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 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如何 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 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 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 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 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 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 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 “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 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在经济上,任何 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 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 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 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 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 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贏, 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 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 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如何 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 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 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 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 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 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 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 “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 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在经济上,任何 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 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 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 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 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 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 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
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 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 要“边际约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 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 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 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 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 的方案。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开放贸易壁垒,不能搞贸易保护主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依照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 论视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 B.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 C.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日益加深的格局,因此要求各国相互依赖、 休戚与共 D.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 涵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达国家获得巨大利益,导致世界各国 严重的贫富和强弱分化 B.在全球化的新阶段,虽然一些国家的难民潮会增加西方国家的治安压力,但也给西方国家
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 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 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 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 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 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 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2017 年 6 月 15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 的方案。 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开放贸易壁垒,不能搞贸易保护主 义。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依照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 论视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 展。 B. 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特点以及对策。 C. 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日益加深的格局,因此要求各国相互依赖、 休戚与共。 D.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 涵和要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达国家获得巨大利益,导致世界各国 严重的贫富和强弱分化。 B. 在全球化的新阶段,虽然一些国家的难民潮会增加西方国家的治安压力,但也给西方国家
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C.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就永远无法实现 D.我们要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 谐美好 【答案】1.B2. 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 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结合“这是中国 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分析可知,“这是着 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概括不全。C项,说法与原文有别。原文为“‘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 要求”。D项,与原文文意相反。原文为“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 论视野”。故选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 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 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 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结合文本内容“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 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 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
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C. 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就永远无法实现。 D. 我们要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 谐美好。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 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结合“这是中国 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分析可知,“这是着 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概括不全。C 项,说法与原文有别。原文为“‘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 要求”。D 项,与原文文意相反。原文为“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 论视野”。故选 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 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 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 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 项,结合文本内容“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 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人权和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 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
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分析可知,“因此要 求各国相互依赖、休戚与共”,强连因果。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 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 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在政 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 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分析可知,“也给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高 素质劳动力”于文无根据。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 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 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 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 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 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 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 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 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 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 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分析可知,“因此要 求各国相互依赖、休戚与共”,强连因果。故选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 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 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 项,结合文本内容“在政 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 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分析可知,“也给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高 素质劳动力”于文无根据。