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一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一个袁隆平在哪里 原春琳张国 留在土地上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年轻人在减少,但这并不是农业部副部长张 桃林担心的问题 他更关心的是,中国的农业正在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科人才。否则,“现 代农业”无从谈起。“其实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农民,根 本没办法从事现代农业。”张桃林对记者说。 这不是张桃林一个人的担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也有同样的忧虑。这 位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对农业的理解从理论层面真真切切地转到了实际层面, “农业科技太重要了”。他仅以甘蔗为例,作为甘蔗主产区,如果广西甘蔗产量 出了问题,全国的糖价都会迅速上升。 农业院校也在担心。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说,原来部委所属的七八所农业 大学,传统的涉农专业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不会超过20%,华南农大这个比例则 为16%~18%。尽管重点大学不愁生源,但是传统的涉农专业很难招到高分考生。 对一些涉农专业而言,招生的常态是:高分考生少,第一志愿少。 涉农的职业院校更是让人忧心。去年,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当面向教育部 部长袁贵仁反映:在近10年的时间里,农业大省贵州涉农的职业学校从13所减 少到4所,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 省招生总数的3%左右,每年涉农专业毕业生还不到3000人,学生毕业后纷纷 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是个普遍现象,不少农村职业 学校的建筑只有一个教学楼。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职业院校里,一些看起来风光、 更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比如,厨师、动漫,则广受青睐 在这个自由选择的年代,没人能强迫别人作出某种选择。毕竟,农业的“苦”字 招牌一直没有摘掉过。以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有人说,学农的学生看起来比 较土。“天天跟土地打交道,怎么洋得起来?”温思美说:“农科学生要跟着太 阳转,跟着地球转。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农事,都要去做基本的实践。 这是花钱花时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开玩笑,农科学生要比其他专业学生多吃二两 饭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条件还是要差一些。尤其是有了知识积累之后,很多人宁肯 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与农业打交道。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的中国 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直言:“别说高校学生不愿意去,农村的人也不愿意在农村, 进城务工农民的第三代都不愿意回去了 旭日干是真急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粮食安全谁来保证,谁来实现农业 现代化?” 对很多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人员来说,袁隆平是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一个人干了两亿农民的活儿。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解 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众所周知,袁隆平取得今天的成果付出了多少辛苦:一个上世纪50年代初的大 学毕业生,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研究他的杂交水稻
2014 年高考专题训练--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一个袁隆平在哪里? 原春琳 张 国 留在土地上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年轻人在减少,但这并不是农业部副部长张 桃林担心的问题。 他更关心的是,中国的农业正在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科人才。否则,“现 代农业”无从谈起。“其实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农民,根 本没办法从事现代农业。”张桃林对记者说。 这不是张桃林一个人的担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也有同样的忧虑。这 位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对农业的理解从理论层面真真切切地转到了实际层面, “农业科技太重要了”。他仅以甘蔗为例,作为甘蔗主产区,如果广西甘蔗产量 出了问题,全国的糖价都会迅速上升。 农业院校也在担心。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说,原来部委所属的七八所农业 大学,传统的涉农专业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不会超过 20%,华南农大这个比例则 为 16%~18%。尽管重点大学不愁生源,但是传统的涉农专业很难招到高分考生。 对一些涉农专业而言,招生的常态是:高分考生少,第一志愿少。 涉农的职业院校更是让人忧心。去年,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当面向教育部 部长袁贵仁反映:在近 10 年的时间里,农业大省贵州涉农的职业学校从 13 所减 少到 4 所,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 省招生总数的 3%左右,每年涉农专业毕业生还不到 3 000 人,学生毕业后纷纷 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是个普遍现象,不少农村职业 学校的建筑只有一个教学楼。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职业院校里,一些看起来风光、 更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比如,厨师、动漫,则广受青睐。 在这个自由选择的年代,没人能强迫别人作出某种选择。毕竟,农业的“苦”字 招牌一直没有摘掉过。以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有人说,学农的学生看起来比 较土。“天天跟土地打交道,怎么洋得起来?”温思美说:“农科学生要跟着太 阳转,跟着地球转。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农事,都要去做基本的实践。 这是花钱花时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开玩笑,农科学生要比其他专业学生多吃二两 饭。”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条件还是要差一些。尤其是有了知识积累之后,很多人宁肯 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与农业打交道。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的中国 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直言:“别说高校学生不愿意去,农村的人也不愿意在农村, 进城务工农民的第三代都不愿意回去了。” 旭日干是真急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粮食安全谁来保证,谁来实现农业 现代化?” 对很多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人员来说,袁隆平是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一个人干了两亿农民的活儿。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 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解 决 6 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 众所周知,袁隆平取得今天的成果付出了多少辛苦:一个上世纪 50 年代初的大 学毕业生,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研究他的杂交水稻
