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县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札(zha)记 星宿(xi)蛊(gu)惑人心 苦心孤诣(yi) B.摘(zhai)要 剖(pao)析清沁(qin)肺腑 含英咀(j) 华 C.洗涮( shuan)亵(xie)渎 颠沛(pei)流离 应(ying)运 而生 D.惩创( chuang)手拎(1ing) 概不赊(she)账 恬(tian) 不知耻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工夫功夫气冠长虹学贯中西温良恭俭让 B.报到报道精忠报国以德抱怨慷他人之慨 C.胃口肠胃形迹可疑行踪无定人不可貌像 D.配备佩带受制于人依法惩治一言以蔽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2)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 来大呼:"成功啦! (3)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 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办事、 想问题都应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B.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 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C.我们要改革和完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的、科技同经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科技新体制 D.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重要 性,增强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责仼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 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 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 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 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 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
天津市蓟县 2014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札(zhá)记 星宿(xiù) 蛊(gǔ)惑人心 苦心孤诣(yì) B.摘(zhāi)要 剖(pāo)析 清沁(qìn)肺腑 含英咀(jǔ) 华 C.洗涮(shuàn) 亵(xiè)渎 颠沛(pèi)流离 应(yīng)运 而生 D.惩创(chuàng) 手拎(līng) 概不赊(shē)账 恬(tián) 不知耻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工夫 功夫 气冠长虹 学贯中西 温良恭俭让 B.报到 报道 精忠报国 以德抱怨 慷他人之慨 C.胃口 肠胃 形迹可疑 行踪无定 人不可貌像 D.配备 佩带 受制于人 依法惩治 一言以蔽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 "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2)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 来大呼:"成功啦!" (3)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 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办事、 想问题都应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B.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 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C.我们要改革和完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的、科技同经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科技新体制。 D.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重要 性,增强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9 分)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 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 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 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 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 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
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 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 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 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 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 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 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 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 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 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 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 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 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 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 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 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 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 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 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 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 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 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 《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 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 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 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 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 员中起主要作用。 5.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予考试内容的单一化, 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 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査了应试举子对与国 计民生有关的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 不合理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 《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 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 1300 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 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 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 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 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 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 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 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 的重要特征。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 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 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 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 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 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 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 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 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 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 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 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 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 《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 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 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 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 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 员中起主要作用。 5.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予考试内容的单一化, 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 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 计民生有关的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 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 不合理的。