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针灸学》 课程编号:N2050162 英文名称: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16 适用对象: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中医学(临床心理学方向)等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中医各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 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 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 章节内容,分别以多媒体、录象、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 效果。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 时,必须十分注重腧穴的定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 握针灸基本技能。 、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了解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上篇针灸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掌握十二经络的命名、循行分布、表里属络、走向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针灸学》 课程编号: N2050162 英文名称: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 学 时:48 讲课学时: 32 实验学时:16 学 分:3 适用对象: 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中医学(临床心理学方向)等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中医各基础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 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 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 章节内容,分别以多媒体、录象、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 效果。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 时,必须十分注重腧穴的定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 握针灸基本技能。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了解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上篇 针灸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掌握十二经络的命名、循行分布、表里属络、走向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6、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6、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第二章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分类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 2、掌握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特定穴的定义 熟悉各特定穴的分布规律。 4、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原则。 4、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5、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概念及其分布规律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其中86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 操作要求。 【教学内容】 1、十四经脉的循行 2、十四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十四经穴和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3、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6、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6、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分类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 2、掌握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特定穴的定义。 3、熟悉各特定穴的分布规律。 4、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原则。 4、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5、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概念及其分布规律。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其中 86 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 操作要求。 【教学内容】 1、十四经脉的循行。 2、十四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十四经穴和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手太阴肺经(11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 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20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醪、手五里、臂膈、肩髑※、巨骨、天鼎、扶突、口禾僇、迎香※ 足阳明胃经(45穴):承泣、四白※、巨髏、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 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 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历兑。 足太阴脾经(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 血海、萁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手少阴心经(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19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膈俞、天 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髏※、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67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 抒、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 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醪、次髏※、中鬱、下鬱、会阴 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諺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 仓、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 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少阴肾经(27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 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 域中、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9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23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犊、天 井、清冷渊、消烁、会、肩髅※、天髏、翳风※、契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髅、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44穴):瞳子髏、听会※、商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 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 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醪、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 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14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 廉、急脉、章门※、期门※。 督脉(29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 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醪、 水沟※、兑端、龈交、印堂※