在很多人看来,这位院士更像是一个农民。可是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像 袁老那样整天在地里劳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把自己变成一个彻头彻尾 的农民? 3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记者会上说,现在青壮年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 进城打工了,将来谁来种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重视的问题。他指出的农业 科技不足之处,包括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的科技成果很 少,也包括农业科研和推广人才总量不够、队伍老化等问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一号文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 但是,长期以来,“农业苦,农业累”的观念深入人心,政策的调整更不是一朝 夕的事情。“我希望培养岀袁老这样的人,但是这比那个时代更困难。”温思 美说。 (原载2012年03月1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文章以“下一个袁隆平在哪里?”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在文章结尾处,温思美说:“我希望培养出袁老这样的人,但是这比那个时 代更困难。”请联系全文分析他这样说的理由 3.请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的社会价值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 新华社南昌10月28日电(记者陈建华、周伟、王以端)《映山红》《唱支山歌给 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 唱响:一段段激昂悠扬的旋律在巍巍井冈回荡,把人们又一次带回那激情燃烧的 岁月。 始于2006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 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 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尤为令人可喜的是,在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 了收视率而一味流俗媚俗之时,让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在红色激情中感怀不已 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很多人看来,这位院士更像是一个农民。可是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像 袁老那样整天在地里劳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把自己变成一个彻头彻尾 的农民? 3 月 9 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记者会上说,现在青壮年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 进城打工了,将来谁来种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重视的问题。他指出的农业 科技不足之处,包括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的科技成果很 少,也包括农业科研和推广人才总量不够、队伍老化等问题。 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一号文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 但是,长期以来,“农业苦,农业累”的观念深入人心,政策的调整更不是一朝 一夕的事情。“我希望培养出袁老这样的人,但是这比那个时代更困难。”温思 美说。 (原载 2012 年 03 月 11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文章以“下一个袁隆平在哪里?”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在文章结尾处,温思美说:“我希望培养出袁老这样的人,但是这比那个时 代更困难。”请联系全文分析他这样说的理由。 3.请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的社会价值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 新华社南昌 10 月 28 日电(记者陈建华、周伟、王以端)《映山红》《唱支山歌给 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 唱响;一段段激昂悠扬的旋律在巍巍井冈回荡,把人们又一次带回那激情燃烧的 岁月。 始于 2006 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 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 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尤为令人可喜的是,在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 了收视率而一味流俗媚俗之时,让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在红色激情中感怀不已, 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2007年,江西电视台正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举办中国红歌会,并获得批准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上了井冈山,并从8 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赣鄂、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各地报 名参赛者达1万多人,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多个民族,其中年龄最小的只 有6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 当一位两岁半的孩童被妈妈抱着在话筒前,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唱起了《小军号》 当一群平均年龄68岁的老人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井冈山茨坪红歌会现 场,神采飞扬地唱起《解放区的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的,不是演唱者唱 技的稚嫩和粗糙,而是歌声中透出的热爱和真情。 进入今年红歌会决赛的三名选手分别是曲措、白马人组合、黄训国。一直离乡在 外的曲措泛着泪花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黄训国发自内心地讴歌《父亲》 白马人组合以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向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致谢。全场 观众无不被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与真情所打动,一个个眼含热泪 77岁的老艺术家阎肃是红歌会的多场评委。他说:“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 委,但说实话,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 为什么从6岁的孩子到78岁的老人,他们都要登台?为什么在上世纪50年代打 下过美国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在舞台上放歌?为什么歌者和听众的眼里总是噙满 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唱竟引来万人合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歌之所以让人感动,首先是“歌红”,红色歌曲传递了 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 使人百听不厌、历久弥新;其次是“会红”,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 着大众,把比赛变成了参与的快乐歌唱形式,从而唤起了百姓的热情,吸引了大 众的参与。 