故选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 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 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 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 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 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 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 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 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 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 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 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 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 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 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 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 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 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 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 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 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 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 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 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晩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 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 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 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 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淸晨的露 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 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 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 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 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 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 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 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 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 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 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 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 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 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 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 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 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 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 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 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 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 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 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 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
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 扬,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 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 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文章语言华丽,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 又张扬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6.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 【答案】4.D5.该句采用比喻(暗喻)的修辞方法,用“灯”来比喻人感悟烛照自然的 各种身体感官,揭示出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无论是肉体的残缺,物质生活的贫困, 还是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尘世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只有拥 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它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瑰丽和神奇。 6.(1)“听海的心”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雷切尔·卡 森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 (2)“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 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 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 (3)“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雷 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 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査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 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
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 年第 19 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 扬,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 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 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 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 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 文章语言华丽,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 又张扬。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6. 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 【答案】4. D 5. 该句采用比喻(暗喻)的修辞方法,用“灯”来比喻人感悟烛照自然的 各种身体感官,揭示出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无论是肉体的残缺,物质生活的贫困, 还是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尘世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只有拥 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它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瑰丽和神奇。 6. (1)“听海的心”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雷切尔·卡 森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 (2)“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 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 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 (3)“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雷 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 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 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
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文章语言华丽,……细腻而又张扬 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的语言应是清新淡雅的,并不以华丽为重:且“细腻而又张扬” 说错误,应该是“细腻而又深沉”。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这就要求考生先分析句子的组成,看有无修辞,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意思。“在我 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从手法来看,这句 话使用比喻的修辞,是一个比喻句,“灯”是喻体,考生要注意句中“灯”的含义,从后面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 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 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 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 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可知,作者用“灯”来比喻 人感悟烛照自然的各种身体感官,从老妇的表现来看,作者以“灯”为喻揭示出人与自然水 乳交融的亲密关系,说明人只有拥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它的怀抱。 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 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这是针 对文章的标题设题,是考査标题的作用,考生先要明确标题的内涵和特点,然后注意从标题 与结构、形象和主旨等的关系角度分析。从文中来看,标题“听海的心”从结构上看,文章 写母子听海、童年的“我”倾听自然、美国环保先驱雷切尔·卡森感受自然,标题“听海的心” 串起这些材料,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有机 串联起来,使文章首尾呼应;从主题上看,“听海的心”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从文中来看, “听海”即是指感悟自然、聆听自然,“听海的心”说明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 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这其中也暗含 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从形
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 项,“文章语言华丽,……细腻而又张扬” 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的语言应是清新淡雅的,并不以华丽为重;且“细腻而又张扬”一 说错误,应该是“细腻而又深沉”。故选 D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这就要求考生先分析句子的组成,看有无修辞,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意思。“在我 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从手法来看,这句 话使用比喻的修辞,是一个比喻句,“灯”是喻体,考生要注意句中“灯”的含义,从后面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 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 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 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 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可知,作者用“灯”来比喻 人感悟烛照自然的各种身体感官,从老妇的表现来看,作者以“灯”为喻揭示出人与自然水 乳交融的亲密关系,说明人只有拥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它的怀抱。 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 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这是针 对文章的标题设题,是考查标题的作用,考生先要明确标题的内涵和特点,然后注意从标题 与结构、形象和主旨等的关系角度分析。从文中来看,标题“听海的心”从结构上看,文章 写母子听海、童年的“我”倾听自然、美国环保先驱雷切尔•卡森感受自然,标题“听海的心” 串起这些材料,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有机 串联起来,使文章首尾呼应;从主题上看,“听海的心”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从文中来看, “听海”即是指感悟自然、聆听自然,“听海的心”说明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 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这其中也暗含 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从形
象上看,“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 森”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 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 即可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 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 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 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 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 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晢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 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 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 “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但是,在国际金 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 来一个巨大的创新。因为危机淘汰了很多落后的,再一次占领市场的时候必须是先进的。正 是危机的不断刺激,才有世界经济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才有不断地创新。中国不得不创新。 如果不创新的话,依然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技术是人家的,中国依然在一个极低的层面 加工产品,而且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原料、资源和环境。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被动的,不仅挣 不到很大的利润,而且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负担会很重,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或者核心应该是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自李义平《中国经济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材料二: 制造业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活跃创新的重要力量,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和 较快发展对于刚刚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劳 动力、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兼之人民币升值、油价和运费提高等因素,“中国制造”赖以依 存的低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应对挑战,一方面,要提高传统 产业、成熟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
