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各省地市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第一期) 湖南省衡阳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议论文阅读(10分) 有趣的人不苟且 孟祥夫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 和枯燥、乏味人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 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 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 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 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 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 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 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 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 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 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 时,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 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 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 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 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 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 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 第1页共20页
第 1 页 共 20 页 2019 年各省地市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第一期) 湖南省衡阳市 2019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议论文阅读(10 分) [ 有趣的人不苟且 孟祥夫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 和枯燥、乏味人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 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 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 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 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 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 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 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 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 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 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 时,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 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 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 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 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 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 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
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 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 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 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 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 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 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 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人民日报》(2018年01月30日18版) 1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B.“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 C.“开心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有趣的人”不仅自己生活快乐, 而且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观点。语言轻松活泼,具有趣味性。 D.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 意,这样的趣也是真趣。 20.下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钱钟书行事如顽童,经常在他女儿睡着时,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 给女儿起各种形象的绰号来戏弄她。即使生活清苦,但这个有趣的爸爸却让他的女儿从 小就知晓了乐观与探索的可贵。 B.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 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 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他为人幽默风趣,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脖子下面 因病长了一个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智囊”,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大囊里。他自己 对有这个大肿瘤不自卑,对别人的戏称也不介意 D.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 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 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21.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2页共20页
第 2 页 共 20 页 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 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 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 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 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 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 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 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人民日报》(2018 年 01 月 30 日 18 版) 19.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B.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 C. “开心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生活快乐, 而且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观点。语言轻松活泼,具有趣味性。 D.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 意,这样的趣也是真趣。 20. 下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钱钟书行事如顽童,经常在他女儿睡着时,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 给女儿起各种形象的绰号来戏弄她。即使生活清苦,但这个有趣的爸爸却让他的女儿从 小就知晓了乐观与探索的可贵。 B. 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 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 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C. 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他为人幽默风趣,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脖子下面 因病长了一个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智囊”,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大囊里。他自己 对有这个大肿瘤不自卑,对别人的戏称也不介意。 D. 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 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 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21. 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过“不苟且”的生活?结合全文简要回容 【答案】19.D20.D 1.举例论证。用苏轼身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 论证了本段“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的观点。既具有故事性,又有事实胜于雄辩 的说服力。 22.不苟且就要做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人就需要对生活抱有大爱;就要有着强烈的好 奇心;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査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这是一篇议论文,重点在作者的看法和主张。D.有误。第 ⑥段,“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 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 这样的趣,终非真趣”。 【20题详解】 此题考査论据的运用能力。论据必须要能证明观点,才是可取的材料,才能做论据用。D 项,“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 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表现的是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与“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不相同。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 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 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第③ 段的内容可知,为了论证本段的分论点一一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列举了苏轼身 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答题模 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 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全文论述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合论点及每一层的分论点回 答。首先结合论点回答。文章的标题“有趣的人不苟且”告诉我们不苟且就要做一个有 趣的人。其次结合每一部分的分论点回答。“有趣的人就需要对生活抱有大爱”“有趣 第3页共20页
第 3 页 共 20 页 22.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过“不苟且”的生活?结合全文简要回容。 【答案】19. D 20. D 21. 举例论证。用苏轼身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 论证了本段“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的观点。既具有故事性,又有事实胜于雄辩 的说服力。 22. 不苟且就要做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人就需要对生活抱有大爱;就要有着强烈的好 奇心;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这是一篇议论文,重点在作者的看法和主张。D.有误。第 ⑥段,“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 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 这样的趣,终非真趣”。 【20 题详解】 此题考查论据的运用能力。论据必须要能证明观点,才是可取的材料,才能做论据用。D 项,“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 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表现的是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与“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不相同。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 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 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第③ 段的内容可知,为了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列举了苏轼身 处逆境,依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用心做美食,用心写诗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答题模 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 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全文论述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合论点及每一层的分论点回 答。首先结合论点回答。文章的标题“有趣的人不苟且”告诉我们不苟且就要做一个有 趣的人。其次结合每一部分的分论点回答。“有趣的人就需要对生活抱有大爱”“有趣
