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 晓畅等特点 过桯与方法:理解诗中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初 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中蘊涵和 象征的社会内容。3.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 教学难点 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铺设跳板 -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2.研究评析欣赏法。3.当代诗艺欣赏讲座法。 (解说:可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选用。基础好,学校资料丰富、设备先进或附 近查找资料方便的可选用2;基础中等的,可选用1、3。也可综合运用3种方法, 勾连起课内课外。) 媒体设计 1.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在诗的意象理解上作一点适当的画面,把诗意转 换为画意。2.运用文学讲座法,最好事先设计好提纲及思考题,制作成待用软 盘,以便在媒体上展示。3.根据诗的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制作配乐朗诵录音 带 教学时数:课内教读2课时,课外练习由学生自定。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同学们可能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困为它的凝练、它的隽永、它的神韵 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不是中华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 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吸纳着几千年诗意的营养,借鉴外国诗 艺手法,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华章,装点了中国以 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另一种情的感染, 另一种文化的营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一组当代探索诗歌。(解说 设计这个导语,目的有两个。一是巧妙地把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联系起来,明 确它们之间的借鉴和发展的关系,引起对新诗的阅读兴趣;二是以尽量优美的语 言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奠定顺利进行教学 的基础。) 、解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 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和挚爱。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 晓畅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初 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中蕴涵和 象征的社会内容。 3.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 教学难点 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2.研究评析欣赏法。 3.当代诗艺欣赏讲座法。 (解说:可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选用。基础好,学校资料丰富、设备先进或附 近查找资料方便的可选用 2;基础中等的,可选用 1、3。也可综合运用 3 种方法, 勾连起课内课外。) 媒体设计 1.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在诗的意象理解上作一点适当的画面,把诗意转 换为画意。 2.运用文学讲座法,最好事先设计好提纲及思考题,制作成待用软 盘,以便在媒体上展示。3.根据诗的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制作配乐朗诵录音 带。 教学时数:课内教读 2 课时,课外练习由学生自定。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可能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困为它的凝练、它的隽永、它的神韵, 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不是中华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 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吸纳着几千年诗意的营养,借鉴外国诗 艺手法,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华章,装点了中国以 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另一种情的感染, 另一种文化的营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一组当代探索诗歌。(解说: 设计这个导语,目的有两个。一是巧妙地把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联系起来,明 确它们之间的借鉴和发展的关系,引起对新诗的阅读兴趣;二是以尽量优美的语 言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奠定顺利进行教学 的基础。) 二、解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 1979 年 7 月,以其沉重的历 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和挚爱。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教师范读(配乐)(解说:先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初感诗的美味,为 进一步学习欣赏奠定基础。) ②学生自由诵读。(解说:趁着学生才有的感受尚在,让学生直接再次感 受,这是文学欣赏的必要步骤,避免拋开刚营设好的氛围而由老师大讲特讲的弊 病。) ③学生单独朗读,师生评价。(解说:在这个步骤中紧扣对诗歌内容的理 解,落实字词教学,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④诗歌内容与形式总理。学生先用一句话谈谈感受,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 结: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 系”。诗人借鉴运用了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式句法,借以强化 对祖国挚爱的深度。 (解说:先由学生体悟,暗示自主求知意识;然后巧加点拨,引导学生学会 充分利用信息资料;最后老师向宽拓展,把学生眼界打开。) 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要求学生 边读边思考边讨论。点拨: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 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 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 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 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 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 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 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 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囯的热望。(解说:这一环节既 是突出重点,也是欣赏的关键。简要点出“意象”这一概念,但不阐发,而通过 具体的实例来帮助理解,体现精要妤懂实用的要求。在引导、点拨中渗透分节概 括这一能力训练点,一法多用,一石两鸟。) ②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点拨:A、在平凡中发现美,而给人 种新颖、独创的美感。 B、意象群体通过递进组合,既表现社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又表达 诗人及青年一代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心灵情感历程。 ∂、设身处地,物我合一,把“我”融入事物之中,与诗歌所抒之情密切吻 合。(解说:引导学生在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学习抽象概括、提炼总结,学习运 用比较思维方法。)③说说对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解说:这一环节 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把握诗的意境,感受诗的思想美、情感美。提这 几个问题,有搭桥铺路的作用,一步步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落实情感美、意境 美教学重点。) ④诵读全诗。(解说:再次强化感受。) 3.欣赏品味 ①体会圆句式的表达效果。 点拨: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十分完整 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方面和谐统 的整体。(解说:落实节奏美教学。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①教师范读(配乐) (解说:先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初感诗的美味,为 进一步学习欣赏奠定基础。) ②学生自由诵读。 (解说:趁着学生才有的感受尚在,让学生直接再次感 受,这是文学欣赏的必要步骤,避免抛开刚营设好的氛围而由老师大讲特讲的弊 病。) ③学生单独朗读,师生评价。 (解说:在这个步骤中紧扣对诗歌内容的理 解,落实字词教学,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④诗歌内容与形式总理。学生先用一句话谈谈感受,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 结: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 系”。诗人借鉴运用了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式句法,借以强化 对祖国挚爱的深度。 (解说:先由学生体悟,暗示自主求知意识;然后巧加点拨,引导学生学会 充分利用信息资料;最后老师向宽拓展,把学生眼界打开。) 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要求学生 边读边思考边讨论。 点拨: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 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 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 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 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 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 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 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 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解说:这一环节既 是突出重点,也是欣赏的关键。简要点出“意象”这一概念,但不阐发,而通过 具体的实例来帮助理解,体现精要好懂实用的要求。在引导、点拨中渗透分节概 括这一能力训练点,一法多用,一石两鸟。) ②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A、在平凡中发现美,而给人 一种新颖、独创的美感。 B、意象群体通过递进组合,既表现社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又表达 诗人及青年一代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心灵情感历程。 C、设身处地,物我合一,把“我”融入事物之中,与诗歌所抒之情密切吻 合。 (解说:引导学生在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学习抽象概括、提炼总结,学习运 用比较思维方法。) ③说说对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 (解说:这一环节 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把握诗的意境,感受诗的思想美、情感美。提这 几个问题,有搭桥铺路的作用,一步步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落实情感美、意境 美教学重点。) ④诵读全诗。 (解说:再次强化感受。) 3.欣赏品味 ①体会圆句式的表达效果。 点拨: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十分完整 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方面和谐统 一的整体。 (解说:落实节奏美教学。)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点拨:该诗构思突出表现在对抒情主人公“我”的拟物化上。“我”既是抒 情主人公,又是具体的客观物象,也是祖国的象征。“我”的复杂矛盾意绪和多 层次拟物交织出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悠长、矛盾的心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效果。诗中一系列意象,既是抒情主人公“我”,也是祖国的象征。诗中的 意象又有其比喻意义,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比喻 祖国承受的巨大灾难和面前的严重困难;“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比喻祖国的未来和希 望。(解说: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涵,落实语言美教学重点s 4.课堂训练 ①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②说说对“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的理解。(解 说:这两个题目前者进一步落实概括能力训练,后者抓住具体句子并具体理解。) 5.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诗歌欣赏方法。(见“教学设 想”部分)(解说:总结学习方法,养成积累习惯。)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首诗。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学写一篇赏 析文章(可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五、齐声诵读全诗。(解说:把感受推向高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 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 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 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 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Σ.联想想象 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 主题。 导语设计 (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 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 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
