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语文版高中选修课,这里发表一篇说课稿,向大家请教. 《出辞气远鄙倍》说课稿 太康一高焦文林程 爱芝 教材 《出辞气远鄙倍》是语文版高中教材选修课《选读》的第九课。 《〉选读》是新课程教材“文化论著硏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它的核心目 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评价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探究传 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等 方面。 《<论语》选读》的课文按主题编排,全书共15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 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出辞气远鄙 倍》编入“学习与教育”类,侧重讲语言的社会意义与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辨析古今词义,积累文言词汇。 2.技能目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文明用语习惯 3.情感目标:认识文明用语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明用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提高口语表 达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1)诵读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注释、査阅字典,准确掌握课文生僻字词读音的基础上,要 求学生诵读课文
前言: 语文版高中选修课,这里发表一篇说课稿,向大家请教. 《出辞气远鄙倍》说课稿 太康一高 焦文林 程 爱芝 一、教材 《出辞气远鄙倍》是语文版高中教材选修课《选读》的第九课。 《选读》是新课程教材“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它的核心目 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评价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探究传 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等 方面。 《选读》的课文按主题编排,全书共 15 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 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出辞气远鄙 倍》编入“学习与教育”类,侧重讲语言的社会意义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辨析古今词义,积累文言词汇。 2.技能目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文明用语习惯。 3.情感目标:认识文明用语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明用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提高口语表 达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1)诵读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注释、查阅字典,准确掌握课文生僻字词读音的基础上,要 求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形式分三种: ˉ是教师范读,学生留意关键语句的读音:二是请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个别诵读, 以发现学生诵读中在字音、断句、节奏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学生齐读,培养语感, 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每章内容学生至少读三遍 (2)讲解法。 理解实词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进一步把握孔子关于言语主张的前提。 因此,教材注释里提到的词语,提醒学生自学;学生比较生疏的词语,就作些必 要的讲解:;关键的语句,也为学生提供解释、翻译方面的帮助 如,课题,就给学生比较具体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个语句的同时, 对本课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出辞气远鄙倍 辞气:言辞语调 远:远离,形容词作动词 鄙:粗野,鄙陋 倍:通“背”,乖戾、乖张(性格、语言、行为别扭,不合情理) 出辞气远鄙倍: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做到文雅 和气,体现人文关怀。 (3)探究法。 选取重点实词,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累,探究词义,理解词语的基本 义、引申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结合语言积累,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 义的能力。 例 疾(疾病→疾苦→缺点→厌恶→妒忌) 基本意义 疾病,指一般疾病。 有时指“重病”,如文中“曾子有疾”。 同义词是“病”,病重
诵读形式分三种: 一是教师范读,学生留意关键语句的读音;二是请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个别诵读, 以发现学生诵读中在字音、断句、节奏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学生齐读,培养语感, 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每章内容学生至少读三遍。 (2)讲解法。 理解实词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进一步把握孔子关于言语主张的前提。 因此,教材注释里提到的词语,提醒学生自学;学生比较生疏的词语,就作些必 要的讲解;关键的语句,也为学生提供解释、翻译方面的帮助。 如,课题,就给学生比较具体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个语句的同时, 对本课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出辞气远鄙倍 辞气:言辞语调 远:远离,形容词作动词 鄙:粗野,鄙陋 倍:通“背”,乖戾、乖张(性格、语言、行为别扭,不合情理) 出辞气远鄙倍: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做到文雅、 和气,体现人文关怀。 (3)探究法。 选取重点实词,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累,探究词义,理解词语的基本 义、引申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结合语言积累,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 义的能力。 例、 疾(疾病→疾苦→缺点→厌恶→妒忌) 基本意义: 疾病,指一般疾病。 有时指“重病”,如文中“曾子有疾”。 同义词是“病”,病重
引申义: ①疾苦、痛苦: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萧丞相世家》) ②缺点、毛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③厌恶、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论语》) ④妒忌: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传》) (4)直译法 针对学生文白对译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根据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中 存在的随意添加、遗漏词语,文白夹杂等问题,教学生“直译”的方法,即让学 生逐字、逐句地将文言对译成现代白话,特别注意将文言文里的单音词替换成现 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例, 文言文:动 容貌, 慢 现代文:整肃 仪容举止, 远离粗暴、怠慢。 (5)情景法 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法” 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体味,引入带有情景鲜明的故事,让学生体味语言 的妙处 如教学中引入电视剧《鲁智深》片断 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 段台词: 法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引申义: ①疾苦、痛苦: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萧丞相世家》) ②缺点、毛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③厌恶、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论语》) ④妒忌: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传》) (4)直译法。 