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说,红歌会的成功让我们有众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红歌 也这样叫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红歌让这么多人感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红 歌会的“粉丝”当中,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学的张蕤同学今年高考以699分的总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 名。为了表达自己对红歌的热爱,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红歌会。他说:“井冈山 养育了我,红色精神已注入了我的血液。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我爱红歌,红歌精 神会让我受益一生 些业内人士在谈到“红歌现象”时认为,红歌会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 秀”模式,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低俗,转而引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 旋律。红歌会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红歌的认识,在重唱经典歌曲的同时,节目组创 人员从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歌曲的伴舞以及电视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 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得红歌由“过时”成为时尚,以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的形式出现,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带给人感动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随 着红歌与红歌会日渐红火,昔日的红歌精神再一次被点燃 “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 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网民在网上对红歌会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印 证了当前荧屏上的某些缺失。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收获的 感动,无疑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
2007 年,江西电视台正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举办中国红歌会,并获得批准。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上了井冈山,并从 8 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赣鄂、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各地报 名参赛者达 1 万多人,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多个民族,其中年龄最小的只 有 6 岁、年龄最大的已经 78 岁。 当一位两岁半的孩童被妈妈抱着在话筒前,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唱起了《小军号》; 当一群平均年龄 68 岁的老人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井冈山茨坪红歌会现 场,神采飞扬地唱起《解放区的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的,不是演唱者唱 技的稚嫩和粗糙,而是歌声中透出的热爱和真情。 进入今年红歌会决赛的三名选手分别是曲措、白马人组合、黄训国。一直离乡在 外的曲措泛着泪花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黄训国发自内心地讴歌《父亲》, 白马人组合以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向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致谢。全场 观众无不被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与真情所打动,一个个眼含热泪。 77 岁的老艺术家阎肃是红歌会的多场评委。他说:“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 委,但说实话,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 为什么从 6 岁的孩子到 78 岁的老人,他们都要登台?为什么在上世纪 50 年代打 下过美国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在舞台上放歌?为什么歌者和听众的眼里总是噙满 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唱竟引来万人合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歌之所以让人感动,首先是“歌红”,红色歌曲传递了 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 使人百听不厌、历久弥新;其次是“会红”,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 着大众,把比赛变成了参与的快乐歌唱形式,从而唤起了百姓的热情,吸引了大 众的参与。 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说,红歌会的成功让我们有众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红歌 也这样叫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红歌让这么多人感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红 歌会的“粉丝”当中,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学的张蕤同学今年高考以 699 分的总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 名。为了表达自己对红歌的热爱,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红歌会。他说:“井冈山 养育了我,红色精神已注入了我的血液。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我爱红歌,红歌精 神会让我受益一生。” 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红歌现象”时认为,红歌会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 秀”模式,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低俗,转而引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 旋律。红歌会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红歌的认识,在重唱经典歌曲的同时,节目组创 人员从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歌曲的伴舞以及电视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 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得红歌由“过时”成为时尚,以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的形式出现,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带给人感动。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随 着红歌与红歌会日渐红火,昔日的红歌精神再一次被点燃。 “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 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网民在网上对红歌会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印 证了当前荧屏上的某些缺失。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收获的 感动,无疑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