点拨:该诗构思突出表现在对抒情主人公“我”的拟物化上。“我”既是抒 情主人公,又是具体的客观物象,也是祖国的象征。“我”的复杂矛盾意绪和多 层次拟物交织出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悠长、矛盾的心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效果。诗中一系列意象,既是抒情主人公“我”,也是祖国的象征。诗中的 意象又有其比喻意义,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比喻 祖国承受的巨大灾难和面前的严重困难;“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比喻祖国的未来和希 望。 (解说: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涵,落实语言美教学重点。) 4.课堂训练 ①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②说说对“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的理解。(解 说:这两个题目前者进一步落实概括能力训练,后者抓住具体句子并具体理解。) 5.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诗歌欣赏方法。(见“教学设 想”部分) (解说:总结学习方法,养成积累习惯。)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学写一篇赏 析文章(可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五、齐声诵读全诗。 (解说:把感受推向高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 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 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 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 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 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 主题。 一、导语设计 ( 一 )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 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 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
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 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 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 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 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 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 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 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 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 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 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注音:千瘪(bi)驳船(bσ)蜗行(wσ)胚芽(pei)迷惘(wa ng)隧洞(sui)绯红(fei)淤滩(yu)纤绳(qian) (2)释义: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 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 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 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囯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 节,诗句拉长,节拍増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 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 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 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 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 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 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 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 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 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 在厦门。 1969 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 年返城。1980 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 1979 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 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 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 1979 年 7 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 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 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1)注音: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 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2)释义: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 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 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 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 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 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 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 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 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 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 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 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 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 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 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 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 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 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 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 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 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 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 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 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 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 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 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 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 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 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 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 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 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 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 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 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 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妤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 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 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 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 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 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 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 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 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 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 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 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 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老水 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 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 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 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 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 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教师示例:(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
四、研读,探究品味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 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 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 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 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 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 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 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 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 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 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 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 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 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 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 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 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 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 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 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 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 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 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念 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淸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 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 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 四个意象,分别抒 写出 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 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 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 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 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 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 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 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七、布置作业 《水乡》是一首好诗,请写一段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评析全诗,也 可以评一个方面;字数不少于200字。 