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篇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人教版必修1)】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 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 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 的新发展。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 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 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 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 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 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 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 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1982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 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 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 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 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 圣不可分割这一理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篇一:第 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案(人教版必修 1)】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 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 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 的新发展。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 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 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 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 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 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 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 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 1982 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 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 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 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 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 圣不可分割这一理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 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 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 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 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 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 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 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 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 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 题的大致情况。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 充分体现新课程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学生走进历史, 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 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 认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査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 对性。 (二)复习导入、展示目标 (复习导入)1997年和1999年中国发生了哪两件性质相同的大事?分 别发生在哪一天?(引导学生回答)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及 1999年12月20日的澳门回归。(进一步置疑)那么香港、澳门是 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 实现?
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 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 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 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 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 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 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 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 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 题的大致情况。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 充分体现新课程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学生走进历史, 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 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 认识。 六、课时安排:1 课时 七、 教学过程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 对性。 (二)复习导入、展示目标 (复习导入)1997 年和 1999 年中国发生了哪两件性质相同的大事?分 别发生在哪一天? (引导学生回答)1997 年 7 月 1 日的香港回归及 1999 年 12 月 20 日的澳门回归。 (进一步置疑)那么,香港、澳门是 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 实现?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情境探究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忆和合作探究解决第一组问题: 问题1: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 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老师投影归纳展示 深入设问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指出:港澳是外交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教师过渡设问3: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 题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 么利弊呢?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 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群众运动给岛内 人民带来一定的员失,了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影响港澳 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武力解决最终秒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 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情境探究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看教材第一目,从中概括所提问题的答案) 问题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请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然后教师作简要评 价,再将正确答案逐条展示在屏幕上)问题探究:据历史纵横分析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 区有什么不同?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思路引领: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材料中说在实现 国家统一后,台湾地区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针对什么权利而 言的?而经济特区的特殊权利仅仅指哪方面权利而言?在这两种地 方公别实行什么社会制度? 通过分析同学们可以知道:港澳台特别行政区的“特”是特在政治制 度,它们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权。而经济特 区的“特”在经济制度和优惠政策,所以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 混为一谈。 (接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知同学注意到没有,“一国两制形成 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 (学生回答“台湾”后引出第五个问题)问题5:解决台湾问题为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22 课祖国统一大业。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情境探究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忆和合作探究解决第一组问题: 问题 1: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 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老师投影归纳展示 深入设问 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指出:港澳是外交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教师过渡设问 3: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 题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 么利弊呢?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 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群众运动给岛内 人民带来一定的员失,了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影响港澳 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武力解决最终秒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 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情境探究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看教材第一目,从中概括所提问题的答案) 问题 4: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 (请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然后教师作简要评 价,再将正确答案逐条展示在屏幕上) 问题探究:据历史纵横分析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 区有什么不同?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思路引领: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材料中说在实现 国家统一后,台湾地区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针对什么权利而 言的?而经济特区的特殊权利仅仅指哪方面权利而言?在这两种地 方公别实行什么社会制度? 通过分析同学们可以知道:港澳台特别行政区的“特”是特在政治制 度,它们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权。而经济特 区的“特”在经济制度和优惠政策,所以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 混为一谈。 (接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知同学注意到没有,“一国两制”形成 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 (学生回答“台湾”后引出第五个问题) 问题 5:解决台湾问题为什