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喻春龙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大众传媒承担着重要责任。传媒最重要的职责是引领而不是迎合;节目 收视率不能靠低俗来换取,而要靠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来得。在大众呼唤优秀 电视节目和文艺产品的时候,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 (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文章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人们参加红歌会的盛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红歌会”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期望?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红歌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寿光8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 记者崔永刚王德贞报道 本报寿光12月29日讯今天上午,虽然天寒地冻,但寿光市侯镇项目区内却是 春意盎然。山东联盟化工集团在此举行新员工宣誓上岗仪式,25岁的农民工王 发亮和46名工友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今天正式上班,从此成为寿光8万 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 正当一些地方的很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裁员应对经济“寒冬”时 寿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寿光市总工会副主席李仁光说,目前全市有大小企业4088
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喻春龙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大众传媒承担着重要责任。传媒最重要的职责是引领而不是迎合;节目 收视率不能靠低俗来换取,而要靠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来赢得。在大众呼唤优秀 电视节目和文艺产品的时候,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 (有删节) 1.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文章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人们参加红歌会的盛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红歌会”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期望?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红歌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怎样的启示。 三.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寿光 8 万农民工“寒冬”不失岗 记者 崔永刚 王德贞 报道 本报寿光 12 月 29 日讯 今天上午,虽然天寒地冻,但寿光市侯镇项目区内却是 春意盎然。山东联盟化工集团在此举行新员工宣誓上岗仪式,25 岁的农民工王 发亮和 46 名工友经过 1 个月的岗前培训,今天正式上班,从此成为寿光 8 万 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 正当一些地方的很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裁员应对经济“寒冬”时, 寿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寿光市总工会副主席李仁光说,目前全市有大小企业 4088
家,其中的8万名农民工,已全部纳入工会组织。为保障农民工权益,寿光市 总工会发出了《致厂长(经理)的一封信》,倡议企业理性应对危机,不做“经济 性裁员”,得到了域内企业的集体响应。山东默锐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型企 业,虽然经营遇到暂时困难,但是1000多名职工无一下岗。公司总经理杨树仁 认为,让职工有稳定的收入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熟练工人也是企业的宝贵财 富,裁掉容易招回难。杨树仁说:“关键时刻要有担当,企业愿做农民工的‘挡 风墙 目前在寿光,农民工不仅没有因经济“寒冬”而失岗,今年全市146亿元的工业 投入还催生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又吸纳了8622名农民工。仅山东联盟化工集团 今年就开工了5个项目,新招进了951名农民工 “寿光企业能从容应对危机,被称为‘寿光模式’的银政企合作,功不可没 山东社科院研究员秦庆武介绍,寿光的银政企合作,就是由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协 会和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至今,作为银企“红娘”的担 保公司,已为寿光25家中小企业提供了4550万元贷款担保,助其在“风雨飘摇” 中站稳脚跟。 从今年10月下旬开始,寿光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了“失业农民工登记服务 窗口”,该中心主任刘月祯今天告诉记者:“到目前,前来登记失业的人数为 零。 1.在经济“寒冬”中,寿光是怎样保证农民工不失岗的? 这则新闻的导语有何特点?好处是什么?试加以评析。 3.美国著名记者怀特黑特说:“一篇好的报道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 本文是一则采写新闻,但记者巧妙地采用人物的视角和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报道 读来毫不枯燥。请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讲”新闻的。 4.这则消息获得了第2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它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也有些 许可以改进的地方。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试简要分析
家,其中的 8 万名农民工,已全部纳入工会组织。为保障农民工权益,寿光市 总工会发出了《致厂长(经理)的一封信》,倡议企业理性应对危机,不做“经济 性裁员”,得到了域内企业的集体响应。山东默锐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型企 业,虽然经营遇到暂时困难,但是 1000 多名职工无一下岗。公司总经理杨树仁 认为,让职工有稳定的收入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且熟练工人也是企业的宝贵财 富,裁掉容易招回难。杨树仁说:“关键时刻要有担当,企业愿做农民工的‘挡 风墙’。” 目前在寿光,农民工不仅没有因经济“寒冬”而失岗,今年全市 146 亿元的工业 投入还催生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又吸纳了 8622 名农民工。仅山东联盟化工集团 今年就开工了 5 个项目,新招进了 951 名农民工。 “寿光企业能从容应对危机,被称为‘寿光模式’的银政企合作,功不可没。” 山东社科院研究员秦庆武介绍,寿光的银政企合作,就是由政府建立中小企业协 会和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至今,作为银企“红娘”的担 保公司,已为寿光25家中小企业提供了4550万元贷款担保,助其在“风雨飘摇” 中站稳脚跟。 从今年 10 月下旬开始,寿光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了“失业农民工登记服务 窗口”,该中心主任刘月祯今天告诉记者:“到目前,前来登记失业的人数为 零。” 1.在经济“寒冬”中,寿光是怎样保证农民工不失岗的? 2.这则新闻的导语有何特点?好处是什么?试加以评析。 3.美国著名记者怀特黑特说:“一篇好的报道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 本文是一则采写新闻,但记者巧妙地采用人物的视角和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报道, 读来毫不枯燥。请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讲”新闻的。 4.