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新考试大纲适应性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 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 起的世界史,作者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 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 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彼得· 弗兰科潘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这本 书共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 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 绸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 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 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 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由 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 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 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 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欧亚大陆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印度等 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 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随着对古代 游牧民族了解的日益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耕民族记载中游牧民族残暴野蛮的 形象遮蔽了他们在东西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贡献。彼得·弗兰科潘始 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 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 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 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 化早在200多年前就已形成。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 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 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丝绸之路是多文明之间的通道,将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避免以 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这种研究方法是全新的 B.“丝绸之路”的概念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史料的记 载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7 届高三新考试大纲适应性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 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 起的世界史,作者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 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 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彼得• 弗兰科潘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这本 书共 25 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 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 绸。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 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 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 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由 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 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 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 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欧亚大陆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印度等 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 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随着对古代 游牧民族了解的日益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耕民族记载中游牧民族残暴野蛮的 形象遮蔽了他们在东西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贡献。彼得•弗兰科潘始 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 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 16 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 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 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 化早在 2000 多年前就已形成。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 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 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多文明之间的通道,将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避免以 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这种研究方法是全新的。 B.“丝绸之路”的概念是由 19 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史料的记 载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
C.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 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而且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交易。 D.《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章节编排既基于商贸的史实,又 具有一定的修辞意味,这表明丝绸之路上不仅仅只有“丝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穿行在丝路上的人们沿途播下各自文化的种子,使多种文明样式彼此 接触,这方面对人类文明演变所形成的影响比单纯的货物流通的影响更大 B.丝绸之路的兴起,为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 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相遇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C.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民族大迁徙,在这一过 程中,他们对东西方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D.自古及今,横贯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 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之所以不是专史,而是一部“世界 史”,是因为作者以丝绸之路为研究路径来透视东西方不同文明创生成长的历 史 B.由于远离欧亚大陆,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虽然深刻地介入到丝绸之路 的人流和物流,但它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演变影响甚微。 C.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的主体,既是物资交流的中心,也是思想交 锋碰撞的舞台,各种利益及矛盾交织,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过去,更为重要的是还昭示着世界 的未来,因此,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极具战略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 在昨天开幕的2016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众多参展商搭建了各种物联 网应用场景,让观众提前体验“感知时代”。 在博览会现场,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介绍:“这是一个智能机器视觉传感器, 它可以感知工件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它的加工轮廓,这样就可以针对这个工 件进行个性化的加工。然后它和这个机械手进行配合的话,就能完成智能视觉引 导机械手进行加工和搬运的动作。” 工作人员所说的这只机械手,看起来只比一般的机械手多了一个传感器,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传感器,工业化大生产中也可以搞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的 层次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些物联网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一家参展商开发的是新一代 人脸识别系统,能感知和分辨复杂的面部表情,这有助于解决远程办理银行卡的 身份验证难题。记者发现,已经开始有产品向智慧医疗方面延伸。一家参展商开 发了一套感应设备,可以远程侦测儿童、老人的一些身体数据。这种最新开发出 来的感应器,通过一个录像机可以侦测到儿童的体温以及活动状况,甚至他们的 影像都可以通过手机显示出来 这几个场景,就是物联网络生活带来的变化。在传感技术、大数据和移动 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物联网应用在全球渐成气候,正在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C.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 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而且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交易。 D.《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章节编排既基于商贸的史实,又 具有一定的修辞意味,这表明丝绸之路上不仅仅只有“丝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穿行在丝路上的人们沿途播下各自文化的种子,使多种文明样式彼此 接触,这方面对人类文明演变所形成的影响比单纯的货物流通的影响更大。 B.丝绸之路的兴起,为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 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相遇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C.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民族大迁徙,在这一过 程中,他们对东西方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D.自古及今,横贯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 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之所以不是专史,而是一部“世界 史”,是因为作者以丝绸之路为研究路径来透视东西方不同文明创生成长的历 史。 B.由于远离欧亚大陆,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虽然深刻地介入到丝绸之路 的人流和物流,但它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演变影响甚微。 C.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的主体,既是物资交流的中心,也是思想交 锋碰撞的舞台,各种利益及矛盾交织,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过去,更为重要的是还昭示着世界 的未来,因此,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极具战略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材料一: 在昨天开幕的 2016 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众多参展商搭建了各种物联 网应用场景,让观众提前体验“感知时代”。 在博览会现场,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介绍:“这是一个智能机器视觉传感器, 它可以感知工件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它的加工轮廓,这样就可以针对这个工 件进行个性化的加工。然后它和这个机械手进行配合的话,就能完成智能视觉引 导机械手进行加工和搬运的动作。” 工作人员所说的这只机械手,看起来只比一般的机械手多了一个传感器,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传感器,工业化大生产中也可以搞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的 层次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一些物联网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一家参展商开发的是新一代 人脸识别系统,能感知和分辨复杂的面部表情,这有助于解决远程办理银行卡的 身份验证难题。记者发现,已经开始有产品向智慧医疗方面延伸。一家参展商开 发了一套感应设备,可以远程侦测儿童、老人的一些身体数据。这种最新开发出 来的感应器,通过一个录像机可以侦测到儿童的体温以及活动状况,甚至他们的 影像都可以通过手机显示出来。 这几个场景,就是物联网络生活带来的变化。在传感技术、大数据和移动 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物联网应用在全球渐成气候,正在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摘编自2016年10月31日央广网) 材料二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物联网的逐步成熟势必会给当前企业造成冲 击,同时,物联网的成熟也会带来新的机遇,为传统产业提供转型的契机。