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二月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4年2月6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 150分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思恋/思念镣铐/潦水刹那/霎时蚱蜢/舴艋 B.横槊/溯流幽咽/下咽屏气/摈弃啼啭/篆书 C.猫腰/小猫缗钱/沧溟渌水/露水宵柝/坼裂 D.泠然/邻居生肖/肖像畸形/菜畦圜墙/寰宇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消锋镝 遥思远怅 B.相像错愕常春藤 直刺九宵 膏粱寥落 红阑干 白浪滔天 D.足趾文路 白篷船 冰雪消融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13位女作 家。获奖消息传来,勾起她对早年创作生活的」 的回忆。 (2)书法广场,夜色撩人,树影婆娑,抬眼望着的星空,一种厚重的书卷 豪情油然而生。 (3)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虽已不用过那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 种 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4)“那种以松散闲适为乐的人 是事业心不强的人”,郭老的 这句话说得很直接,一针见血,给某些人敲响了警钟。 A.幽远寥廓一饭千金往往 幽远辽阔 饭千 金常常 C.悠远辽阔一掷千金常常D.悠远寥廓 掷千 金往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庆长假期间,出现了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人满为患、人败景 致。因此有不少网友呼吁,将十月定为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 期。 B.一只从荷兰出发、去11个国家15个城市“游历”的大黄鸭突然风靡全球 不少专家纷纷表示,大黄鸭的风靡,和炒作无关,和童年有关。大黄鸭与《致青 春》可以说是同期走红,看似巧合,却都客观验证了创意本身最朴素的真谛,即 创意是“人性的艺术”。 C.3月22日至30日,新当选的中国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夫妇对 俄罗斯等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 次会晤 D.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 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道歉。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4 届高三二月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4 年 2 月 6 日上午 9:00——11:30 试卷满分: 150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思恋/思念 镣铐/潦水 刹那/霎时 蚱蜢/舴艋 B.横槊/溯流 幽咽/下咽 屏气/摈弃 啼啭/篆书 C.猫腰/小猫 缗钱/沧溟 渌水/露水 宵柝/坼裂 D.泠然/邻居 生肖/肖像 畸形/菜畦 圜墙/寰宇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平添 传颂 消锋镝 遥思远怅 B. 相像 错愕 常春藤 直刺九宵 C. 膏粱 寥落 红阑干 白浪滔天 D. 足趾 文路 白篷船 冰雪消融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 13 位女作 家。获奖消息传来,勾起她对早年创作生活的 的回忆。 (2)书法广场,夜色撩人,树影婆娑,抬眼望着_____的星空,一种厚重的书卷 豪情油然而生。 (3)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虽已不用过那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 种 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4)“那种以松散闲适为乐的人, 是事业心不强的人”,郭老的 这句话说得很直接,一针见血,给某些人敲响了警钟。 A.幽远 寥廓 一饭千金 往往 B.幽远 辽阔 一饭千 金 常常 C.悠远 辽阔 一掷千金 常常 D.悠远 寥廓 一掷千 金 往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庆长假期间,出现了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人满为患、人败景 致。因此有不少网友呼吁,将十月定为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 期。 B.一只从荷兰出发、去 11 个国家 15 个城市“游历”的大黄鸭突然风靡全球。 不少专家纷纷表示,大黄鸭的风靡,和炒作无关,和童年有关。大黄鸭与《致青 春》可以说是同期走红,看似巧合,却都客观验证了创意本身最朴素的真谛,即 创意是“人性的艺术”。 C.3 月 22 日至 30 日,新当选的中国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夫妇对 俄罗斯等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 次会晤。 D.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 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道歉。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林黛玉是一棵世外先姝。她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地在孤独的环境 中凋谢。“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带着对宝玉绵绵的恨,沉沉的 爱,带着一生都未流尽的泪,她随着飘扬的花瓣,远去成灰。 B.《社戏》出自《呐喊》,开头不厌其烦地详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经 历,说明“我”对中国戏多么不耐烦,都是为了衬托下文所要写的童年时候看过 的好戏。 C.“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句台词,是哈姆莱特在装疯时对他的情 人奥菲利亚说的,目的是假意疏远奥菲利亚,并让偷听的波洛涅斯和国王认为自 己是真疯了。 D.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 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 写,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 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 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 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 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 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 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 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 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 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 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 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 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 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 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 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 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 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 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 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 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 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岀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 不仅凝露増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
A. 林黛玉是一棵世外先姝。她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地在孤独的环境 中凋谢。“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带着对宝玉绵绵的恨,沉沉的 爱,带着一生都未流尽的泪,她随着飘扬的花瓣,远去成灰。 B.《社戏》出自《呐喊》,开头不厌其烦地详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经 历,说明“我”对中国戏多么不耐烦,都是为了衬托下文所要写的童年时候看过 的好戏。 C.“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句台词,是哈姆莱特在装疯时对他的情 人奥菲利亚说的,目的是假意疏远奥菲利亚,并让偷听的波洛涅斯和国王认为自 己是真疯了。 D.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 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 写,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 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 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 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 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 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 四节气。我们祖先把 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 72 候 24 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 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 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 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 气”。每年运行 360 度,共经历 24 个节气,每月 2 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 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 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 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 15 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 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 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 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 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 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 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 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 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 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
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 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 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 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緊密相连,以 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 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 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 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 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 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 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 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 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 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 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 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 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 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 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 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 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 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 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 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 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 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 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 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 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 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 72 候 24 节气,这 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 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 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 24 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 104 年,邓平等 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 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 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 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 “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 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 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牛以母 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 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 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 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 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 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 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 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 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 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 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盜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 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 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 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 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 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 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 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求:贪得无厌 B.