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 《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 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 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 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 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 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 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橙 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 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 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 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 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 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 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 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 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 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 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 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 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 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 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 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弥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 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 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 国古代 1300 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 1300 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 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 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 其他传 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橙 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12 分)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 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 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 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 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 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 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 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 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 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 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 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 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 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 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 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弥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0.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受到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 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 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 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 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四、12.完成下面两题。(8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译 ②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译 13、请用斜线将划线句子断开。(3分)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 “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 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髙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 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越中览古李 白 苏台览古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3分) 答 (2)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C.而散亡磨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10.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受到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 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 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 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 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四、12.完成下面两题。(8 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译: 。 ②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译: 。 13、请用斜线将划线句子断开。(3 分)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 “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 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 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 越中览古 李 白 苏台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 分) 答:
15、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只选一组)。(5分) 1、(1) 在《归园田居》诗中写道:“户庭无尘杂, 久在樊笼里, (2)《诗经。氓》中写道:“三岁为妇, 靡有朝矣 2、(1)李商隐在《 》中写道 无复鸡人报晓筹。 当时七夕笑牵牛 (2)《 》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写道 ,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五、阅读下面的调查报告,回答16-18问题。(9分)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个案调查报告(节选) 相关研究回顾与研究设计 随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硏究也陆续展开。蒋有 慧对江西省4城市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情况总体是好的, 但确有一少部分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 权朝鲁等对济南样本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黎嘉敏对广州市样本进行了调 查,其结论也是积极的。这些调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 网络生存状况:并对中学生上网的动机、上网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进行 了分析;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上述调查也部分涉 及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但不够细致深入。对此,我们认为,中学生的网络道 德问题乃是有关行为问题的核心。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网络道 德教育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参照 我们采取典型调査的方法,选取长春市一所完全中学,使用分层随机抽样 技术,在其初中和高中各随机抽取120名学生作为调査对象。发放问卷全部收回, 其中初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3份,占85.2%;高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 卷为101份,占84.2%。 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这是此次调査的重点,主要了解:①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程度② 对待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态度③对网络诚信的态度④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态度⑤对 网络行为的责任感。各问题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一:对网络文明规范的理解程度统计结果 段 选很了解听说过,什么内容不太清楚从没听过 初中(%) 16.3 59.6 24.0 高中(%) 13.9 74.3 11.9 表二:对聊天骂人行为的态度统计结果 学段 选项「无所谓别人先骂,可以回无论如何不该骂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5、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两组只选一组)。(5 分) 1、(1)-------------在《归园田居》诗中写道:“户庭无尘杂, -------------------。久在樊笼里,---------------------。” (2)《诗经。氓》中写道:“三岁为妇,--------------------。 ------------------,靡有朝矣。” 2、(1)李商隐在《---------------》中写道:-------------------------------, 无复鸡人报晓筹。