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2016届高三语文适应性练习(A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 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 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 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 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 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 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 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 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 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 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 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 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 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 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 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 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 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 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 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 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 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 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 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 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泉州市 2016 届高三语文适应性练习(A 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 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 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 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 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 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 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 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 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 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 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 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 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 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 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 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 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 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 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 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 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 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 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 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古 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 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 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迁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 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 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 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 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 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 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 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 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 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瑒,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 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瑒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 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 日夜攻围,瑒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髙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 郢州,征瑒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 乘虚奄至,瑒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余口。周军又起土山 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余楼。时瑒兵不满千人,乘城拒 守,瑒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十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瑒柱国 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瑒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 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瑒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 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 违玊!”遂遺使奉表诣阙。高宗即位,以瑒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 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瑒增修城池,怀服边 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 及著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 瑒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 土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瑒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 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 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 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 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 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景 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 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 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满 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 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文正,井井有条。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 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孙瑒,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 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瑒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 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 日夜攻围,瑒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 郢州,征瑒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 乘虚奄至,瑒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余口。周军又起土山 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余楼。时瑒兵不满千人,乘城拒 守,瑒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瑒柱国、 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瑒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 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瑒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 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 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高宗即位,以瑒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 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瑒增修城池,怀服边 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 及著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 瑒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 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瑒
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 官,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陈书》)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 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B.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 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C.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 /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D.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 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指“经书”,即儒家经典著作;史指“正史”,即史书;经史子集,泛指 我国古代典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 都 C.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号来纪年的,“太建”就是指高祖建国时的年 号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瑒通晓谋略,战功卓著。侯景围攻,他率部下全力抵抗,顺利解围:与大将 史宁作战时,在兵力悬殊、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让周兵吃尽了苦头。 B.孙瑒审时度势,及时归顺。他先前跟随王琳做梁永嘉王的太府卿、通直散骑常 侍,当王琳兵败之后,他召集将士分析形势,派遣使者表达了归顺之意。 C.孙瑒劳苦功髙,深受恩宠。髙宗即位之后,非常信任和重用他,派他都督军事, 把守重镇:;后主继位后,常常亲自拜访他,并写诗称赞他的功绩 D.孙瑒博学多才,被人钦慕。他自幼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后又建造讲经之处 经常与高僧 谈论佛经,并时有论辩,让僧侣们心悦诚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瑒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瑒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 (5分) (2)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得张正字诗 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 官,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陈书》)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 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B.