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中国共产党 对国民党当局攻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中英关于香港问 题的变判: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 2.能力方面 (1)通过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 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 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让学生学会比较思 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研习历史资料的方 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 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 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顺利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 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是难点。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 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 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也作出了不懈努力。展示国旗、 区旗,提问我们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为什么又出现这两面旗帜呢?(学生答略)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板书第四节课题) 国两制”的构想 1.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师: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真正实现了统一。但是还有港、澳、台和一些岛屿没有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神圣使命。解决 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方式,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引导学生分析) 生:(分析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应该看到,武力解决,总会造成损失,不仅会延缓我国 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 有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日益成熟。(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文字叙述分析并概括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中国共产党 对国民党当局攻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中英关于香港问 题的变判;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 2.能力方面: (1)通过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 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 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让学生学会比较思 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研习历史资料的方 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 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 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顺利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是难点。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 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 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也作出了不懈努力。展示国旗、 区旗,提问我们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为什么又出现这两面旗帜呢?(学生答略)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板书第四节课题)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师: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真正实现了统一。但是还有港、澳、台和一些岛屿没有统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神圣使命。解决 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方式,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引导学生分析) 生:(分析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应该看到,武力解决,总会造成损失,不仅会延缓我国 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 有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日益成熟。(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文字叙述分析并概括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生:(分析并概括) 师:(结合学生的认识进行简单总结)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民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都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 件。但是要通过和平方式完成统一使命,就必须找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1979年元 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率先表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愿,迈出了和平统一 祖国的第一步。1981年时又做了解释说明。 2.中国共产党对统一后的台湾的基本政策 师:(投影出示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 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 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三)国 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 预台湾地方事务。(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 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七)台 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的,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八)欢 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师:(指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明确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态度)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引人注目的是“建议举行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而不是提出“中央与地方谈判”正是我们充分考虑了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后按照实事求是的原 则提出的。(指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明确中共在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敌对了近30年,此时中共提出了如此宽松的政策绝不是偶然的。 引导学生分析其必然性) 生:(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应该说,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隔的这30年中,逐渐接受了资 本主义制度和思想,但也从未忘记海峡两岸的人民同是炎黄子孙。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改革 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为了加快祖国统一大业,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 大色想。