------------------------------,当时七夕笑牵牛。 (2)《-------------》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写道: “----------------------------,--------------------------------,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五、阅读下面的调查报告,回答 16--18 问题。(9 分)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个案调查报告(节选) 一、相关研究回顾与研究设计 随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陆续展开。蒋有 慧对江西省 4 城市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情况总体是好的, 但确有一少部分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 权朝鲁等对济南样本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黎嘉敏对广州市样本进行了调 查,其结论也是积极的。这些调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 网络生存状况;并对中学生上网的动机、上网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进行 了分析;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上述调查也部分涉 及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但不够细致深入。对此,我们认为,中学生的网络道 德问题乃是有关行为问题的核心。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网络道 德教育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参照。 我们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选取长春市一所完全中学,使用分层随机抽样 技术,在其初中和高中各随机抽取 120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全部收回, 其中初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 103 份,占 85.2%;高中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 卷为 101 份,占 84.2%。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这是此次调查的重点,主要了解:①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程度② 对待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态度③对网络诚信的态度④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态度⑤对 网络行为的责任感。各问题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一:对网络文明规范的理解程度统计结果 学 段 选 项 很了解 听说过,什么内容不太清楚 从没听过 初中(%) 高中(%) 16.3 13.9 59.6 74.3 24.0 11.9 表二:对聊天骂人行为的态度统计结果 学段 选项 无所谓 别人先骂,可以回 无论如何不该骂 其他
骂人 初中 9.6 5.8 72.1 12.5 (%) 高中(%) 6.9 8 20.8 表三:在网上是否使用真实个人资料 学段 选项不用 应该用 半真半 其他 初中 16.0 45.0 (%) 14.0 高中(%) 21.8 15.8 53.5 0.9 表四:对偷看别人邮箱的看法 学段 选项违法的不违法但也不应该说明网络技术其他 高 初中 31.7 8.7 4.8 (%) 70.2 25 2.9 高中(%) 表五:对在网络上散步假消息的看法 学段 选项 无所谓 不违法但也不应 违法的 其他 初中 30.7 6.9 (%) 14.7 53.9 2.9 高中(%) 关于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 “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来设计问题,但从回答情况看,令人担忧:合计有83.6% 的初中生、86.2%的高中生对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从未听过”。中学生 网络文明意比较淡薄。而对于聊天时骂人现象的看法,过半教的学生采取反对态 度,选“其它”者除未注明的外,也都持“厌恶”或“远离”的态度,但还有近 20%的学牛觉得无所谓或者“别人先骂你,你也可以骂 70%或以上的中学生 在注册聊天时不用或使用半真半假的个人资料。这反映了网络社会中的诚信危 (二)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从调査结果看,中学生主要把网络作为开阔视野、快捷方便获取信息、与 人沟通及展现自我的一条途径。如有学生说上网“可以透过小小的电脑来了解世 界各地的消息”,“将许多难以实现的事变成了可能”,可以享受“一种‘地球 村’的幸福”。“在文学网站上可随时发表文章,建立文集,不需等投稿再登的 时间”等。但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把网络作为宣泄情感甚至逃避现实的舞台。如有 的学生说,上网时“没人知道你是谁,也可以无所顾忌地说心事。”“你在平常 不愿做和不敢做的事情,在网络中都可以尽情发挥”;不会感到现实的残酷。“可 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等。 6.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有何积极意义?(3分)
骂 人 初中 (%) 高中(%) 9.6 6.9 5.8 8.9 72.1 63.4 12.5 20.8 表三:在网上是否使用真实个人资料 学段 选项 不用 应该用 半真半 假 其他 初中 (%) 高中(%) 25.0 21.8 16.0 15.8 45.0 53.5 14.0 0.9 表四:对偷看别人邮箱的看法 学段 选项 违法的 不违法但也不应该 说明网络技术 高 其他 初中 (%) 高中(%) 54.8 70.2 31.7 25 8.7 1.9 4.8 2.9 表五:对在网络上散步假消息的看法 学段 选项 违法的 无所谓 不违法但也不应 该 其他 初中 (%) 高中(%) 30.7 28.4 22.8 14.7 39.6 53.9 6.9 2.9 关于中学生对网络文明规范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 “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来设计问题,但从回答情况看,令人担忧:合计有 83.6% 的初中生、86.2%的高中生对公约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从未听过”。中学生 网络文明意比较淡薄。而对于聊天时骂人现象的看法,过半数的学生采取反对态 度,选“其它”者除未注明的外,也都持“厌恶”或“远离”的态度,但还有近 20%的学生觉得无所谓或者“别人先骂你,你也可以骂他”。70%或以上的中学生 在注册聊天时不用或使用半真半假的个人资料。这反映了网络社会中的诚信危 机。 (二)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主要把网络作为开阔视野、快捷方便获取信息、与 人沟通及展现自我的一条途径。如有学生说上网“可以透过小小的电脑来了解世 界各地的消息”,“将许多难以实现的事变成了可能”,可以享受“一种‘地球 村’的幸福”。“在文学网站上可随时发表文章,建立文集,不需等投稿再登的 时间”等。但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把网络作为宣泄情感甚至逃避现实的舞台。如有 的学生说,上网时“没人知道你是谁,也可以无所顾忌地说心事。”“你在平常 不愿做和不敢做的事情,在网络中都可以尽情发挥”;不会感到现实的残酷。“可 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等。 16.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有何积极意义?(3 分)
17.根据这个调查报告,对中学生网络道德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分) 答 18.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请你给学校、老师提出一些“如何在中学进行网络道 德教育”建议。(3分)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石 枕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伤才及时得到了治疗。无 奈伤势不轻,拨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 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天,小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怎么哭了?” “你的腿已经废了。” 小映听罢,哇的一声哭了,当即跪在床上说:“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 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 爷爷思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 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络 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 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 到它!”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 滩,寻找那块条石 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还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爷爷说:“河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滩的。你 到下游去找吧。” 于是小映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么?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河心深处,你在河滩怎么能找到?” 19.第二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根据这个调查报告,对中学生网络道德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 分) 答: 18.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请你给学校、老师提出一些“如何在中学进行网络道 德教育” 建议。(3 分)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18 分) 石 枕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伤才及时得到了治疗。无 奈伤势不轻,拨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 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天,小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怎么哭了?” “你的腿已经废了。” 小映听罢,哇的一声哭了,当即跪在床上说:“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 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 爷爷思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 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络。 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 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 到它!”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 滩,寻找那块条石。 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还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爷爷说:“河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滩的。你 到下游去找吧。” 于是小映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么 ?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河心深处,你在河滩怎么能找到?” 19.第二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分)