象上看,“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 森”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 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 即可。 【点睛】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 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 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 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 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 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 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 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但是,在国际金 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 来一个巨大的创新。因为危机淘汰了很多落后的,再一次占领市场的时候必须是先进的。正 是危机的不断刺激,才有世界经济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才有不断地创新。中国不得不创新。 如果不创新的话,依然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技术是人家的,中国依然在一个极低的层面 加工产品,而且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原料、资源和环境。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被动的,不仅挣 不到很大的利润,而且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负担会很重,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或者核心应该是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自李义平《中国经济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材料二: 制造业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活跃创新的重要力量,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和 较快发展对于刚刚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劳 动力、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兼之人民币升值、油价和运费提高等因素,“中国制造”赖以依 存的低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应对挑战,一方面,要提高传统 产业、成熟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
争的制高点。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 系:要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公共投入,完善在职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制造业产业工人的素 质:要鼓励企业开展以技术寻求为目的的逆向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境并购,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 (摘自李晓华《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 材料三 品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更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灵魂所系。在全 球经济竞争中,作为一种高度稀缺资源的知名品牌,正为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经过改革开 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产值在2010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国 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新世纪以采,我国 工业品牌发展水平虽有提升,但仍与其发展规模和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 并来转化为品牌效应。中国企业更依赖利用大批量生产与批发式销售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企业 财富的增长,凭借增加要素投入和加强成本控制来获取成功,而忽视了通过产品、服务和自 身形象的品牌化塑造来提升企业价值 (摘编自张厚明《“中国制造”走“品牌强国”道路》) 材料四 今天,当世人以全新目光打量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在悄然改变。中国制造正 在把优质、精品、创新等关键词刻印在铭牌之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 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四品牌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 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从中,人们可以发现突围破局之路,可以体会中国制造被赋 予的新的时代定义。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中国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没有优良品质.制造强国的地位就无法确立。像对待生命一样 重视品质,以工匠精神锻造世界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斯的生机活力。中国制造当以人才 为根本,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 制造业人才队伍。相比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这一过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也更加呼 唤企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摘编自辛识平《新定义“中国制造”》)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危机发生,落后的拨淘汰,先进的占领市场,危机的不断刺激促进经济的向前发展 B.制造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削弱,需要努力提高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争的制高点。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 系;要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公共投入,完善在职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制造业产业工人的素 质;要鼓励企业开展以技术寻求为目的的逆向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境并购,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 (摘自李晓华《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 材料三: 品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更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灵魂所系。在全 球经济竞争中,作为一种高度稀缺资源的知名品牌,正为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经过改革开 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产值在 2010 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国 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新世纪以采,我国 工业品牌发展水平虽有提升,但仍与其发展规模和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 并来转化为品牌效应。中国企业更依赖利用大批量生产与批发式销售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企业 财富的增长,凭借增加要素投入和加强成本控制来获取成功,而忽视了通过产品、服务和自 身形象的品牌化塑造来提升企业价值。 (摘编自张厚明《“中国制造”走“品牌强国”道路》) 材料四: 今天,当世人以全新目光打量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在悄然改变。中国制造正 在把优质、精品、创新等关键词刻印在铭牌之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 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四品牌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 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从中,人们可以发现突围破局之路,可以体会中国制造被赋 予的新的时代定义。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中国制造,当以品质为生命;没有优良品质.制造强国的地位就无法确立。像对待生命一样 重视品质,以工匠精神锻造世界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斯的生机活力。中国制造当以人才 为根本,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 制造业人才队伍。相比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这一过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也更加呼 唤企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摘编自辛识平《新定义“中国制造”》)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危机发生,落后的拨淘汰,先进的占领市场,危机的不断刺激促进经济的向前发展。 B. 制造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削弱,需要努力提高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C.批量生产、批发式销售,形成规模效应,企业财富增长,因此要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价值 D.推动中国制造、速度、产品向中国创造、质量、品牌转变,促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经济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要有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可以刺激创新意识的产生 B.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就内在而言,就是要重塑新的竞争优势。 C.品牌是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体现,我国工业产品知名品牌少,竞争力不强,国际地位 D.将中国建成制造强国,人才是根本,培养人才与研发技术、创新产品不同.需要定力和耐 9.请结合材料,谈谈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答案】7.C8. 9.①中国制造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②中国制造需要重塑竞争新优势;③中国制造需要提 升企业品牌价值:④中国制造需要打造新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因此”不正确。结合文 本内容“中国企业更依赖利用大批量生产与批发式销售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企业财富的增长, 凭借增加要素投入和加强成本控制来获取成功,而忽视了通过产品、服务和自身形象的品牌 化塑造来提升企业价值”分析可知,原文“而忽视了”为转折关系,此处逻辑关系不当。故 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A项,混淆条件,错在“就必须要有经济危机”。原文“正是危机的不断刺激, 才有世界经济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是必要条件,选项变成了充分条件。C项,无中生有,错在 竞争力不强,国际地位低”。D项,曲解文意,原文意思是都需要定力和耐心,而培养人才 是“更加需要”。故选B
C. 批量生产、批发式销售,形成规模效应,企业财富增长,因此要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价值。 D. 推动中国制造、速度、产品向中国创造、质量、品牌转变,促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经济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要有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可以刺激创新意识的产生。 B. 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就内在而言,就是要重塑新的竞争优势。 C. 品牌是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体现,我国工业产品知名品牌少,竞争力不强,国际地位 低。 D. 将中国建成制造强国,人才是根本,培养人才与研发技术、创新产品不同.需要定力和耐 心。 9. 请结合材料,谈谈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答案】7. C 8. B 9. ①中国制造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②中国制造需要重塑竞争新优势;③中国制造需要提 升企业品牌价值;④中国制造需要打造新形象。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项,“因此”不正确。结合文 本内容“中国企业更依赖利用大批量生产与批发式销售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企业财富的增长, 凭借增加要素投入和加强成本控制来获取成功,而忽视了通过产品、服务和自身形象的品牌 化塑造来提升企业价值”分析可知,原文“而忽视了”为转折关系,此处逻辑关系不当。故 选 C。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A 项,混淆条件,错在“就必须要有经济危机”。原文“正是危机的不断刺激, 才有世界经济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是必要条件,选项变成了充分条件。C 项,无中生有,错在 “竞争力不强,国际地位低”。D 项,曲解文意,原文意思是都需要定力和耐心,而培养人才 是“更加需要”。故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