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靖边县第三中学2011届第八次模拟语文试题 第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用具、礼器、兵器 饰物等。考古学上的青铜器则特指先秦时期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铅浇铸而 成,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因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中国青铜器的发明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我 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 用,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追根溯源,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 经历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 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以夏、商、周三代的为代表,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 区广,另外青铜器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如勾践剑、双羊尊、大克鼎 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司母戊方鼎、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等。此外, 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 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 乡林家一处房屋遣址中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 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在较晚一些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 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也普遍发现了青铜制造的工具、兵器、装饰 品等。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知,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有着很大 区别,但不少地区的先民还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 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它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 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 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中国文化宝库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艺术 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中国的古代青铜器更是取得了挥煌的成 就。首先,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在中国古代就得到充分的发 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也 第1页共13页
第 1 页 共 13 页 陕西省靖边县第三中学 2011 届第八次模拟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用具、礼器、兵器、 饰物等。考古学上的青铜器则特指先秦时期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铅浇铸而 成,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因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中国青铜器的发明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我 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 用,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追根溯源,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 21 世纪,止于公元前 5 世纪, 经历了约 1600 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 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以夏、商、周三代的为代表,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 区广,另外青铜器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如勾践剑、双羊尊、大克鼎、 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司母戊方鼎、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等。此外, 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 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 1975 年在甘肃东 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的约为公元前 3000 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 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在较晚一些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 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也普遍发现了青铜制造的工具、兵器、装饰 品等。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知,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有着很大 区别,但不少地区的先民还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 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它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 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 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中国文化宝库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艺术 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中国的古代青铜器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首先,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在中国古代就得到充分的发 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也
非常成熟。而随后发展出来的不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更是显示出我国青铜工匠们 的髙超技艺。另外,在很早的时候,青铜器上还出现了为增加美观度而镶嵌的装饰 至于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 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是顾铁,如铁刃铜钱、铁援铜刃等, 经鉴定铁刃均为隕铁所铸成;第四种是红铜,即用红铜来組成兽形花纹;第五是用 金、银来做镶嵌,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即铭文(也就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中国青铜器所 独有的。我国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有1-2个字,到商代 晚期逐渐增多,但最长也不过48个字。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 期,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做法开始渐减少,至战国已经罕见长篇铭文。