20.第五段中小映哇地大哭,“当即跪在床上”求“爷爷”救救他,反映了他 什么样的心理状态?(4分) 21.“石枕”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 (4分) 22.三年里,小映风雨无阻,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寻找条石,反映了什么样的 精神品质?他为什么能有这种精神品质?(6分) 答:(1) (2) 六、语言运用。(9分) 23.图表转换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新闻杂志》就新技术对年轻人成长影响的利与弊,分别征询与统计了全球65 位经济领袖的看法,其结果见表1和表2。请概括这两个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表1: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92% 表2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24.按要求对几则语言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 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 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年轻 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 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2分) (2)鲁迅侧重的是:(1分) (3)歌德侧重的是:(1分)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1分) 七、作文(60分) 春天到了,一只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一不小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偏巧砸在 只正在树下睡觉的狼的身上,。狼一下子蹿起来,抓住它要吃掉。小老鼠不断求 饶,它说:“求你放了我吧。”狼说:“我可以放了你,但你必须告诉我一件事, 你们松鼠为什么一天到晚那么快乐,我却总觉得烦闷。你们在树上玩啊跳啊,那 么开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松树说:“你先放了我,让我上树,我就告诉你。 狼放了松鼠,松鼠飞快的上了树,站在树梢上说:“你觉得烦闷是由于你秉性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五段中小映哇地大哭,“当即跪在床上”求“爷爷”救救他,反映了他 什么样的心理状态?(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石枕”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22.三年里,小映风雨无阻,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寻找条石,反映了什么样的 精神品质?他为什么能有这种精神品质?(6 分)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9 分) 23.图表转换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4 分) 《新闻杂志》就新技术对年轻人成长影响的利与弊,分别征询与统计了全球 65 位经济领袖的看法,其结果见表 1 和表 2。请概括这两个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表 1: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92% 5% 3% 0 表 2: 因特网 手机 即时聊天 电子游戏 6% 8% 6% 80% --------------------------------------------------------------------- ---------- 24.按要求对几则语言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5 分)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 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 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年轻 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 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2 分)-------------------------------- (2)鲁迅侧重的是:(1 分)------------------------------- -------- (3)歌德侧重的是:(1 分)----------------------------------------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1 分)---------------------------------- 七、作文(60 分) 春天到了,一只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一不小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偏巧砸在一 只正在树下睡觉的狼的身上,。狼一下子蹿起来,抓住它要吃掉。小老鼠不断求 饶,它说:“求你放了我吧。”狼说:“我可以放了你,但你必须告诉我一件事, 你们松鼠为什么一天到晚那么快乐,我却总觉得烦闷。你们在树上玩啊跳啊,那 么开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松树说:“你先放了我,让我上树,我就告诉你。” 狼放了松鼠,松鼠飞快的上了树,站在树梢上说:“你觉得烦闷是由于你秉性凶
恶,凶恶折磨你的心;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善良,我们从来不对任何人做什么坏 事 读这则材料(1)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3)不少于800字 答案 1.选A(B剖一p0u析;C应ying运而生;D惩创 chuang,手拎-1n) 2.[答案]D [解析]A.气冠长虹一气贯长虹,B.以德抱怨一以德报怨,C.人不可貌像一人不可貌 相。 3、答案:A 4.答案n项,句式揉杂,应改为“从……出发”或“以……作为出发点”,B项, 罗嗦赘余,应删去“的危险”或在“会”后加上“有”;C项,压缩出主干为“我们 要改革和完善新体制”,“新体制”是才制定的,既然是“新”的,怎么要“改革 呢?所以应去掉“改革和”。 5.C(A项中“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错。明清的科举考试依然不是单 的。三场考试内容也是较全面地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B项“八股文过关了”就 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错。“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D项” 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会理的”错) 6.C(该项中″它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错,见第二段的论述就可知) 7.D(朱熹、顾炎武不是在科场″屡试屡败"的学者,也没有对科举度本身进行 过批判 8.C 9.A 10.A 11.C 12、①颜渊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②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你。 13、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 知其奚若。 兴趣等,转变教育观念。(最好结合调査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
恶,凶恶折磨你的心;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善良,我们从来不对任何人做什么坏 事。 读这则材料(1)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3)不少于 800 字。 6.C (该项中"它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错,见第二段的论述就可知) 7.D (朱熹、顾炎武不是在科场"屡试屡败"的学者,也没有对科举度本身进行 过批判。 8.C 9.A 10.A 11.C 12、①颜渊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②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你。 13、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 知其奚若。 兴趣等,转变教育观念。(最好结合调查报告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 议。)
14、(1)前者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构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上,以强烈的反差抒 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乐景写哀景;后者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 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2)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16.①有助于人们真确看待当代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②为中学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 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和直接参照。 17、①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也比较令人满意,多数中学生对网络不文明行为能有正 确的认识,网络安全意识强;②但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网络法规了解模糊,法 律意识明显淡薄,法律责任感不强 18.参考:①推动网络法规的普及,用积极、健康的内容和活动去充实和丰富网络资源 ②对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健康向上的活动要给予鼓励,不能搞一刀切,只要上网就一概 反对 ③引导学生对网络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自主判断,提高他们客观辨证的认识问题的能力 ④老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具有哪些新的心理特点,学生对网上的什么感 19.渲染伤情,为下文作铺垫 20.不愿终身残废,有要求治愈的强烈愿望 21.“石枕”象征小映的希望。 22.(1)反映了小映坚强的精神品质。(2因为他主观上有信心和希望,客 观上认得碰伤腿的那块黑色条石 [答案]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经济领袖认为网络对年轻人的成长,起积极作用远 大于消极作用,而电子游戏对年轻人的成长是有害无益。: 24.按要求对几则语言进行概括 (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4)要多积、广积材料
19.渲染伤情,为下文作铺垫。 20.不愿终身残废,有要求治愈的强烈愿望。 21.“石枕”象征小映的希望。 22.(1)反映了小映坚强的精神品质。(2)因为他主观上有信心和希望,客 观上认得碰伤腿的那块黑色条石。 23、 [答案]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经济领袖认为网络对年轻人的成长,起积极作用远 大于消极作用,而电子游戏对年轻人的成长是有害无益。: 24.按要求对几则语言进行概括 (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4)要多积、广积材料。 25、略