比如 引入全新物联网技术提髙生产效率,改变企业运管模式等。 经过多年发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应用在中国开始“遍地开花”。多住与会 专家认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前景光明,但依旧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物联网的发 展,不应偏离服务制造业这一基点,不同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中 国物联网的应用普遍处于初级阶段,高端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对大数据的运用 能力也亟待提髙,这需要产学硏各界共同冷静思考,携手破题 (摘编自2016年11月2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当前,物联网在重新定义人们生活的同时,又如何“施展拳脚”,助推我 国经济转型升级呢? 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和变革之中,制造业向中高端加速迈进,物联网 将成为一把利器,助力中国制造华丽转身、破茧成蝶。邬贺铨认为,随着“中国 制造2025”战略继续推进、5G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产业与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 深度结合,应用领域更宽,经济价值更大。专家分析,在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 物联网不仅是一项技术革命,而且还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新业态、新动能 加速孕育兴起,成为“挑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进而改变我国乃至全球 的经济格局。不过,专家也指出,虽然前景广阔,但我国物联网发展仍面临诸多 多瓶颈。比如,高端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研发实力偏弱,应用水平较低,全产业链 协同性不足,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大数据分析应用滞后,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下一阶段还应着力补齐传感技术、设备水平和管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助推 物联网与应用产业以及居民生活更快地融合 工信部科技司卢希表示,未来将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关键核心技 术可控,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业态融合创新的生态体系, 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2016年11月3日《凤凰财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业机械手在智能机器视觉传感器的配合下能够进行个性化定制,可 以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的水平。 B.目前开发出的远程生命侦测感应设备,可以通过录像机侦测婴儿的体 温,这表明有些产品已开始向智慧医疗延伸 C.虽然我国物联网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企业经济效益大为提升,但是 还应着力补齐传感技术、设备水平和管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短扳 D.在经济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将提升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 撬动物联网这个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来改变经济格局。 5.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述这两则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 分) 6.物联网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摘编自 2016 年 10 月 31 日央广网) 材料二: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物联网的逐步成熟势必会给当前企业造成冲 击,同时,物联网的成熟也会带来新的机遇,为传统产业提供转型的契机。比如 引入全新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企业运管模式等。 经过多年发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应用在中国开始“遍地开花”。多住与会 专家认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前景光明,但依旧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物联网的发 展,不应偏离服务制造业这一基点,不同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中 国物联网的应用普遍处于初级阶段,高端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对大数据的运用 能力也亟待提高,这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冷静思考,携手破题。 (摘编自 2016 年 11 月 2 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当前,物联网在重新定义人们生活的同时,又如何“施展拳脚”,助推我 国经济转型升级呢? 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和变革之中,制造业向中高端加速迈进,物联网 将成为一把利器,助力中国制造华丽转身、破茧成蝶。邬贺铨认为,随着“中国 制造 2025”战略继续推进、5G 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产业与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 深度结合,应用领域更宽,经济价值更大。专家分析,在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 物联网不仅是一项技术革命,而且还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新业态、新动能 加速孕育兴起,成为“挑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进而改变我国乃至全球 的经济格局。不过,专家也指出,虽然前景广阔,但我国物联网发展仍面临诸多 多瓶颈。比如,高端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研发实力偏弱,应用水平较低,全产业链 协同性不足,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大数据分析应用滞后,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下一阶段还应着力补齐传感技术、设备水平和管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助推 物联网与应用产业以及居民生活更快地融合。 工信部科技司卢希表示,未来将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关键核心技 术可控,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业态融合创新的生态体系, 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 2016 年 11 月 3 日《凤凰财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工业机械手在智能机器视觉传感器的配合下能够进行个性化定制,可 以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的水平。 