我国青铜 铭文的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 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及为其断代与鉴别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郭军林的《中国青铜文化》,时事出版社) 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它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B.青铜器的发明,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对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C.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工具、用具、 礼器、兵器、饰物等,且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D.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造型雄伟,文饰精美, 铸造精良,能够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甘肃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碎片,是我国己经 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表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 B.青铜器浇铸制作的工艺主要有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不 需分铸的失蜡法,以及浑铸、分铸、铸接、叠铸等方法 C.在很早的时候,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度,青铜器上出现了用绿松石、玉、陨 铁、红铜、金、银等材料来做镶嵌的装饰。 D.我国在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世界上独有的,从商代中期开始,到商代晚期逐渐 增多,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 第2页共13页
第 2 页 共 13 页 非常成熟。而随后发展出来的不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更是显示出我国青铜工匠们 的高超技艺。另外,在很早的时候,青铜器上还出现了为增加美观度而镶嵌的装饰。 至于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 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是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等, 经鉴定铁刃均为陨铁所铸成;第四种是红铜,即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第五是用 金、银来做镶嵌,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即铭文(也就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中国青铜器所 独有的。我国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有 1-2 个字,到商代 晚期逐渐增多,但最长也不过 48 个字。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 期,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做法开始逐渐减少,至战国已经罕见长篇铭文。我国青铜 铭文的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 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及为其断代与鉴别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郭军林的《中国青铜文化》,时事出版社) 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它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B.青铜器的发明,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对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C.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工具、用具、 礼器、兵器、饰物等,且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D.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造型雄伟,文饰精美, 铸造精良,能够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在甘肃出土的约为公元前 3000 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碎片,是我国已经 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表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 B.青铜器浇铸制作的工艺主要有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不 需分铸的失蜡法,以及浑铸、分铸、铸接、叠铸等方法。 C.在很早的时候,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度,青铜器上出现了用绿松石、玉、陨 铁、红铜、金、银等材料来做镶嵌的装饰。 D.我国在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世界上独有的,从商代中期开始,到商代晚期逐渐 增多,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从我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器可知,原始先民已经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 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B.中国青铜器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 著称于世,堪称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C.从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上来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 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D.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粗犷瘦劲、工细秀美,具有很髙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 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和断代史的重要依据。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常,字子权,滁人。太祖军滁,杖策谒军门。太祖夙知其名,与语意合,留 置幕下。有疑辄问,常悉以实对。诸将克和州,兵不戢。常言于太祖曰:"得一城 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太祖乃切贵诸将。搜军中所掠妇女,还其家,民 大悦。太祖以四方割据,战争无虚日,命常为文,祷于上帝。其辞曰:"今天下纷 纭,生民涂炭,不有所属,物类尽矣。倘元祚未终,则群雄当早伏其辜。某亦在群 雄中,请自某始。若已厌元德,有天命者宜归之,无使斯民久阽危苦。存亡之机, 验于三月。"太祖嘉其能达已意,命典文牍,授元帅府都事。取太平,命为知府, 谕之曰:"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常以简易为治,兴学恤民。 官廪有谷数千石,请给民乏种者,秋稔输官,公私皆足。居三年,民亲爱之,召入 为侍仪。 洪武元年,擢輸林直学士兼太常卿。帝锐意稽古礼文。群臣集议,间有异同。 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寻以病免归。岁余,手诏征诣阙,仍故官。帝宴闲, 辄命儒臣列坐,赋诗为乐。常每先成,语多率。帝笑曰:"老范诗质朴,殊似其为 人也。"迁起居注。常有足疾,数在告,赐以安车。寻乞归,帝赋诗四章送之。赐 宅于太平。子祖,历官云南左参政,有修洁称。(选自《明史·范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军滁,杖策谒军门 杖:拄杖 B.诸将克和州,兵不戢 戢:约束,收敛 C.帝锐意稽古礼文 稽:考证,稽查 第3页共13页
