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 沈阳市回民中学 刘树义
武昌九曲亭记 沈阳市回民中学 刘树义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刘勰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刘勰
、作者及题解: 苏辙(1039-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 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 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 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 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 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 “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 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在三国东吴遗迹的废九 曲亭旧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后,请苏辙写亭记。 此文即为苏辙为纪念其兄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
一、作者及题解: 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 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 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 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 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 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 “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 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在三国东吴遗迹的废九 曲亭旧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后,请苏辙写亭记。 此文即为苏辙为纪念其兄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
概括情节 第一段:写苏轼有武昌诸山之景与赏景之 乐。 第二段:叙述重建九曲亭的经过。 第三段:追忆少时作者随苏轼游山玩水的 情景,表明自尊自信自适的高风亮节
二、概括情节 第一段:写苏轼有武昌诸山之景与赏景之 乐。 第二段:叙述重建九曲亭的经过。 第三段:追忆少时作者随苏轼游山玩水的 情景,表明自尊自信自适的高风亮节
、主要词语 迁:调任官职,这里为左迁。 庐:居住。 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 乱流:横渡江水。 穷:寻求到尽头。 幅巾:裹着幅巾 适:顺应。 以此:因此
三、主要词语 迁:调任官职,这里为左迁。 庐:居住。 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 乱流:横渡江水。 穷:寻求到尽头。 幅巾:裹着幅巾。 适:顺应。 以此:因此
适:去往 效:显示,呈现。 席众客:坐得下,容得下。 睥睨:斜着眼睛看。 陈:陈列,陈设。 厌:满足 责:责备。 胜:优美的景致
适:去往 效:显示,呈现。 席众客:坐得下,容得下。 睥睨:斜着眼睛看。 陈:陈列,陈设。 厌:满足 责:责备。 胜:优美的景致
四、综合探究
四、综合探究
探究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探究一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探究二 1、第一段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观? 明确:作者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山 行图。作者以简略的笔墨表现了西山的独特风 光:山峰连绵起伏、峻峭幽深;松枥满山遍野、 遮天蔽日;佛寺宝刹至清至静、远隔尘世 三子“幅巾应笑,相携徜徉”既是赏景又是风 景。自然因人而增胜,人因自然而怡情 2、作者描绘这种景观的用意何在? 明确:通过写西山之景和游西山之趣。营造了 种和诸美好的氛围,寄寓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 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作 铺垫
探究二 1、第一段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观? 明确:作者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山 行图。作者以简略的笔墨表现了西山的独特风 光:山峰连绵起伏、峻峭幽深;松枥满山遍野、 遮天蔽日;佛寺宝刹至清至静、远隔尘世;二 三子“幅巾应笑,相携徜徉”既是赏景又是风 景。自然因人而增胜,人因自然而怡情。 2、作者描绘这种景观的用意何在? 明确:通过写西山之景和游西山之趣。营造了一 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寄寓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 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作 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