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 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 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 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 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 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 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 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 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 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 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 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 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 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 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 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 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 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 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 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 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017-2018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 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 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 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 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 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 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 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 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 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 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 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 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 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 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 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 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 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 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 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 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C.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答案】1.C2.D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 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 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多维度的,仅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 无法保证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B项,尽管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 慑,但这依然存在诱发“中国威胁论”的风险。D项,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 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是中国海权维护的努力目标,但目前尚未实现。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此题考核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能有力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依赖干涉性 的全球海军体系,即海上霸权,但不能证明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 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 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C论证方
A. 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 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 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 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 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 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 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 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C. 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 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 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 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多维度的,仅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 无法保证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B 项,尽管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 慑,但这依然存在诱发“中国威胁论”的风险。D 项,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 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是中国海权维护的努力目标,但目前尚未实现。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此题考核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能有力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依赖干涉性 的全球海军体系,即海上霸权,但不能证明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 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 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 C 论证方
法归纳错误。 3.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 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 微的差别。D项,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是中国的一贯主张,这契合了国际社会和 平与发展的潮流。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 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 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 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 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 项对照,辨明正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 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嗄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 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法归纳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 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 微的差别。D 项,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是中国的一贯主张,这契合了国际社会和 平与发展的潮流。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 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 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 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 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 项对照,辨明正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 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 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 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 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 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 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 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 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 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 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 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 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 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 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 76 岁了。我已经走了 12 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 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 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 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 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 的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 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 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E.“我注视着最后几辆大车匆忙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因为一场 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可能随即爆发。 5.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概括。 6.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DE5.①年迈体弱,疲惫不堪;②充满爱心,淳朴善良:③热爱家乡,厌恶 战争。 6.①题目交代了地点和主要人物,引发阅读兴趣 ②明确典型的环境和场景,展现了人民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 ③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 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解析】 4.