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 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髙欣赏 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 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 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 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 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走进作者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 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 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 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 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 反映战 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 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 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 《十五从军征》 ,了 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价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 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热情洋溢,慷慨 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 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为人正直敢言,故为权贵 嫉恨。著有《山坡羊·潼关怀古》、《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 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茭。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 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沮 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 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亠“出门东向看”:情感 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亠彻底失 」(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 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 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作者 评 价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 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辛弃疾 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热情洋溢,慷慨 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 存》。 文天祥 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 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为人正直敢言,故为权贵 嫉恨。著有《山坡羊·潼关怀古》、《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 三、鉴赏: 《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 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 孤苦伶仃的状况, 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 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 蓄足了抒情的势, 使得最后一句 “泪 落沾我衣 ”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 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 →归途中 →返回家中 →“ 出门东向看 ”;情感 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 (归途中 )→希望落空 → 彻底失 望 (家中无人 )→悲哀流泪,心茫然 (“出门东向看 ”)。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 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 从军数 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 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 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 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 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 “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 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 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 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十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莤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 过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 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 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 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十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 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牛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 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 依不舍 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 里凝 ”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 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 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 有了这样猛烈的风, 漫天飘落的雪才能 “飞” 。 “即 ”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 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 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 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 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同 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 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 旗却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旗帜在 寒风中毫不动摇、 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 一白 一红, 相互映衬, 画面生动, 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 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 依不舍 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 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鉴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 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 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 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 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 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 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 “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杈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 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萄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把孙杈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 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 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剌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 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三、鉴赏:《过零丁洋》 1.了解背景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 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 今天我们再来欣 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鉴赏: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 镇江, 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 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 (即镇江 )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 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 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悠悠 ” 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 ”,借用 杜甫《登高》诗句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 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 “ 年少 ”而敢于与雄才大略、 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 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 他不断征战, 不断壮大。 而 “ 坐断东南 ”,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 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 其所以如此用笔, 实借凭吊千古 英雄之名, 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 本 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 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三、鉴赏: 《过零丁洋》 1.了解背景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 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 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是受到阜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λ仕途,二是在频鳘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 修辞?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 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 何处? “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蒿。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 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 死眀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叉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 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溦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 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 1.了解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 台中丞以赈灾民。《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 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 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共写了三层 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 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十。”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 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兴,百姓蒿:亡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一是受到皇帝选拔,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 修辞?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 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 何处? “ 惶恐 ”“ 零丁 ”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 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 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 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 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鉴赏: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了解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 (1329 年 ),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 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 ·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 —— 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 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以一支 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 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 “山坡羊 ” 是小令 的曲牌名, “ 潼关怀古 ”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共写了三层。第一层: “峰峦如聚 ,, 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 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 “望西都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 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 “ 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 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 “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 “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岀了潼关的地势险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必大兴士木,搜刮民脂民音,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 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彳 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 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莤;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 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松柏(bi) 春谷(chn) 狐裘(qiu) 饮归客(yng) B.兜鍪(mou) 都护(hu) 潼关(tong) 踌躇(zh) C.千戈(g) 雉鸡(zhu) 瀚海(han) 浮沉(fu) D.寥落(1ido)神州 惶恐( huang)宫阙(que) 解析:Δ选项里“饮归客”的“饮”正确的读音是“Ⅷ”;B选项里“踌躇”的 “躇”正确的读音是“h”;C选项里“雉鸡”的“雉”正确的读音是“zhi”,故 选D。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回路转回:回环 (2)峰峦如聚聚:聚拢,包围 (3)兴,百姓苦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4)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5)八十始得归始才 6)泪落沾我衣沾:渗人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百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 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 对老百姓 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聚”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 “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 ” “ 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 要。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朝之 “ 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 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 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 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 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松柏(bi) 春谷( chn) 狐裘(qiú) 饮归客( yng) B.兜鍪( móu) 都护(hù) 潼关( tóng) 踌躇(zhù ) C.干戈(g) 雉鸡(zhu) 瀚海(hàn) 浮沉( fú) D.