手太阴肺经(11 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 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20 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足阳明胃经(45 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 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 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足太阴脾经(21 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 血海、萁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手少阴心经(9 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19 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 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67 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 抒、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 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阴、 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 仓、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 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少阴肾经(27 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 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 域中、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9 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23 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犊、天 井、清冷渊、消烁、臑会、肩髎※、天髎、翳风※、契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44 穴):瞳子髎、听会※、商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 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 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 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14 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 廉、急脉、章门※、期门※。 督脉(29 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 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 水沟※、兑端、龈交、印堂※
任脉(24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 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常用经外奇穴(总40穴) 1、头颈部(14穴):四神聪※、鱼腰、上明、太阳※、耳尖、球后、上迎香、内迎香、夹承浆、 金津、玉液、牵正※、翳明、安眠※。 2、躯干部(8穴):子宫、三角灸、定喘※、夹脊※、胃脘下俞、腰眼、十七椎、腰奇。 3、四肢部(18穴):肩前、肘尖、二白、中魁、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 环中、鹤顶、百虫窝※、膝眼、胆囊※、阑尾、内踝尖、外踝尖、八风。 (划※者为重点穴位,为主要授课内容。其余为一般穴位) 中篇针灸技术 第四章针灸技术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常用针灸体位 2、熟悉常规针灸治疗量及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针灸器具 【教学内容】 1、常用针灸器具 常用针灸体位 3、常规针灸治疗量。 4、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针灸技术各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毫针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得气的意义。 2、掌握针刺异常情况(晕针、滞针、血肿、气胸)的预防和处理。 3、掌握灸法的种类、操作、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4、掌握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5、了解耳穴的分布规律及选穴原则。了解定位、主治及耳针的操作方法。 6、了解标准头穴线的定位、操作方法、主要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7、熟悉皮肤针、三棱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了解各项技术的适应范围和注 意事项。 8、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候气、催气等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1、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
任脉(24 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 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常用经外奇穴(总 40 穴) 1、头颈部(14 穴):四神聪※、鱼腰、上明、太阳※、耳尖、球后、上迎香、内迎香、夹承浆、 金津、玉液、牵正※、翳明、安眠※。 2、躯干部(8 穴):子宫、三角灸、定喘※、夹脊※、胃脘下俞、腰眼、十七椎、腰奇。 3、四肢部(18 穴):肩前、肘尖、二白、中魁、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 环中、鹤顶、百虫窝※、膝眼、胆囊※、阑尾、内踝尖、外踝尖、八风。 (划※者为重点穴位,为主要授课内容。其余为一般穴位) 中篇 针灸技术 第四章 针灸技术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常用针灸体位。 2、熟悉常规针灸治疗量及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针灸器具。 【教学内容】 1、常用针灸器具。 2、常用针灸体位。 3、常规针灸治疗量。 4、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针灸技术各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毫针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得气的意义。 2、掌握针刺异常情况(晕针、滞针、血肿、气胸)的预防和处理。 3、掌握灸法的种类、操作、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4、掌握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5、了解耳穴的分布规律及选穴原则。了解定位、主治及耳针的操作方法。 6、了解标准头穴线的定位、操作方法、主要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7、熟悉皮肤针、三棱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了解各项技术的适应范围和注 意事项。 8、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候气、催气等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1、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
2、毫针的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操作过程,针刺得气与行针手法、补泻手法。 3、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4、灸法的意义、种类和作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5、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6、耳穴的定位、主治配穴原则及耳针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7、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作用,头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8、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下篇针灸治疗 第六章治疗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治疗原则、治疗作用和配穴处方。 2、熟悉各类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3、了解刺灸治疗时机 【教学内容】 1、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治疗作用。 2、针灸配穴处方。 3、特定穴的应用。 4、刺灸治疗时机。 第七章治疗各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头面躯体痛证,内科、妇科重点病证(※)的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熟悉头面躯体痛证,内科、妇科重点病证的其他针灸疗法。儿科、皮外科、五官科重点病证 的针灸治疗。 3、了解各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教学内容】 各科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 头面躯体痛证:头痛(附紧张性头痛、偏头痛)※、面痛、落枕(附颈椎病)※、漏肩风(臂丛 神经痛)、肘劳、腰痛※、痹症※ 内科病证:中风※、眩晕(附高血压)※、面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痿症、痫症※、癫狂、不 寐※、脏躁、惊悸怔忡※、感冒、咳嗽、哮喘※、肺痨、疟疾、呕吐※、胃痛※、腹痛※、黄疸、泄 泻※、痢疾、便秘、脱肛、窿闭、水肿、遗精(附阳痿)※ 妇儿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胎位不正※、滞产、缺乳、阴挺、小儿惊 风※、遗尿※、疳积※、小儿脑瘫※、食积 皮外科病证:风疹※、疔疮※、痄腮※、乳痈※、乳癖、肠痈、痔疮、疝气、扭伤※、腱鞘囊肿
