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 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 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 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 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 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 逑,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 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 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 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晴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诬把移情说提 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 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休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 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 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 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 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休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 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休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 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 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 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 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 予,子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 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 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 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 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 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 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 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 “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 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8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谈 审 美 移 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 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 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 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 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 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 逑,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 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 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 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晴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诬把移情说提 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 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休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 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 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 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 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休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 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休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 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 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 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 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 予,子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 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 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 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 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 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 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 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 “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 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
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 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把移情作为美学观念描绘出来的是庄子。在《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 己出游时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也是快乐的。 B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美学家。德国的立普斯最早提出移情观 念并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因此被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 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 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移情活动中,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没有界限。不仅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 似乎移入主体,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互赠、物我回环的境界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说法不一,谷鲁斯等人认为移情源于人的“内模仿”,立 普斯则认为移情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作者认为前者并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 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鸟飞云散, 诗人与敬亭山互相凝视。从审美移情看,让诗人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是敬亭山, 于是把自我的情感移人山中。 B在“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餐”一句中,对诗人而言,他沉浸在山川之 景中,物我两忘;对山川而言,化无情为有情一面带愁容,发出恨声。这 “愁”“恨”实则是作者自我情感的外 C.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正是审美移情的体类情感去类 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把自我的情感移入事物之中,从而达到物我 同现。审美主体以自己体验到的某一的境界 D.在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等诗句,诗人把自己体验到的悲伤之情移置到景物对象,这样的移情 必定是伴随美感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爷父子 肖建国 爷父子,捣蛋铺子 这是地方俗语。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 同意。老耿小于,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饭菜一端吃 狼吞虎咽。还得历练历练。 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