B.目前开发出的远程生命侦测感应设备,可以通过录像机侦测婴儿的体 温,这表明有些产品已开始向智慧医疗延伸。 C.虽然我国物联网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企业经济效益大为提升,但是 还应着力补齐传感技术、设备水平和管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短扳。 D.在经济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将提升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 撬动物联网这个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来改变经济格局。 5.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述这两则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 分) 6.物联网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 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 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 “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 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 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 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 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 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 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 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 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 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 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 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 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 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 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 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 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 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 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 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 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 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 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 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 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 “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 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 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 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 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 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 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 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 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 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 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 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 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 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 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 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 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 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 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 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 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 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 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 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 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 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儿子在一边说话,韦伟开车不能分心,而以“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 讲啊”一句搪塞,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 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 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E.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虽然较多但并不剧烈, 语言平实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品主题。 8.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祐 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 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诏即罢祥职。四年七月,上章 上览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 待罪。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 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注]撒合辇谄佞,招权 纳贿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 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 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 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盖规言事不假 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 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 文,诗亦有律度。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 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 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 (节选自《金史·陈规传》) 【注】同判大睦亲事:官职名,掌管宗室事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 /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B.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 /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 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 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 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儿子在一边说话,韦伟开车不能分心,而以“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 讲啊”一句搪塞,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 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 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E.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虽然较多但并不剧烈, 语言平实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品主题。 8.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词赋进士,南渡为监察御史。贞祐 三年十一月,上章言:“警巡使冯祥进由刀笔,无他才能,第以惨刻督责为事。 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诏即罢祥职。四年七月,上章, 上览书不悦,诏付尚书省诘之。宰执恶其纷更诸事,谓所言多不当,于是规惶惧 待罪。诏谕曰:“朕始以规有放归山林之语,故令诘之,乃辞以不职忌讳,意谓 朕恶其言而怒也。朕初无意加罪,其令御史台谕之。”寻出为徐州帅府经历官。 正大四年十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章,劾同判大睦亲事[注]撒合辇谄佞,招权 纳贿及不公事。由是撒合辇竟出为中京留守,朝廷快之。初,宣宗尝召文绣署令 王寿孙作大红半身绣衣,且戒以勿令陈规知。及成,进,召寿孙问曰:“曾令陈 规辈知否?”寿孙顿首言:“臣侍禁庭,凡宫省大小事不敢为外人言,况亲被圣 训乎?”上因叹曰:“陈规若知,必以华饰谏我,我实畏其言。”盖规言事不假 借,朝望甚重,凡宫中举事,上必曰:“恐陈规有言。”一时近巨切议,惟畏陈 正叔耳,挺然一时直士也。后出为中京副留守,未赴,卒,士论惜之。规博学能 文,诗亦有律度。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 八事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南渡后,谏官称许 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死之日,家无一金,知友为葬之。 (节选自《金史•陈规传》) 【注】同判大睦亲事:官职名,掌管宗室事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 /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B.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 /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C.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 /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D.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 /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 由于战争导致中原民众及官员被迫南迁,称之为南渡,如晋人南渡、 宋人南渡等。 C.刀笔即刀笔吏,指掌管文案的官吏,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D.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 住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规多次向朝廷进谏,议论朝政得失。他在弹劾朝廷官员时有理有据, 因此效果显著,被弹劾的冯祥、撒合辇等人分别受到相应的惩处。 B.陈规上书言事直截了当,不留情面,不仅得罪了朝中一些执政大臣, 就连皇上也很怕他,曾经降罪于他,后来干脆把他调到外地任职。 C.陈规一心报国,刚正不阿,是当时非常突出的正直官员,在朝廷内外 具有很髙的声望,他溘然离世后,很多有识之士深感惋惜。 D.陈规学识广博,为官清正廉洁。他调任新职后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去世 了,而家中一贫如洗,最后还是知己和友人出面料理丧事,安葬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 (2)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11分)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 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 国都而死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 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 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 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E.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形成鲜明对照
