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最终采收率 可采储量 100% 地质储量 可采储量综合体现了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 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影响 油藏采收率的高低与油藏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有关
1 第四章 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一、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 地质储量 可采储量 最终采收率= 100 油藏采收率的高低与油藏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有关 可采储量综合体现了油藏岩石和流体性质 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影响
1.油藏地质因素—客观因素 (1)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形态; 2天然驱动能量的大小及类型; 水驱采收率最大,溶解气驱采收率最小; (3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 岩石的非均质性、流体组成、岩石润湿 性、流体与岩石间的作用关系
2 ⑴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形态; ⑵天然驱动能量的大小及类型; 水驱采收率最大,溶解气驱采收率最小; ⑶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 岩石的非均质性、流体组成、岩石润湿 性、流体与岩石间的作用关系。 1. 油藏地质因素 客观因素
2.油田开发和采油技术因素主观因素 (1)油气藏开发层系划分; (2)布井方式与井网密度的选择; (3)油井工作制度的选择和地层压力的保持程度; (4)完井方法; (5)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和增产措施; (6)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规模。 主观因素体现了人们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能力; 主观因素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客观因素的认识程 度
3 主观因素体现了人们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能力; 主观因素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客观因素的认识程 度。 ⑴油气藏开发层系划分; ⑵布井方式与井网密度的选择; ⑶油井工作制度的选择和地层压力的保持程度; ⑷完井方法; ⑸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和增产措施; ⑹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规模。 2. 油田开发和采油技术因素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对油藏开采的作用程 度在逐渐增加: 次采油 依靠天然能量 注气二次采游/立足物理:机城和力 人工注水 学等宏观作用 化学驱 混相驱 次采油|应用化学、物理、热力 热力采油 (强化采油) 生物或联合徽观驱油 微生物采 作用
4 主观因素对油藏开采的作用程 度在逐渐增加: 三次采油 (强化采油) 天然能量 依靠 物理、机械和力 学等宏观作用 立足 化学、物理、热力、 生物或联合微观驱油 作用 应用 一次采油 二次采油 人工注水 注气 化学驱 混相驱 热力采油 微生物采 油
二、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 采收率可以表示为: 丿S-S O Sw R SEVE 洗油效率:指在浪 其中: 及范围内驱替出的 原油体积与工作剂 的波及体积之比 波及系数:指 E 工作剂驱到的 D 体积与油藏总 体积之比 w-工作剂的驱替体积;S。一原始含油饱和度; V一油藏总体积; So-残余油饱和度; E一体积波及系数; ED-洗油效率。 采收率是注入工作剂的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乘积
5 二、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 V D o s w o o r o s w o s w o r R E E S S S V V VS V S V S E = − = − = 采收率可以表示为: V V E sw V = o o or D S S S E − = 其中: Vsw-工作剂的驱替体积; V-油藏总体积; So-原始含油饱和度; Sor-残余油饱和度; Ev-体积波及系数; ED-洗油效率。 采收率是注入工作剂的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乘积 洗油效率:指在波 及范围内驱替出的 原油体积与工作剂 的波及体积之比 波及系数:指 工作剂驱到的 体积与油藏总 体积之比
(一)波及系数 影响因素:流度比、岩石的宏观非均质性、注采井网对 非均质性的适应程度等 1流度比:指注入工作剂的流度与被驱原油在未波及区 的流度之比。 流度:流体的渗透率与其粘度之比。 水油流度比: 驱动液流度Kn(Sn)1 M2被驱动液流度ˉ入=K(Sm)
6 (一)波及系数 流度比、岩石的宏观非均质性、注采井网对 非均质性的适应程度等 影响因素: ⒈流度比: 指注入工作剂的流度与被驱原油在未波及区 的流度之比。 ( ) ( ) w o r o wc r w o r o w K S K S M = = = 被驱动液流度 驱动液流度 流 度: 流体的渗透率与其粘度之比。 K = 水油流度比:
0 M2:出现明显的 粘滞指进现象,波 及系数降低。 M=4.58 M=715 结论 图12-4五点法注采单元流 度比对波及状况的影响 波及系数随水油流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降低M的措施: 增大μ;减小μ;增大K。;降低Kw
7 图12-4 五点法注采单元流 度比对波及状况的影响 波及系数随水油流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结论 降低 增大μw;减小μo;增大Ko;降低Kw。 M的措施: M2:出现明显的 粘滞指进现象,波 及系数降低
2油层岩石宏观非均质的影响 实际油层是在水流冲刷过程中沉积形成的 顺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的渗透率必然有差异 流体沿渗透率好的方向流动快 形成不轨则驱动前缘 注采井网安排不当 油井会过早水淹,油藏留下一些“死油区
8 ⒉油层岩石宏观非均质的影响 实际油层是在水流冲刷过程中沉积形成的 顺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的渗透率必然有差异 形成不轨则驱动前缘 油井会过早水淹,油藏留下一些“死油区” 注采井网安排不当 流体沿渗透率好的方向流动快
(二)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岩石性质及其微观结构和流体性质 水驱油藏残余油的分布: 亲水岩藏:大多以珠状形式被捕集在流通孔道中 存在于注入水未进入的较小的流通孔道中, 亲油岩藏:而在充满水的大孔隙中,残余油呈膜状粘 附在孔壁上。 残余油的分布状况及数量直接与岩石的润湿性、界面张 力、岩石的微观绪构等有关
9 残余油的分布状况及数量直接与岩石的润湿性、界面张 力、岩石的微观结构等有关。 (二)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 岩石性质及其微观结构和流体性质 亲水岩藏: 水驱油藏残余油的分布: 大多以珠状形式被捕集在流通孔道中。 亲油岩藏: 存在于注入水未进入的较小的流通孔道中, 而在充满水的大孔隙中,残余油呈膜状粘 附在孔壁上
二、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第一、通过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系数,同时 尽可能适应油层的非均质性,以减少非均质性 对驱油过程的不利影响; 第二、通过减小界面张力或者消除工作剂与原 油间的界面效应以提高驱油效率
10 二、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第一、通过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系数,同时 尽可能适应油层的非均质性,以减少非均质性 对驱油过程的不利影响; 第二、通过减小界面张力或者消除工作剂与原 油间的界面效应以提高驱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