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 与美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最早把移情作为美学观念描绘出来的是庄子。在《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 己出游时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也是快乐的。 B 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美学家。德国的立普斯最早提出移情观 念并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因此被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C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 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 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 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移情活动中,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没有界限。不仅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 似乎移入主体,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互赠、物我回环的境界。 B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说法不一,谷鲁斯等人认为移情源于人的“内模仿”,立 普斯则认为移情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作者认为前者并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 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鸟飞云散, 诗人与敬亭山互相凝视。从审美移情看,让诗人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是敬亭山, 于是把自我的情感移人山中。 B 在“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餐”一句中,对诗人而言,他沉浸在山川之 景中,物我两忘;对山川而言,化无情为有情—面带愁容,发出恨声。这 “愁”“恨”实则是作者自我情感的外 泄。 C.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正是审美移情的体类情感去类 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把自我的情感移入事物之中,从而达到物我 同现。审美主体以自己体验到的某一的境界 D.在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等诗句,诗人把自己体验到的悲伤之情移置到景物对象,这样的移情 必定是伴随美感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爷 父 子 肖建国 爷父子,捣蛋铺子。 这是地方俗语。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 同意。老耿小于,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饭菜一端吃 狼吞虎咽。还得历练历练。 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
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前任书记一一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選伍后本来安 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 了几十年的小村官。轮到儿子从都队复页,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地老了。看 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 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小耿准备去深圳,战友泥鰍给他介绍了一份差事,年薪六万。老板说,表现好再 加。小耿看看老耿通红通红的眼,思索了良久,才点头。 没想到,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小耿气,不理老耿。吃饭也不聚一桌。端起 碗,夹点菜,蹲在门口榆树下,吧唧吧唧吃得山响。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学校的国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 踩死蛤蝶踢死的主,要赶紧修修。”“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 失,损失就大了。 小耿烦了,反问道:“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学校砌国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给工 人发一遍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河堤加国,他第一个扛着铁楸 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挖土方。他一捋袖子,干。工地上一片欢。 春夏秋冬,一晃5年过去了,小耿赢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 何重用和提拔。和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人家上了一瓶XO,他竟说这黄 酒没有自家釀的,辣辣的,没点笑得满来子人噴饭。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鰍意味深 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作秀” 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小耿眼前一亮, 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这河堤我天天都 在观察,结实着呢。”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是文代村干部要让村 民们进行自救演习。老耿骂,“神经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村子。好 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船。洪水 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保住了性命的群众都说小耿 有眼力,是个好干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典型人物, 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 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漫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小耿心 里顿时就慌慌的。 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赤着脚,喘着粗气,手里还提了一双被 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这鞋是他的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 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了才决口的 你不去,我去。”老耿说着就往外走。 小耿扑通跪了下来。“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 “不能。” “那我就死在你面前
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前任书记——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選伍后本来安 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 了几十年的小村官。轮到儿子从都队复页,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地老了。看 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 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小耿准备去深圳,战友泥鰍给他介绍了一份差事,年薪六万。老板说,表现好再 加。小耿看看老耿通红通红的眼,思索了良久,才点头。 没想到,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小耿气,不理老耿。吃饭也不聚一桌。端起 碗,夹点菜,蹲在门口榆树下,吧唧吧唧吃得山响。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学校的国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 踩死蛤蝶踢死的主,要赶紧修修。”“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 失,损失就大了。” 小耿烦了,反问道:“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学校砌国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给工 人发一遍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河堤加国,他第一个扛着铁楸 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挖土方。他一捋袖子,干。工地上一片欢。 春夏秋冬,一晃 5 年过去了,小耿赢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 何重用和提拔。和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人家上了一瓶 XO,他竟说这黄 酒没有自家釀的,辣辣的,没点笑得满来子人噴饭。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鰍意味深 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作秀”。 