这则消息获得了第 20 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它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也有些 许可以改进的地方。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试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坟墓中的旅行 威廉·伯克·米勒 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 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 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 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 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 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 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 策新闻奖”。 弗洛伊徳·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岀去仍然满 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 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 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 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 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 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 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 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 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一一水!” 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 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地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 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 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 在这趟行程的尽头,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曾经钻洞穿道到我已到达的地 方,但仍然够不着的原因。像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样,我精疲力竭,从头到脚感到 麻木,寒气刺骨,空气污浊。在短暂的这段时间,我逐渐体会到柯林斯经受的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在坟墓中的旅行 威廉•伯克•米勒 新闻背景 1925 年 1 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 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在那个大洞穴中, 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 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19 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在此期 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 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 5 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以下摘编的便是 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 5 天,并获得 1926 年“普利 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 怀着希望,今晚 6 点 20 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 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 5 英尺。走完 80 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 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 身就湿透了。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 爬了大约 90 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 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 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 8 英尺远的陡坡上。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 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 10 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 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 初的几小时他不曾介意,但持续不断地滴水几乎使他要疯狂起来。这天的早些时 候,他的兄弟将这块油布带给他。 这使我想到了旧时的水牢,我战栗了。 在这趟行程的尽头,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工匠们曾经钻洞穿道到我已到达的地 方,但仍然够不着的原因。像他们曾经经历的那样,我精疲力竭,从头到脚感到 麻木,寒气刺骨,空气污浊。在短暂的这段时间,我逐渐体会到柯林斯经受的痛
苫是什么滋味,但我还是不能彻底地理解。我确信我将出得去,但柯林斯除了希 望之外别无他法。我没有肉体上的痛苦,而柯林斯的一只脚夹在一块6吨重的岩 石的天然裂缝里,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痛苦。 我试图爬过柯林斯的身体到岩石那儿,但他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我挤 进去设法帮他,直到他恳求我下来 “疼一一太疼了!”他说 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至于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 他身旁的石头缝隙里,仿佛真的被套上了一一自然界的贴身衣。 我跟在路易斯维尔消防署的罗伯特·伯顿上尉的后边,柯林斯的弟弟霍默·柯林斯 以及盖伊·特纳跟在我后面。霍默·柯林斯带来了全套衣帽,我们终于给他兄长穿 上了。 被困者尽可能地挪转,以最大限度地配合我们,最后,我们在柯林斯身上系根绳 子准备拖他离开。我们尽力拉,看上去好像前进了许多,实际上只将他挪动了5 英寸远。 也许我们做过这种事,但我几乎回想不起它。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片刻之后,我们的力气使完了,再不能做了 我们看见,柯林斯的弟弟带给他的垫子和盖的东西还在原来的地方,他正在休息 (我们尽可能地让他觉得舒服)。 随后,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 我们道了再见,最后一个人开始后退。不久我发现出去的路比进来时更糟糕。开 始一段时间我简直向后爬不了,但爬过一阵后,我也能爬快了 每爬一步,脏水似乎就溅在我的脸上。我不再在意它,因为我已经麻木了。我常 常被堵在斜坡上,水就顺着脖子向下流,但如我所说的,我感觉冷到了极点。 最大的安慰是,我们来到了离出口处还有大约一半路程的那个小隔间,对救援者 来说,这是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发现,低头、向后挪动双脚,使我可以环顾 四周 这一下可帮了大忙,不到20分钟后,我便已经置身于从出口处射进来的光亮之 中。但是,在到达出口之前,我发现同行的两位再也不能前行了,我用尽所剩无 几的气力才把他们弄出来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1.标题“在坟墓中的旅行”的含义是什么? 答: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 (1)“放回去,”他说,“放回去一一水!” (2)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 3.这是一篇报道抢救被困者的新闻,为什么却重点叙写记者进出洞穴的过程?
