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2013年《语文中考说明》古诗词指定篇目 全解读(1) 1.《观沧海》(七上) (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解读》第57页) 2.《钱塘湖春行》(七上) (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解读》第62页) 3.《天净沙秋思》(七上) 【原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全诗头两句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 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 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 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 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 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 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 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 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 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中考预测】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 "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 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 是:"断肠人在天涯_"。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答: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 协调的用意吗? 答: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 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 是为了烘托人。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随州市 2013 年《语文中考说明》古诗词指定篇目 全 解 读(1) 1.《观沧海》(七上) (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解读》第 57 页) 2.《钱塘湖春行》(七上) (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解读》第 62 页) 3.《 天净沙.秋思》(七上) 【原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全诗头两句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 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 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 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 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 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 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 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 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 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 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中考预测】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西风; 与 "夕阳"相呼应的是:"_昏鸦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古道__",最能触 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人家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 是:"__断肠人在天涯___"。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 答: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 协调的用意吗? 答: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 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 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 情 答: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岀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 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s《使至塞上》(八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解读》 58页 5.《春望》(八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解读》第 60页) 6.《赤壁》(八下)(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解读》第 63页) 7.《饮酒(其五)》(八下)(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解 读》第57页) 8.《行路难(其一)》(八下)(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 解读》第59页) 9.《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上) 【原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 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 愿望。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 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 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 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 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 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 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 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 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 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 “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 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 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 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 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 情? 答: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 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4.《使至塞上》(八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解读》 第 58 页) 5.《春望》(八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解读》第 60 页) 6.《赤壁》(八下)(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解读》第 63 页) 7.《饮酒(其五)》(八下)(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解 读》第 57 页) 8.《行路难(其一)》(八下)(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 解读》第 59 页) 9.《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上) 【原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 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 愿望。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 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 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 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 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 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 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 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 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 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 “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 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 任和重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 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 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中考预测】 1本词主旨:路程经过过程描写密州岀去打猎的宏大壮观的排场的描写表达笔者 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描绘了一个裝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虽鬓已微霜却大志 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惟感情? 答: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扦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 答:'何日遣冯唐'冖典故中笔者把自己比作魏尚,要像孙郎(孙杈这是笮者自喻 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 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 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岀来的胸襟抱负。全词 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 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 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7①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下阕重在阙言志 司人的豪情壮志。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②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筌:射杀西北来犯的敌人(西夏) 8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持节云中何日遣祃唐?意为朝廷何日派遺祃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晛? 10.《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九上) 【原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 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 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 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中考预测】 1.本词主旨:路程经过过程描写密州出去打猎的宏大壮观的排场的描写,表达笔者 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虽鬓已微霜却大志 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惟感情? 答: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 答:'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笔者把自己比作魏尚,要像孙郎(孙权,这是笔者自喻) 那样子建功立业。 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 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 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 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 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 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7.①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 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 ; 下阕重在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②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答:射杀西北来犯的敌人(西夏) 8.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为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10.《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九上) 【原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 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 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 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 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 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 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上句是看, 此句是闻。“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麾”是军旗。全句 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 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 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 “沙场秋点兵”,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 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弓如霹 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 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 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 在目前。“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 神情。“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 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 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 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中考预测】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十们奏乐吃肉、豪迈髙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 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4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 么?答:收复中原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 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欥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 个得1分)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7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11.《龟虽寿》(七上) 【原诗】 神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 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 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 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上句是看, 此句是闻。“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麾”是军旗。全句 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 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 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 “沙场秋点兵”,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 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弓如霹 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 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 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 在目前。“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 神情。“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 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 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 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 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中考预测】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 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4.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 么?答: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 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 分, 写一个得 1 分)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7.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 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11.《龟虽寿》(七上) 【原诗】 神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这首诗是抒发人生的咏志诗。曹操以神龟,腾蛇,老骥作为比喻,表明宇宙 万物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 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 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 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 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 延年益寿的。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 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一一要有 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 【中考预测】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B) A、《龟虽寿》(曹操)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 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 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 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 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 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 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岀曹操虽然到了晩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 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3.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是如何看待暮年的? 答: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瞽而消沉,而要“壮心丕 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丕 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4.《龟虽寿》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 答: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耷斗精神。 12.《过故人庄》(七上) 【原诗】 过故人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抒发人生的咏志诗。曹操以神龟,腾蛇,老骥作为比喻,表明宇宙 万物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 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中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 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 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 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 延年益寿的。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 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 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 青春。 【中考预测】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B ) A、《龟虽寿》(曹操)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 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 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 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 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 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 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 2. 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 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 3.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是如何看待暮年的? 答: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 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 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4. 《龟虽寿》表达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 答: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12.《过故人庄》(七上) 【原诗】 过故人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 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 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首联)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颔联)句 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运用了 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 而绝不冷傲孤僻。五、六(颈联)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 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尾联)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 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考预测】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 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句不扣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 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答:丛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 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釆用仕么修辞手法(如对偶 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ν斜ˆ)等赏析。