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小耿眼前一亮, 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这河堤我天天都 在观察,结实着呢。”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是文代村干部要让村 民们进行自救演习。老耿骂,“神经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村子。好 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船。洪水 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保住了性命的群众都说小耿 有眼力,是个好干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典型人物, 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 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漫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小耿心 里顿时就慌慌的。 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赤着脚,喘着粗气,手里还提了一双被 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这鞋是他的。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 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老耿说着就往外走。 小耿扑通跪了下来。“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 “不能。” “那我就死在你面前
“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 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 流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平白质朴,富有地方色彩,口语化。既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又塑造 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B小说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多种描写方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小耿的形象, 也凸显出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性的改变。 C小说到结尾处才交代决口处其实是小耿自己挖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 中,老耿劝小耿留下、反对准备木船等情节都为这一结尾做了铺垫 D小耿赢得群众极好口碑却没有得到重用和提拔,弄虚作假却连升三级。前后的 反差体现出小说对官场不择手段“作秀”之风的批判 5小说在刻画老耿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爷父子,捣蛋铺子”,小说以“爷父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 探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本题共3小题,12 分) 材料一: 6月26日11时05分,两列流线型的“子弹头”分别从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 驶出。世界建设等级最高的京沪高铁是它们亮相的舞台。它们有着共同的名字: 复兴号。“复兴号”的投用,是中国高铁发展史上浓重的一笔,首次实现了动车 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标志着我国己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 心技术,极大增强了我国高铁的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复兴号”被冠以了 “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称号,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国”,就意味着高铁从最 早的“洋基因”、“混血”、“以我为主”,变成了“纯中国”。中国铁道研究 院首席研究員陆阳说“复兴号”对雷电的耐受力明显增强,使用寿命可以达到 30年。“过去要耐受170千伏的雷电冲击电压,现在耐受185千伏雷电冲击还 没有任何损伤,在耐压上进行了提高。中国不像欧洲,中国雷雨季节比较多,这 样更适合中国国情。”另外,针对国内运营环境,复兴号的车体进行了较多的改 进和提升。“我们对车头、车身的流线型设计进行了改进,能耗降了17%,阻力 大概下降6%12%。 此前,铁路总公司曾公开表示,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产品只是中国高铁开发中最 高层次的产品,是高铁系列产品中的一种,并不代表全部。在欠发达地区,老百 姓对票价更加敏感,对时间则不那么敏感,高铁就以时速250公里的产品为主打。 (新华社《致敬,咱中国的“复兴号”》) 材料二: 从2008年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一一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 至今已经过去了8年半。至此,我国内地只有内蒙古和西藏没有高铁通达。目前, 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两万公里,超过世界 高铁总里程一半以上。中国己经成为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 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的国家,拥有全世界最多、种类最全、覆益时速 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遠度等级的高铁列车。高铁更是成为我国“走出去”的 重要名片之
“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 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 流。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语言平白质朴,富有地方色彩,口语化。既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又塑造 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B 小说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多种描写方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小耿的形象, 也凸显出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性的改变。 C 小说到结尾处才交代决口处其实是小耿自己挖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 中,老耿劝小耿留下、反对准备木船等情节都为这一结尾做了铺垫。 D 小耿赢得群众极好口碑却没有得到重用和提拔,弄虚作假却连升三级。前后的 反差体现出小说对官场不择手段“作秀”之风的批判。 5 小说在刻画老耿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6.“爷父子,捣蛋铺子”,小说以“爷父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 探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9 题。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 6 月 26 日 11 时 05 分,两列流线型的“子弹头”分别从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 驶出。世界建设等级最高的京沪高铁是它们亮相的舞台。它们有着共同的名字: 复兴号。“复兴号”的投用,是中国高铁发展史上浓重的一笔,首次实现了动车 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 心技术,极大增强了我国高铁的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复兴号”被冠以了 “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称号,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国”,就意味着高铁从最 早的“洋基因”、“混血”、“以我为主”,变成了“纯中国”。中国铁道研究 院首席研究員陆阳说“复兴号”对雷电的耐受力明显增强,使用寿命可以达到 30 年。“过去要耐受 170 千伏的雷电冲击电压,现在耐受 185 千伏雷电冲击还 没有任何损伤,在耐压上进行了提高。中国不像欧洲,中国雷雨季节比较多,这 样更适合中国国情。”另外,针对国内运营环境,复兴号的车体进行了较多的改 进和提升。“我们对车头、车身的流线型设计进行了改进,能耗降了 17%,阻力 大概下降 6%一 12%。 此前,铁路总公司曾公开表示,时速 350 公里的高铁产品只是中国高铁开发中最 高层次的产品,是高铁系列产品中的一种,并不代表全部。在欠发达地区,老百 姓对票价更加敏感,对时间则不那么敏感,高铁就以时速 250 公里的产品为主打。 (新华社《致敬,咱中国的“复兴号”》) 材料二: 从2008年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 至今已经过去了 8 年半。至此,我国内地只有内蒙古和西藏没有高铁通达。目前, 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 12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两万公里,超过世界 高铁总里程一半以上。中国已经成为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 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的国家,拥有全世界最多、种类最全、覆益时速 200 公里至 380 公里各个遠度等级的高铁列车。高铁更是成为我国“走出去”的 重要名片之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高铁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显示,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从高铁落后国家到如今的运营里程世界第一,仅仅 用了十来年的时间。