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 也是别人的‘开心果’”。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江苏省宿迁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谈谦虚 朱光潜 ①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 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 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 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谦虚者的心目中必有一种为 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老是要抬着头去望它。这东西可以是全体宇宙,可 以是圣贤豪杰,也可以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 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髙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 美尽在己”。谦虚有它消极方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方面,就是高远的 瞻瞩与恢阔的胸襟, ②看浅一点,谦虚是一种处世哲学。“人道恶盈而喜谦”,人本来没有可盈的时候, 自以为盈,就无法再有所容纳,有所进益。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 切自然节奏都是一起一伏。引弓欲张先弛,升高欲跳先蹲,谦虚是进取向上的准备。老 子譬道,常用谷和水。“谷神不死”“旷兮其若谷”“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谷虚所以有容,水柔所以不毁。人的谦虚可以说是取法于谷和 水,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 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十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 ③看深一点,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宗教都有一个被崇拜的崇高的对象,我们向外 所呈献给被崇拜的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虔敬和谦虚是宗教情绪的两 方面,内外相应相成。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 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于是栗然生畏,肃然 起敬:但是惊心动魄之余,就继以心领神会,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 样伟大的境界。对自然界的壮观如此,对伟大的英雄如此,对理想中所悬的全知全能的 神或尽善尽美的境界也是如此。在这种心境中,我们同时感到自我的渺小和人性的尊严, 自卑和自尊打成一片 第4页共20页
第 4 页 共 20 页 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 也是别人的‘开心果’”。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江苏省宿迁市 2019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谈谦虚 朱光潜 ①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 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 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 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谦虚者的心目中必有一种为 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老是要抬着头去望它。这东西可以是全体宇宙,可 以是圣贤豪杰,也可以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 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 美尽在己”。谦虚有它消极方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方面,就是高远的 瞻瞩与恢阔的胸襟。 ②看浅一点,谦虚是一种处世哲学。“人道恶盈而喜谦”,人本来没有可盈的时候, 自以为盈,就无法再有所容纳,有所进益。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一 切自然节奏都是一起一伏。引弓欲张先弛,升高欲跳先蹲,谦虚是进取向上的准备。老 子譬道,常用谷和水。“谷神不死”“旷兮其若谷”“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谷虚所以有容,水柔所以不毁。人的谦虚可以说是取法于谷和 水,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 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 ③看深一点,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宗教都有一个被崇拜的崇高的对象,我们向外 所呈献给被崇拜的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虔敬和谦虚是宗教情绪的两 方面,内外相应相成。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 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于是栗然生畏,肃然 起敬:但是惊心动魄之余,就继以心领神会,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 样伟大的境界。对自然界的壮观如此,对伟大的英雄如此,对理想中所悬的全知全能的 神或尽善尽美的境界也是如此。在这种心境中,我们同时感到自我的渺 小和人性的尊严, 自卑和自尊打成一片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2.请简述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13.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14.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谦虚的作用。 15.结合选文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谦虚”的看法 【链接材料】在一次科研实验的关键环节中,导师要求一位同学独立去完成,可是 这位同学却说自己不会做。在导师的坚持下,他无法推脱,结果实验完成的很成功,导 师就问:“你为什么说不会做呢?”他说:“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导师 听了哈哈大笑:“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呢?” 【答案】 12.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 极和积极的意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铺垫。 13.运用了比喻论证。通过通俗的比喻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 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观点。 14.谦虚必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谦虚“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谦虚是对崇髙意识 的虔诚和向往。 15.谦虚是一种优良品质,它让你面对成就不张扬,面对不足而自强。生活、工作中我 们应该保有这种精神品质。但我们也要恰当地发扬它,过分的谦虚就会让我丧失自信和 斗志,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 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 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文章第1段先分析谦虚的内涵 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 之感:再分析谦虚的内因一一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 第5页共20页
第 5 页 共 20 页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2. 请简述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中~国#教育出&版^网%] 13. 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14. 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谦虚的作用。 15. 结合选文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谦虚”的看法。 【链接材料】在一次科研实验的关键环节中,导师要求一位同学独立去完成,可是 这位同学却说自己不会做。在导师的坚持下,他无法推脱,结果实验完成的很成功,导 师就问:“你为什么说不会做呢?”他说:“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导师 听了哈哈大笑:“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呢?” 【答案】 12. 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 极和积极的意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铺垫。 13. 运用了比喻论证。通过通俗的比喻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 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观点。 14. 谦虚必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谦虚“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谦虚是对崇高意识 的虔诚和向往。 15. 谦虚是一种优良品质,它让你面对成就不张扬,面对不足而自强。生活、工作中我 们应该保有这种精神品质。但我们也要恰当地发扬它,过分的谦虚就会让我丧失自信和 斗志,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 【解析】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 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文章第 1 段先分析谦虚的内涵—— 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 之感;再分析谦虚的内因——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
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据此概括作答。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 喻论证。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句子“这道理好 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 可以望风披靡”把“人的谦虚”比作“打太极拳”,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 地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这一观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 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并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 厚才能真正地谦虚”“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 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 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来概括作答。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査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本材料阐述理由。文本材料中的同学有能力来 完成任务却还要“谦虚”,可以从“人需要谦虚,但不要过分谦虚”的角度,结合生活 实际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江西省2019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 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 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 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 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 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 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第6页共20页
第 6 页 共 20 页 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据此概括作答。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 喻论证。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句子“这道理好 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 可以望风披靡”把“人的谦虚”比作“打太极拳”,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 地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这一观点。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 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并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 厚才能真正地谦虚”“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 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 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来概括作答。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本材料阐述理由。文本材料中的同学有能力来 完成任务却还要“谦虚”,可以从“人需要谦虚,但不要过分谦虚”的角度,结合生活 实际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江西省 2019 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 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 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 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 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 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 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 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 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 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 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 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 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 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 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 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 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 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 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 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 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 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 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 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 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 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 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 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 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 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 页共20页
