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7.4 、(24分) 1.(2分)B2.(2分)C3.(3分)A4.(3分)B5.(3分)D 6.(6分) 要点一: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 钗的评价。 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徼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 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7.(8分) 【答案示例】略 【评分参考】对人物复杂性的理解4分,联系作品内容4 二、(24分) 8.(3分)A9.(3分)D10.(3分)C11.(3分)A 12.(6分) ①当魏尚被绳之以法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 ②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对的,不符合自己标 准的就认为是不对的 【评分参考】每句各3分。第①句“为罪”“施之以德”“为功”为赋分要点(“绳之以法” 可不译):第②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为赋分要点,译出一点给2分, 两点给3分。 13.(6分)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听言不可不察”,听别人讲的话,要仔细思考辨别。邾国国君听 了别人中伤公息忌的一番话,不去思考公息忌的建议对国家是否有利,就下令废止,这 样盲目的“听言”只会让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于事无补。所以我们在聆听别人意见时 一定要冷静分析,认真思考,汲取其中正确的、有益的部分,不要受其中错误的部分影 响 【评分参考】本题6分。本文对“听言”的看法2分,“启示”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对“听言”的看法,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即可 北京市西城区2017年4月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北京市西城区 2017 年 4 月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1页(共4页)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7.4 一、(24 分) 1.(2 分)B 2.(2 分)C 3.(3 分)A 4.(3 分)B 5.(3 分)D 6.(6 分) 要点一: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 钗的评价。 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 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7.(8 分) 【答案示例】略 【评分参考】对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4 分,联系作品内容 4 分。 二、(24 分) 8.(3 分) A 9.(3 分)D 10.(3 分) C 11.(3 分) A 12.(6 分) ①当魏尚被绳之以法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 臣。 ②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对的,不符合自己标 准的就认为是不对的。 【评分参考】每句各 3 分。第①句“为罪”“施之以德”“为功”为赋分要点(“绳之以法” 可不译);第②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为赋分要点,译出一点给 2 分, 两点给 3 分。 13.(6 分)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听言不可不察”,听别人讲的话,要仔细思考辨别。邾国国君听 了别人中伤公息忌的一番话,不去思考公息忌的建议对国家是否有利,就下令废止,这 样盲目的“听言”只会让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于事无补。所以我们在聆听别人意见时 一定要冷静分析,认真思考,汲取其中正确的、有益的部分,不要受其中错误的部分影 响。 【评分参考】本题 6 分。本文对“听言”的看法 2 分,“启示”2 分,结合文本分析 2 分。 对“听言”的看法,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即可
三、(18分 14.(3分)B15.(3分)D 16.(6分) 要点一: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要点二: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 要点三: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评分参考】以上三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24分) 18.(3分)C(选A得1分) 19.(4分) 要点一:赞叹冬宫的宏大、历时悠久,赞叹宫内名画的众多和精美 要点二:赞叹陀氏所取得的创作的辉煌,赞叹陀氏幸运地遇到一位贤良的妻子。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2分。 20.(6分) 要点一:“默默无语”写出人们的肃穆、悲哀,表明陀氏受人尊敬。 要点二:“长长的队伍”写出来送葬的人数之多,表明陀氏影响广泛 要点三:从侧面写出陀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2分 21.(8分) “灰暗沉闷”的含义 要点一:陀氏故居建筑的阴暗低矮寒酸。要点二:陀氏人生历程充满苦难。 要点三:陀氏性格中的严厉、阴郁 要点四:陀氏作品对人性分析的冷酷深刻。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原因: 要点一:在了解陀氏的苦难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后深受震撼 要点二:对伟大作品产生于苦难经历这一道理的高度认同 要点三:以陀氏的历尽苦难终成大师自勉。 【评分参考】要点一、要点三各1分,要点二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五、(60分) 22.(10分) (1)符合题目要求,以7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2)第③题诗歌评分参考:有形象感(或哲理性)、节奏感和一定的抒情性,形式上一 般分行排列(也可以连写)。