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 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C.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 /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D. 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 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指“经书”,即儒家经典著作;史指“正史”,即史书;经史子集,泛指 我国古代典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 都 。 C.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号来纪年的,“太建”就是指高祖建国时的年 号。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瑒通晓谋略,战功卓著。侯景围攻,他率部下全力抵抗,顺利解围;与大将 史宁作战时,在兵力悬殊、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让周兵吃尽了苦头。 B.孙瑒审时度势,及时归顺。他先前跟随王琳做梁永嘉王的太府卿、通直散骑常 侍,当王琳兵败之后,他召集将士分析形势,派遣使者表达了归顺之意。 C.孙瑒劳苦功高,深受恩宠。高宗即位之后,非常信任和重用他,派他都督军事, 把守重镇;后主继位后,常常亲自拜访他,并写诗称赞他的功绩。 D.孙瑒博学多才,被人钦慕。他自幼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后又建造讲经之处, 经常与高僧 谈论佛经,并时有论辩,让僧侣们心悦诚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瑒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瑒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 (5 分) (2)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得张正字诗① 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 失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8.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描绘孤寂悲凉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首、颔、尾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使至塞上》的“ ”两句,以“飘蓬”“归 雁”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两鸟。 (2)韩愈在《马说》中,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能尽马之才能,不能明 晓马之意思的句子是“ (3)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 句是“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 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 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 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 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一一谁 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 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 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 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 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 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 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 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 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 失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8.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描绘孤寂悲凉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结合全诗首、颔、尾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维《使至塞上》的“ ”两句,以“飘蓬”“归 雁”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两鸟。 (2)韩愈在《马说》中,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能尽马之才能,不能明 晓马之意思的句子是“ ” 。 (3)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 句是“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 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 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 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 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 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 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 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 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 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 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 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 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 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 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 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 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 他为小城送来一一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 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 身上要出汗,他心里一一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 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1942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 做过多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 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 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 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E.小说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语言简洁 明丽、诙谐幽默,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请对小说的结尾“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做简要赏 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李济: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 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 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 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并没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 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 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 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1928年至1937 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 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 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 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 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 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 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 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1942 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 做过多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 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 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 地笑;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E.小说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语言简洁 明丽、诙谐幽默,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分) (4)请对小说的结尾“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做简要赏 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李济: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 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 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 22 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 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并没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 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 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 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 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1928 年至 1937 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
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 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一—一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 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 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 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 以台湾中硏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 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 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 位。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 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 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 视野中。不知道李济对于此种“围剿”的反应如何,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 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 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 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 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 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的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 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 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 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 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 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 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 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鉻。