寥落( liáo) 神州( shén) 惶恐( huáng) 宫阙( què) 解析:A 选项里“ 饮归客”的“饮 ”正确的读音是“ yn ”;B 选项里“踌躇 ”的 “躇 ”正确的读音是“chú ”;C 选项里“雉鸡 ”的“雉 ”正确的读音是“zhì”. 故 选 D。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回路转 回: 回环 (2)峰峦如聚 聚: 聚拢,包围 (3)兴,百姓苦 兴: 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4)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 红心,比喻忠心 (5)八十始得归 始:才 (6)泪落沾我衣 沾:_渗人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A.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解析:Δ项正确划分是“遥望/是君家,松桕/家/累累”。C项正确划分是“惶恐滩头侻说 惶恐,零「洋里叹零丁”。D项正确划分是“北风Ⅴ卷地/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 A.《十五从军行》选自《乐府诗集》。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他与高适并称“高岑” C.词始于南宋,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隋唐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到唐代达到顶峰 南乡子”是词牌名。 D.《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 的 解析:C词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至宋代达到顶峰 5.默写 (1)《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出门东 向看,泪落粘我衣 (2)《十五从军征》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十五从 军征,八十始得归 (3)《十五从军征》表达凄凉破败的景色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辶 景描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近景描写) (4)《十五从军征》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兔从狗窦入,雉从 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表现作者家破人亡、孤独悲伤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 (6)《十五从军征》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土 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7)《十五从军征》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8)《十五从军征》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兔 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A.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解析:A 项正确划分是“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C 项正确划分是“惶恐滩头/说 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D 项正确划分是“北风 V 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 A.《十五从军行》选自《乐府诗集》。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 活。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他与高适并称“高岑”。 C.词始于南宋,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隋唐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到唐代达到顶峰。 “南乡子”是词牌名。 D.《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 的。 解析:C 词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至宋代达到顶峰。 5.默写 (1)《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出门东 向看,泪落粘我衣。 (2)《十五从军征》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 十五从 军征,八十始得归 (3)《十五从军征》表达凄凉破败的景色的句子是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 景描写)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描写) (4)《十五从军征》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兔从狗窦入, 雉从 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表现作者家破人亡、孤独悲伤的句子是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 谁。 (6)《十五从军征》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十 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7) 《十五从军征》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8)《十五从军征》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 兔 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9)《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0)《十五从军征》描写归乡老兵现在的境况(老人孤独处境和心情)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我衣。 (1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见雪,造成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的诗 句是“北风卷地自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两句以花喻雪,描写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景象。 (1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两句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写飞雪飘进珠帘,打湿了军帐,让人感到异常寒冷 (1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两句写将士却毫无怨言,依然拉弓练兵,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1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突出了雪景的雄伟壮阔 (16)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两句写饯别宴会的盛况,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摆开筵席,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 开怀畅饮。 (17)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 句写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 (18)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两句写虽然雪越下越大,但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9)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两句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2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 是:壬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 (2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用 两个比喻句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2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诗人为自己的命运忧虑,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 挽救国家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工
(9)《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0)《十五从军征》描写归乡老兵现在的境况(老人孤独处境和心情)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我衣。 (1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见雪,造成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的诗 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1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两句以花喻雪,描写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景象。 (1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两句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写飞雪飘进珠帘,打湿了军帐,让人感到异常寒冷。 (1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两句写将士却毫无怨言,依然拉弓练兵,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1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突出了雪景的雄伟壮阔。 (16)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两句写饯别宴会的盛况,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摆开筵席,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 开怀畅饮。 (17)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两 句写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 (18)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两句写虽然雪越下越大,但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9)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两句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2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不尽愁绪和感慨的句子 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两句 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 (2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两句,用 两个比喻句浓缩了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坎坷,感慨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2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诗人为自己的命运忧虑,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 挽救国家的句子是“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表现出 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25)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相呼应的句子是:骊 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26)《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7)《山坡羊潼关怀古》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阅读理解 、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 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 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 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 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E.此诗与《采薇》同为战争题材的诗作,都表达了归途中急切、担优以及回家后发现 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解析:B:“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E:“都表达 了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错,《采薇》只描写了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 老兵形象。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 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 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岀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孤苦无依 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面的题目 1.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 雪景,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2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两句,表现出 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25)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相呼应的句子是:骊 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26)《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7)《山坡羊潼关怀古》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阅读理解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B )(E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 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 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 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 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E.此诗与《采薇》同为战争题材的诗作,都表达了归途中急切、担优以及回家后发现 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解析:B:“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E:“都表达 了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错,《采薇》只描写了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 老兵形象。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 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 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孤苦无依、 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面的题目 1.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 雪景,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 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一者都写 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3.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四幅画面的内容。 (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萚雪”,军 营宴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淸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 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4.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A.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的喜悦 心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写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写雪景。 C.诗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大雪来得急骤,也表现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D.“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三、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 不敢抵 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 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 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 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 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 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3.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四幅画面的内容。 (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 营宴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 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4.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A.这首诗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 舞的喜悦 心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写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写雪景。 C.诗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大雪来得急骤,也表现出诗人惊喜好奇 的神情。 D.“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三、阅读《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 不敢抵 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 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 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 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