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幻灯片展 示) (对于第一问,不能直接教材上找到答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发展 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 进行小组探讨,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学生回答后,应从台湾的 历史和现状归纳,台湾同胞长期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未曾忘记自 己是炎黄子孙;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 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国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 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 需要 (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问,这一问书上也找不到答案,教师启发学 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一些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进行小组探讨,整理成 答案。) 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 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情境探究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 港澳回归的历程(幻灯片展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国两制如何在 解决港澳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请看录像《中英会谈》,《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看完录像后, 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图片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 事。并用幻灯片展示。)(接着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 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 199年12月20日凌晨,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后 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用幻灯片展示几幅有关澳门回归的图 片) 问题6: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讨论: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 (幻灯片展示)(组织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起 来发言,结合同学们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表扬选进,鼓励后 进,于用幻灯片展示答案要点) 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 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情境探究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幻灯片展 示) (对于第一问,不能直接教材上找到答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发展 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 进行小组探讨,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学生回答后,应从台湾的 历史和现状归纳,台湾同胞长期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未曾忘记自 己是炎黄子孙 ;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 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国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 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 需要。 (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问,这一问书上也找不到答案,教师启发学 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一些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进行小组探讨,整理成 答案。) 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 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情境探究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 港澳回归的历程(幻灯片展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国两制如何在 解决港澳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请看录像《中英会谈》,《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看完录像后, 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图片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 事。并用幻灯片展示。)(接着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 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1987 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 1999 年 12 月 20 日凌晨,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后, 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用幻灯片展示几幅有关澳门回归的图 片) 问题 6: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讨论: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 (幻灯片展示)(组织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起 来发言,结合同学们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表扬选进,鼓励后 进,于用幻灯片展示答案要点) 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 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情境探究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讨论: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有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 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两种观点都不对。1949年国民 党退往台湾后,开始割断了两岸之间的正常联系。但自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两岸关系缓解,交流逐渐频繁。展望未来,尽管有国际上 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阻碍,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事所趋,是 人心所向,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先来了解一 下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 问题7: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四幅时政图片分析,由小组代表总结出两 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及具体表现:隔绝(1949-1979)—暖风(八 九十年代)—寒流(九十年代)——契机(2005年) 教师稍作归纳,指出海峡两岸关系的主流是由隔绝走向沟通。 问题8: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学生归纳,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问题9: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出示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005年3 月) 学生齐读,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寒流:展示李登辉和陈水扁的照片“台独”言论 提出设问: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一些国际反华势力 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但他们的图谋遭到全体中国人民 的强烈反对。展示一组反台独的图片。师生齐读胡锦涛发表的对台 讲话: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篇二: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第三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芜湖一中胡天宝2007年1月于铜陵省级公开观摩课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 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 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 的新发展。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
讨论: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有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 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两种观点都不对。1949 年国民 党退往台湾后,开始割断了两岸之间的正常联系。但自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两岸关系缓解,交流逐渐频繁。展望未来,尽管有国际上 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阻碍,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事所趋,是 人心所向,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先来了解一 下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 问题 7: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四幅时政图片分析,由小组代表总结出两 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及具体表现:隔绝(1949—1979)——暖风(八 九十年代)——寒流(九十年代)——契机(2005 年) 教师稍作归纳,指出海峡两岸关系的主流是由隔绝走向沟通。 问题 8: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学生归纳,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问题 9: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出示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2005 年 3 月) 学生齐读,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寒流:展示李登辉和陈水扁的照片“台独”言论。 提出设问: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一些国际反华势力 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但他们的图谋遭到全体中国人民 的强烈反对。展示一组反台独的图片。 师生齐读胡锦涛发表的对台 讲话: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篇二: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第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芜湖一中胡天宝 2007 年 1 月于铜陵省级公开观摩课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 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 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 的新发展。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
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 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 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初高中 衔接】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 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 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 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学生 走进历史,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 【学科联系】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三政治课 学习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语文课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学生 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要加强从历史 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 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 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政治及德育课 程中都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在经过了几 个月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本 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 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 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做到: (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 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 (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 决有哪些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 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 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 