第 3 页 共 13 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从我国最早发现的青铜器可知,原始先民已经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 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B.中国青铜器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 著称于世,堪称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C.从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上来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 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D.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粗犷瘦劲、工细秀美,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 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和断代史的重要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范常,字子权,滁人。太祖军滁,杖策谒军门。太祖夙知其名,与语意合,留 置幕下。有疑辄问,常悉以实对。诸将克和州,兵不戢。常言于太祖曰:"得一城 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太祖乃切责诸将。搜军中所掠妇女,还其家,民 大悦。太祖以四方割据,战争无虚日,命常为文,祷于上帝。其辞曰:"今天下纷 纭,生民涂炭,不有所属,物类尽矣。倘元祚未终,则群雄当早伏其辜。某亦在群 雄中,请自某始。若已厌元德,有天命者宜归之,无使斯民久阽危苦。存亡之机, 验于三月。"太祖嘉其能达己意,命典文牍,授元帅府都事。取太平,命为知府, 谕之曰:"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常以简易为治,兴学恤民。 官廪有谷数千石,请给民乏种者,秋稔输官,公私皆足。居三年,民亲爱之,召入 为侍仪。 洪武元年,擢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卿。帝锐意稽古礼文。群臣集议,间有异同。 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寻以病免归。岁余,手诏征诣阙,仍故官。帝宴闲, 辄命儒臣列坐,赋诗为乐。常每先成,语多率。帝笑曰:"老范诗质朴,殊似其为 人也。"迁起居注。常有足疾,数在告,赐以安车。寻乞归,帝赋诗四章送之。赐 宅于太平。子祖,历官云南左参政,有修洁称。(选自《明史·范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祖军滁,杖策谒军门 杖:拄杖 B.诸将克和州,兵不戢 戢:约束,收敛 C.帝锐意稽古礼文 稽:考证,稽查
D.寻以病免归 寻:寻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正面表明范常名儒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太祖夙知其名 ②常言于太祖曰… ③命常为文,祷于上帝 ④常以简易为治,兴学恤民 ⑤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 ⑥常每先成,语多率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朱元璋早就知道范常的名声,所以当范常来拜见太祖时,太祖就留他在 幕下任职;太祖有疑难问题时总是向范常询问,范常全都以实情回答。 B.太祖因为四方割据,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就命令范常写文章向天帝祷告 太祖非常满意他写的文辞,说他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就给范常任命了官职。 C.范常任太平知府时,遵循简单易行的治政准则,大力兴建学校,广泛抚恤百 姓,他竟然把官粮发给农民做种子,使公亏私富,但百姓非常爱戴他。 D.太祖闲暇的时候,常常让儒臣们坐下赋诗取乐,范常每次都最先写完,而且 言语很是直率,皇帝赞扬他说:"老范的诗很质朴,非常像他的为人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4分) (2)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菩萨蛮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佈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第4页共13页
第 4 页 共 13 页 D.寻以病免归 寻:寻找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正面表明范常名儒谋略的一组是( )(3 分) ①太祖夙知其名 ②常言于太祖曰…… ③命常为文,祷于上帝 ④常以简易为治,兴学恤民 ⑤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 ⑥常每先成,语多率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祖朱元璋早就知道范常的名声,所以当范常来拜见太祖时,太祖就留他在 幕下任职;太祖有疑难问题时总是向范常询问,范常全都以实情回答。 B.太祖因为四方割据,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就命令范常写文章向天帝祷告; 太祖非常满意他写的文辞,说他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就给范常任命了官职。 C.范常任太平知府时,遵循简单易行的治政准则,大力兴建学校,广泛抚恤百 姓,他竟然把官粮发给农民做种子,使公亏私富,但百姓非常爱戴他。 D.太祖闲暇的时候,常常让儒臣们坐下赋诗取乐,范常每次都最先写完,而且 言语很是直率,皇帝赞扬他说:"老范的诗很质朴,非常像他的为人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8-9 题。 菩萨蛮 塞上秋望 清 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8.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5分) 9.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是诗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 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 远矣, 。(韩愈《师说》) (2)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沉舟侧畔千帆过, 。今日听君歌一曲,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垫底的人陈大超 终于调到一个局机关,吃上朝思暮想的"财政饭",徐芳高兴得一天到晚都是笑 盈盈的,可是等她醒过神来,她就发现在这个既讲级别也讲资历同时也讲能力的机 关里,她原来是个垫底的人,谁都可以指派她,谁都可以指贵她,谁都可以对她垮下 脸来。人到中年、在原来的单位里大小是个头儿的徐芳,心里的高兴劲立刻就烟消 云散了 好在没过多久,局里又来了一个脑子不好使的人一基本上就是个只能拖拖地央 夹报纸冲冲厕所的傻瓜。虽然傻瓜来头不小,但徐芳仍然可以把他当作垫底的人,只 要她受了谁的窝囊气,她立刻就找到傻瓜,或者说"把地再拖一遍!"或者说"把报纸 都好好夹起来!"或者说·帮我捶捶背!"傻瓜简直像个一摁按钮就立刻动作起来的机 器人,不论你的脸色多难看,不论你对他的指使多么不合情理,他都是一点反应一点 想法也没有 第5页共13页
第 5 页 共 13 页 8.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5 分) 9.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是诗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 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 远矣,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 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 3 ) 沉 舟 侧 畔 千 帆 过 , __________________ 。 今 日 听 君 歌 一 曲 , 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垫底的人 陈大超 终于调到一个局机关,吃上朝思暮想的"财政饭",徐芳高兴得一天到晚都是笑 盈盈的,可是等她醒过神来,她就发现在这个既讲级别也讲资历同时也讲能力的机 关里,她原来是个垫底的人,谁都可以指派她,谁都可以指责她,谁都可以对她垮下 脸来。人到中年、在原来的单位里大小是个头儿的徐芳,心里的高兴劲立刻就烟消 云散了。 好在没过多久,局里又来了一个脑子不好使的人--基本上就是个只能拖拖地夹 夹报纸冲冲厕所的傻瓜。虽然傻瓜来头不小,但徐芳仍然可以把他当作垫底的人,只 要她受了谁的窝囊气,她立刻就找到傻瓜,或者说"把地再拖一遍!"或者说"把报纸 都好好夹起来!"或者说"帮我捶捶背!"傻瓜简直像个一摁按钮就立刻动作起来的机 器人,不论你的脸色多难看,不论你对他的指使多么不合情理,他都是一点反应一点 想法也没有