苦是什么滋味,但我还是不能彻底地理解。我确信我将出得去,但柯林斯除了希 望之外别无他法。我没有肉体上的痛苦,而柯林斯的一只脚夹在一块 6 吨重的岩 石的天然裂缝里,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痛苦。 我试图爬过柯林斯的身体到岩石那儿,但他的身体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我挤 进去设法帮他,直到他恳求我下来。 “疼——太疼了!”他说。 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至于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 他身旁的石头缝隙里,仿佛真的被套上了——自然界的贴身衣。 我跟在路易斯维尔消防署的罗伯特•伯顿上尉的后边,柯林斯的弟弟霍默•柯林斯 以及盖伊•特纳跟在我后面。霍默•柯林斯带来了全套衣帽,我们终于给他兄长穿 上了。 被困者尽可能地挪转,以最大限度地配合我们,最后,我们在柯林斯身上系根绳 子准备拖他离开。我们尽力拉,看上去好像前进了许多,实际上只将他挪动了 5 英寸远。 也许我们做过这种事,但我几乎回想不起它。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片刻之后,我们的力气使完了,再不能做了。 我们看见,柯林斯的弟弟带给他的垫子和盖的东西还在原来的地方,他正在休息 (我们尽可能地让他觉得舒服)。 随后,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 我们道了再见,最后一个人开始后退。不久我发现出去的路比进来时更糟糕。开 始一段时间我简直向后爬不了,但爬过一阵后,我也能爬快了。 每爬一步,脏水似乎就溅在我的脸上。我不再在意它,因为我已经麻木了。我常 常被堵在斜坡上,水就顺着脖子向下流,但如我所说的,我感觉冷到了极点。 最大的安慰是,我们来到了离出口处还有大约一半路程的那个小隔间,对救援者 来说,这是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发现,低头、向后挪动双脚,使我可以环顾 四周。 这一下可帮了大忙,不到 20 分钟后,我便已经置身于从出口处射进来的光亮之 中。但是,在到达出口之前,我发现同行的两位再也不能前行了,我用尽所剩无 几的气力才把他们弄出来。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1.标题“在坟墓中的旅行”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 (1)“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他脑袋附近放了一盏装满了油的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篇报道抢救被困者的新闻,为什么却重点叙写记者进出洞穴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美国报界当时的大量报道中,米勒的这篇报道脱颖而出,获得了“普利策 新闻奖”。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社会价值的理解。(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者:张海平、高志文、孙兴维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 这是一种怎样的泪? 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 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 热泪 战友们,施工任务完成时,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 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 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 战士挡在身后。夜晚,风狂吼,雪纷飞,戴着皮帽,盖上大衣,仍冻得睡不着觉 他走进一个个帐篷查铺,生怕有谁冻伤,牵挂着谁有心事睡不着,而自己一晚只 睡三、五个小时 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 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 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 倒下了。 没人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 手术后,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 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看他大口地 吐血,妻子泣不成声,他摇摇头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 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 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 那一刻,雪山在呼唤勇士们的名字:一营炊事员王东东,奋战高原突发肺水肿, 牺牲时刚刚20岁;一连列兵张豪,舍身排险救战友,牺牲时年仅19岁……几年 里,该团有4名官兵在雪山献出生命。 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用热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新的长城。他们就像这棵“英 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地上他官最大, 年龄最长,战士喜欢叫他“李老汉”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 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 只有医生知道,年年上雪山的他身体早已如快散架的车。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
4.在美国报界当时的大量报道中,米勒的这篇报道脱颖而出,获得了“普利策 新闻奖”。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社会价值的理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者:张海平、高志文、孙兴维 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 这是一种怎样的泪? 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 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 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 热泪。 “战友们,施工任务完成时,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 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 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 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 战士挡在身后。夜晚,风狂吼,雪纷飞,戴着皮帽,盖上大衣,仍冻得睡不着觉。 他走进一个个帐篷查铺,生怕有谁冻伤,牵挂着谁有心事睡不着,而自己一晚只 睡三、五个小时。 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 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 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 倒下了。 