颜色如平常 颜色:面容;面色 C.而责以厚贽 厚贽:丰厚的见面 礼 D.闭门使袒裼观之 袒裼:脱去上衣,裸露肢体 10.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 归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④先生出贿付其父⑤先生之 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 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 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 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 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 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 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 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 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 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 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 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 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 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 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 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 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 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 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 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 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求:贪得无厌 B.颜色如平常 颜色:面容;面色 C.而责以厚贽 厚贽:丰厚的见面 礼 D.闭门使袒裼观之 袒裼:脱去上衣,裸露肢体 10.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 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 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 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 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 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 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3分) (2)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3分)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君子所贵平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岀辞气斯远鄙倍 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论语·泰伯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各题。(8分)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 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对远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写了 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 分析。(4分)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 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 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3 分) (2)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3 分)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3 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 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论语·泰伯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各题。(8 分)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 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对远在杭州的妻子的思念,写了 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⑴.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 分析。(4 分)
(2).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扬花”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置,并说 明理由。(4分)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 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蹑足行伍之间, (贾 谊《过秦论》) (2)春水碧于天, (韦 庄《菩萨蛮》(其二)) (3)臣 ,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4)引壶觞以自酌, (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 (5)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 《离骚》 (6)驾一叶之扁舟 苏 轼《赤壁赋》) (7)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 说》) (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欧 阳修《醉翁亭记》)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1)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 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 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 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 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2)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 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 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 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 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 沁人心脾 (3)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⑵.结合全词,说说上片中“飞雪似扬花”和“杨花似雪”能否对换位置,并说 明理由。(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 5 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 过 5 个,按所答的前 5 个小题计分。)(5 分) (1)蹑足行伍之间, 。(贾 谊《过秦论》) (2)春水碧于天, 。(韦 庄《菩萨蛮》(其二)) (3)臣 ,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4)引壶觞以自酌, 。(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 (5)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 《离骚》) (6)驾一叶之扁舟, 。(苏 轼《赤壁赋》) (7)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 说》) (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欧 阳修《醉翁亭记》)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⑴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 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 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 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 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⑵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 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 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 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 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 沁人心脾。 ⑶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4)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 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 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 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 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 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5)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 香味儿。 (6)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 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 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一一见缝 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 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8)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 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 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 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 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 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 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9)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 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 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 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 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 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 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 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0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 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髙,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 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 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 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①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 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 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 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 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①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选自2012年12月《美文 欣赏》,有删改。) 16.下列关于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 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中的篱笆,既有实的意思,又有虚的含意。