2、毫针的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操作过程,针刺得气与行针手法、补泻手法。 3、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4、灸法的意义、种类和作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5、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6、耳穴的定位、主治配穴原则及耳针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7、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作用,头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8、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下篇 针灸治疗 第六章 治疗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治疗原则、治疗作用和配穴处方。 2、熟悉各类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3、了解刺灸治疗时机。 【教学内容】 1、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治疗作用。 2、针灸配穴处方。 3、特定穴的应用。 4、刺灸治疗时机。 第七章 治疗各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头面躯体痛证,内科、妇科重点病证(※)的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熟悉头面躯体痛证,内科、妇科重点病证的其他针灸疗法。儿科、皮外科、五官科重点病证 的针灸治疗。 3、了解各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教学内容】 各科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 头面躯体痛证:头痛(附紧张性头痛、偏头痛)※、面痛、落枕(附颈椎病)※、漏肩风(臂丛 神经痛)、肘劳、腰痛※、痹症※ 内科病证:中风※、眩晕(附高血压)※、面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痿症、痫症※、癫狂、不 寐※、脏躁、惊悸怔忡※、感冒、咳嗽、哮喘※、肺痨、疟疾、呕吐※、胃痛※、腹痛※、黄疸、泄 泻※、痢疾、便秘、脱肛、窿闭、水肿、遗精(附阳痿)※。 妇儿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胎位不正※、滞产、缺乳、阴挺、小儿惊 风※、遗尿※、疳积※、小儿脑瘫※、食积。 皮外科病证:风疹※、疔疮※、痄腮※、乳痈※、乳癖、肠痈、痔疮、疝气、扭伤※、腱鞘囊肿
※、丹毒、蛇丹※、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痤疮※、斑秃 五官科病证: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鼻渊、牙痛※、咽喉肿痛※、口疮、近视※。 急症:晕厥、虚脱、高热、抽搐、急痛※、出血。 其他:减肥、美容、戒烟、延缓衰老。 (划※者为重点病证,其余为一般病证)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或编)次 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 其他 合计 绪言 经络总论 132 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各论 12 (包括经外奇穴) 刺灸总论 中篇刺灸各论 头针、耳针 治疗总论 下篇治疗各论 14036 合计 实验(训)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验(训) 实验(训)内容 学时 序号 名称 必做选做 演验综设分配 示证合计 操作练习指导刺灸法各论的实训操作√ 划经点穴练习腧穴各论的实训操作 3操作考核实训操作考核 493 合计 16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绪论部分 1、针灸学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治病特点有哪些? 2、什么是针灸学、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统? 3、对针灸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古代三部巨著是哪些?它们对针灸学的发展各起到什么主要的 作用? 经络总论部分
※、丹毒、蛇丹※、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痤疮※、斑秃。 五官科病证: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鼻渊、牙痛※、咽喉肿痛※、口疮、近视※。 急症:晕厥、虚脱、高热、抽搐、急痛※、出血。 其他:减肥、美容、戒烟、延缓衰老。 (划※者为重点病证,其余为一般病证)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或编)次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 其他 合计 绪言 1 1 上篇 经络总论 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各论 (包括经外奇穴) 3 2 12 3 2 12 中篇 刺灸总论 刺灸各论 头针、耳针 1 4 0 1 40 下篇 治疗总论 治疗各论 3 6 3 6 合计 32 32 实验(训)内容和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训) 名称 实验(训)内容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学时 分配 必做 选做 演 示 验 证 综 合 设 计 1 操作练习指导 刺灸法各论的实训操作 √ √ √ 4 2 划经点穴练习 腧穴各论的实训操作 √ √ √ 9 3 操作考核 实训操作考核 √ √ 3 合计 16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绪论部分 1、针灸学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治病特点有哪些? 2、什么是针灸学、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统? 3、对针灸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古代三部巨著是哪些?它们对针灸学的发展各起到什么主要的 作用? 经络总论部分
1、经络系统由哪些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由那几个因素构成?十二经脉的四大规律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3、经络有哪些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4、何谓奇经八脉?有什么作用与特点? 5、试述任、督、冲、带脉的循行分布及其特点。 6、何谓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各有什么分布特点与主要作用 7、说说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含义与分布特点。 腧穴总论部分 1、何谓腧穴?腧穴有哪些分类,各自有何特点? 2、试述腧穴的主治作用和主治规律? 3、腧穴定位法有哪些种类?其含义是什么? 4、人体有多少种的特定穴?各类特定穴的含义与分布特点是什么? 5、头面及部分躯干、四肢常用的骨度折量寸与指寸法如何? 6、腧穴在诊断上常见的应用是什么? 经络腧穴各论 1、试述十四经的循行及其它们之间的脏腑属络关系、与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 2、简述下列腧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及操作注意事项 经脉 统计 手太阴肺经尺泽、列缺、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恰谷、曲池、肩髑、迎香 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下关、天枢、梁丘、足三里、丰隆 348 足太阴脾经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匚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颧髏、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竹、风门、肺俞、膈俞、脾俞、肾俞、次醪、委中、秩边、承山、昆仑、至 12 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 「手厥阴心包经声冲、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渚、外关、支沟、肩、翳风、耳门、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阳白、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 足厥阴肝经冲、章门、期门 督脉命门、大椎、百会、水沟、印堂 任脉 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奇穴四神聪、太阳、夹脊、腰痛点、四缝、外劳宫 35566 总计 3、十四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各是什么?
1、经络系统由哪些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由那几个因素构成?十二经脉的四大规律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3、经络有哪些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4、何谓奇经八脉?有什么作用与特点? 5、试述任、督、冲、带脉的循行分布及其特点。 6、何谓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各有什么分布特点与主要作用 7、说说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含义与分布特点。 腧穴总论部分 1、何谓腧穴?腧穴有哪些分类,各自有何特点? 2、试述腧穴的主治作用和主治规律? 3、腧穴定位法有哪些种类?其含义是什么? 4、人体有多少种的特定穴?各类特定穴的含义与分布特点是什么? 5、头面及部分躯干、四肢常用的骨度折量寸与指寸法如何? 6、腧穴在诊断上常见的应用是什么? 经络腧穴各论 1、试述十四经的循行及其它们之间的脏腑属络关系、与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 2、简述下列腧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及操作注意事项。 经脉 腧穴 统计 手太阴肺经 尺泽、列缺、少商 3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4 足阳明胃经 承泣、地仓、颊车、下关、天枢、梁丘、足三里、丰隆 8 足太阴脾经 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4 手少阴心经 通里、神门 2 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天宗、颧髎、听宫 4 足太阳膀胱经 攒竹、风门、肺俞、膈俞、脾俞、肾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至 阴 12 足少阴肾经 涌泉、太溪 2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内关 2 手少阳三焦经 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 7 足少阳胆经 阳白、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 6 足厥阴肝经 太冲、章门、期门 3 督脉 命门、大椎、百会、水沟、印堂 5 任脉 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5 奇穴 四神聪、太阳、夹脊、腰痛点、四缝、外劳宫 6 总计 67 3、十四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各是什么?