试题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欣 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说 法不正确,原文是“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 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B项,“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 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 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 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 的真实感,亲切感。 C. 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 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 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 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E. “我注视着最后几辆大车匆忙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因为一场 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可能随即爆发。 5. 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概括。 6. 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E 5. ①年迈体弱,疲惫不堪;②充满爱心,淳朴善良;③热爱家乡,厌恶 战争。 6. ①题目交代了地点和主要人物,引发阅读兴趣; ②明确典型的环境和场景,展现了人民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 ③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 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解析】 4. 试题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欣 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 项,“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说 法不正确,原文是“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 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B 项,“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
说法不正确,原文是“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C项,“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 麻木的精神状态。”说法错误,原文大意是表现他一一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 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所以选D项、E项。 5.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概括。”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 的人物形象。此题要在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对老人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 态描写和肖像描写等来理解分析老人的性格特征。如文中“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 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这几处肖像描写 表现了老人的年迈体弱,疲惫不堪;“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 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这几处语言描 写表现了老人充满爱心,淳朴善良;“政治跟我不相干”“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 高兴起来,微笑了”“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终 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表现老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厌恶战争。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 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 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 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 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 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 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神父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 6.试题解析:题干是“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 考查学生把握作品主题,探究标题作用能力。在分析此题时,要从小说标题在文中的作用这 角度来思考。标题是文章的文眼,以“桥边的老人”为题,把人物、环境交代出来,有利 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作用。同时,以这样的方式为题,能吸引读者:给人以形象和 画面感,有利于展现那种因战争而带给人民的那种颠沛流离的景象。在回答时,要着重从内
说法不正确,原文是“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C 项,“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 麻木的精神状态。”说法错误,原文大意是表现他——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 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所以选 D 项、E 项。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概括。”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 的人物形象。此题要在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对老人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 态描写和肖像描写等来理解分析老人的性格特征。如文中“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 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这几处肖像描写 表现了老人的年迈体弱,疲惫不堪;“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 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这几处语言描 写表现了老人充满爱心,淳朴善良;“政治跟我不相干”“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 高兴起来,微笑了”“他说,‘我 76 岁了。我已经走了 12 公里,再也走不动了。’”“终 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表现老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厌恶战争。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 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 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 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 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 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 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神父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 6. 试题解析:题干是“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 考查学生把握作品主题,探究标题作用能力。在分析此题时,要从小说标题在文中的作用这 一角度来思考。标题是文章的文眼,以“桥边的老人”为题,把人物、环境交代出来,有利 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作用。同时,以这样的方式为题,能吸引读者;给人以形象和 画面感,有利于展现那种因战争而带给人民的那种颠沛流离的景象。在回答时,要着重从内
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回答。还要考虑到读者的因素 古代诗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则移其民于河东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王好战,请以战喻 以手抚膺坐长叹 D.吾尝终日面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面致千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千是“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含 义的方法。A项,:兼词“于之”/句末语气助词,了;B选项中“于”:介词,到/介词,比;C项,“以 都是介词,用;D项而”:表修饰/表转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君子博学而且参省乎己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使人听此凋朱颜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 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A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译为“游水”,“栽种, 种植”。B项,“生”: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C 项,“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事;D项,“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故选A项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大王来何操? C.夫晋,何厌之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A
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回答。还要考虑到读者的因素。 古代诗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7.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则移其民于河东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王好战,请以战喻 以手抚膺坐长叹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答案】C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 使人听此凋朱颜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 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A 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译为“游水”,“栽种, 种植”。 B 项,“生”: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C 项,“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事;D 项,“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故选 A 项。 9.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大王来何操? C. 夫晋,何厌之有?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理 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A项,为定语后置。“利”作定语修饰“爪牙”,“强”作定语修饰 筋骨”。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B项,“何操”应是“操何”。C项,“何厌之有”应 是“有何厌”,“之”有提宾的功能。D项,“未之有”应是“未有之”。 10.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 通假现象。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乂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通假 字含义的方法。A项,“有”同“ 智慧 11.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唐代伟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长篇叙事诗代表是《长恨歌》《<琵琶行 并序》。他的诗文集《白氏长庆集》是按照皇帝年号命名的。 B.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从秦始皇开始专作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 人)、不谷(不善)等。 C.