C.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 /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D.为人刚毅/质实有古人风/笃于学问/至老不废/浑源刘从益见其所上八事 /叹曰/宰相材也/每与人论/及时事辄愤惋/盖伤其言之不行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 B.由于战争导致中原民众及官员被迫南迁,称之为南渡,如晋人南渡、 宋人南渡等。 C.刀笔即刀笔吏,指掌管文案的官吏,也指为打官司的人写诉状的人。 D.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弹劾各级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是御史们的居 住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规多次向朝廷进谏,议论朝政得失。他在弹劾朝廷官员时有理有据, 因此效果显著,被弹劾的冯祥、撒合辇等人分别受到相应的惩处。 B.陈规上书言事直截了当,不留情面,不仅得罪了朝中一些执政大臣, 就连皇上也很怕他,曾经降罪于他,后来干脆把他调到外地任职。 C.陈规一心报国,刚正不阿,是当时非常突出的正直官员,在朝廷内外 具有很高的声望,他溘然离世后,很多有识之士深感惋惜。 D.陈规学识广博,为官清正廉洁。他调任新职后还没来得及赴任就去世 了,而家中一贫如洗,最后还是知己和友人出面料理丧事,安葬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由是升职,恐长残虐之风,乞黜退以励余者。 (2)谏官称许古、陈规,而规不以讦直自名,尤见重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11 分) 定风波 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 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 国都而死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道登 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 “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 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E.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形成鲜明对照
15.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况在《劝学》中提出,要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错误的人,就 应做到“ (2)杜甫《登高》中“ 两句,运用工笔手法,从形、 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 两 句,表现了战况的激烈,画面感很强。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常常被对手的奚落及小动作激怒,但现在他对此已经敬谢 不敏,在足球场上从容不迫,一次次将足球送入对方的球门。 ②明中叶以后,岭南书家人才辈岀,而且颇具革新精神,能与中原书坛分庭抗礼, 其中陈献章用茅草制作“茅龙笔”,创作出笔法遒劲的书法名作。 ③如何让作文语言出彩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借花献佛,即巧妙地引用诗 词,用诗词“亮化”文章的语言,丰富文章的内容 ④军事手段难以给韩国带来安全,更难以维护半岛局势稳定,韩国同意美国在其 领土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无异于火中取栗,得不偿失。 ⑤刘秀在位时,西域诸国主动要求“内附”,希望东汉政权出兵西域,否则他们 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但刘秀面对左支右绌开疆拓土的机会不为所动 ⑥许教授把金钱看得很淡,安于清贫,生活极其俭朴,可精神上却十分富有,他 专心治学,孜孜砣砣,成为闻名中外的学术大家。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市城管委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原来一处空置的公益广告牌已经改弦易辙, 被人违规换上了巨幅的商业广告,执法人员当即要求广告公司撤除该广告。 B.体量庞大的二手房中介似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在房地产行业的话语权已经 不可同日而语,其影响力甚至延伸到新房的销售。 C.“名著推荐与阅读”课程的教学,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三人至六人即可 D.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景观是指以森林为主体的完整自然生态系统,它没有受 人类活动侵扰,具有足够大的连贯面积以维持本地所有物种的生物多样性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对于自己的家族,杜牧①颇为自得。他曾写诗夸耀家中的万卷藏 书,②很珍视这种家学传统。他论政谈兵很有见地,也精通诗赋古文,是 当时“名震京邑”的才子,③他生活的时代,朝廷处于内忧外患之 中,④在祖父杜佑死后,杜氏一门日渐衰落,他不能再依靠家族的世袭庇 荫,⑤自己努力进取,⑥能施展平生抱负。 ①②③④⑤ A从来因此/而且只要就
15.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荀况在《劝学》中提出,要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错误的人,就 应做到“ ”。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运用工笔手法,从形、 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 , ”两 句,表现了战况的激烈,画面感很强。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常常被对手的奚落及小动作激怒,但现在他对此已经敬谢 不敏,在足球场上从容不迫,一次次将足球送入对方的球门。 ②明中叶以后,岭南书家人才辈出,而且颇具革新精神,能与中原书坛分庭抗礼, 其中陈献章用茅草制作“茅龙笔”,创作出笔法遒劲的书法名作。 ③如何让作文语言出彩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借花献佛,即巧妙地引用诗 词,用诗词“亮化”文章的语言,丰富文章的内容。 ④军事手段难以给韩国带来安全,更难以维护半岛局势稳定,韩国同意美国在其 领土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无异于火中取栗,得不偿失。 ⑤刘秀在位时,西域诸国主动要求“内附”,希望东汉政权出兵西域,否则他们 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但刘秀面对左支右绌开疆拓土的机会不为所动。 ⑥许教授把金钱看得很淡,安于清贫,生活极其俭朴,可精神上却十分富有,他 专心治学,孜孜矻矻,成为闻名中外的学术大家。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市城管委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原来一处空置的公益广告牌已经改弦易辙, 被人违规换上了巨幅的商业广告,执法人员当即要求广告公司撤除该广告。 B.体量庞大的二手房中介似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在房地产行业的话语权已经 不可同日而语,其影响力甚至延伸到新房的销售。 C.“名著推荐与阅读”课程的教学,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三人至六人即可。 D.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景观是指以森林为主体的完整自然生态系统,它没有受 人类活动侵扰,具有足够大的连贯面积以维持本地所有物种的生物多样性。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对于自己的家族,杜牧 ① 颇为自得。他曾写诗夸耀家中的万卷藏 书, ② 很珍视这种家学传统。他论政谈兵很有见地,也精通诗赋古文,是 当时“名震京邑”的才子, ③ 他生活的时代,朝廷处于内忧外患之 中, ④ 在祖父杜佑死后,杜氏一门日渐衰落,他不能再依靠家族的世袭庇 荫, ⑤ 自己努力进取, ⑥ 能施展平生抱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从来 因此 / 而且 只要 就