屋是小岛/浪中摇 人是小岛/河上漂。 篙挨篙/桥接桥; 鱼网给桥栏/穿上黑纱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门口捞一瓢; 一半是星星,一半是鱼苗。 八、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 人民的痛苦与希望 回溯历史贫困落后 献身祖国的热望 教后反思: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 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 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 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 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 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挂图 代数 琴 桨橹 茫然 苦恼 惆怅 焦灼 2.①时间缓慢 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 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 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 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 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 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七、布置作业 《水乡》是一首好诗,请写一段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评析全诗,也 可以评一个方面;字数不少于 200 字。 屋是小岛/浪中摇; 人是小岛/河上漂。 篙挨篙/桥接桥; 鱼网给桥栏/穿上黑纱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门口捞一瓢; 一半是星星,一半是鱼苗。 八、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 人民的痛苦与希望 回溯历史贫困落后 献身祖国的热望 教后反思:
2.梅岭三章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应有涯(ying)(ya)遍种( zhong)即为家(wei)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 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 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 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 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 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 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 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 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 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 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 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此 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 徒唤奈何天。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6.提问:第三首 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
2.梅岭三章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应有涯(ying)(ya) 遍种(zhong)即为家(wei)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 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 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 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 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 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 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 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 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 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 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 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 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 经百 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 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 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 “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 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此 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 徒唤奈何天。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6.提问:第三首 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
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自由 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 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 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 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 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 境。(2)借助想象和幻想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竺 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 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 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 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 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 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 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3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自由 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 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 “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 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 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 “打”,与诗意不合。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 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 境。(2)借助想象和幻想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 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 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 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 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 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 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 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 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 小记: 3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 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 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 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 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 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乜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 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 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 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 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 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 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 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 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 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 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 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 《狱中题璧》《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 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 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第 1 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 1917 年 2 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 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 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 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 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 年,正是近代中国 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 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 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 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 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 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 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 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 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 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 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 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 年 4 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 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 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 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 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 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