、爱国学生,不幸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仍威武不屈;建国之初,他曾直言上 书毛主席,坦陈中国画教学的艰难遭遇,其胆略与勇气,又有几人能为?苦老以传奇性的一生,书写了一 个顶天立地的“人”字,这也正是他绘画艺术的坚实骨架。 ⑤ “文革”后期,苦老的夫人和子女陆续回京,他终于结束了那一段孤寂清苦的生活,重享家庭的 温暖。过去的朋友、学生都来看望他,慕名求见的人也越来越多,家里经常高朋满座。苦老对于来访者, 无论地位高低、名气大小,一律以礼相待,赫赫高官和普通百姓,在他那里均是平起平坐。凡登门请教画 艺者,苦老都耐心指点,并且亲笔示范,将自己的画作慨然相赠,毫不吝惜。他秉承白石老人遗风,常在 自己喜爱的学生作品上题字勉励,一片怜才之心,跃然纸上。他深知年轻人学画不易,要在茫茫艺海崭露 头角更是难上加难,需要老一辈的扶持,一经名家品题,则身价十倍,这是不言自明的。以自己的光焰照 亮后来人,正是为师者的至高境界。 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苦禅先生焕发了艺术青春,并出任全国政协委员,他以耄耋之年,握如椽之 笔,作鸿篇巨制,尽情挥洒胸中浩然之气,讴歌改革开放的开明盛世,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可惜病魔无情,向老人突然袭来,1983 年 6 月 11 日,一颗艺术巨星陨落了! ⑦光阴荏苒,苦老辞世已经 26 年了。但当我们凝望着老人慈祥的遗像时,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去,仍 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那沉雄博大的艺术,永远留在人间。 ⑧苦禅先生不朽! 己丑清明,霍达写于抚剑堂书屋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9 年 04 月 20 日 有删改) 1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文章写到“文革”中期苦禅先生经历种种磨难回到北京后被安排在中央美院传达室负责分发报纸、接 听电话这一事件,为下文人物的行为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显示了人物身处困境依然能谈笑自若,乐观向上 的精神。 B、文中写到古人评价东坡词说:晚唐、五代艳词《花间集》与柳永的风花雪月之作,只配给他抬轿子、 吹喇叭。实际上是要以此来说明苦禅先生的画作大气磅礴,有大师风范,远非那些纤柔俗艳之作可比。 C、齐白石用“雪个先生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这句话由衷地称赞学生苦禅高贵的人品和出色的 画风,表达了自己对学生无比喜爱的心情。 D、苦禅先生从不嫉贤妒能,曾引见李可染、许麟庐等画家拜齐白石为师,这体现了苦禅先生尊重人才, 胸襟博大的一面;而能 34 年如一日追随恩师,则体现了他对恩师的敬重和爱戴。 E、“文革”结束后,苦禅先生一家人在北京团聚,面对众多来访者,他一律以礼相待。凡登门请教画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