作者借助实的篱笆抒发自 己真挚的情感;借助虚的篱笆,向自己,也向读者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⑷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 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 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 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 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 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⑸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 香味儿。 ⑹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 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 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 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 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⑺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⑻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 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 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 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 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 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 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⑼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 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 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 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 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 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 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⑽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 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 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 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 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 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 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 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 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 2012 年 12 月《美文 欣赏》,有删改。) 16.下列关于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 4 分,只选一 项且正确给 2 分,有选错的给 0 分)(4 分) A.文章中的篱笆,既有实的意思,又有虚的含意。作者借助实的篱笆抒发自 己真挚的情感;借助虚的篱笆,向自己,也向读者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B.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 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C.第l0段,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髙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 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D.这篇文章物象丰富,精美如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先写了不同时间的 篱笆美景,然后又从三种不同种类的篱笆之美去描写 E.泥土是有芳香的,亦如作者清新优美的文辞;村庄是有情韵的,又亦如作 者多情的心灵。当所有情感与泥土与村庄结缘,这就不是一个”震撼”就可以概 括的。 17.作者在文章的第①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本文在表达上很有特点,运用了一系列的技巧,请以第8段为例加以分析。 (分) 19.有人说,这篇散文表面上写的是乡村优美的景色,实际上是一首乡民优秀品 质的赞美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8分)
B.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 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C.第 10 段,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 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D. 这篇文章物象丰富,精美如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先写了不同时间的 篱笆美景,然后又从三种不同种类的篱笆之美去描写。 E. 泥土是有芳香的,亦如作者清新优美的文辞;村庄是有情韵的,又亦如作 者多情的心灵。当所有情感与泥土与村庄结缘,这就不是一个”震撼”就可以概 括的。 17.作者在文章的第①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18.本文在表达上很有特点,运用了一系列的技巧,请以第 8 段为例加以分析。 (4 分) 19.有人说,这篇散文表面上写的是乡村优美的景色,实际上是一首乡民优秀品 质的赞美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每小题4分) 20.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作家重点描写的对象。请写出下面语句描写的人物 姓名,并选择其中一个小题,对其眼睛描写的方法和效果进行简评。(4分) 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②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人物:① 价: 21.对江楼阁参天立,金楚山河缩地来。黄鹤楼上,李太白把酒临风,极目远眺; 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汉阳城外,树木葱葱。登时,太白逸兴遄飞,诗兴大发, 叫店家拿来笔砚,缓步走到题诗壁前,举手挥毫,陡然发现上面已有崔颢题诗, 细吟后,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笔飘然而去。请你为李 白搁笔配一段旁白。要求:①准确地反映出李白此时的心情;②符合人物性格; ③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60字左右。(4分) 2.请认真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撰写一副对联,表达你的看法。(4分) “4 上联: 下联 六、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12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4 分) 20.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作家重点描写的对象。请写出下面语句描写的人物 姓名,并选择其中一个小题,对其眼睛描写的方法和效果进行简评。(4 分) 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②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人物:① ② 选 择: 评 价: 21.对江楼阁参天立,金楚山河缩地来。黄鹤楼上,李太白把酒临风,极目远眺; 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汉阳城外,树木葱葱。登时,太白逸兴遄飞,诗兴大发, 叫店家拿来笔砚,缓步走到题诗壁前,举手挥毫,陡然发现上面已有崔颢题诗, 细吟后,长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笔飘然而去。请你为李 白搁笔配一段旁白。要求:①准确地反映出李白此时的心情;②符合人物性格; ③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60 字左右。(4 分) 22.请认真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撰写一副对联,表达你的看法。(4 分) 上联: 下联: 六、写作 (共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低头族”指那些在走路、乘坐交通工具或吃饭时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 的人。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每位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高达 34次。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 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张先生与弟弟妹妹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 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弟弟和妺妺吃饱后转身拿起手机继续玩游戏,张先生时不时 地回复朋友的微博。老人受到冷落,说了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一怒之下 摔了盘子离席。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lian/nian liao/1do cha/sha zha/ze B. shuo/su ye/yan bing/bin mao/ mao min/ming lu tuo/che D. 1ing/lin xido ji/qi yuan/huan 2.C(A.消锋镝一一销锋镝B.直刺九宵一一直刺九霄D.文路一一纹路) 3.D(幽远:幽深,深远;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 多指地域。寥廓:高远空旷,多指天空。一饭千金: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 予以报答。指受恩而厚报。一掷千金:形容任意挥霍钱财。往往:是对于到目前 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 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根据语境,应用“往往”。) 4.B(A.成分残缺,在“人败景致”后加“的现象”或删去“出现了”C.不合逻 辑,国家主席可以新当选,而主席夫人不可能新当选。D.搭配不当或语意重复。 道歉本为表示歉意之义,前有“表示”重复,应为“歉意”或删“表示”) 5.C(是听说母亲嫁给叔父之后责备母亲的话,见第一幕第二场) 6.B(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7.C(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8B(A.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C. 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 误的(原文无据)。D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 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9.A(诛求:苛求) 10.D(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11.D(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 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政,判案 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 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 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
“低头族”指那些在走路、乘坐交通工具或吃饭时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 的人。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每位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高达 34 次。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 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张先生与弟弟妹妹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 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弟弟和妹妹吃饱后转身拿起手机继续玩游戏,张先生时不时 地回复朋友的微博。老人受到冷落,说了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一怒之下 摔了盘子离席。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A (liàn/niàn liào/lǎo chà/shà zhà/zè B. shuò/sù yè/yàn bǐng/bìn zhuàn C. máo/māo mín/míng lù tuò/chè D. líng/lín xiào jī/qī yuán/huán ) 2.C(A.消锋镝——销锋镝 B.直刺九宵——直刺九霄 D.文路——纹路) 3.D(幽远:幽深,深远;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 多指地域。寥廓:高远空旷,多指天空。一饭千金: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 予以报答。指受恩而厚报。一掷千金:形容任意挥霍钱财。往往:是对于到目前 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 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根据语境,应用“往往”。) 4.B(A.成分残缺,在“人败景致”后加“的现象”或删去“出现了”C.不合逻 辑,国家主席可以新当选,而主席夫人不可能新当选。D.搭配不当或语意重复。 道歉本为表示歉意之义,前有“表示”重复,应为“歉意”或删“表示”) 5.C(是听说母亲嫁给叔父之后责备母亲的话,见第一幕第二场) 6.B(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7.C (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8.B (A.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 C. 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 误的(原文无据)。D.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 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9.A(诛求:苛求) 10.D(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11.D(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 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政,判案 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 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 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