中国的高铁技术从最初的几乎完全购买,到现在国产化率已 经超过了70% 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岡,城市众多,目前仍有一些大中城市未通高铁,这与客 运的巨大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出行难、买票难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因此,从客运的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的铁路适能还远远不足,仍需大力发展高铁 客运。正因为如此,高铁建设仍将是我国投资领域的重头戏 (《高铁未来发展趋势:国产化率超70%前景被看好》2016年) 材料三: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确立标准是企业做大 做强的不变信条。而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标准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 要途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炎国商务部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了 0%的世界贸易。 因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都被视为最髙追 求。从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的研制工作。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岀的 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欧标”与“日标”。2015年首个国家标准《髙速铁路 设计规范》正式施行、中国正致力于将此标准推广适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 度、俄罗斯等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 飞速发展的中国高铁已经跻身世界一流,不会坐而论道。曾有外国媒体这样报道, “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髙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由此带来的 是‘中国行业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高铁标准正成为世界标准》)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国高铁的发展现状,都表明我国高铁技术不断提 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之 B.“复兴号”被冠以“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称号,是“纯中国”的,是因为其研 发充分结合了我国气候侯特点、运营环境等客观实际 C.材料二表明从第一条高速铁路开通至2016年,我国高铁技术仅用了很短时间 就实现了从最初的几乎完全购买到国产率超过70%的飞跃。 D.材料三指出作为国际贸易“通行证”的标准认证,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世界贸 易,所以中国企业-直把输出“中国标准”视为最高追求。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对“复兴号”的介绍,材料二侧重分析高铁 客运存在的问题,材料三重在阐述“中国标准”的研制及推广。 B.“复兴号”与以往动车组相比其对雷电耐受力增强、使用寿命増长、能耗降低, 继这两列高铁投用后“复兴号将会在国内全面普及 C.我国高铁从技术到数量虽已跻身世界一流,但受幅员辽阔、城市众多、客运需 求量巨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高铁建设仍任重道远。 D.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已经超越“欧标”与“日 标”,并推广适用于更多国家,中国标准将成为世界标准。 E.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 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 2016-2021 年中国高铁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显示,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从高铁落后国家到如今的运营里程世界第一,仅仅 用了十来年的时间。中国的高铁技术从最初的几乎完全购买,到现在国产化率已 经超过了 70%。 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岡,城市众多,目前仍有一些大中城市未通高铁,这与客 运的巨大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出行难、买票难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因此,从客运的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的铁路适能还远远不足,仍需大力发展高铁 客运。正因为如此,高铁建设仍将是我国投资领域的重头戏。 (《高铁未来发展趋势:国产化率超 70%前景被看好》2016 年) 材料三: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确立标准是企业做大 做强的不变信条。而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标准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 要途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炎国商务部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了 80%的世界贸易。 因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都被视为最髙追 求。从 2012 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的研制工作。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岀的¨ 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欧标”与“日标”。2015 年首个国家标准《高速铁路 设计规范》正式施行、中国正致力于将此标准推广适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 度、俄罗斯等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 飞速发展的中国高铁已经跻身世界一流,不会坐而论道。曾有外国媒体这样报道, “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由此带来的 是‘中国行业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高铁标准正成为世界标准》)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国高铁的发展现状,都表明我国高铁技术不断提 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之一。 B.“复兴号”被冠以“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称号,是“纯中国”的,是因为其研 发充分结合了我国气候侯特点、运营环境等客观实际。 C.材料二表明从第一条高速铁路开通至 2016 年,我国高铁技术仅用了很短时间 就实现了从最初的几乎完全购买到国产率超过 70%的飞跃。 D.材料三指出作为国际贸易“通行证”的标准认证,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世界贸 易,所以中国企业-直把输出“中国标准”视为最高追求。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对“复兴号”的介绍,材料二侧重分析高铁 客运存在的问题,材料三重在阐述“中国标准”的研制及推广。 B.“复兴号”与以往动车组相比其对雷电耐受力增强、使用寿命增长、能耗降低, 继这两列高铁投用后“复兴号将会在国内全面普及。 C.我国高铁从技术到数量虽已跻身世界一流,但受幅员辽阔、城市众多、客运需 求量巨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高铁建设仍任重道远。 D.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已经超越“欧标”与“日 标”,并推广适用于更多国家,中国标准将成为世界标准。 E.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 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国髙铁标准能成为世界标准的依据有哪些。(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萧近髙,字抑之,庐陵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礼科给事中。甫 拜官,即上疏言罢矿税、释系囚、起废弃三事,明诏已颁,不可中止。帝怒,夺 俸一年。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既而停矿分税之诏下,相失 利,擅移驻景德镇,请专理窑务。帝即可之,近高复力争。后江西抚按并劾相, 相以为近髙主之,疏诋甚力。近髙疏辨,复劾相。疏虽不行,相不久自引去。 屡迁刑科都给事中。知县满朝荐、诸生王大义等皆忤中使,系狱三年。近髙请释 之,不报。辽东税使高淮激民变,近高劾其罪,请撤还,帝不纳。又以淮诬奏逮 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近高复论救。会廷臣多劾淮者,帝不得已征还,而邦 才等系如故。无何,极陈言路不通、耳目壅蔽之患。未几,又言王锡爵密揭行私, 宜止勿召;朱赓被弹六十余疏,不当更留。皆不报。故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递 转。人情轻外,率规避,近高自请外补。吏部侍郎杨时乔请亟许以成其美。乃用 为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以病归。起浙江左布政使。所至以清操闻 泰昌元年召为太仆卿。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 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历工部左、右侍郎。天启二年冬,引 疾去。御史黄尊素因言近髙暨侍郎余懋衡、曹于汴、饶伸,太仆少卿刘弘谟、刘 宗周并辞荣养志,清风袭人,亟宜褒崇,风励有位。诏许召还。五年冬,起南京 兵部,添注左侍郎。力辞,不允。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髙不欲出 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崇祯初,乃复。