这个名叫闵天飞的傻瓜考大学时离读清华的分数仅仅只差一分,一阵狂笑就 变成了一个痴不痴呆不呆的傻瓜了。徐芳也挺同情他的,但她一旦受了谁的气,仍然 要把他当作出气筒,恶言恶语地把他使唤一通让自己产生某种虚幻的优越感。她甚 至觉得在这个机关里,对她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局长科长们,而是这个傻瓜一没有 这个傻瓜给她垫底,她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过下去。 这天上班,她居然没见到天飞,楼上楼下各个科室都找遍了,也没见着他的身 影。一问,原来是他家里人领着他到上海治病去了。她听了心里猛然一惊,接下来一 整天都恍恍惚惚、心神不宁的。她就总是下意识地跟人家讨论:"你说天飞的这种病 真的能治好吗?""你说天飞的病治好的把握到底有多大?"还假惺惺地说:"要是 真能冶好那就太好了啊!"其实她潜意识中非常害怕他真的给治好了。 个星期后天飞出现在局里的时候,仍然是那副呆不呆傻不傻的样子。徐芳见 了差点笑出声来。她也仍然常常在背后整他、吼他,拿他垫底、出气。后来她竟然 发展到敢用鸡毛掸子打他了。也就有一次,她一失手,竟然将鸡毛掸子重重地打在他 的后脑勺上。打得他当时猛地一激灵,全身仿佛触了电似的一抽搐。谁也没想到,这 击,竟然使天飞的智力因此而恢复了 天飞在家里休息了几天,再到局里上班的时候脸上就再无半点呆气傻气了,局 长也不让他再做那些杂事了,而是要他在秘书科"适应适应"。仅仅过了两三个月,天 飞就给人一种英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感觉了。自然,在这个局里,徐芳又成了一个垫底 的人了。她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自己竟然用鸡毛掸子去打他一这一打,又把自已打入 了度日如年的冰窟里。 她常常幻想在天飞独自在办公宣里值班的时候,悄悄地出现在他的后面,用 个暗中准备好的小木榫,对着他的后脑勺乒乒乓乓地从各个角度猛敲一气——再把 他脑子里的那个开关敲关上… (原载《金山》2003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徐芳能够调到局机关,很是高兴;但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身份、级别、资历和 能力在局里都比不过别人,就高兴不起来了。 B.闵天飞是个脑子不好使的傻瓜,痴痴呆呆,只能干些杂活,这使徐芳很高兴 因为局里终于有了个不如自己的垫底人了。 C.徐芳虽然很同情闵天飞因为高考时离清华的分数线只差一分而变傻,但她仍 然拿闵天飞做出气筒,这说明她心理严重扭曲 D.家人带着闵天飞去上海治病,徐芳心神不宁;闵天飞的病没有治好,徐芳竟 然有点幸灾乐祸,说明她没有一点仁爱之心。 第6页共13页
第 6 页 共 13 页 这个名叫闵天飞的傻瓜,考大学时离读清华的分数仅仅只差一分,一阵狂笑就 变成了一个痴不痴呆不呆的傻瓜了。徐芳也挺同情他的,但她一旦受了谁的气,仍然 要把他当作出气筒,恶言恶语地把他使唤一通,让自己产生某种虚幻的优越感。她甚 至觉得在这个机关里,对她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局长科长们,而是这个傻瓜--没有 这个傻瓜给她垫底,她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过下去。 这天上班,她居然没见到天飞,楼上楼下各个科室都找遍了,也没见着他的身 影。一问,原来是他家里人领着他到上海治病去了。她听了心里猛然一惊,接下来一 整天都恍恍惚惚、心神不宁的。她就总是下意识地跟人家讨论:"你说天飞的这种病 真的能治好吗﹖ ""你说天飞的病治好的把握到底有多大﹖"还假惺惺地说:"要是 真能治好那就太好了啊!"其实她潜意识中非常害怕他真的给治好了。 一个星期后天飞出现在局里的时候,仍然是那副呆不呆傻不傻的样子。徐芳见 了差点笑出声来。她也仍然常常在背后整他、吼他,拿他垫底、出气。后来她竟然 发展到敢用鸡毛掸子打他了。也就有一次,她一失手,竟然将鸡毛掸子重重地打在他 的后脑勺上。打得他当时猛地一激灵,全身仿佛触了电似的一抽搐。谁也没想到,这 一击,竟然使天飞的智力因此而恢复了。 天飞在家里休息了几天,再到局里上班的时候,脸上就再无半点呆气傻气了,局 长也不让他再做那些杂事了,而是要他在秘书科"适应适应"。仅仅过了两三个月,天 飞就给人一种英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感觉了。自然,在这个局里,徐芳又成了一个垫底 的人了。她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自己竟然用鸡毛掸子去打他--这一打,又把自己打入 了度日如年的冰窟里。 她常常幻想在天飞独自在办公室里值班的时候,悄悄地出现在他的后面,用一 个暗中准备好的小木棒,对着他的后脑勺乒乒乓乓地从各个角度猛敲一气——再把 他脑子里的那个开关敲关上…… (原载《金山》2003 年第 2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徐芳能够调到局机关,很是高兴;但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身份、级别、资历和 能力在局里都比不过别人,就高兴不起来了。 B.闵天飞是个脑子不好使的傻瓜,痴痴呆呆,只能干些杂活,这使徐芳很高兴, 因为局里终于有了个不如自己的垫底人了。 C.徐芳虽然很同情闵天飞因为高考时离清华的分数线只差一分而变傻,但她仍 然拿闵天飞做出气筒,这说明她心理严重扭曲。 D.家人带着闵天飞去上海治病,徐芳心神不宁;闵天飞的病没有治好,徐芳竟 然有点幸灾乐祸,说明她没有一点仁爱之心
E.徐芳偶然的一打,竟是闵天飞恢复了智力,因此,徐芳懊悔不已,常常幻想 再把他打回傻瓜去,使自己不是垫底的人。 (2)小说中的徐芳有着怎样的心理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安排闵天飞去上海看病这一情节,对于故事发展有哪些作用?(6分) (4)小说题目命名为"垫底的人",是出于人物、结构、主旨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 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慧眼识英才 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 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 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 易事。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 的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 系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麂,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 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 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 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 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 实太让人感到遣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 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 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 介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 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笑, 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 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年8月24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 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 第7页共13页
第 7 页 共 13 页 E.徐芳偶然的一打,竟是闵天飞恢复了智力,因此,徐芳懊悔不已,常常幻想 再把他打回傻瓜去,使自己不是垫底的人。 (2)小说中的徐芳有着怎样的心理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安排闵天飞去上海看病这一情节,对于故事发展有哪些作用?(6 分) (4)小说题目命名为"垫底的人",是出于人物、结构、主旨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 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慧眼识英才 1956 年 8 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 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 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 易事。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 的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 30 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 系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 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 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 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 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 实太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 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 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 介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 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笑, 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 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 年 8 月 24 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 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