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 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初高中 衔接】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 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 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 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学生 走进历史,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 【学科联系】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三政治课 学习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语文课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学生 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要加强从历史 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 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 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政治及德育课 程中都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在经过了几 个月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本 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 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 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做到: (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 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 (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 决有哪些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 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 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认“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外形 式的重大变化而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 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3)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全体海内 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 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现状。 2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教学媒体 利用 powerpoint课件穿插fash动画展示图片文字资料,突出主题 达到情感共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境营造:课件展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设问: 同学们,这首歌听过吗? 会唱吗?咱们一起唱一边好不好?我起个头,大家一起唱。(师生 齐唱)“母亲、母亲我要回来”的呼喊如此动人心魄,海峡两岸人民 渴望团圆。 导入新课:第3课《祖国统一大业》。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 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 吗?回答:台湾还没有回来。 历史之源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学思同步: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并未涉及,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港 澳台问题的来龙去脉,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知识,教材没有涉及, 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由于它是下面教学内容的一个必要的 知识准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故结合初 中历史知识由学生适当予以介绍,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作一铺垫) 1、香港问题由来 师生共同回顾香港被占领的过程,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 生回顾以往知识。请学生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思考香港问题的实质。 2澳门问题由来
(1)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外形 式的重大变化而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 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3)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全体海内 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 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现状。 2.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教学媒体 利用 powerpoint 课件穿插 flash 动画展示图片文字资料,突出主题, 达到情感共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境营造:课件展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设问: 同学们,这首歌听过吗? 会唱吗?咱们一起唱一边好不好?我起个头,大家一起唱。(师生 齐唱)“母亲、母亲我要回来”的呼喊如此动人心魄,海峡两岸人民 渴望团圆。 导入新课:第 3 课《祖国统一大业》。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 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 吗?回答:台湾还没有回来。 一、 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学思同步: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并未涉及,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港 澳台问题的来龙去脉,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知识,教材没有涉及, 散落在以前学习的单元中。但由于它是下面教学内容的一个必要的 知识准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故结合初 中历史知识由学生适当予以介绍,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作一铺垫) 1、 香港问题由来 师生共同回顾香港被占领的过程,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 生回顾以往知识。 请学生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思考香港问题的实质。 2.澳门问题由来
请学生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凼仔岛和路环岛 3台湾问题由来 提出以下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两次分离与回归? 第三次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 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国家分裂、骨肉分离,如此美丽的香港、澳门还有宝岛台湾与祖国 母亲相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都不忍心看见的!那么为了早日解决 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党和国家提出了什么政策?学生答:“一国 两制”出示教学目标。宏观概括教材内容,构建知识联系:“一国 两制”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 门问题,同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二、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的构想 让学生带着“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个问 题,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 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幻灯片展示“一国两制构想形成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 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 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在屏幕展示:“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 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 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提醒学生注意,“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 、回归之路——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 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请学生结合课件介绍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 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 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3.台湾问题由来 提出以下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两次分离与回归? 第三次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 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国家分裂、骨肉分离,如此美丽的香港、澳门还有宝岛台湾与祖国 母亲相分离,是全体中华儿女都不忍心看见的!那么为了早日解决 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党和国家提出了什么政策?学生答:“一国 两制”。出示教学目标。宏观概括教材内容,构建知识联系:“一国 两制”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 门问题,同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让学生带着“‘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个问 题,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 在学生回答后利用幻灯片展示“一国两制”构想形成。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 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 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 2.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在屏幕展示:“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 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 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提醒学生注意,“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 三、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 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由学生介绍香港回归的历程并主持以下几个师生互动环节,这是 本课的压轴,本环节教师只是提供了思路,具体内容包括文字底本 均有学生原创) 学生主持人:(边演示课件边介绍)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鸦片 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一直没有放 弃收回香港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收回香港的实际终于成熟 但是要顺利收回香港主权,还必须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 方案。于是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挟马岛之战胜利的余威 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打出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幻灯片) 请问有哪两位同学给大家现场重温一下那一为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历 史时刻?请举手!(在举手的同学中男女生中各选择一位)好,有 请上台。 (男生扮演邓小平,女生扮演撒切尔夫人,) 邓小平:你好,撒切尔夫人。欢迎你的到来 撒切尔夫人::“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 欢迎您来呀!撒切 尔夫人,您在两年前福克兰战争中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令我十 分敬佩。 撒:谢谢 邓:因此,在这里,我想和你谈谈香港主权归属问题。 撒:我很愿意。 邓:首先我要声明,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我们不是 阿根廷,我也不是阿尔铁里嘛。其次,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政府有收回香港的信心和决心。 撒:很高兴你主张和平的态度。不过关于香港的国必须拥问题,我 有一个提议,能否以主权换治权?即中国拥有香港的主权的前提下, 英国政府掌握香港的治理权。 邓:很抱歉,撒切尔夫人。中国必须拥有香港的主权,在这个问题 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撒:你的态度很坚决。现在香港经济发展十分繁荣。中国政府在收 回香港后,能保证香港的繁荣吗?