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9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 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 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 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 念。《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 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 人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 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 20 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 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 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 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 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 60 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 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 位。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 于乐观了。李济在 1948 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 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 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 视野中。不知道李济对于此种“围剿”的反应如何,但他曾对 1949 年后大陆的 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 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 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 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 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的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 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 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 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 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 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 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 年, 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臵。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9 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 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 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 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 念。《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 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 人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的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 成功发掘,使得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 所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和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曾受李济的指导, 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D.“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 过于乐观了”,作者的意思是,李济的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 E.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 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2)李济为什么被张光直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6分) (4)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看 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 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 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各执一词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厦深铁路开通后,铁路沿线城市和台湾金门、马祖地区联手推出数百项优惠 政策,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 B.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 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C.邵逸夫基金中的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 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D.清华大学的研究表明,《算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实用算具,被称作 世界数学史上乃至中国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粹,可以通过不断的熏陶由陌生、隔膜到接受、欣赏,甚至 可以通过不断的欣赏和把玩之后模仿和学习,但这种模仿和学习也必须是以纯粹 的中国方式来进行,一旦脱离或者抛弃纯粹的中国方式,则无法进入这类文化符 号,更遑论运用之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任何外国 人
B. 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的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 成功发掘,使得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 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 所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和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曾受李济的指导, 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D.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 过于乐观了”,作者的意思是,李济的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 E.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 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2)李济为什么被张光直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6 分) (4)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看 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 感,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 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 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 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厦深铁路开通后,铁路沿线城市和台湾金门、马祖地区联手推出数百项优惠 政策,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 B.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 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C.邵逸夫基金中的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 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D.清华大学的研究表明,《算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实用算具,被称作 世界数学史上乃至中国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国粹,可以通过不断的熏陶由陌生、隔膜到接受、欣赏,甚至 可以通过不断的欣赏和把玩之后模仿和学习,但这种模仿和学习也必须是以纯粹 的中国方式来进行,一旦脱离或者抛弃纯粹的中国方式,则无法进入这类文化符 号,更遑论运用之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任何外国 人,
,更不能使之与 其他国家的文化融为一体。 A.虽然他对于中国的国粹非常熟悉,也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式 B.尽管他对于中国的国粹非常熟悉,也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式 C.无论他对于中国的国粹熟悉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 式.式 不管他对于中国的国粹熟悉到什么程度,也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阅读经典,必须讲究① ,把好内容关。首先 古人有言,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 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也就是说,读书前应明了目录,通过目录分 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其次 ③ 。经典著作思想深刻、内容博大, 需要精读字、词、句,细读篇、章、节,仔细寻究,方能得其要领。也只有精读 才能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通识著作则要泛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开阔视 野,完善知识结构。 17.下图是“中华老字号”的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你觉得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什么”的专访:老王说,可 学无止境,我每天给国家做出一点贡献,让国家有进步,这就是最好的时光;小 刘说,和大家一起熬夜造机器人参加比赛,便是最好的时光;大李说,最好的时 光莫过于一片寂静的林荫道,一杯咖啡,一本书,听着悦耳的鸟鸣,静静品读 下午。 这三种“时光”,你认为哪种“最好”?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 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更不能使之与 其他国家的文化融为一体。 A. 虽然他对于中国的国粹非常熟悉,也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式 B. 尽管他对于中国的国粹非常熟悉,也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式 C. 无论他对于中国的国粹熟悉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 式 D. 不管他对于中国的国粹熟悉到什么程度,也不可能将其移植为他国的文化样 式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l0 个字。(5 分) 阅读经典,必须讲究① ,把好内容关。首先 ② 。古人有言,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 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也就是说,读书前应明了目录,通过目录分 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其次, ③ 。经典著作思想深刻、内容博大, 需要精读字、词、句,细读篇、章、节,仔细寻究,方能得其要领。也只有精读 才能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通识著作则要泛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开阔视 野,完善知识结构。 17.下图是“中华老字号”的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5 个字。(6 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你觉得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什么”的专访:老王说,可 学无止境,我每天给国家做出一点贡献,让国家有进步,这就是最好的时光;小 刘说,和大家一起熬夜造机器人参加比赛,便是最好的时光;大李说,最好的时 光莫过于一片寂静的林荫道,一杯咖啡,一本书,听着悦耳的鸟鸣,静静品读一 下午。 这三种“时光”,你认为哪种“最好”?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 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泉州市2016届高三语文适应性练习(A卷) 【参考答案】 1(3分)答案:A 解析: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 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 达”三个方面,A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不 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2(3分)答案:C 解析: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 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3(3分)答案:B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 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4(3分)C 5(3分)C(“太建”就是指高宗即位时的年号) 6(3分)D(“建造讲经之处”错,应该为“造访讲经之处” 7(11分)(1)当时孙瑒的军队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楼防御把守,孙瑒亲 自巡视抚慰,向士卒敬酒劝食,士卒都乐于为他献身效力。 (“乘”1分,“赋食”1分,“用命”1分,句意2分,共5分。) (2)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 事情走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属天意),天意难道能够违抗么! (“陈力”1分,“协义”1分,“奖¨1分,句意2分,共5分。) 8(5分)颈联运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绘孤寂悲凉的画面。(2 分)时到岁末,闲居江州的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寺塔孤立、风生鸦飞的景象,一静 动,互相映衬,“风声”“鸦飞”更显示了环境的荒凉,(2分)也烘托出诗 人隐退闲居的孤寂之感。(1分) 9(6分)①“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点明自己闲居江州养老的境况,叹 岁月流逝,一事无成,既有伤老悲己之情,又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慨叹之 情。(2分)②“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传达出诗人借酒自慰及对世间万 事的心灰意冷之情。(2分)③“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在诗人引退孤寂 之时,张正字的书信使诗人内心产生了淡淡的欣喜之情。(2分) 10.(6分)(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1(5分)(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佀B项“小城落后、闭塞”概括错误,小城的特点应是“平静、恬淡”。D项“他 尴尬地笑”“小心谨慎”“人与人不太和谐”表述均有误,从原文上看,作者传 达的意思是人际关系和谐。E项“语言简洁明丽”的表述不准确。)