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采有了一些 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采终于得到了公认。 貌不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 华罗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 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 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或之、郑洞荪、叶企荪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 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 的一代宗师。以已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 对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 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忘 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 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贲,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 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数学所主动和厦大协商,得 到了厦大党委、王亚南校长和数学系的全力支持。1957年9月,陈景润正式调到北 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坎坷而最挥煌的一页。进京以后, 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 马去呷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他身为研 究所所长,给了陈景润充分的自由天地。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感激不尽。 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 罗庚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 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中 关村数学研究所门前的院子里竖起了一尊华罗庚铜像。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 重住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荨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 他终于来了,他把綿綿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永远留在了这里。 (节选自沈世豪《陈景润》,稍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在会上宣读了 他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 B.陈景润虽然思维缜密,勇于探索,但却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语言表达能 力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 C.虽然陈景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华罗庚胸怀宽广,看重的是陈景润的数 学才华和进取精神,极力推荐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 第8页共13页
第 8 页 共 13 页 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 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 貌不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 华罗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 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 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洞荪、叶企荪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 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 的一代宗师。以己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 对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 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忘'、 '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 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 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数学所主动和厦大协商,得 到了厦大党委、王亚南校长和数学系的全力支持。1957 年 9 月,陈景润正式调到北 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坎坷而最辉煌的一页。进京以后, 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 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他身为研 究所所长,给了陈景润充分的自由天地。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感激不尽。 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 罗庚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 1985 年 6 月 12 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 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中 关村数学研究所门前的院子里竖起了一尊华罗庚铜像。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 重住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 他终于来了,他把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永远留在了这里。 (节选自沈世豪《陈景润》,稍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在会上宣读了 他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 B.陈景润虽然思维缜密,勇于探索,但却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语言表达能 力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 C.虽然陈景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华罗庚胸怀宽广,看重的是陈景润的数 学才华和进取精神,极力推荐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