针对学生文白对译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根据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中 存在的随意添加、遗漏词语,文白夹杂等问题,教学生“直译”的方法,即让学 生逐字、逐句地将文言对译成现代白话,特别注意将文言文里的单音词替换成现 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例, 文言文:动 容貌, 远 暴 慢。 ↓ ↓ ↓ ↓ ↓ 现代文:整肃 仪容举止, 远离 粗暴、 怠慢。 (5)情景法。 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法”。 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体味,引入带有情景鲜明的故事,让学生体味语言 的妙处。 如教学中引入电视剧《鲁智深》片断: 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一 段台词: 法 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 师: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犹豫) 法师:(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知道了。 要叫鲁智深不近女人,不饮酒,他能做到。倘要叫他容忍世间恶人,实在难办。 但此时若回“不能”,则法师必不收留他,他便无藏身之处了。因此来了个灵活 应付,回答“知道了”,法师面前过了关,又不违背自己的人生原则,两全其美。 从这个意义上,鲁智深“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二是要求学生三人编为一个语言情景小组,自主创设语言情景,设计文明用语。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前三章。 教学步骤分为“课堂导语”和“课文理解与探究”两大板块。 “课堂导语”采用故事导入法。用两个故事异入新课:一个是《西游记》里唐 僧让猪八戒去问路的故事;另一个是温总理到云南视察灾情一事,以引起学生对 语言的重视。 “课文理解与探究”是课堂的核心内容。 课文理解与探究”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章为例)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甲朗读第一章,学生乙点评朗读情况,纠正可能出现的误读。 如,“笾”应读“bian”。 (2)温习注释里与第一章相关的重点实词、虚词。(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利 用注释阅读文言文、积累实词、虚词的习惯) 贵:重视 所贵:“所”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即“看重的”。 道:礼仪 动:变动,这里指整肃 2.一词多义的归纳、探究
法 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犹豫)…… 法 师:(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知道了。 要叫鲁智深不近女人,不饮酒,他能做到。倘要叫他容忍世间恶人,实在难办。 但此时若回“不能”,则法师必不收留他,他便无藏身之处了。因此来了个灵活 应付,回答“知道了”,法师面前过了关,又不违背自己的人生原则,两全其美。 从这个意义上,鲁智深“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二是要求学生三人编为一个语言情景小组,自主创设语言情景,设计文明用语。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前三章。 教学步骤分为“课堂导语”和“课文理解与探究”两大板块。 “课堂导语”采用故事导入法。用两个故事异入新课:一个是《西游记》里唐 僧让猪八戒去问路的故事;另一个是温总理到云南视察灾情一事,以引起学生对 语言的重视。 “课文理解与探究”是课堂的核心内容。 “课文理解与探究”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章为例):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甲朗读第一章,学生乙点评朗读情况,纠正可能出现的误读。 如,“笾”应读“biān”。 (2)温习注释里与第一章相关的重点实词、虚词。(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利 用注释阅读文言文、积累实词、虚词的习惯) 贵:重视 所贵:“所”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即“看重的”。 道:礼仪 动:变动,这里指整肃 2.一词多义的归纳、探究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找到与探究的重点词语相关的例句、并结合 语境体味含义,探究基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3.学生甲翻译第一章,学生乙补充、纠正可能出现的误译。 提示学生翻译遵循“直译”的原则,不可随意添加、遗漏原文词语,不可文白夹 杂 4.内容理解、探究 (1)曾子为什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学生探究: 教师归纳:曾子与孟敬子的政治立场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之前,还在试图改变 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自己对孟敬子 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有引出话题的 作用。“鸟畏死,病作痛,故鸣哀;人将故(死),恋生活,故言善。”这是拉 开话茬。接下来,曾子说出了君子在道德上应该重视的三个方面。 (2)曾子认为在礼仪方面,君子应该重视的有哪三个方面? 学生探究:…… 教师归纳: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强调了对举止容貌方面的指导作用; 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强调礼对外在表情和内在感情方面的指导作用;三 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礼对语言语气方面的指导。礼养于中则行于外。 打好礼的思想基础,言谈举止就会合于礼。这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对于提高 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六、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的原则:书写简明,思路清晰,实用精当 2.板书展示: 容貌:仪容举止(今:相貌) 君子重礼仪 颜色:脸色神情(今:色彩) 辞气:言辞语气(今:表情、内容) 躁:浮躁,急躁,不沉稳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找到与探究的重点词语相关的例句、并结合 语境体味含义,探究基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3.学生甲翻译第一章,学生乙补充、纠正可能出现的误译。 提示学生翻译遵循“直译”的原则,不可随意添加、遗漏原文词语,不可文白夹 杂。 4.内容理解、探究 (1)曾子为什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学生探究:…… 教师归纳:曾子与孟敬子的政治立场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之前,还在试图改变 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自己对孟敬子 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有引出话题的 作用。“鸟畏死,病作痛,故鸣哀;人将故(死),恋生活,故言善。”这是拉 开话茬。接下来,曾子说出了君子在道德上应该重视的三个方面。 (2)曾子认为在礼仪方面,君子应该重视的有哪三个方面? 学生探究:…… 教师归纳: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强调了对举止容貌方面的指导作用; 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强调礼对外在表情和内在感情方面的指导作用;三 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礼对语言语气方面的指导。礼养于中则行于外。 打好礼的思想基础,言谈举止就会合于礼。这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对于提高 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六、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的原则:书写简明,思路清晰,实用精当 2.板书展示: 容貌:仪容举止(今:相貌) 君子重礼仪 颜色:脸色神情(今:色彩) 辞气:言辞语气(今:表情、内容) 躁:浮躁,急躁,不沉稳
言辞有“三愆” 隐:隐瞒,不坦荡 瞽:盲人,没眼色 七、作业 1.设计作文的原则: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2.作业展示: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至三章。 (2)让学生收集社会生活中不得体用语三条,并提出改正意见 (3)师生之间交流设计三条学生使用的文明用语
言辞有“三愆” 隐:隐瞒,不坦荡 瞽:盲人,没眼色 七、作 业 1.设计作文的原则: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2.作业展示: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至三章。 (2)让学生收集社会生活中不得体用语三条,并提出改正意见。 (3)师生之间交流设计三条学生使用的文明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