没人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 手术后,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 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看他大口地 吐血,妻子泣不成声,他摇摇头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 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 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 36 岁生日还有 36 天。 那一刻,雪山在呼唤勇士们的名字:一营炊事员王东东,奋战高原突发肺水肿, 牺牲时刚刚 20 岁;一连列兵张豪,舍身排险救战友,牺牲时年仅 19 岁……几年 里,该团有 4 名官兵在雪山献出生命。 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用热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新的长城。他们就像这棵“英 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 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地上他官最大, 年龄最长,战士喜欢叫他“李老汉”。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 50 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 只有医生知道,年年上雪山的他身体早已如快散架的车。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
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 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 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这天,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打开一看,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 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团领导过来劝他:“先别签,下山也许还能挽救。”张建宏 说:“多少官兵家里遇到这难、那难都没有下山 他流着泪,在离婚协议书 上签下了名字。 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这就是雪山上的带兵人。常年 在高原生活,团政委任秉涛40岁出头已掉了8颗牙,参谋长周兴东不到40岁, 头发几近掉光;生死考验面前,副政委王建文站出来担当“敢死队”队长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无论多大的队伍、多小的集体 领导这样挺胸担当,遇到怎样的困苦和险阻,都能昂起头往前走。”一位将军动 情地说。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 说起新兵王小龙,团长黄明付哭了。 那天,轰的一声,距黄明付几米远的地方塌方了,王小龙被埋。蜂拥跑来的官兵 拼命地用双手扒呀扒,黄团长扒破了手指,扒掉了指甲,才扒出王小龙 他抱起王小龙奔向救护车,不停地喊着:“挺住,挺住!”然而伤太重,路太远, 王小龙在团长的怀里再也没有睁开眼。抚摸着王小龙满是尘土的脸庞,黄明付想 起昨天还和他在工地上有过一段对话 “女朋友来信了吗?” 刚分手 为啥?” 王小龙嘿嘿一笑,不语。 黄明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年龄还小,好好干,好男儿何患无妻。 “是!”王小龙给团长敬了一个军礼。谁知这竟是这个年仅18岁的士兵给他敬 的最后一个军礼。黄团长的眼泪不停地落在王小龙冰冷的脸上。 走向雪山的士兵大多是像王小龙一样的90后。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 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 就返回连队。 班长刘吉平对记者说:“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团 里规定,挺不住的战士随时安排下山,但从没见一人提出下山。” 这些战士20岁上下,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 他们是这棵“英雄树”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 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 (文字有删改) 1.开头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试简要说明 2.文章三个部分内容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试简要分析。 3.文章三个部分在材料选择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 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 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这天,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打开一看,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 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团领导过来劝他:“先别签,下山也许还能挽救。”张建宏 说:“多少官兵家里遇到这难、那难都没有下山……”他流着泪,在离婚协议书 上签下了名字。 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这就是雪山上的带兵人。常年 在高原生活,团政委任秉涛 40 岁出头已掉了 8 颗牙,参谋长周兴东不到 40 岁, 头发几近掉光;生死考验面前,副政委王建文站出来担当“敢死队”队长……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无论多大的队伍、多小的集体, 领导这样挺胸担当,遇到怎样的困苦和险阻,都能昂起头往前走。”一位将军动 情地说。 “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 说起新兵王小龙,团长黄明付哭了。 那天,轰的一声,距黄明付几米远的地方塌方了,王小龙被埋。蜂拥跑来的官兵 拼命地用双手扒呀扒,黄团长扒破了手指,扒掉了指甲,才扒出王小龙。 他抱起王小龙奔向救护车,不停地喊着:“挺住,挺住!”然而伤太重,路太远, 王小龙在团长的怀里再也没有睁开眼。抚摸着王小龙满是尘土的脸庞,黄明付想 起昨天还和他在工地上有过一段对话: “女朋友来信了吗?” “刚分手。” “为啥?” 王小龙嘿嘿一笑,不语。 黄明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年龄还小,好好干,好男儿何患无妻。” “是!”王小龙给团长敬了一个军礼。谁知这竟是这个年仅 18 岁的士兵给他敬 的最后一个军礼。黄团长的眼泪不停地落在王小龙冰冷的脸上。 走向雪山的士兵大多是像王小龙一样的 90 后。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 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 就返回连队。 班长刘吉平对记者说:“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团 里规定,挺不住的战士随时安排下山,但从没见一人提出下山。” 这些战士 20 岁上下,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 他们是这棵“英雄树”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 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 (文字有删改) 1.