刺灸总论 何谓刺法 2、何谓灸法? 3、试述刺灸法的作用及意义 4、试述古代九针的用途 5、简述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技术各论 1、针刺的补泻手法有哪些?常见的单式补泻手法如何操作? 2、针刺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3、常见的针刺异常情况有哪些? 4、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气胸等常见的症候有哪些?如何预防和处理? 5、常用的灸法及其主要适应症有那些? 6、三棱针法、皮肤针、皮内针、电针法、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如何? 7、三棱针法、皮肤针、皮内针、电针法、穴位注射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治疗总论 1、试述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2、针灸治疗原则有哪些? 3、针灸的治疗作用是什么? 4、试述针灸配穴处方原则及方法。 治疗各论 1、中风、头痛、眩晕(颈椎病)、哮喘、呕吐、胃痛、腹痛、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 痛)、疳积、遗精、阳痿、窿闭、痛经、小儿脑瘫等病如何进行针灸治疗? 2、中风脱证和闭证病因病机、症候、治疗有何区别? 3、周围性面瘫如何诊断?与中枢性面瘫的异同点有哪些? 六、考核方式 学期当中向教务处申请安排一次的期中(闭卷)考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考成绩 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其中点穴(2个重点穴位)与操作考核(毫针基本技能-必考内容,选考毫针 补泻、灸法、拔罐)占期末成绩的40%,理论考试6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针灸学》,王华、杜元灏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参考书:《经络腧穴学》,沈雪勇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针灸学》,梁繁荣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针灸治疗学》,石学敏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正常人体解剖学》,邵水金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推拿按摩的解剖学基础》, Andrew Bile编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学(第2版)》,孙国杰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刺灸总论 1、何谓刺法? 2、何谓灸法? 3、试述刺灸法的作用及意义。 4、试述古代九针的用途。 5、简述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技术各论 1、针刺的补泻手法有哪些?常见的单式补泻手法如何操作? 2、针刺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3、常见的针刺异常情况有哪些? 4、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气胸等常见的症候有哪些?如何预防和处理? 5、常用的灸法及其主要适应症有那些? 6、三棱针法、皮肤针、皮内针、电针法、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如何? 7、三棱针法、皮肤针、皮内针、电针法、穴位注射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治疗总论 1、试述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2、针灸治疗原则有哪些? 3、针灸的治疗作用是什么? 4、试述针灸配穴处方原则及方法。 治疗各论 1、中风、头痛、眩晕(颈椎病)、哮喘、呕吐、胃痛、腹痛、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 痛)、疳积、遗精、阳痿、窿闭、痛经、小儿脑瘫等病如何进行针灸治疗? 2、中风脱证和闭证病因病机、症候、治疗有何区别? 3、周围性面瘫如何诊断?与中枢性面瘫的异同点有哪些? 六、考核方式 学期当中向教务处申请安排一次的期中(闭卷)考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 30%。期末考成绩 占本课程总成绩的 70%,其中点穴(2 个重点穴位)与操作考核(毫针基本技能-必考内容,选考毫针 补泻、灸法、拔罐)占期末成绩的 40%,理论考试 6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针灸学》,王华、杜元灏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年。 参考书:《经络腧穴学》,沈雪勇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针灸学》,梁繁荣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针灸治疗学》,石学敏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 《正常人体解剖学》,邵水金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年。 《推拿按摩的解剖学基础》,Andrew Bile 编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年。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学(第 2 版)》,孙国杰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
《针灸学研读》,曲生健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八、说明 1、本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各专业使用。 2、点穴、刺灸法等操作课,要分组进行,并组织认真考核,成绩占期末成绩的40%。学期当中 安排一次的期中考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 3、目前中医各专业针灸学课程的开课时间先后不一,故在使用本教学大纲时,应根据学生已学、 未学的课程、协调讲授内容。 4、教材的附篇中所收各参考资料,可供学生课外阅读,条件允许者,可适当进行辅导。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读一定的参考书。 制定人:针灸教研室 审定人
《针灸学研读》,曲生健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年。 八、说明 1、本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各专业使用。 2、点穴、刺灸法等操作课,要分组进行,并组织认真考核,成绩占期末成绩的 40%。学期当中 安排一次的期中考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 30%。 3、目前中医各专业针灸学课程的开课时间先后不一,故在使用本教学大纲时,应根据学生已学、 未学的课程、协调讲授内容。 4、教材的附篇中所收各参考资料,可供学生课外阅读,条件允许者,可适当进行辅导。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读一定的参考书。 制定人: 针灸教研室 审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