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明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思想“一国两制”提出的现实 意义和历史意义) 生:(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应该承认,“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 最好方案;是祖国繁荣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 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为全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 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 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二、香港顺利回归 1.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师: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领。(引导学生回忆香港问题形 成的历史)展示中英谈判的画面,有时间可组织两个学生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谈的场 面,活跃课堂气氛。生:(与教师共同回忆)师:要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主权问题,必须有 个中、英、港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要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又要照顾到香港居民的利 益,还要让英方能够接受。应当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双方的差距太大了。中英会 谈伊始,撒切尔夫人“挟福克兰群岛胜利之威”访华,不想把香港交还中国。英国政府代表
生:(分析并概括) 师:(结合学生的认识进行简单总结)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民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都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 件。但是要通过和平方式完成统一使命,就必须找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1979 年元 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率先表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愿,迈出了和平统一 祖国的第一步。1981 年时又做了解释说明。 2.中国共产党对统一后的台湾的基本政策 师:(投影出示 1981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一) 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 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三)国 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 预台湾地方事务。(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 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七)台 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的,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八)欢 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师:(指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明确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态度)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引人注目的是“建议举行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而不是提出“中央与地方谈判”正是我们充分考虑了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后按照实事求是的原 则提出的。(指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明确中共在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敌对了近 30 年,此时中共提出了如此宽松的政策绝不是偶然的。 (引导学生分析其必然性) 生:(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应该说,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隔的这 30 年中,逐渐接受了资 本主义制度和思想,但也从未忘记海峡两岸的人民同是炎黄子孙。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改革 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 80 年代初,为了加快祖国统一大业,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 大色想。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明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思想“一国两制”提出的现实 意义和历史意义) 生:(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应该承认,“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 最好方案;是祖国繁荣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 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为全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 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 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二、香港顺利回归 1.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师: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领。(引导学生回忆香港问题形 成的历史)展示中英谈判的画面,有时间可组织两个学生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谈的场 面,活跃课堂气氛。生:(与教师共同回忆)师:要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主权问题,必须有一 个中、英、港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要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又要照顾到香港居民的利 益,还要让英方能够接受。应当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双方的差距太大了。中英会 谈伊始,撒切尔夫人“挟福克兰群岛胜利之威”访华,不想把香港交还中国。英国政府代表
开始提出“三个条约继续有效”;接着提出“以主权换治权”,有人比喻为“中国当董事长, 英国当总经理”,其实质还是保持殖民统治:最后提出英国要对香港实行某种程度的“参 与”,这实际上是要求变想的主权。针对英方的言论,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 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 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将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此后中英双 方又进行了多次谈判,逐渐缩小了双方的分歧。终于在1984年12月达成了协议,正式签署 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引导学生分析香港问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 生:(分析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中英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结果,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互谅互让的结果,它证明 中因世界上是值得依赖的国家 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及其与对台湾政策的异同点) 生:(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与对台政策相比,香港不可保留自己的军队,还是不同的历 史情况决定的,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香港问题是我们恢复行使主权。2.中葡关于澳门问题 的谈判师:香港问题和平谈判成功,为同样久而未决的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引导学生 阅读教材,分析两个声明发表的历史意义)生:(分析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3.香港回归祖国师:(放有关香港回归录像剪辑,然后引导学 生分析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生:(边看录像边思考,然后回答问题)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展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问,你们班谁的演讲最好啊?