B一直可见可是而只有才 C/因为所以进而并且总 D一向因而但是一旦如果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许多人以为,网上海量的信息随时可查,①,这是对人脑的解放。有关 神经突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脑有两种记忆方式 。短期记忆只 能记住几小时,甚至几秒;我们对世界的认知,③,长期记忆才是人们 理解和领悟的关键 21.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我国人口变化的特 点写成一段话。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100000 80000 15岁以下人口数 60000 15岁至64岁人口数 40000 65岁及以上人口数 20000 2000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前不久,一位5岁女童的父亲的一篇文章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人们纷纷转 发并主动为患重病的女童捐款,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募集到200多万元善款。但随 后温暖剧情出现反转,女童的父亲被揭家底丰厚,有私家车和多处房产,而孩子 的治疗费,自付部分不过3万余元,且事件背后有金融公司通过微信公众号营销。 对于此事,人们议论纷纷。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C(“更加全面和深刻”缺乏依据,且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也不仅仅是“有多条线路”“还有其他物资交易
B 一直 可见 可是 而 只有 才 C / 因为 所以 进而 并且 总 D 一向 因而 但是 一旦 如果 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许多人以为,网上海量的信息随时可查, ① ,这是对人脑的解放。有关 神经突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脑有两种记忆方式: ② 。短期记忆只 能记住几小时,甚至几秒;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③ ,长期记忆才是人们 理解和领悟的关键。 21.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 2005 年至 2014 年 10 年间我国人口变化的特 点写成一段话。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 个字。(6 分) 五、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前不久,一位 5 岁女童的父亲的一篇文章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人们纷纷转 发并主动为患重病的女童捐款,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募集到 200 多万元善款。但随 后温暖剧情出现反转,女童的父亲被揭家底丰厚,有私家车和多处房产,而孩子 的治疗费,自付部分不过 3 万余元,且事件背后有金融公司通过微信公众号营销。 对于此事,人们议论纷纷。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1.C(“更加全面和深刻”缺乏依据,且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也不仅仅是“有多条线路”“还有其他物资交易”)
2.D(原文“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 世界的中心’”) 3.B(“影响甚微”于文无据) 4.C(“发展到成熟阶段”有误) 5.①材料一侧重报道2016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现场,介绍物联网应用场景以及 给生活带来的变化。(2分)②材料二侧重报道我国物联网产业的现状,介绍我 国物联网产业的前景及面临的问题。(意思答对即可) 6.①助力制造业“破茧成蝶”。②促进新业态孕育兴起。③“补短板”完善生 态体系。(答对 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7.AD(A项“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有误;D项“用说教的方式”欠妥)(答 对一项给2 分,答对两项给5分) 8.①勤俭持家,任劳仼怨。她勤劳节俭,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②体 贴晚辈,善良无私。她体贴儿子媳妇,疼爱孙子,把平日积攒的零钱拿出来补贴 儿子一家。(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9.①以《游子吟》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②借《游子吟》内涵的时代 变迁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答出第一点给2分,答出第二点给3分,意思答 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 11.D(御史台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 12.B(“曾经降罪于他”有误) 13.(1)因为这而晋升职务,恐怕会助长残忍暴虐的风气,(我)请求罢黜斥 退(他)来劝勉其他的人。(译出大意给3分;“由是”“黜退”两处,每译对 处给1分)(2)谏官中,人们(只)称赞许古、陈规,而陈规不以敢言刚直 自称,尤其被人看重。(译出大意给3分;“称”“见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中词赋科进士,宋室南渡后任监察御史。 贞祐三年十一月,上奏章称:“警巡使冯祥由刀笔吏晋升,并无其他才能,只是 将残酷苛刻的督察责罚当作职责。因为这而晋升职务,恐怕会助长残忍暴虐的风 气,(我)请求罢黜斥退(他)来劝勉其他的人。”皇上下诏立即罢免冯祥职务。 贞祐四年七月,陈规上奏章,皇上看了奏章不髙兴,下诏令让尚书省责问陈规 宰相讨厌陈规变乱更改各种事务,认为他所说的事大多不妥当,于是,陈规惶恐 地等待皇上降罪。皇上下诏告诉他们说:“我当初因为陈规(奏章中)有归隐山 林这样的话,所以让人责问他,(他)却用不知道忌讳作为说辞,意思是说我讨 厌他的话而发怒。我当初本来无意加罪于他,让御史台(把这个意思)告诉他。 不久出任徐州帅府经历官。正大四年十月,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奏章,弹劾同 判大睦亲事撒合辇谄媚奸佞,揽权受贿以及为政不公的事情。因为这撒合辇最终 被调出都城担任中京留守,朝廷大臣们对此都感到快意。当初,宣宗曾经召见文 绣署令王寿孙,(要他)制作大红色的长及半身的绣花衣服,并且告诫他不要让 陈规知道此事。等到衣服制成,进献给皇上,皇上召见王寿孙问:“可曾让陈规 等人知道?”王寿孙叩头下拜说:“臣侍奉在宫闱禁地,凡是宫中的大小事情
2.D(原文“在 16 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 世界的中心’”) 3.B(“影响甚微”于文无据) 4.C(“发展到成熟阶段”有误) 5.①材料一侧重报道 2016 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现场,介绍物联网应用场景以及 给生活带来的变化。(2 分)②材料二侧重报道我国物联网产业的现状,介绍我 国物联网产业的前景及面临的问题。(意思答对即可) 6.①助力制造业“破茧成蝶”。②促进新业态孕育兴起。③“补短板”完善生 态体系。(答对 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 分,答对三点给 5 分。意思答对即可) 7.A D(A 项“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有误;D 项“用说教的方式”欠妥)(答 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 8.①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勤劳节俭,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②体 贴晚辈,善良无私。她体贴儿子媳妇,疼爱孙子,把平日积攒的零钱拿出来补贴 儿子一家。(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9.①以《游子吟》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②借《游子吟》内涵的时代 变迁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答出第一点给 2 分,答出第二点给 3 分,意思答 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 11.D(御史台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 12.B(“曾经降罪于他”有误) 13.(1)因为这而晋升职务,恐怕会助长残忍暴虐的风气,(我)请求罢黜斥 退(他)来劝勉其他的人。(译出大意给 3 分;“由是”“黜退”两处,每译对 一处给 1 分)(2)谏官中,人们(只)称赞许古、陈规,而陈规不以敢言刚直 自称,尤其被人看重。