《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 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了“学习贵在坚持专一” 这一中心论点。 D.《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由孟轲及其弟子记录并整理 而成的,是被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做“四书”之一的儒家经典著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学 文化常识。C项,学习贵在坚持专一”有误,应该是学习不可以停止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翟守素,济州任城人。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迁供奉官,领承天军使。乾德中, 为引进副使,从王全斌伐蜀,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蜀平,擢判四方馆事。以两川余寇未殄, 虑致骚动,再令守素入蜀经略诸郡,分兵以防遏之。开宝中,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理 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A 项,为定语后置。“利”作定语修饰“爪牙”,“强”作定语修饰 “筋骨”。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B 项,“何操”应是“操何”。C 项,“何厌之有” 应 是“有何厌”,“之”有提宾的功能。D 项,“未之有”应是“未有之”。 10.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 通假现象。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通假 字含义的方法。A 项,“有”同“又”。B 项,“无”同“毋”,“不要”。C 项,“知”同 “智”,“智慧”。 11.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白居易,唐代伟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长篇叙事诗代表是《长恨歌》《 并序》。他的诗文集《白氏长庆集》是按照皇帝年号命名的。 B.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从秦始皇开始专作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 人)、不谷(不善)等。 C.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 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了“学习贵在坚持专一” 这一中心论点。 D.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由孟轲及其弟子记录并整理 而成的,是被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做“四书”之一的儒家经典著作。 【答案】C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翟守素,济州任城人。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迁供奉官,领承天军使。乾德中, 为引进副使,从王全斌伐蜀,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蜀平,擢判四方馆事。以两川余寇未殄, 虑致骚动,再令守素入蜀经略诸郡,分兵以防遏之。开宝中,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
因致扰乱,命守素驰往抚喻。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开宝三年,命为剑南十州都巡检使, 东上阁门使郭崇信副之。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太平兴 国三年夏,河决荥阳,诏守素发郑之丁夫千五百人,与卒千人领护塞之。是秋,梅山洞蛮恃 险叛命,诏遣守素率诸州屯兵往击之。值霖雨弥旬,弓弩解弛,不堪用,明日,将接战,守 素一夕令削木为弩。及旦,贼奄至,交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平其巢穴。先是,数郡 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反侧以定。岁满,为 西京巡检使。秦王廷美以事勒归私第,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属洛阳岁旱艰食,多 盗,上忧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淳化中,夏帅赵保忠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为寇,且求 援师。诏守素率兵复屯夏州,未几,又徙石州,以老病上疏求归本郡,从之。三年,卒,年 七十一。守素逮裹四朝缒历内职五丈悆年性慎宽仁寮众所有洎绩。凡断大辟狱,虽罪状 明白,仍遍询僚寀,佥同而后决;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 微警之。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守素久次不迁,殊无陨获意,时论以此多之。 (选自《宋史·翟守素传》,有删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 往来:来回 B.因致扰乱 扰乱:搅扰 C.弓弩解弛,不堪用 不堪:不能 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 交通:交往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B.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C.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D.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守素得到重用:曾入蜀经略诸郡,做剑南十州都巡检使,奉命守塞黄河,率军平定梅山 洞叛乱,率兵屯夏州等。 B.翟守素办事讲究方法:戎人争地守素驰往抚喻,辨其曲直,戎人悦服:大吏、富人多与贼 帅包汉阳交通,翟守素得其书讯数百封焚之。 C.翟守素为官有政绩:秦王赵廷美因事被勒令回私第,洛阳岁旱艰食,多盗,担忧赵廷美乘 机作乱,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
因致扰乱,命守素驰往抚喻。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开宝三年,命为剑南十州都巡检使, 东上阁门使郭崇信副之。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太平兴 国三年夏,河决荥阳,诏守素发郑之丁夫千五百人,与卒千人领护塞之。是秋,梅山洞蛮恃 险叛命,诏遣守素率诸州屯兵往击之。值霖雨弥旬,弓弩解弛,不堪用,明日,将接战,守 素一夕令削木为弩。及旦,贼奄至,交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平其巢穴。先是,数郡 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反侧以定。岁满,为 西京巡检使。秦王廷美以事勒归私第,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属洛阳岁旱艰食,多 盗,上忧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淳化中,夏帅赵保忠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为寇,且求 援师。诏守素率兵复屯夏州,未几,又徙石州,以老病上疏求归本郡,从之。三年,卒,年 七十一。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凡断大辟狱,虽罪状 明白,仍遍询僚寀,佥同而后决;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 微警之。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守素久次不迁,殊无陨获意,时论以此多之。 (选自《宋史•翟守素传》,有删节)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 往来:来回 B. 因致扰乱.. 扰乱:搅扰 C. 弓弩解弛,不堪..用 不堪:不能 D. 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 交通:交往 13.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B.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C.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D.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翟守素得到重用:曾入蜀经略诸郡,做剑南十州都巡检使,奉命守塞黄河,率军平定梅山 洞叛乱,率兵屯夏州等。 B. 翟守素办事讲究方法:戎人争地守素驰往抚喻,辨其曲直,戎人悦服;大吏、富人多与贼 帅包汉阳交通,翟守素得其书讯数百封焚之。 C. 翟守素为官有政绩:秦王赵廷美因事被勒令回私第,洛阳岁旱艰食,多盗,担忧赵廷美乘 机作乱,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
D.翟守素淡泊名利,被人称赞:新提拔的晩辈官职多至节度使或元帅,而守素久次不迁,他 点不觉得失意,时论以此多之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答案】12.B13.B14.C 15.1)开宝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宋朝见,皇帝命翟守素护卫诸司供帐,在郊外迎接慰劳。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 或顶着东西了。 【解析】 12.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 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推断。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 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因致扰乱”意思是“因 而导致骚乱”,所以“扰乱”是“骚乱”。注意“扰”就是“乱”的意思。 13.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 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 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 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 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根据名词“守素(人名)”“朝”“内 职”“年”“性”“众”“治绩”,虚词“所”,再结合本句意思:翟守素历事四个朝代, 连续任内职五十多年。他性格谨慎,宽厚仁义,能容纳众人,所到任之处有政绩。句子可以 断开为: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据此推断B项正 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 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 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 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 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 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担忧赵廷美乘机作乱”无中生有。原文 是“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并没有提及“担忧赵廷美乘机作乱”一说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
D. 翟守素淡泊名利,被人称赞:新提拔的晚辈官职多至节度使或元帅,而守素久次不迁,他 一点不觉得失意,时论以此多之。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答案】12. B 13. B 14. C 15. 1)开宝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宋朝见,皇帝命翟守素护卫诸司供帐,在郊外迎接慰劳。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 或顶着东西了。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 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理解和推断。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 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 项,“因致扰乱”意思是“因 而导致骚乱”,所以“扰乱”是“骚乱”。注意“扰”就是“乱”的意思。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 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 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 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 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根据名词“守素(人名)”“朝”“内 职”“年”“性”“众”“治绩”,虚词“所”,再结合本句意思:翟守素历事四个朝代, 连续任内职五十多年。他性格谨慎,宽厚仁义,能容纳众人,所到任之处有政绩。句子可以 断开为: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据此推断 B 项正 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 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 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 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 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 项,“担忧赵廷美乘机作乱”无中生有。原文 是“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并没有提及“担忧赵廷美乘机作乱”一说。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