(叫朗读好的 学生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知道2005年春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一部针对台湾什么的法律? 生:《反分裂国家法》 师:这部法律针对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企图将台湾从我国领土中分裂 出去的行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同一血脉,都是炎黄子孙,他们血浓于水的联系是任何 人也割舍不断的。多年来,台湾同胞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请看大屏幕上的表格, 它勾画了海峡两岸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年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元旦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7年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年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 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 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 二共识 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995年江总书记同志针对两岸关系问题,提出八项主张 2000年3月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2005年连战、宋楚瑜分别率领国民党、亲民党访问祖国大陆 师:海峡两岸民间对话机制建立,并在经济贸易和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汪辜会谈” 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突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最大
开始提出“三个条约继续有效”;接着提出“以主权换治权”,有人比喻为“中国当董事长, 英国当总经理”,其实质还是保持殖民统治;最后提出英国要对香港实行某种程度的“参 与”,这实际上是要求变想的主权。针对英方的言论,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 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 定:1997 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将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此后中英双 方又进行了多次谈判,逐渐缩小了双方的分歧。终于在 1984 年 12 月达成了协议,正式签署 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引导学生分析香港问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 生:(分析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中英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结果,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互谅互让的结果,它证明 中因世界上是值得依赖的国家。 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及其与对台湾政策的异同点) 生:(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与对台政策相比,香港不可保留自己的军队,还是不同的历 史情况决定的,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香港问题是我们恢复行使主权。2.中葡关于澳门问题 的谈判师:香港问题和平谈判成功,为同样久而未决的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引导学生 阅读教材,分析两个声明发表的历史意义) 生:(分析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3.香港回归祖国师:(放有关香港回归录像剪辑,然后引导学 生分析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生:(边看录像边思考,然后回答问题)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展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问,你们班谁的演讲最好啊?(叫朗读好的 学生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知道 2005 年春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一部针对台湾什么的法律? 生:《反分裂国家法》 师:这部法律针对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企图将台湾从我国领土中分裂 出去的行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同一血脉,都是炎黄子孙,他们血浓于水的联系是任何 人也割舍不断的。多年来,台湾同胞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请看大屏幕上的表格, 它勾画了海峡两岸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年份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 年元旦 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 30 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7 年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 年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 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91 年 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 1992 年 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 二共识” 1993 年 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1995 年 江总书记同志针对两岸关系问题,提出八项主张 2000 年 3 月 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2005 年 连战、宋楚瑜分别率领国民党、亲民党访问祖国大陆 师:海峡两岸民间对话机制建立,并在经济贸易和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汪辜会谈” 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突破,“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最大
的诚意促成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从“一国两制”的提出,到倡议“三通”,再到江总书记 提出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无不说明这一点。一小撮“台独”势力企图把台湾从中 国分裂出去,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坚决反对。 小结:胡锦涛同志多次发表讲话,说本世纪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实现两个目标, 是发展经济:二是统一中国。这是我们十三亿中国人包括台湾人民的呼声 让我们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代表我们全世界华人对台湾回归祖国的迫切期望,大家一起 唱好吗?我要回来,母亲!老师满腔激情高呼:回来吧!回来吧!我们的台湾,我们呼唤你, 等着你们投入母亲温暖的怀抱
的诚意促成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从“一国两制”的提出,到倡议“三通”,再到江总书记 提出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无不说明这一点。一小撮“台独”势力企图把台湾从中 国分裂出去,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坚决反对。 小结:胡锦涛同志多次发表讲话,说本世纪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实现两个目标,一 是发展经济;二是统一中国。这是我们十三亿中国人包括台湾人民的呼声。 让我们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代表我们全世界华人对台湾回归祖国的迫切期望,大家一起 唱好吗?我要回来,母亲!老师满腔激情高呼:回来吧!回来吧!我们的台湾,我们呼唤你, 等着你们投入母亲温暖的怀抱。 “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 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想。是的,若要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思想开始人要昂扬不要张扬昂扬,是乘风破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们常说:“人要斗志昂 扬,切不可趾高气扬”,说明人活于世,还是要有点儿精神的。