(译出大意给 3 分;“称”“见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规,字正叔,绛州稷山人。明昌五年中词赋科进士,宋室南渡后任监察御史。 贞祐三年十一月,上奏章称:“警巡使冯祥由刀笔吏晋升,并无其他才能,只是 将残酷苛刻的督察责罚当作职责。因为这而晋升职务,恐怕会助长残忍暴虐的风 气,(我)请求罢黜斥退(他)来劝勉其他的人。”皇上下诏立即罢免冯祥职务。 贞祐四年七月,陈规上奏章,皇上看了奏章不高兴,下诏令让尚书省责问陈规。 宰相讨厌陈规变乱更改各种事务,认为他所说的事大多不妥当,于是,陈规惶恐 地等待皇上降罪。皇上下诏告诉他们说:“我当初因为陈规(奏章中)有归隐山 林这样的话,所以让人责问他,(他)却用不知道忌讳作为说辞,意思是说我讨 厌他的话而发怒。我当初本来无意加罪于他,让御史台(把这个意思)告诉他。” 不久出任徐州帅府经历官。正大四年十月,陈规与右拾遗李大节上奏章,弹劾同 判大睦亲事撒合辇谄媚奸佞,揽权受贿以及为政不公的事情。因为这撒合辇最终 被调出都城担任中京留守,朝廷大臣们对此都感到快意。当初,宣宗曾经召见文 绣署令王寿孙,(要他)制作大红色的长及半身的绣花衣服,并且告诫他不要让 陈规知道此事。等到衣服制成,进献给皇上,皇上召见王寿孙问:“可曾让陈规 等人知道?” 王寿孙叩头下拜说:“臣侍奉在宫闱禁地,凡是宫中的大小事情
都不敢对外面的人讲,何况还当面接受了皇上的训示呢!”皇上于是叹息说:“陈 规如果知道此事,一定会因为华美的服饰一事劝谏我,我的确害怕他的谏言。” 陈规进谏毫不宽容,不留情面,在朝中极富声望,凡是宫中要做什么事,皇上 定会说:“恐怕陈规有话说。”当时皇上的近臣们私下议论,只害怕陈正叔,(陈 规)是当时突出的正直人士。后来陈规出任中京副留守,没有上任就去世了,士 人们都很惋惜他。陈规学问渊博,能写文章,写诗也讲究格律法度。他为人刚强 坚毅、质朴诚实,具有古人风范,专心治学,到老年也不停止。浑源人刘从益看 到陈规奏章中所论述的八件事,叹息着说:“这是做宰相的人才啊!”(他)每 当和别人谈论到时政时总是感到愤激倇惜,哀叹陈规的谏言没有得到施行。南渡 以后,谏官中,人们(只)称赞许古、陈规,而陈规不以敢言刚直自称,尤其被 人看重。陈规去世的时候,家中一点钱都没有,知己友人料理安葬了他。 14.BE(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B“三幅画面”有误,“江涵秋影” 不能分开 E“明显不同”“鲜明对照”有误) 15.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 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意思答对即可,3分)第 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 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意思答对即可,3分) 16.(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 马作的卢 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17.C(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分庭抗礼:指双方平起平坐, 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借花献佛: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火中取栗:比喻冒 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 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孜孜砣砣: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 8.D(A“公益广告牌”“改弦易辙”搭配不当,同时不合逻辑。B表意不明。 C“以三人至六人即可”句式杂糅,去掉“以”或将“即可”改为“为宜”) 20.答案示例 ①很多知识不必用脑子记住 ②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 ③主要以长期记忆的形式储存 (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 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答案示例:2005年起,我国15岁至64岁的人口数逐年上升,15岁以下人 口数逐年下降(2011年起略有回升),65岁及以上人口数逐年增加,老龄化趋 势值得关注。(内容完整,给3分;语言表述准确、连贯,给3分。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22.参见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作文评分标准
都不敢对外面的人讲,何况还当面接受了皇上的训示呢!”皇上于是叹息说:“陈 规如果知道此事,一定会因为华美的服饰一事劝谏我,我的确害怕他的谏言。” 陈规进谏毫不宽容,不留情面,在朝中极富声望,凡是宫中要做什么事,皇上一 定会说:“恐怕陈规有话说。”当时皇上的近臣们私下议论,只害怕陈正叔,(陈 规)是当时突出的正直人士。后来陈规出任中京副留守,没有上任就去世了,士 人们都很惋惜他。陈规学问渊博,能写文章,写诗也讲究格律法度。他为人刚强 坚毅、质朴诚实,具有古人风范,专心治学,到老年也不停止。浑源人刘从益看 到陈规奏章中所论述的八件事,叹息着说:“这是做宰相的人才啊!”(他)每 当和别人谈论到时政时总是感到愤激惋惜,哀叹陈规的谏言没有得到施行。南渡 以后,谏官中,人们(只)称赞许古、陈规,而陈规不以敢言刚直自称,尤其被 人看重。陈规去世的时候,家中一点钱都没有,知己友人料理安葬了他。 14.BE(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B“三幅画面”有误,“江涵秋影” 不能分开; E“明显不同”“鲜明对照”有误) 15.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 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意思答对即可,3 分)第二 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 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意思答对即可,3 分) 16.(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马作的卢 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17.C(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分庭抗礼:指双方平起平坐, 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借花献佛: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火中取栗:比喻冒 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 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孜孜矻矻: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 18.D(A“公益广告牌”“改弦易辙”搭配不当,同时不合逻辑。B 表意不明。 C“以三人至六人即可”句式杂糅,去掉“以”或将“即可”改为“为宜”) 19.B 20.答案示例: ①很多知识不必用脑子记住 ②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 ③主要以长期记忆的形式储存 (写出一处给 1 分,写出两处给 3 分,写出三处给 5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 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答案示例:2005 年起,我国 15 岁至 64 岁的人口数逐年上升,15 岁以下人 口数逐年下降(2011 年起略有回升),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逐年增加,老龄化趋 势值得关注。(内容完整,给 3 分;语言表述准确、连贯,给 3 分。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22.参见 2016 年高考全国语文卷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