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作品练习 《饮酒》 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菊时,山的形 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 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 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 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 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 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B.本 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 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 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陶渊明作品练习 《饮酒》 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 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 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 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 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 的人生理想。 D 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 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 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 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 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 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 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 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6、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 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按要求默写。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4、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陶渊明《饮 酒》诗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5、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6、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 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赏析 1、诗的三,四句道出全文的主旨,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3、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 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5、阅读此诗,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6、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8、能否把N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归园田居》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兴 荒秽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6、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 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 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二、按要求默写。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4、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陶渊明《饮 酒》诗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5、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6、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 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三、赏析。 1、诗的三,四句道出全文的主旨,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3、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 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5、阅读此诗,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6、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 7、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8、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归园田居》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兴:__________ 带:__________ 荷:__________ 荒秽: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偷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髙树巅,狗吠深宫中” 有相似之处 4、填空。 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 写辛勤劳动的心情和感受的 诗句 本诗的点睛之笔: 反映劳作艰 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 达作者隐居田园,与世无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 诗 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 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 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简答。 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③“但使愿无违”的“愿”表面指什么?实际指的是什么愿望? ④简析陶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桃花源记》 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欲穷其林穷 (2)便要还家要 (3)处处志之志: (4)欣然规往规: 2、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3、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 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 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 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 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 有相似之处。 4、填空。 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 写辛勤劳动的心情和感受的 诗句: 本诗的点睛之笔: 反映劳作艰 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 表 达作者隐居田园,与世无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 诗 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 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 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简答。 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③“但使愿无违”的“愿”表面指什么?实际指的是什么愿望? ④简析陶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桃花源记》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2、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3、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7、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 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9、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 相近? ll、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 的愿望?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 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选择。1、A2、B3、B4、C5、B6、A 二、按要求默写。1、心远2、“心远”或“悠然”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此中有真 意,欲辨已忘言。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7、心远地自偏 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赏析。1、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厌弃世俗,陶醉自然。3、因为“见”字生 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 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4、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5、略。紧 扣诗意,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6、悠闲淡远,静穆恬适的心境(恬静、恬淡、愉悦、 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心境)。7、心远地自偏8、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 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1、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2、α(“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3、 D两句诗意境不同4、填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 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衣沾不足借,但使愿无违。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5、简答①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 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②答:“带月荷锄归”这 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 满足。③答:表面上可理解为多收些豆子,辛勤耕耘期待丰收;实则是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④答: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示例:没 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4、领着妻 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 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5、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6、(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2)避秦时乱7、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 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8、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 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9、饮酒(归园田居)(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10、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 答即可。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9、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 相近?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 的愿望?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 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一、选择。 1、A2、B3、B4、C5、B6、A 二、按要求默写。 1、心远 2、“心远”或“悠然”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此中有真 意,欲辨已忘言。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心远地自偏 8、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赏析。 1、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厌弃世俗,陶醉自然。 3、因为“见”字生 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 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4、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5、略。紧 扣诗意,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6、悠闲淡远,静穆恬适的心境(恬静、恬淡、愉悦、 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心境)。 7、心远地自偏 8、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 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1、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 D 两句诗意境不同 4、填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 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5、简答①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 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②答:“带月荷锄归”这 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 满足。③答:表面上可理解为多收些豆子,辛勤耕耘期待丰收;实则是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④答: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示例:没 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4、领着妻 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 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5、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6、(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2)避秦时乱 7、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 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8、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 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9、饮酒(归园田居)(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10、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 答即可。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