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 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这 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ˆ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 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 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岀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 形象地描画 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ˆ两句流露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了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4诗评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ˆ,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诗表面平淡 却韵味悠长。请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ˆ两句为例,简析一下孟浩然的是诗 “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答:诗句就像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 即来,简单而随便。正是这平淡的文字写出了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交往形式 13.《题破山寺后禅院》(七上)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 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 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 愈加沉静。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 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 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 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一、二(首联)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颔联)句 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运用了 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 而绝不冷傲孤僻。五、六(颈联)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 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尾联)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 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考预测】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 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 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答: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 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 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赏析。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 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 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 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 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 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流露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了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4.诗评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诗表面平淡 却韵味悠长。请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为例,简析一下孟浩然的是诗 “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答:诗句就像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 即来,简单而随便。正是这平淡的文字写出了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交往形式。 13.《题破山寺后禅院》(七上)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 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 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 愈加沉静。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 寺幽深、清寂的景色。“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
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 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 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 含蓄隽永。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 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ˆ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 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 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中考预测】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 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 词曲34首全解读》第59页) 15.《夜雨寄北》(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解读》 第64页) 16.《泊秦淮》(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34首全解读》 第64页) 1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 词曲34首全解读》第65页) 1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七上) 【原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赏析】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 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 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莫言下岭便无难”,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 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 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 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 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 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 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 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 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 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 中体现出来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 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 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 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 含蓄隽永。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 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 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 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中考预测】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 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 词曲 34 首全解读》第 59 页) 15.《夜雨寄北》(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解读》 第 64 页) 16.《泊秦淮》(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词曲 34 首全解读》 第 64 页) 1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七上)(参见《掌控中考·课标必背古诗 词曲 34 首全解读》第 65 页) 1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七上) 【原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赏析】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 “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 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莫言下岭便无难”,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 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 “莫言”二字,像是自诫, 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 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 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 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 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 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 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 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 中体现出来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 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中考预测】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中的¨赚”字运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 答:“赚”字明显带有一种白嘲和调侃的喜剧色彩,富有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 下岭的容易, 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 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2试赏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二句。 答: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 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也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 过程。其中“放”、“拦”两个字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 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从意外、惊诧,到恍然大悟的 心理,也都在这一“放”、一“拦”中透露出来,诗人如实的反映了自己在面对错觉 时的可贵思考,绝没有因此而沮丧不振。 1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七上) 【原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 滩鸥鹭。 【赏析】 常记ˆ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 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 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 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 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 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 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 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 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 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 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中考预测】 1.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20.《观书有感》(七上) 【原诗】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中考预测】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中的“赚”字运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 答:“赚”字明显带有一种白嘲和调侃的喜剧色彩,富有幽黙的风趣。行人心目中 下岭的容易, 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 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2.试赏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二句。 答: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 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也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 过程。其中 “放”、“拦”两个字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 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从意外、惊诧,到恍然大悟的 心理,也都在这一“放”、一“拦”中透露出来,诗人如实的反映了自己在面对错觉 时的可贵思考,绝没有因此而沮丧不振。 1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七上) 【原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 一滩鸥鹭。 【赏析】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 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 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 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 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 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 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 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 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 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 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 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中考预测】 1. 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20.《观书有感》(七上) 【原诗】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 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鉴”ˆ的“鉴”,就是“镜”,照人 的镜子,“镜ˆ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ˆ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ˆ 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ˆ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 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 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 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 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 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 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 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 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 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 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 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 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 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 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中考预测】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而镜孑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凊楚藯地在 “镜子中荡漾。(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 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21.《山中杂诗》(七下) 【原诗】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 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 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 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 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 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 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 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 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 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 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 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 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 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 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 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 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 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 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 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 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 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 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 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中考预测】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 “镜子”中荡漾。(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 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21.《山中杂诗》(七下) 【原诗】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 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 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 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 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 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 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
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 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 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中考预测】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 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牛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 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岀窗里,牛动描 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岀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 “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22.《春夜洛城闻笛》(七下) 原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 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 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 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 “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 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晩,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 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 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 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 “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 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 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 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 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 游子思乡之苦
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 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 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中考预测】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 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 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 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 “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22.《春夜洛城闻笛》(七下) 【原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首句“谁家玉笛 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 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 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 “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 处不闻。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 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 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 审美趣味。 前两句是铺排,后两句则回扣主题。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全诗诗眼。 “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 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 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倚窗独立,眼望明月,耳听 笛声,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点染了诗人浓浓的客愁乡思。末句“何人 不起故园情”就自然而然了,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 游子思乡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