开头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试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三个部分内容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三个部分在材料选择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从“眼汨”入手来塑造英雄的形象,试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1)题目采用设问的方式,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思考,新颖而有吸引力 (2)提示文章的中心内容,表达出对高科技农业人才后继无人的忧虑。 2.(1)中国的农业正在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科人才。(2)农业大学的传统 涉农专业,学生比例很低,而且很难招到高分考生。(3)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严重 不足是普遍现象。(4)农业的“苦”字招牌一直没有摘掉过。(5)农村的条件比城 市差。很多人有了知识积累之后,不愿意回到农村与农业打交道。(6)大量农业 科技人才流失。(第一点必答;其他五点任选四点。 3.(1)通过反映农业部高官、农业研究权威的忧虑,旨在引起全社会对高素质农 科人才培养的重视。(2)客观、真实地反映目前中国农科人才培养现状,旨在引 起政府部门对高素质农科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思考。(3)强调袁隆平是一个传奇, 旨在唤起全社会有志于农科研究的青年树立民族责任感和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可任选两点作答。注意结合材料,概括新闻价值。 二.1.主要作用:锁定了红歌会的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为整 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先声夺人,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红歌会盛况,更深刻地理解人们在今天渴望红色精神 的迫切心情,突出红歌会引发的轰动效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红歌会彰显了一种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时代精神。 红歌会表达了人们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 对创新精神的肯定。 4.提示:曾经为时代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艺术作品不会过时,文化事业的发展 离不开对它们的继承。在今天,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有赖于 其形式上的创新 三.1.政府积极作为保增长,工会及时倡议维权益,企业履行责任勇担当,“银 政企合作”渡难关,发展服务行业增岗位。 2.特点:带有悬念的故事性。好处:以简单而充满诱惑力的文字,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将“旧闻”转化为“新闻”,保持了消息的时效性和新鲜感 同时也过渡到新闻主题。 3.(1)让新闻中的人物现身说法。如让寿光市总工会副主席李仁光说工会是怎 样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让山东默锐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树仁说“企业愿做农民 工的‘挡风墙’”,这就把新闻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拉到了最近。(2)记者讲述自 己在采访中的所见所感。如导语中“今天上午,虽然天寒地冻,但寿光市侯镇项 目区内却是春意盎然”,这是一种具有强烈个人心理感受的描述,可以赋予新闻 人情味。(3)由记者同被采访者共同讲出新闻事实。如篇末“从今年10月下旬开 始,寿光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了‘失业农民工登记服务窗口’,该中心主任 刘月祯今天告诉记者:‘到目前,前来登记失业的人数为零。’”,使读者易于 接受,且能引人深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从“眼泪”入手来塑造英雄的形象,试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题目采用设问的方式,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思考,新颖而有吸引力。 (2)提示文章的中心内容,表达出对高科技农业人才后继无人的忧虑。 2. (1)中国的农业正在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科人才。(2)农业大学的传统 涉农专业,学生比例很低,而且很难招到高分考生。(3)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严重 不足是普遍现象。(4)农业的“苦”字招牌一直没有摘掉过。(5)农村的条件比城 市差。很多人有了知识积累之后,不愿意回到农村与农业打交道。(6)大量农业 科技人才流失。(第一点必答;其他五点任选四点。) 3. (1)通过反映农业部高官、农业研究权威的忧虑,旨在引起全社会对高素质农 科人才培养的重视。 (2)客观、真实地反映目前中国农科人才培养现状,旨在引 起政府部门对高素质农科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思考。 (3)强调袁隆平是一个传奇, 旨在唤起全社会有志于农科研究的青年树立民族责任感和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可任选两点作答。注意结合材料,概括新闻价值。) 二.1.主要作用:锁定了红歌会的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为整 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先声夺人,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红歌会盛况,更深刻地理解人们在今天渴望红色精神 的迫切心情,突出红歌会引发的轰动效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红歌会彰显了一种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时代精神。 红歌会表达了人们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 对创新精神的肯定。 4.提示:曾经为时代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艺术作品不会过时,文化事业的发展 离不开对它们的继承。在今天,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有赖于 其形式上的创新。 三.1. 政府积极作为保增长,工会及时倡议维权益,企业履行责任勇担当,“银 政企合作”渡难关,发展服务行业增岗位。 2.特点:带有悬念的故事性。好处:以简单而充满诱惑力的文字,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将“旧闻”转化为“新闻”,保持了消息的时效性和新鲜感; 同时也过渡到新闻主题。 3. (1)让新闻中的人物现身说法。如让寿光市总工会副主席李仁光说工会是怎 样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让山东默锐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树仁说“企业愿做农民 工的‘挡风墙’”,这就把新闻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拉到了最近。(2)记者讲述自 己在采访中的所见所感。如导语中“今天上午,虽然天寒地冻,但寿光市侯镇项 目区内却是春意盎然”,这是一种具有强烈个人心理感受的描述,可以赋予新闻 人情味。(3)由记者同被采访者共同讲出新闻事实。如篇末“从今年 10 月下旬开 始,寿光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了‘失业农民工登记服务窗口’,该中心主任 刘月祯今天告诉记者:‘到目前,前来登记失业的人数为零。’”,使读者易于 接受,且能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