泉州市 2016 届高三语文适应性练习(A 卷) 【参考答案】 1(3 分)答案:A 解析: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空间意 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染表 达”三个方面,A 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不 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2(3 分)答案:C 解析: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并不 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3(3 分)答案:B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 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4(3 分)C 5(3 分)C(“太建”就是指高宗即位时的年号) 6(3 分)D(“建造讲经之处”错,应该为“造访讲经之处”) 7(11 分)(1)当时孙瑒的军队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楼防御把守,孙瑒亲 自巡视抚慰,向士卒敬酒劝食,士卒都乐于为他献身效力。 (“乘”1 分,“赋食”1 分,“用命”1 分,句意 2 分,共 5 分。) (2)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 事情走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属天意),天意难道能够违抗么! (“陈力”1 分,“协义”1 分,“奖¨1 分,句意 2 分,共 5 分。) 8(5 分)颈联运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绘孤寂悲凉的画面。(2 分)时到岁末,闲居江州的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寺塔孤立、风生鸦飞的景象,一静 一动,互相映衬,“风声”“鸦飞”更显示了环境的荒凉,(2 分)也烘托出诗 人隐退闲居的孤寂之感。(1 分) 9(6 分)①“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点明自己闲居江州养老的境况,叹 岁月流逝,一事无成,既有伤老悲己之情,又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慨叹之 情。(2 分)②“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传达出诗人借酒自慰及对世间万 事的心灰意冷之情。(2 分)③“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在诗人引退孤寂 之时,张正字的书信使诗人内心产生了淡淡的欣喜之情。(2 分) 10.(6 分)(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1(5 分)(1)答 C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 (B 项“小城落后、闭塞”概括错误,小城的特点应是“平静、恬淡”。D 项“他 尴尬地笑”“小心谨慎”“人与人不太和谐”表述均有误,从原文上看,作者传 达的意思是人际关系和谐。E 项“语言简洁明丽”的表述不准确。)
2)(6分)①对“阳光”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的特 点。②借助阳光的烘托,极其自然地表现了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状态,点明了主 题。③表现了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其乐观开朗的性格。(每点2 分) (3)(6分)①悠闲自得。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在街上散步,惬意 而满足。②热心善良。邮差先生体谅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带来坏 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③尽职尽责。邮件来时,他小心 扎好;送邮件时,他耐心等待。④乐观开朗。对跟他开玩笑的小子说“你的信还 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8分)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小城的天气,而实际上是说这个小城正是晴天 下的小城;(2分)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 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2分)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 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 破的意愿。(2分)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完整 (2分)。(每点2分) 12(5分)(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题思路:A项,关于去河南、山西和山东的原因,原文并无表达。C项,张光 直没有在安阳接受过训练。D项,这句话是想说李济去了台湾之后,他在中国考 古学界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因此说“李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不准确。 (2)(6分)答案示例:①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 址的中国学者。②他主持了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 面前。③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 年。④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⑤他为中国考古学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⑥他的学术思想一直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每点1分,意对即可)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表面上问的是李济被张光直称为“中国 考古学之父”的原因,实际上是要求考筛选出李济在中国考古学领域的成就和贡 献。因此,考生除了要答出文章第六段中张光直对李济的评价外,还应答出李济 的中国考古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阅读全文可知,李济的成就和贡献主要分布在 正文前半部分。将有效信息筛选出来分点作答即可 (3)(6分)答案示例:①评价人身份各异,引用不同人对李济的评价,增强 了文章的真实性;②这些评价从侧面凸显了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巨大的学术影响; ③评价点出了李济对考古学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④评价展现了李济正直的人 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题思路:人物传记中常常引用他人的评价,这些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的观点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还可以使传主的形象特 点更鲜明。依此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 (4)(6分)答案示例:他被称为“学阀”的原因:①他崇高的学术地位。他 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士的中国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②他独特的个性。他相当固执,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 的人,甚至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就是可恶。 他“迷人”的原因:①他杰出的贡献。先后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以及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他的人格力量。对事
(2)(6 分)①对“阳光”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的特 点。②借助阳光的烘托,极其自然地表现了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状态,点明了主 题。③表现了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其乐观开朗的性格。(每点 2 分) (3)(6 分)①悠闲自得。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在街上散步,惬意 而满足。②热心善良。邮差先生体谅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带来坏 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③尽职尽责。邮件来时,他小心 扎好;送邮件时,他耐心等待。④乐观开朗。对跟他开玩笑的小子说“你的信还 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4)(8 分)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小城的天气,而实际上是说这个小城正是晴天 下的小城;(2 分)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 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2 分)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 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 破的意愿。(2 分)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完整 (2 分)。(每点 2 分) 12(5 分)(1)答 E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 解题思路:A 项,关于去河南、山西和山东的原因,原文并无表达。C 项,张光 直没有在安阳接受过训练。D 项,这句话是想说李济去了台湾之后,他在中国考 古学界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因此说“李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不准确。 (2)(6 分)答案示例:①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 址的中国学者。②他主持了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 面前。③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 年。④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掘,对 20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⑤他为中国考古学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⑥他的学术思想一直 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每点 1 分,意对即可)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表面上问的是李济被张光直称为“中国 考古学之父”的原因,实际上是要求考筛选出李济在中国考古学领域的成就和贡 献。因此,考生除了要答出文章第六段中张光直对李济的评价外,还应答出李济 的中国考古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阅读全文可知,李济的成就和贡献主要分布在 正文前半部分。将有效信息筛选出来分点作答即可。 (3)(6 分)答案示例:①评价人身份各异,引用不同人对李济的评价,增强 了文章的真实性;②这些评价从侧面凸显了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巨大的学术影响; ③评价点出了李济对考古学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④评价展现了李济正直的人 品。(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题思路:人物传记中常常引用他人的评价,这些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的观点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还可以使传主的形象特 点更鲜明。依此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 (4)(6 分)答案示例:他被称为“学阀”的原因:①他崇高的学术地位。他 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士的中国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②他独特的个性。他相当固执,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 的人,甚至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就是可恶。 他“迷人”的原因:①他杰出的贡献。先后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 以及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他的人格力量。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