超过字数不扣分 北京市西城区2017年4月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北京市西城区 2017 年 4 月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2页(共4页) 三、(18 分) 14.(3 分)B 15.(3 分)D 16.(6 分) 要点一: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要点二: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 要点三: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评分参考】以上三点,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7.(6 分) (1)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2)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分参考】每空 1 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24 分) 18.(3 分)C(选 A 得 1 分) 19.(4 分) 要点一:赞叹冬宫的宏大、历时悠久,赞叹宫内名画的众多和精美。 要点二:赞叹陀氏所取得的创作的辉煌,赞叹陀氏幸运地遇到一位贤良的妻子。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 2 分。 20.(6 分) 要点一:“默默无语”写出人们的肃穆、悲哀,表明陀氏受人尊敬。 要点二:“长长的队伍”写出来送葬的人数之多,表明陀氏影响广泛。 要点三:从侧面写出陀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 2 分。 21.(8 分) “灰暗沉闷”的含义: 要点一:陀氏故居建筑的阴暗低矮寒酸。 要点二:陀氏人生历程充满苦难。 要点三:陀氏性格中的严厉、阴郁。 要点四:陀氏作品对人性分析的冷酷深刻。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原因: 要点一:在了解陀氏的苦难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后深受震撼。 要点二:对伟大作品产生于苦难经历这一道理的高度认同。 要点三:以陀氏的历尽苦难终成大师自勉。 【评分参考】要点一、要点三各 1 分,要点二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五、(60 分) 22.(10 分) (1)符合题目要求,以 7 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2)第③题诗歌评分参考:有形象感(或哲理性)、节奏感和一定的抒情性,形式上一 般分行排列(也可以连写)。超过字数不扣分
23.(50分)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一类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 (42-50分)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二类卷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 (33-41分)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类卷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25-32分)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四类卷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24-0分)|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 50个字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毁谤和赞誉,肯定与否定,不可能有一个固定标准。以汉高祖刘邦那样雄才大略,汉丞 相陈平那样足智多谋,当有人毁谤陈平时,汉高祖就疏远了陈平:而当有人赞誉陈平时,汉 高祖则又(重新〕亲近了陈平。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魏尚那样的忠诚,当魏尚被绳之以法 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臣。由此可知,听别人汇 报情况,往往会判断失误;判断多有失误,结论必然违背常理。怎么能明白这一道理呢? 《吕氏春秋》中说:邾国的习俗,制作铠甲,使用丝帛连缀。公息忌对邾国国君说:“不 如改用丝带连缀。”国君说:“好!”于是下令,制作铠甲必须使用丝带连缀。公息忌因此下 令让自己家人都去织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他说:“公息忌之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 他家编织丝带。”邾国国君听了很不高兴,于是就下令禁止,不再用丝带连缀铠甲。邾国国 君的判断是有错误的。如果邾国过去制作铠甲用丝带连缀很方便,公息忌家即使编织再多丝 带又有什么妨碍呢?如果邾国用丝带制作铠甲不方便,公息忌家即使不编织丝带又有什么好 处呢?公息忌家编织丝带还是不编织丝带,都不足以妨碍对公息忌所提出的建议的评价。所 以凡是听别人的话,不能不仔细思考辨别。 乐羊被任命为魏国大将,率军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把他儿子煮 北京市西城区2017年4月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
北京市西城区 2017 年 4 月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3页(共4页) 23.(50 分)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 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 46 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 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 48 分以上。 二类卷 (33—41 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 37 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 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 39 分以 上。 