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卷》,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 命/遂落职/ B.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饪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倛 其玩命/遂落职/ C.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 命/迷落职 D.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 玩命/迷落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 会试及第者之 B.中书舍人,舍人始于先秦,南朝梁时称中书舍人,明清时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 有中书舍人,掌称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为七品官。 C.疏,是大臣向皇帝分条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如《谏太宗十思疏》。 D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直延续到清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高不畏权贵,不怕触怒皇上。潘相请求专门管理窑务,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萧近髙极力争论,后近髙又上疏弹劾潘相,潘相不久自己引咎辞职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国高铁标准能成为世界标准的依据有哪些。(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萧近高,字抑之,庐陵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礼科给事中。甫 拜官,即上疏言罢矿税、释系囚、起废弃三事,明诏已颁,不可中止。帝怒,夺 俸一年。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既而停矿分税之诏下,相失 利,擅移驻景德镇,请专理窑务。帝即可之,近高复力争。后江西抚按并劾相, 相以为近高主之,疏诋甚力。近高疏辨,复劾相。疏虽不行,相不久自引去。 屡迁刑科都给事中。知县满朝荐、诸生王大义等皆忤中使,系狱三年。近高请释 之,不报。辽东税使高淮激民变,近高劾其罪,请撤还,帝不纳。又以淮诬奏逮 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近高复论救。会廷臣多劾淮者,帝不得已征还,而邦 才等系如故。无何,极陈言路不通、耳目壅蔽之患。未几,又言王锡爵密揭行私, 宜止勿召;朱赓被弹六十余疏,不当更留。皆不报。故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递 转。人情轻外,率规避,近高自请外补。吏部侍郎杨时乔请亟许以成其美。乃用 为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以病归。起浙江左布政使。所至以清操闻。 泰昌元年召为太仆卿。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 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历工部左、右侍郎。天启二年冬,引 疾去。御史黄尊素因言近高暨侍郎余懋衡、曹于汴、饶伸,太仆少卿刘弘谟、刘 宗周并辞荣养志,清风袭人,亟宜褒崇,风励有位。诏许召还。五年冬,起南京 兵部,添注左侍郎。力辞,不允。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 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崇祯初,乃复。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卷》,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 命/遂落职/ B.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饪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倛 其玩命/遂落职/ C.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 命/迷落职/ D.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 玩命/ 迷落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 会试及第者之 B.中书舍人,舍人始于先秦,南朝梁时称中书舍人,明清时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 有中书舍人,掌称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为七品官。 C.疏,是大臣向皇帝分条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如《谏太宗十思疏》。 D 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一直延续到清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高不畏权贵,不怕触怒皇上。潘相请求专门管理窑务,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萧近高极力争论,后近高又上疏弹劾潘相,潘相不久自己引咎辞职
B近髙秉持公正,敢于直言。认为王锡爵上秘密的奏疏、怀着私心行事,应停止 征召。朱赓被六十多道奏疏弹劾,这是不当的,应该留下他。崔文升、李可灼应 当斩首,方从哲应当勒令回归故里 C.近高一心为公,不计私利。辽东税使高淮激起人民造反,萧近高弹劾他的罪状, 请求撤回税使。按过去的惯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轮流任职,人们轻视外任,都 回避萧近高自动请求到外地任职。 D近高清廉有操守,受到推崇。御史黄尊素说萧近髙有志向、不爱虚荣,应立即 赞扬推崇,劝勉在位的官员,皇上同意征召近高还朝,任用他为南京兵部。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怒,夺俸一年。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5分) (2)乃用为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以病归。起浙江左布政使。(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11 分)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唐代诗人,浙江人。公元888年举进士,终生飘泊,久在湘、鄂等 地儆官。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藪隐居的太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描绘出一幅流水落花随春去的暮春景色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 月无情。 B第二句把东风拟人化,“我"将东风送回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 罩全篇。 C.前四句描绘喜春之夕的所见所闻,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愁惨的气氛。 D颈联写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诗人却整年不能回家,也无心翻书,揽镜自 照,白发满头。 E全诗表达了春逝之伤、浓浓的思乡之愁、迟暮之悲以及故园虽好却欲归不得归 的矛盾心情。 15·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是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1)唐代诗人王湾的《沈北固山下》有两句诗 描写的是天将要亮时的情景。 (2)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文中与之 相反的例证是 三、语盲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近高秉持公正,敢于直言。认为王锡爵上秘密的奏疏、怀着私心行事,应停止 征召。朱赓被六十多道奏疏弹劾,这是不当的,应该留下他。崔文升、李可灼应 当斩首,方从哲应当勒令回归故里。 C.近高一心为公,不计私利。辽东税使高淮激起人民造反,萧近高弹劾他的罪状, 请求撤回税使。按过去的惯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轮流任职,人们轻视外任,都 回避萧近高自动请求到外地任职。 D 近高清廉有操守,受到推崇。御史黄尊素说萧近高有志向、不爱虚荣,应立即 赞扬推崇,劝勉在位的官员,皇上同意征召近高还朝,任用他为南京兵部。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怒,夺俸一年。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5 分) (2)乃用为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以病归。起浙江左布政使。(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春 夕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唐代诗人,浙江人。公元 888 年举进士,终生飘泊,久在湘、鄂等 地儆官。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藪隐居的太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一句描绘出一幅流水落花随春去的暮春景色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 月无情。 B 第二句把东风拟人化,“我"将东风送回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 罩全篇。 C.前四句描绘喜春之夕的所见所闻,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愁惨的气氛。 D 颈联写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诗人却整年不能回家,也无心翻书,揽镜自 照,白发满头。 E 全诗表达了春逝之伤、浓浓的思乡之愁、迟暮之悲以及故园虽好却欲归不得归 的矛盾心情。 15·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是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1)唐代诗人王湾的《沈北固山下》有两句诗 “ , ” 描写的是天将要亮时的情景。 (2)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文中与之 相反的例证是 “ , , 。” 三、语盲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虽然出版社说他的作品属于不刊之论,但他却坚信自己作品的价值,相信总会 遇到伯乐的。②在2017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清华大学实至名归,升至 48名,进人了世界前50强,国内排第1名 ③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奖”文学丛书,从书囊括了当代 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蔚为大观。 ④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专门供给宫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当少,在民间更是凤毛麟 角,有些收藏者动辄说自己收到了“官窑”,很让人怀疑 ⑤翻开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海派书画家羊子敏的作品专辑,无论书法篆刻 还是工笔写意,一幅幅作品都透露出一位女书画家的心织笔耕 ⑥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 素了。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④⑤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境外可用银联卡支付的商户数量突破二千万家, 银联卡已成为中国人出境的主要支付工具 B.朝鲜2月7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美国、日本、韩国纷纷指责朝 鲜发射卫星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 C.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通行指 标 D.商务印书馆是第一家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不断 创新的生机活力。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李老师,我们敬请您担任我们文学社的顾问,如果能得到您的应允,将是我们 最大的荣幸。B.刚才王教授的一席话惊醒了我们虽然是千虑一得,也体现了他对 我们的关怀之情 C.某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获悉对方的父亲获得国家杰出科学奖时,马上说:“我 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获奖表示柷贺和慰问 D.同学们,在高考之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跟随,我必鼎力相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 ① 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 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 ② ,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 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 ③ 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 蕴含的、真诫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海绵堿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兩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 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要我们 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 涵养水资源,一旦建成,城市的雨水就会被完全吸收。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将得到
①虽然出版社说他的作品属于不刊之论,但他却坚信自己作品的价值,相信总会 遇到伯乐的。②在 2017 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清华大学实至名归,升至 48 名,进人了世界前 50 强,国内排第 1 名 ③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奖”文学丛书,丛书囊括了当代 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蔚为大观。 ④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专门供给宫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当少,在民间更是凤毛麟 角,有些收藏者动辄说自己收到了“官窑”,很让人怀疑。 ⑤翻开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海派书画家羊子敏的作品专辑,无论书法篆刻 还是工笔写意,一幅幅作品都透露出一位女书画家的心织笔耕。 ⑥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 素了。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根据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境外可用银联卡支付的商户数量突破二千万家, 银联卡已成为中国人出境的主要支付工具。 B.朝鲜 2 月 7 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美国、日本、韩国纷纷指责朝 鲜发射卫星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 C.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通行指 标。 D.商务印书馆是第一家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不断 创新的生机活力。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李老师,我们敬请您担任我们文学社的顾问,如果能得到您的应允,将是我们 最大的荣幸。B.刚才王教授的一席话惊醒了我们虽然是千虑一得,也体现了他对 我们的关怀之情。 C.某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获悉对方的父亲获得国家杰出科学奖时,马上说:“我 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获奖表示柷贺和慰问。” D.同学们,在高考之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跟随,我必鼎力相 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 ① ?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 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 ② _,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 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 ③ ,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 蕴含的、真诫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海绵堿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兩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 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要我们 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 涵养水资源,一旦建成,城市的雨水就会被完全吸收。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将得到
全面提升,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新方式,城市也就不 会再发生任何洪涝灾害。 ①不是只要有财力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 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 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 用吋抵用。据了解,规定实施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暴涨。护理院的这一规定 引来众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认为这是用钱买亲情,子女如因为钱而看望自己,会 更伤老人的心但也有网友赞同护理院的做法,认为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 对此现象及引发的争议你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 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全面提升,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新方式,城市也就不 会再发生任何洪涝灾害。 ① 不是只要有财力保障就能建成海绵城市。 ② 。 ③ 。 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 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 30 次,就可获 200 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 用吋抵用。据了解,规定实施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暴涨。护理院的这一规定 引来众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认为这是用钱买亲情,子女如因为钱而看望自己,会 更伤老人的心。但也有网友赞同护理院的做法,认为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 对此现象及引发的争议你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 体,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