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练习 论语(9)·出辞气远鄙倍 班级 姓名 学号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于君子有三愆 愆:过失 B.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容貌:指仪容举止 C.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 草创:事业初创时 D.雍也仁而不佞 佞:有口才 2.对下列两组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j①夫子何为 ③鲁人为长府 ②何辞为 ④可使为之宰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知者不失人 B.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C.孔子于乡党 D.非不说子之道 4.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B.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C.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D.揖巫马期而进之 5.名句填空。(5分) (1)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2)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3)子曰 鲜矣仁!” 阅读与鉴赏 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 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高考专题练习 1 论语(9)·出辞气远鄙倍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侍于君子有三愆. 愆:过失 B.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容貌:指仪容举止 C.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 草创:事业初创时 D.雍也仁而不佞. 佞:有口才 2.对下列两组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夫子何为. ②何辞为. ③鲁人为.长府 ④可使为.之宰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知者不失人 B.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C.孔子于乡党 D.非不说子之道 4.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B.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C.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D.揖巫马期而进之 5.名句填空。(5 分) (1)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________,鲜矣仁!” 阅读与鉴赏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 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高考专题练习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跋躇如也,与与如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所贵乎道者 贵:重视 B.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倍:通“背”,乖戾 C.夫子为卫君乎 为:当做,作为 D.便便言,唯谨尔 谨:恭敬,谨慎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 于是余有叹焉 ∫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在临死以前,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深深打动了孟敬子,使他最终接受了自己的 主张。 B.蘧伯玉是当时的贤者,还要经常反省自己。使者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后,孔子在使者走后 不由得对此连声称赞。 C.卫国国君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 对照。子贡通过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赞扬与评价,了解了孔子对此事最终的态度和看法。 D.孔子在乡里,在宗庙、朝廷之上,与下大夫言,与上大夫言,以及君主在朝时的表现各不 相同,说明孔子是一个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善变的人。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7分) (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3分) 译文 (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跋躇如也, 与与如也。(4分) 译文
高考专题练习 2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贵:重视 B.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倍:通“背”,乖戾 C.夫子为.卫君乎 为:当做,作为 D.便便言,唯谨.尔 谨:恭敬,谨慎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 于是余有叹焉. D. 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子在临死以前,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深深打动了孟敬子,使他最终接受了自己的 主张。 B.蘧伯玉是当时的贤者,还要经常反省自己。使者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后,孔子在使者走后, 不由得对此连声称赞。 C.卫国国君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 对照。子贡通过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赞扬与评价,了解了孔子对此事最终的态度和看法。 D.孔子在乡里,在宗庙、朝廷之上,与下大夫言,与上大夫言,以及君主在朝时的表现各不 相同,说明孔子是一个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善变的人。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7 分) (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3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 与与如也。(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专题练习 论语(9)·出辞气远鄙倍 1.解析C项草创:写草稿。 答案C 2.解析①动词,做:②语气词,表反问:③动词,做,改作 ④动词,担任 答案C 3.解析A项“知”通“智”。B项“倍”通“背”。D项“说”通“悦 答案C 4.解析A项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少”。B项贵,形容词用作动词, “重视”。D项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见”。 答案C 5.答案(1)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3)巧言令色 阅读与鉴赏 6.解析C项为:帮助。 答案C 7.解析A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于:介词 到/介词,从。C项焉:代词,相当于“之”语气助词,了。D项如:形容词 词尾,相当于“然”/连词,表假设,如果 答案A 8.解析A项“深深打动了孟敬子,使他最终接受了自己的主张”原文中没有根 据:B项“孔子在使者走后,不由得对此连声称赞”错,孔子称赞的是使者 D项“说明孔子是一个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善变的人”错,孔子这样做是循 答案C 9.答案(1)整肃仪容举止,就会远离粗暴和怠慢:端庄脸色神情,就会近于诚 信: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 (2)(孔子)上朝的时候,跟下大夫说话,温和欢悦的样子。跟上大夫说话,中和 正直的样子。君主在朝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郑重而又自然的样子
高考专题练习 3 论语(9)·出辞气远鄙倍 1. 解析 C 项草创:写草稿。 答案 C 2. 解析 ①动词,做;②语气词,表反问;③动词,做,改作; ④动词,担任。 答案 C 3. 解析 A 项“知”通“智”。B 项“倍”通“背”。D 项“说”通“悦”。 答案 C 4. 解析 A 项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少”。B 项贵,形容词用作动词, “重视”。D 项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见”。 答案 C 5.答案 (1)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2)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 (3)巧言令色 阅读与鉴赏 6. 解析 C 项为:帮助。 答案 C 7.解析 A 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于:介词, 到/介词,从。C 项焉:代词,相当于“之”/语气助词,了。D 项如:形容词 词尾,相当于“然”/连词,表假设,如果。 答案 A 8. 解析 A 项“深深打动了孟敬子,使他最终接受了自己的主张”原文中没有根 据;B 项“孔子在使者走后,不由得对此连声称赞”错,孔子称赞的是使者; D 项“说明孔子是一个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善变的人”错,孔子这样做是循 “礼”。 答案 C 9.答案 (1)整肃仪容举止,就会远离粗暴和怠慢;端庄脸色神情,就会近于诚 信;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 (2)(孔子)上朝的时候,跟下大夫说话,温和欢悦的样子。跟上大夫说话,中和 正直的样子。君主在朝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郑重而又自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