三类卷 (25—32 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 29 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 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 31 分以上。 四类卷 (24—0 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 24 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 2 分。每 3 个错别字减 1 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 50 个字减 1 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毁谤和赞誉,肯定与否定,不可能有一个固定标准。以汉高祖刘邦那样雄才大略,汉丞 相陈平那样足智多谋,当有人毁谤陈平时,汉高祖就疏远了陈平;而当有人赞誉陈平时,汉 高祖则又(重新)亲近了陈平。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魏尚那样的忠诚,当魏尚被绳之以法 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臣。由此可知,听别人汇 报情况,往往会判断失误;判断多有失误,结论必然违背常理。怎么能明白这一道理呢? 《吕氏春秋》中说:邾国的习俗,制作铠甲,使用丝帛连缀。公息忌对邾国国君说:“不 如改用丝带连缀。”国君说:“好!”于是下令,制作铠甲必须使用丝带连缀。公息忌因此下 令让自己家人都去织丝带。有人在国君面前中伤他说:“公息忌之所以建议用丝带,是因为 他家编织丝带。”邾国国君听了很不高兴,于是就下令禁止,不再用丝带连缀铠甲。邾国国 君的判断是有错误的。如果邾国过去制作铠甲用丝带连缀很方便,公息忌家即使编织再多丝 带又有什么妨碍呢?如果邾国用丝带制作铠甲不方便,公息忌家即使不编织丝带又有什么好 处呢?公息忌家编织丝带还是不编织丝带,都不足以妨碍对公息忌所提出的建议的评价。所 以凡是听别人的话,不能不仔细思考辨别。 乐羊被任命为魏国大将,率军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把他儿子煮
了做成羹汤送给乐羊,乐羊一口气把羹汤全喝光了。魏文侯(知道后)说:“乐羊为了我的 緣故,吃自己儿子的肉。”堵师赞却说:“连自己儿子都吃的人,又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 乐羊灭掉中山国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却(从此)怀疑他心肠残忍。 事情是一样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从城上往城下看,往往把牛看 成是羊,把羊看成是猪。这是由于所站的太高的緣故。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 部就是圆形完整的;拿一杯水当镜子照自己的脸,看到的脸可能就是不完整的。脸形并没有 变化,但照出来有时圆,有时又不完整的缘故,是照的工具不同。如今,我想要端正自身来 接人待物,可怎么能知道世上的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我的呢?由此可知,天下的是与非 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标准。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对的, 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不对的。如今我想要选择正确的一面来立身行事,摒弃错误的 面,可是不知道世人的是非标准和我的是非标准,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如果忘记小家而不惜一切为国家,那么就会被认为“不能关心自己的亲人,还怎么能爱 国君呢?”卫国的公子开方、吴起和乐羊这三个人都有这种经历。假如不愿离开亲人,那么 又会有人说:“大将从接受任命那天起,就应该忘记自己的亲人:从到军中担负指挥贲任那 天起,就该忘记自己的父母;从拿起鼓槌,敲响战鼓那一天起,就要舍生忘死投入战斗。 司马穰苴就是以这个理由杀掉庄贾的。所以《左传》称:“如果想要治罪,还怕找不到合适 的罪名吗?”要判断是与非,看看上面的这些事例就全明白了。 北京市西城区2017年4月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4页(共4页)
北京市西城区 2017 年 4 月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第4页(共4页) 了做成羹汤送给乐羊,乐羊一口气把羹汤全喝光了。魏文侯(知道后)说:“乐羊为了我的 缘故,吃自己儿子的肉。”堵师赞却说:“连自己儿子都吃的人,又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 乐羊灭掉中山国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却(从此)怀疑他心肠残忍。 事情是一样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从城上往城下看,往往把牛看 成是羊,把羊看成是猪。这是由于所站的太高的缘故。在盘子里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 部就是圆形完整的;拿一杯水当镜子照自己的脸,看到的脸可能就是不完整的。脸形并没有 变化,但照出来有时圆,有时又不完整的缘故,是照的工具不同。如今,我想要端正自身来 接人待物,可怎么能知道世上的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我的呢?由此可知,天下的是与非 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标准。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对的, 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就认为是不对的。如今我想要选择正确的一面来立身行事,摒弃错误的一 面,可是不知道世人的是非标准和我的是非标准,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如果忘记小家而不惜一切为国家,那么就会被认为“不能关心自己的亲人,还怎么能爱 国君呢?”卫国的公子开方、吴起和乐羊这三个人都有这种经历。假如不愿离开亲人,那么 又会有人说:“大将从接受任命那天起,就应该忘记自己的亲人;从到军中担负指挥责任那 一天起,就该忘记自己的父母;从拿起鼓槌,敲响战鼓那一天起,就要舍生忘死投入战斗。 司马穰苴就是以这个理由杀掉庄贾的。所以《左传》称:“如果想要治罪,还怕找不到合适 的罪名吗?”要判断是与非,看看上面的这些事例就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