生活中,大凡张扬者,总是傲慢自恃,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必然遭人嫉恨,以致于众叛亲离,郁郁而不得志;而一 个昂扬向上的人,由于心态积极,大气随和,且与人为善,一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大多都能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成功。所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要执着不要固执执着,说到底是对信念的不懈坚持,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而固执属于非理性的,固执虽然也是坚持,但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偏执。因此,我们切忌将坚持与固执 划等号。许多时候固执是非理性的想当然,而坚持则是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做出的理性决断。现实中,我们既要做到不因他人的错误劝解,而随意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要因为对方的善意且正确的 提醒或规劝而固执己见。人要执着,只有执着才能成就人生;人不能固执,一旦固执,人生也必受困人要自信不要自负自信与自负的区别在于:自信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既能恰当的评估自己,还 能看到别人的自信和长处;而自负的人总是目空一切,习惯性高估自己,也不会尊重和采纳他人的正确主张或建议。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自信是成功的起步,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一旦没了自 信,做起事来就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仅难以干好工作,也容易丧失机遇。当然,倘若自信过了头,也容易变成自负,因为盲目的乐观,也会让人一叶障目。因此,做人既不能不切实际地高 估自己,夜郎自大,也不能因为过往的挫折或不幸而丧失信心,低估了自己的能徐悲鸿曾说: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这傲骨指的就是骨气。做人绝对不能有傲气,因为,骄傲会使人变 得无知。人一旦有了傲气,就会自命不凡,容易变成井底之蛙,从而目光短浅,目中无人,这无异于人生的“毒药”,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不幸;做人不可以没有骨气,因为,人有了骨气才会有原 则和立场,才可以处理好身边复杂的事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因此,骨气,既是做人应有的风范,也是人性的大美。一个有骨气的人,不仅人格有高度,做人也有温度人要大气不要小气大凡 “小气”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对自己抠门却对外大方。这种人其格局也是大气的,无疑值得敬佩和交往;二是对自己大方却对外小气的人。这种人非常自私,时间久了朋友都会慢慢疏远或离去, 自然难有真心朋友;第三种是对自己和外人都吝啬的人。这类人最为悲哀,既缺乏生活乐趣,也没有朋友难以享受人生。常言道:欲成大器,得养大气。大气之人不仅谈吐大方得体,处世自然和 谐,还能海纳百川,高屋建瓴地看问题。就如一本好书,让人感觉厚重而爱不释手。人要多些书卷气,少些书生气显然,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有书卷气的人,身上不仅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 带着纸的气息,透着墨的芬芳,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也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现实中,有些人虽然读书不少,由于不接地气,充其量也只是个“书 生”.古人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因为,一旦读书读成书呆子,看问题就会简单片面,做人若不懂得变通,就容易活在真空和虚幻之中,以至于既成不了大器,也很难成 大事示强,并不是看谁的嗓门大、音量高、话语狠。必要的时候,我们必须示强,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运用。既是一个人坚强意志和顽强态度的对外宣示,也是一个人力量和立场的刻意表露。如 果说逞强,是一种耀和显摆,是嚣张、狂妄的耍威风;那么示强,代表了秀肌肉、亮剑和示人心。生活中,真正的强者从不逞强,有一种说法,示强是力量的表露,逞强是自不量力的表演。在我 看来,示强而不逞强,威而不怒,屈人而不以战,且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好的示强人可示弱不可软弱虽然人的本能是不轻易向人示弱,但适度地示弱,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气度。现实告诉 人们,人可以示弱,决不可软弱。因为,人若软弱,就会扛不住事担不起责,就会习惯性仰人鼻息、寄人篱下而苟且,没志气没骨气没底气。而示弱则不同,很多时候,示弱者不显山不露水,不 惹事不生非,给人的感觉不具挑战性和威胁性,既可以说是变通之计,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一种策略。如果说不低头不屈服是有个性的话,那么示弱而不软弱,无疑是聪明的选择人 可以示好不可讨好人与人交往,若有矛盾和裂痕一直僵着,绷紧的关系不仅不能改善,还可能因绷而溃。示好与讨好的区别就在于:讨好是纯粹的取悦、迎合或迁就,是不讲原则的曲意逢迎和别 有用心的假意奉承;而示好则是表达友善的一种语言与信号,不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修为。喜欢讨好的人,千方百计揣摩别人的心思和脸色说话办事,没尊严没 原则没底线;不懂示好的人一根筋到底,一条道走到黑,不懂得灵动善融,呆板而乏味;唯有懂得示好的人,才能审时度势,拿捏好火候,给人与人的关系抹上一道暖色,涂上一层亮色人可低调 不可低声说到底,低声就是在做“鸵鸟”,也是在低级做人。既是人格萎缩、精神萎靡的一种写照,也是缺乏骨气,不敢担当的一种表现。低调不等于低声,低调的人不仅深刻而不肤浅、不显山不 露水,还能以平和的心态、不争的姿态待人接物。低调的人,不仅具备分析判断、把握分寸的能力和智慧,清楚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需要隐忍;也知道在纷纷扰扰中留一份余地,留一份清醒, 懂得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因此,低调不仅是为人的一种内涵,更是一门学问。方丈正在坐禅,将军冒冒失失开了口,老方丈眼睛都没睁开,很轻蔑地说:"你这样一介武夫,连个起码的礼数 都没有,还配听什么修禅的道理."将军大怒,咣当一声拔出剑来,直指老方丈鼻尖"你个臭和尚,问你是给你面子,还不识抬举了?!"方丈睁眼,一指将军:"此一念,你就在地狱."将军一怔,忽然羞赧,掷剑伏地:" 在下失礼,本来是为求教于师父,还请师父宽恕."方丈淡淡地说:"此一念,你已经在天堂."随着长大,看见都市里的街道一天比一天宽,人的心量却一天比一天窄.开的私家车越来越好,路却越来越堵,以至于 出现了路怒一族.于是常常想:浮沉忙碌间,我们还能不能照顾好每一个起心动念?有句话"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有个诱因,难免就起了嫉妒、贪婪、烦恼、报复各种念头,关键是 有没有一种觉悟能及时制止了念头,让自己明辨是非的理智赶在做傻事之前醒过来看"烦恼"二字,那是火冲上了顶、乱了心,而"觉悟"二字,恰恰是"见我心".于狂喜中、于暴怒中、于飞短流长的环境中, 得见自己的心,都不容易.世间最难辨识的不是远方,是近处;最难评价的不是网上的人和事,是自己.世间最难把握的也不是一生,是一念.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乡村往事:三十多年前,在他女朋友家的村 里,有一户人家的女儿跟人私奔,怀了身孕.连续几家女眷来跟他后来的丈母娘议论这件事,可他这位准丈母娘就是不接一句茬儿.别人义愤填膺之余好奇追问这位邻居不表态的原委,老太太慢悠悠说了
一句:"我家有四个还没出嫁的丫头,我不敢担保自己家的闺女个个不落话把儿,我也不敢笑话别人家的闺女".后来,这家的女儿都考了出去,个个很有出息.乡里都说,是为娘的家有规矩,口上也积德.时时 心存"不敢",就熄了些自己的妄念,多了点儿对别人的恻隐.一念不炽,就烧不毁理智清明.努力照顾好当下每一个念头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悠悠岁月,悄然无声地从指缝间流逝。当醒悟时, 剩下的或许只是一声叹息。人生苦短,岁月不待,在有限的生涯里,又何必在失落与苦恼中徘徊?人生是一本厚重的书,需要用一生的时间认真研读,用心领悟,我们很难参透自己手掌,那纵横 交错的纹路,仿佛是无言的上苍在说一切命运尽在自己手里。人生是一种大境界,不必强求一切局部的完美,只有如此,才能多一分洒脱,少一分怨恨和抱怨,生命里也才会多些开心。在人生旅 途,并非所有的呐喊都有回声,并非所有的蓓蕾都有开放的机会,只要我们以宽广的胸怀和开朗的态度对待生活的艰辛,永远都不放弃对生活的信念,那么无论怎样生活,也都会变得有滋有味, 生活里也都会有笑声相伴。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说不清自己最重视的人或物会在何时与我们分道扬镳,连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都有可能无法陪同我们走到终点。而心情,只有心情,像影子一 样是我们一生不离不弃的挚友,是与我们的生命“等长”的东西。心情好,我们才能活得美,满怀着快乐,我们才能活出完美的生命。快乐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岗;快乐是一抹阳光,催开 迟开的花朵;快乐是一汪甘泉,浇灌干涸的希望;快乐是一盏明灯,为他人也为自己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快乐是一种神奇的善良,它能使人世间的很多平凡变成精彩。有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不停 在风口浪尖上摇晃,她说,只要盛开,就要怒放;只要坚持,就是希望!她的世界,禁锢在小小的花盘上。可是她说,眼里的天空,无限大,虽然孤独,却从不寂寞。风雨吹打着她,而她,却始 终微笑。她说,笑容就是一块调色板,只要能够拥有快乐,生命的画图上就有了最美丽的色彩。她把痛苦与泪水,藏在花开的瞬间。她说,只要还能怒放,就要开成最美的一枝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