D.陈景润在科研方式上习惯于独往独来,孤雁独翔,单枪匹马,华罗庚很赞赏 他的这种科研方式,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和大力的支持 陈景润知恩图报,即使自己重病住院,坐着轮椅,也坚持参加华罗庚铜像揭 幕仪式,以表达他对华罗庚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2)文中介绍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4)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的数学天才,并且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大力 支持陈景润的研究,使陈景润后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请你就对"发现"、 推荐”、"支持″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l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享誉国际数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土谷超豪获得了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从业务水平、科研能力、领导才干等方面来衡量,谷超豪获此殊荣都是实至 名归 B.最近我们的电视荧幕很是热闹,先是二十多年前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在各频道 轮番重播,继而刚翻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又粉墨登场,一时间 新旧齐飞,生老并现,观众可谓“大饱眼福”。 C.科学家的研究试验揭开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原来导致这艘豪华游轮 沉没的罪魁祸首竟是船体的钢板.撞上冰山后船体钢板不仅向内凹陷,甚至断裂, 最终酿成惨剧 D.自居易任苏州刺史时,首次发现太湖石的抽象美,便用于装点园池,开启了 后世以假山装点庭院的风尚。南宋偏安江南,在江南地区建造了不少园林.临安 吴兴是当时园林的集聚地,一时蔚为大观。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事实证明,由于人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地球,从而使维持了一万年稳定的 第9页共13页
第 9 页 共 13 页 D.陈景润在科研方式上习惯于独往独来,孤雁独翔,单枪匹马,华罗庚很赞赏 他的这种科研方式,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和大力的支持。 E.陈景润知恩图报,即使自己重病住院,坐着轮椅,也坚持参加华罗庚铜像揭 幕仪式,以表达他对华罗庚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 (2)文中介绍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4)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的数学天才,并且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大力 支持陈景润的研究,使陈景润后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请你就对"发现"、" 推荐"、"支持"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享誉国际数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土谷超豪获得了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从业务水平、科研能力、领导才干等方面来衡量,谷超豪获此殊荣都是实至 名归。 B.最近我们的电视荧幕很是热闹,先是二十多年前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在各频道 轮番重播,继而刚翻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又粉墨登场,一时间 新旧齐飞,生老并现,观众可谓“大饱眼福”。 C.科学家的研究试验揭开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原来导致这艘豪华游轮 沉没的罪魁祸首竟是船体的钢板.撞上冰山后船体钢板不仅向内凹陷,甚至断裂, 最终酿成惨剧。 D.自居易任苏州刺史时,首次发现太湖石的抽象美,便用于装点园池,开启了 后世以假山装点庭院的风尚。南宋偏安江南,在江南地区建造了不少园林.临安、 吴兴是当时园林的集聚地,一时蔚为大观。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事实证明,由于人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地球,从而使维持了一万年稳定的
气候出现急剧变化。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人类无节制地开发,把地球推向了痛苦的 深渊。 B.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反抗、负重的时期,是由儿童慢慢走向成 熟的阶段。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 C.2009年12月初,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00多个国家的领 导人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讨论当前最热门的全球变暖问题,共同谋划如何保护地球这 个人类共有的家园问题。 D.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近日通过了一份法案,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 在该自治区禁止斗牛。加泰罗尼亚由此成为西班牙本土首个禁止斗牛活动的地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 。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中国馆 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 喜庆的气氛,让游客叹为观止。 ①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 ②宛如华冠高耸 ③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 ④寓意社泽神州 ⑤天下粮仓 ⑥富庶四方 A.①④⑥③②⑤ B③②⑤①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③④⑤①②⑥ 16.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 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 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① 名人故里之争中对于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 兴建假文物 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 发,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 成 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 形象,产生了 ,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10页共13页
第 10 页 共 13 页 气候出现急剧变化。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人类无节制地开发,把地球推向了痛苦的 深渊。 B.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反抗、负重的时期,是由儿童慢慢走向成 熟的阶段。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 C.2009年l2月初,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00多个国家的领 导人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讨论当前最热门的全球变暖问题,共同谋划如何保护地球这 个人类共有的家园问题。 D.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近日通过了一份法案,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 在该自治区禁止斗牛。加泰罗尼亚由此成为西班牙本土首个禁止斗牛活动的地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2010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中国馆 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 喜庆的气氛,让游客叹为观止。 ①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 ②宛如华冠高耸 ③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 ④寓意社泽神州 ⑤天下粮仓 ⑥富庶四方 A.①④⑥③②⑤ B.③②⑤①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③④⑤①②⑥ 16.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 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 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① , 名人故里之争中对于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 ② ;兴建假文物, 对 文 化 遗产 进 行不 恰 当的 商 业利 用 和运 营 , 过度 的 商业 炒 作和 破 坏性 开 发, ③ ;盲目 举办祭 拜活动 ,缺乏严 肃性,造 成 ④ ;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 形象,产生了 ⑤ ,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