(由学生介绍香港回归的历程并主持以下几个师生互动环节,这是 本课的压轴,本环节教师只是提供了思路,具体内容包括文字底本 均有学生原创) 学生主持人:(边演示课件边介绍)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鸦片 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一直没有放 弃收回香港的努力。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收回香港的实际终于成熟 了。 但是要顺利收回香港主权,还必须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 方案。于是在 1982 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挟马岛之战胜利的余威 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打出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幻灯片) 请问有哪两位同学给大家现场重温一下那一为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历 史时刻?请举手!(在举手的同学中男女生中各选择一位)好,有 请上台。 (男生扮演邓小平,女生扮演撒切尔夫人,) 邓小平:你好,撒切尔夫人。欢迎你的到来。 撒切尔夫人::“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 欢迎您来呀!撒切 尔夫人,您在两年前福克兰战争中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令我十 分敬佩。 撒:谢谢。 邓:因此,在这里,我想和你谈谈香港主权归属问题。 撒:我很愿意。 邓:首先我要声明,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我们不是 阿根廷,我也不是阿尔铁里嘛。其次,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政府有收回香港的信心和决心。 撒:很高兴你主张和平的态度。不过关于香港的国必须拥问题,我 有一个提议,能否以主权换治权?即中国拥有香港的主权的前提下, 英国政府掌握香港的治理权 。 邓:很抱歉,撒切尔夫人。中国必须拥有香港的主权,在这个问题 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撒:你的态度很坚决。现在香港经济发展十分繁荣。中国政府在收 回香港后,能保证香港的繁荣吗?
邓:中国政府有责任,也有信心建设一个繁荣的香港。我们也很愿 意请英国政府帮助我们收回香港。 撒:我对此有谨慎的乐观。 邓:撒切尔夫人,我想对你谈几点:首先,应该明确1997年,中 国将收回香港主权。如果在1997年中国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 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 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 下野。其次,我们对贵国在福克兰战争中坚决维护主权的方式表示 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们两国北方都有强大的敌人,此时 维护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至关重要。还有我对贵国在福克兰战争中 孤军奋战,经历再大损失也不放弃的精神表示同情与敬佩。 撒:我回去后将派代表团来与贵国具体进行香港问题的谈判。 邓:很好,我们在北京等你们来。 (握手。主持人介绍,撒切尔夫人出门走下台阶的时候摔了一跤。 扮演撒切尔夫人的学生模仿摔跤的动作。) 学生主持人:大家也听到了,撒切尔夫人提出以主权换治权的设想 但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国政府阐明了“中国必须拥有香港的主权,在这 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的基本态度。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 径商谈关于香港问题。 (学生主持人边演示课件边介绍)经过两年多的谈判,1984年12 月中英两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 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在1997年7月1日“东方明珠”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下面有请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讲话。(一学生扮演董建 华上台) 江主席、李总理,同胞们、朋友们 这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性的一天—1997年7月1号。在经历了156年 的分离之后,香港和中国又成为一体。这是一个庄严肃穆而又自豪 的时刻。今天,我们以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宜告,香港跨入了一个 新的时代。 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恢复香港主权是一个天才而又新奇的构想。 全世界都在关注着我们,因为接过规划我们自己未来的历史使命, 这既是一个光荣,也是一个挑战。这一使命将促使我们创造历史。 我们有信心不辜负这一挑战,并将创造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未来
邓:中国政府有责任,也有信心建设一个繁荣的香港。我们也很愿 意请英国政府帮助我们收回香港。 撒:我对此有谨慎的乐观。 邓:撒切尔夫人,我想对你谈几点:首先,应该明确 1997 年,中 国将收回香港主权。如果在 1997 年中国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 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 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 下野。其次,我们对贵国在福克兰战争中坚决维护主权的方式表示 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们两国北方都有强大的敌人,此时 维护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至关重要。还有我对贵国在福克兰战争中 孤军奋战,经历再大损失也不放弃的精神表示同情与敬佩。 撒:我回去后将派代表团来与贵国具体进行香港问题的谈判。 邓:很好,我们在北京等你们来。 (握手。主持人介绍,撒切尔夫人出门走下台阶的时候 摔了一跤。 扮演撒切尔夫人的学生模仿摔跤的动作。) 学生主持人:大家也听到了,撒切尔夫人提出以主权换治权的设想。 但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国政府阐明了“中国必须拥有香港的主权,在这 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的基本态度。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 径商谈关于香港问题。 (学生主持人边演示课件边介绍)经过两年多的谈判,1984 年 12 月中英两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 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在 1997 年 7 月 1 日“东方明珠”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下面有请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讲话。(一学生扮演董建 华上台) 江主席、李总理,同胞们、朋友们 这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性的一天—1997 年 7 月 1 号。在经历了 156 年 的分离之后,香港和中国又成为一体。这是一个庄严肃穆而又自豪 的时刻。今天,我们以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跨入了一个 新的时代。 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恢复香港主权是一个天才而又新奇的构想。 全世界都在关注着我们,因为接过规划我们自己未来的历史使命, 这既是一个光荣,也是一个挑战。这一使命将促使我们创造历史。 我们有信心不辜负这一挑战,并将创造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