第 7 页 共 20 页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 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 “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 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 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 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 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 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 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 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 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 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 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 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 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 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 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 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 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 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 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 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 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 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
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7.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18.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19.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答案】 17.(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2)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18.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 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的词 语“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 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 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20.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之后,可以搜集到作者的观点:“文章 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我一直 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据此理解作答。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举例论证方法+表达效 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示例:③段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⑧段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 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 了“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的观点。据此作答即可 第8页共20页
第 8 页 共 20 页 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17. 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18.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19.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20. 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答案】 17. (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2)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18. 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 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的词 语“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 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 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20.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之后,可以搜集到作者的观点:“文章 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我一直 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据此理解作答。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举例论证方法+表达效 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示例:③段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⑧段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 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 了“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的观点。据此作答即可
【19题详解】此题考査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作者在文中做了补充 “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既要考虑 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 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 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据此概括作答。 【20题详解】 此题考査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赏析。文段的语言风格有很多种,有的诙谐幽默,有的质朴 自然,有的华丽典雅。细读全文,摘录能体现语言风格的关键句子分析即可。“我们既 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 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用“七月流火”形容天 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 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等句子可以看出文章的语言 质朴自然,娓娓道来,不枯燥,说理不生硬。据此作答。 浙江省金华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一1650敦煌 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 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髙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 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 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 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 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髙仙芝 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 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 页共20页
第 9 页 共 20 页 【19 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作者在文中做了补充 “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既要考虑 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 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 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据此概括作答。 【2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赏析。文段的语言风格有很多种,有的诙谐幽默,有的质朴 自然,有的华丽典雅。细读全文,摘录能体现语言风格的关键句子分析即可。“我们既 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 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用“七月流火”形容天 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 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等句子可以看出文章的语言 质朴自然,娓娓道来,不枯燥,说理不生硬。据此作答。 浙江省金华市 2019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 1650 年,跨趋 3100 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 敦煌 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 366 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 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 地开启了长达 1650 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 200 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 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 3000 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 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 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 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 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
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 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髙精度复制泂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 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一一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 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 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一—《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 来。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 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 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 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10.“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11.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 际上在谈论什么? 12.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 到这两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如世相人心 甲:张骞出使西域图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复原临摹) 链接材料 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 第10页共20页
第 10 页 共 20 页 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 系列与《放妻书》等 26 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 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 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 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 3 米,长达 13 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 来。徜徉于 1:1 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 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 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 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 2019 年 5 月 12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10. “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11. 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 际上在谈论什么? 12. 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 到这两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 如 是 世相 人心 链接材料: 甲 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